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指标原因变量参照状态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口区参照状态的确定是营养盐基准制定的核心步骤.采用参照点或观测点指标频数分布曲线法,利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1992-2010年的调查数据,针对长江口外海区及舟山海区富营养化指标的原因变量,即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进行参照状态值的确定.经分析,长江口外海区无机氮各季节参照状态可确定如下:春季为0.317mg/L、夏季为0.273 mg/L、秋季为0.211mg/L,活性磷酸盐各季节参照状态:春季为0.014mg/L、夏季为0.009 mg/L、秋季为0.018 mg/L;舟山海区无机氮各季节参照状态确定如下:春季为0.372mg/L、夏季为0.273 mg/L、秋季为0.441 mg/L,活性磷酸盐各季节参照状态:春季为0.020mg/L、夏季为0.018 mg/L、秋季为0.029 mg/L.  相似文献   

2.
肇庆星湖浮游植物状况及其富营养化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 1 996年 4月至 1 997年 7月肇庆星湖 5个子湖泊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变化。在 1 996年 4月至 1 997年 7月 6次采样中 ,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82种 ,其中绿藻门 37种 ,其次为硅藻和蓝藻门 ,优势种有鼓藻、栅藻、衣藻、席藻、直链藻、多甲藻和裸藻等。大多数采样点年平均浮游植物密度为 1 0 4 个 /L至 1 0 5个 /L,整个湖泊年平均密度为 4.2 8× 1 0 5个 /L。星湖各子湖泊全年的总氮、总磷含量分别低于 1 mg/L和 0 .1 mg/L ,以叶绿素 a、总氮、总磷、氨氮、COD和 BOD为参数的营养状态指数 (TLI) ,除波海湖外均小于 50。根据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结果 ,星湖的富营养化状况属于中营养化至富营养化之间 ,其中波海湖已达到富营养化水平 ,5个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 :波海湖、仙女湖、里湖、青莲湖、中心湖。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15次南大洋考察从普里兹湾邻近海域获得25个测站的浮游植物样品,主要研究了其种类组成、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浮游植物有5门16科21属48种(变种和变型),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22.46×103个/dm3,其中以硅藻类占优势(84.51%).浮游植物分布以近海岸陆架区的细胞密度最高(46.03×103个/dm3),其次为陆坡(4.40×103个/dm3),深海区最低(3.34×103个/dm3).表层叶绿素a浓度为0.16~3.99 μg/dm3,普里兹湾内和湾西部四女士浅滩海域浓度在3.5 μg/dm3以上;平面分布趋势浓度从湾内向西北方向递减,深海区浓度在0.5 μg/dm3以下.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硅藻的短拟脆杆藻(Fragilariopsis curta).浮游植物垂直分布密集区位于0~50 m水层,100 m或100 m以下水层随深度的增加而细胞密度逐渐减少,200 m水层稀少或未见.其密集区位于普里兹湾近岸陆架区,而陆坡及深海区细胞密度显著减少.叶绿素a浓度的最大值同样分布在25 m或50 m层,50 m以下的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00 m层叶绿素a浓度分布范围为0.01~0.95 μg/dm3.粒径分级叶绿素a浓度以微小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优势(56%),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24%,微微型浮游生物的贡献占20%.经回归统计分析,浮游植物细胞丰度(y)与水温(T)、盐度成正相关,与营养盐(PO4 (P)、NO-3 (N)、SiO3 (Si))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的粒级生物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2005年2月28日—3月10日和5月30日—6月4日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多学科综合外业调查,报道了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和组成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冬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表层叶绿素a平均浓度为1.28 mg·m-3,高值区集中在口门附近;小粒径浮游植物(<20 μm)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率为66.7%,但在冲淡水区大粒径浮游植物(>20 μm)占据优势.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表层叶绿素a浓度大幅增加,口门内、外的平均值分别为0.67和6.03 mg·m-3,122.5°—123.0° E间水域因水华爆发出现显著的叶绿素a高值区;小粒径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贡献高达83.5%,其优势在水华区尤为明显.典型站位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的垂向分布显示,2种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差异随水深增加而减小,至底层二者浓度相当.根据所获的环境因子资料,盐度和营养盐是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粒级生物量分布和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5.
滇池藻类生物量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滇池全湖选取的40个样点,从2001年9月到2002年8月对全湖水体中的叶绿素a的含量每月进行调查,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和细胞数每两个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叶绿素a的含量(月均值)从2002年1月的0.015mg/L增加到2002年8月的0.10mg/L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水体温度也从1月的10℃上升到8月的28℃;叶绿素a含量的全湖均值则显示出南部水域低,北部水域高的态势,其中又以1号位点最高.滇池地区常年盛行的西南风导致藻类向北的水平运动加强对这一结果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种群优势度的结果也显示出蓝藻(Cyanobacterium)的优势度高达100%,其中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又最为常见.但在2002年3月,束丝藻成为了优势种群,表明滇池藻类的优势种群存在明显的季节演替.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在各项理化指标当中,叶绿素a(Chl.a)与水温(WT)、总氮(TN)及化学需氧量(CODMn)有极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36、0.970和0.929,p<0.01.结果表明,氮已经取代磷成为滇池藻类生长的营养限制因子,表征有机污染物程度的CODMn也已成为藻类生物量的主要相关因子,由此可见滇池的富营养化程度极高,尤其是有机污染物浓度.  相似文献   

6.
獐子岛及邻近海域秋季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文广  张继红  刘毅  王巍  蔺凡 《生态学报》2018,38(4):1418-1426
于2015年10月对獐子岛及邻近海域进行了航次调查,研究了獐子岛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秋季表层总叶绿素a、小型(20μm)、微型(2—20μm)和微微型(0.45—2μm)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52—1.25、0.03—0.81、0.33—0.91、0—0.09μg/L,平均叶绿素a的浓度分别为0.76、0.19、0.53、0.03μg/L,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3.77%、72.26%和3.98%;底层总叶绿素a、小型(20μm)和微型(2—20μm)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14—1.5、0.04—1.04、0.08—0.47μg/L,平均叶绿素a的浓度分别为0.46、0.22、0.24μg/L,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1.46%、58.50%。从垂直分布上来看,总叶绿素a浓度垂直变化为,表层底层;小型浮游植物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微型浮游植物垂直变化为,表层底层;微微型浮游植物垂直变化为,表层底层,且在表、底层均保持较低水平。秋季表层微型浮游植物(2—20μm)浓度与盐度呈正相关。底层总叶绿素a浓度与磷酸盐浓度呈正相关,小型浮游植物(20μm)浓度与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均表现为正相关,微型浮游植物(2—20μm)浓度与温度呈正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温度、盐度、磷酸盐及硅酸盐浓度是影响獐子岛及邻近海域秋季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2009年冬季东海浮游植物群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术津  孙军  戴民汉  刘志亮 《生态学报》2012,32(10):3266-3278
2009年12月23日—2010年1月5日在东海海域(24°00’—32°00’N,120°00’—128°00’E)68个站位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综合调查,应用Utermhl方法对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集进行了研究。经284个浮游植物采水样品的分析,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67属171种(含13个未定种)。浮游植物群集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蓝藻和金藻,物种以沿岸广温型为主,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安哥拉海链藻(Thalassiosira angulata=并基海链藻Thalassiosira decipens)和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等。调查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356×103—142.578×103个/L,平均值为14.137×103个/L;硅藻占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比例最大,介于0.356×103—142.578×103个/L,平均值为13.023×103个/L;其次为甲藻,细胞丰度介于0.356×103—11.378×103个/L,平均值为1.177×103个/L。调查海域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硅藻刻画,高值区出现在调查区北部即长江口东北部海域,甲藻在调查区南部和东南部丰度较高。细胞丰度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0m层。从断面分布上看,细胞丰度在调查区近岸和远岸较高、中部较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调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硝酸盐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2008年3月采用室内中型受控系统,开展了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培养池为9个2 m×0.7 m×1 m的培养池,注入1 000 L沙滤海水.实验设置3个处理组:对照组(未添加龙须菜)、3 kg龙须菜组和6 kg龙须菜组,每组3个平行,实验周期为10 d.结果表明,未添加龙须菜的对照组发生了中肋骨条藻赤潮,水体浑浊并伴有恶臭,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峰值为3.88×107cells·L-1,叶绿素a浓度峰值为43.87 μg·L-1;3 kg和6 kg龙须菜处理组水体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最高值分别为3.78×106cells·L-1和1.33×107cells·L-1,叶绿素a浓度最高值分别为15.16 μg·L-1和6.69 μg·L-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龙须菜处理组浮游植物种类较多,群落结构较稳定.大型海藻龙须菜作为富营养化水体生物修复材料,可有效提高水质和防治赤潮.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高原深水水库-万峰湖富营养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贵州喀斯特高原深水水库-万峰湖为例,研究了其夏季和冬季湖沼学和富营养化特征。结果表明:冬季和夏季湖沼学及富营养化特征区别明显,夏季水温,pH值,溶解氧,电导率等指标在10 m和30 m分别出现明显的分界点,而冬季仅在30 m出现分界点,表明夏季属于双分层型,冬季属于单分层型。表层和底层的水温变化幅度较小,底层温度较高,在10℃以上;底层全年处于厌氧状态,钙离子浓度在0.192~0.235 mg/L 之间,镁离子的浓度在0.149~0.196 mg/L 之间,但是垂直和季节变化较小。总磷浓度在0~40 m较低,在0.02~0.04 mg/L之间,底层达0.794 mg/L;总氮浓度在0~40 m维持在2.18~3.54 mg/L,夏季略高于冬季,总氮浓度随深度逐渐降低。根据单因子指数判断,万峰湖大多时期属于中富营养状态。万峰湖不同季节的分层特征,反映出了喀斯特高原深水水库湖沼学变化特征,水体分层影响着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石油污染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慢性毒性影响,运用实验生态学手段,在不同季节对采自浙江省乐清湾的浮游植物进行原油污染慢性(15 d)毒性效应研究。通过对浮游植物叶绿素a(chla)和细胞密度的测定,发现高浓度(≥2.28 mg/L)原油胁迫对浮游植物的生长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01),表现为浮游植物chla和细胞密度下降;低浓度(≤1.21 mg/L)不会抑制浮游植物生长,反而可促进其生长。各个季节原油对浮游植物的慢性毒性效应存在差异,表现为不同自然水温下浮游植物对原油胁迫的耐受性不同,夏季浮游植物对油污染的耐受性较冬季差。浮游植物chla和细胞密度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01)。石油污染对浮游植物的影响随培养时间延长存在差异,培养后期石油烃逐渐在水中降解,低浓度试验组中浮游植物可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11.
印度洋南赤道流区水体叶绿素a的分布及粒级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年4—5月印度洋南赤道流区的综合环境调查资料,对印度洋南赤道流区叶绿素a浓度分布和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等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调查海区水体层化明显,表层水温较高,营养盐浓度较低。调查海区东部测站的数据显示该区域可能受到来自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和南爪哇流的影响,有高温低盐的特点。叶绿素a浓度在该海区的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表层叶绿素a浓度在整个调查海区虽然普遍较低(平均为(0.1220.052) mg/m3),但具有明显的空间区域化特征:印度洋南赤道流区中部,叶绿素a浓度较低,站位间分布均匀;东部叶绿素a浓度相对较高,不同测站叶绿素a浓度差异明显.(2)整个调查区域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结构,其最大值分布在60—80m水层,位于营养盐跃层内.(3)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pico级份的浮游植物对叶绿素a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平均为75%,nano级份的贡献平均为20%,net级份对叶绿素a的贡献最小,平均仅有5%. 对比本次调查和在其它海区的研究,表明印度洋南赤道流区属于典型的低纬度寡营养海区,低的营养盐浓度(特别是NO3-浓度)是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锦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傅明珠  孙萍  孙霞  韦钦胜  张学雷  王宗灵 《生态学报》2014,34(13):3650-3660
锦州湾是我国北方污染严重的海湾,以水体的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为特征。基于2011年8月(夏季)和2012年5月(春季)在锦州湾进行的航次调查,研究了该湾水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时空分布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锦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甲藻组成,其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型。春季和夏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41属62种,硅藻在两个季节的物种数和细胞丰度上均占绝对优势,且底栖硅藻比例较高。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值为41.44×103个/L,主要优势种为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p.和叉角藻Cerarium furca;春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值为13.80×103个/L,主要优势种为新月柱鞘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锦州湾春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差异明显,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硝酸盐浓度和水温分别是夏季和春季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最重要环境因子。与历史资料相比,锦州湾优势种发生了显著变化,适于富营养化环境的微型浮游植物和部分耐污种在群落中占优势,表明人类活动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其它污染物,可能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叶绿素a的垂直格局及成因初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5年9月~2006年5月逐季进行的4次多学科综合调查, 报道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特征, 并探讨了环境因子和长江冲淡水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柱平均叶绿素a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 高值区位置因季节而异, 常出现在低盐或等盐线密集的水域; 河口区和外海区水体垂向混合均匀, 除夏季外叶绿素a的垂直变化均较小; 冲淡水区水体呈现层化特征, 叶绿素a高值集中分布在浅层水体。低盐的长江冲淡水占据上层水体, 良好的营养盐条件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 外海高盐水控制的下层水体, 较低的营养盐浓度和较弱的光强不利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4.
研究分析刘家峡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探讨西北地区河道型水库环境因素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为刘家峡水库增殖渔业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3—10月, 在刘家峡水库设置11个采样点, 每月对浮游植物进行定性和定量采集, 同时采集水样监测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水环境指标, 分析水质变化规律, 及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刘家峡水库共检测到浮游植物7门35属63种, 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 共17属40种; 其次为绿藻门8属12种; 蓝藻门4属4种, 裸藻门1属2种, 黄藻门2属2种, 甲藻门2属2种, 金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密度在(3.17—59.09)×104个/L, 平均密度为13.54×104个/L。浮游植物生物量在0.0370—0.5004 mg/L, 平均生物量为0.2137 mg/L。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有在4、5月份上升和6月份骤然下降的趋势, 最高值均出现在5月份。多样性指数H′值在1.16—2.43, 平均值为1.84; 丰富度指数D值在1.22—1.57, 平均值为1.42; 均匀度指数J值在0.23—0.51, 平均值为0.38。丰富度指数D值变化趋势与均匀度指数J值刚好相反。RDA分析显示, 对浮游植物影响最强的环境因子是总氮和透明度, 其次为溶解氧和水温。综合浮游植物和水质指标评价刘家峡水库处于Ⅰ或Ⅱ类水, 是极贫营养至贫营养类型。研究可为刘家峡水库水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夏、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威  孙军 《生态学报》2014,34(3):621-632
对2009年7月19日—8月16日和2010年1月6—30日南海北部(18°—23.5°N、109°—120°E)两个航次的浮游植物样品应用Utermhl方法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如下:夏季样品鉴定浮游植物4门72属150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为(0.16—6001.78)×103个/L,平均细胞丰度为26.49×103个/L,硅藻的平均细胞丰度为25.81×103个/L,主要优势种属有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及裸甲藻(Gymnodinium spp.)等;冬季样品鉴定浮游植物4门58属168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为(0.08—37.52)×103个/L,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2.69×103个/L,硅藻的平均细胞丰度为2.49×103个/L,主要优势物种为菱形海线藻、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及短刺角毛藻(Chaetoceros messanensis)等;夏季调查区5m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近岸到外海迅速减少,高值区主要在广东东部近岸及海南东部近岸;冬季则在珠江口近岸和海盆区出现较高值。两次调查中,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浅水站位(200m)远高于深水站位(200m);较冬季相比,夏季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偏高,但物种丰富度却略偏低。夏、冬季浮游植物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12和2.36,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9和0.81。两个航次调查中,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均与盐度表现出显著性负相关性;在冬季还与磷酸盐浓度表现出显著性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分别于2004年10月(秋季)和2005年1月(冬季)对三亚湾进行了现场综合调查,研究了海区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DIN、PO34-、DO、BOD5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区平均叶绿素a浓度秋、冬季分别为:(1·40±0·78)mg/m3和(2·25±3·62)mg/m3;浮游植物生物量秋季为:(70·36±38·91)mgC/m3,冬季为:(112·57±181·38)mgC/m3。海区细菌的丰度秋、冬季分别为:(9·87±5·90)×108cells/L和(6·58±2·43)×108cells/L;平均细菌生物量秋季为:(19·73±11·81)mgC/m3,冬季为:(13·15±4·86)mgC/m3。表、底层浮游植物和细菌的生物量分布均呈现三亚河口最高,离岸逐渐降低的态势,三亚河的陆源物质输送及其入海扩散是引起此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温度是造成秋季细菌的生物量高于冬季的原因之一。溶解无机氮为控制表层浮游植物和细菌分布的重要因子。秋季除表层DIN外各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和细菌生物量都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冬季表层DIN、PO43-、DO和BOD5均在p<0·01水平下与二者呈非常显著相关,底层仅DIN和BOD5在p<0·01水平下与二者呈非常显著正相关。三亚湾浮游细菌和浮游植物生物量间的相关性明显,初级生产是水域浮游细菌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任辉  田恬  杨宇峰  王庆 《生态学报》2017,37(22):7729-7740
随着城市生态健康理念的提出,城市河涌生态健康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更好的了解河涌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现状,于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对珠江口南沙河涌8个站位水环境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共发现浮游植物164种(属),隶属7门73属,其中以绿藻种类最多,达33属79种,占48.17%;硅藻次之,17属41种,占25%。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假鱼腥藻属(Pseudanabaena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0.19×10~6—101.34×10~6个/L内变动,呈现单峰型,在4月发生拟菱形弓形藻(Schroederia nitzschioides)水华,14涌密度高达87.38×10~6个/L,随后因强降雨细胞密度骤降。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演替基本符合PEG(Plankton Ecology Group)模型,从冬季的硅藻,到春夏季的绿藻,再到秋季的蓝藻。One-way ANOVA分析显示,各月份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差异显著(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绿藻细胞丰度变化主导着浮游植物总丰度的变化(r=0.454,P0.01)。运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水体进行评价表明,调查水体呈中度污染。相关加权营养状态指数表明,河涌全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聚类分析表明,时间异质性较高,总体相似性较低;空间上相似性较高,人为活动可能是导致空间差异的关键因子。冗余分析显示,叶绿素a、溶解氧、盐度、水温、总氮和p H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关系最为密切。p H对硅藻门浮游植物影响较大,碱性条件适宜直链藻生长,春季水华形成的驱动因子是盐度、温度和总氮。  相似文献   

18.
洋河水库富营养化发展趋势及其关键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丽平  郑丙辉 《生态学报》2013,33(3):1011-1017
洋河水库作为秦皇岛和北戴河暑期办公的重要水源地,近年来富营养化逐年加重,水质恶化.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和现场连续监测,综合分析了洋河水库富营养化发展趋势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11年期间,总氮、总磷常年超过国际公认的发生富营养化的浓度水平,每年8月是水华集中暴发期.以8月为例,自1990年以来,水体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逐年上升,透明度则呈明显下降趋势,富营养化状态从1990年的中营养状态变成2011年的超富营养状态.对2011年5-10月监测数据进行相关关系分析发现水温、透明度、溶解氧、pH值、总磷、正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有机碳都与叶绿素a浓度明显相关,其中透明度、溶解氧、pH值是水华暴发的结果而非原因,表明透明度、溶解氧和pH值是水华暴发影响水质的主要表现因素;既然洋河水库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冬季存在2-3个月的冰封期,因此水温是水库水华暴发的驱动因子之一.2011年7月中旬至8月底洋河水库暴发了全库水域的蓝藻水华,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Microystis aeruginosa)和鱼害微囊藻(M.ichthyoblabe),密度分别达到3.5×106和1.4×106个/mL.  相似文献   

19.
傅明珠  王宗灵  孙萍  李艳  李瑞香 《生态学报》2009,29(10):5366-5375
根据2006年夏季南黄海生态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植物现存量(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环境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南黄海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范围为0.07~12.17 mg/m3,平均值为1.42 mg/m3;浮游植物叶绿素a平面分布呈近岸混合区高于外海层化区的特征,总体上随水体盐度和营养盐梯度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浅海陆架锋区对浮游植物有明显的聚集作用,垂直结构中层化区叶绿素次表层最大值现象明显,且最大值的深度和量值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叶绿素a浓度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较大空间尺度上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的主要调控因子,温度、光照和浮游动物摄食等也在一定空间和程度上对浮游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淀山湖富营养化控制叶绿素a 基准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质基准是制定水质标准的重要依据, 研究以淀山湖为例, 基于淀山湖二十多年来的监测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 探讨了淀山湖叶绿素a 基准取值方法。结合淀山湖叶绿素a 变化趋势与年内分布特征, 通过参照状态法, 将叶绿素a 分为冬春季节与夏秋季节两个时期, 建议冬春季节基准值为2.0 μg/L, 夏秋季节基准值为5.0 μg/L。并参考太湖总磷推荐基准值, 利用淀山湖总磷与叶绿素a 投入响应关系, 对获得的基准值进行了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