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干旱、鼠害及人为对草原的过度开发利用等对达赉湖地区赤狐的数量及分布范围造成了很大影响。借助于主成分分析、Bailey’s判别分析、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达赉湖自然保护区赤狐的生境选择及生境的景观特征进行了研究。在赤狐家域内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共设置10 m×10 m样方245个(实验样方101个,对照样方144个),并测定样方内的7个生境因子:植被类型、隐蔽级、食物丰富度、雪深、距水源距离、距围栏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对样方内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食物和隐蔽性是赤狐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距居民点距离和距围栏距离是赤狐生境选择的次要因子,雪深和距水源距离是赤狐在生境选择中未表现出选择和利用的因子。利用Bailey’s方法和基于赤狐的生境分布图的景观统计得出:赤狐偏好选择柳灌丛和芦苇塘两种生境,这两种生境的总面积约为1093.4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05%;赤狐随机利用河道、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3种生境类型,这3种生境的总面积约为4721.7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67%。;回避的生境为冰面和沙化草地,总面积约为1968.0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29%。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Fragstats的景观特征分析得出,赤狐最适宜生境的面积最少,斑块数量最多,平均斑块面积最小,平均形状指数最小,平均斑块距离最大;其次是较适宜生境和不适宜生境;一般适宜生境的面积最多,斑块数量最少,平均斑块面积和平均形状指数最大,平均斑块距离最小。赤狐多分布于斑块较大的适宜其生存的生境或分布于由这些斑块形成的生境斑块镶嵌体中。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狼的生境受到了自然环境变化压力和人为干扰的严重影响。为了解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狼的冬季生境特征,于2008年10-12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狼的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共测量了59个20m×20m样方中的11个生态因子,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狼的冬季生境选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狼的生境主要特征为:隐蔽程度中等以上,水源距离100m,生境类型为高草阔地、干旱苇塘和河套,植被类型是以芦苇和柳灌丛为优势种的沼泽植被,植被高度1.0m,食物丰富度良好,居民点距离1000m,距草原道路距离1000m,牧场距离500m。影响狼冬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植被高度、植被类型和隐蔽级。次要因子为距围栏距离、雪深、距水源距离、生境类型、距牧场距离、食物丰富度和距居民点距离。  相似文献   

3.
烟波浩淼的达赉湖,位于我国边陲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它如同一颗晶莹闪亮的明珠,在坦荡无垠的草原上永放光辉。据考证,达赉湖已有一亿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经过无数次地形地貌变化,逐渐发展成为今日水面达200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为130亿立方米的大湖,为多种候鸟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条件。迄今记录到鸟类有193种,其中迁徙候鸟就有174种,是一个闻名中外的候鸟乐园。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水域面积大,沼泽地连绵分布,食物丰富,隐蔽条件好,人为干扰相对较少,已成为多种濒危珍稀候鸟适宜的繁殖地和迁徙驿站。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黑鹳、金雕、玉带海雕、白肩雕、丹顶鹤、白鹤、大鸨、遗鸥等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白鹳、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狼食性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4年7月到2005年6月在达赉湖自然保护区收集狼(Canis lupus)的粪便,采用粪便分析法研究食性的季节性变化。由于野生有蹄类动物严重匮乏,家畜已成为该地区狼的主要食物:草青期的频率为74.7%,相对生物量达到94.4%;草枯期的频率为67.6%,相对生物量达到91.8%。该地区的家畜主要有绵羊、山羊、牛和马,狼食性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与家畜的放牧方式有关。兔类和小型啮齿类动物是狼次要选择的食物。该地区鸟类资源丰富,是狼较稳定的食物(草青期6.2%,草枯期7.8%)。为降低该地区狼对家畜的捕食,建议管理部门合理控制狼的数量,引入牧羊犬及加强对牛、马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的春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5~6月和2007年5~6月,我们在内蒙古达赉湖地区开展了蒙原羚春季生境选择研究.我们设置样线20条,共记录到蒙原羚64群次、453只次和蒙原羚活动痕迹243处.我们选择了20个与蒙原羚生境选择相关的生境因子,运用信息理论方法和Logistic回归方程,建立了蒙原羚出现与否与各生境因子之间的预测模型.运用资源选择函数和资源选择指数,揭示蒙原羚对各生境因子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家畜干扰是影响蒙原羚春季生境选择的首要因子(β=10.898);坡位、水源距离、坡度、隐蔽条件、围栏距离和植被类型对蒙原羚春季生境选择有重要作用(β>1.000);道路距离、地上生物量、植被高度、植物种类数、植被盖度等因子对蒙原羚春季生境选择影响不显著(β<1.000).蒙原羚对牲畜距离<2 000 m和>4 000 m,中下坡位及平地,水源距离4 000~8 000 m,坡度<10°,隐蔽条件(可视距离)<3 000 m,离围栏距离1000~2000m的针茅和杂草植被类型生境有一定偏好.因此,春季蒙原羚保护的关键是降低放牧强度,应在边境地区控制牲畜数量和人口迁入,在离边境线较远地区进行草场科学管理和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在植被生长状况较差和水源缺乏年份,应适当进行食物和水源人工补给.另外,进行草场封育,加强打草监管并建立合理的围栏管理制度,也是蒙原羚保护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达赉湖地区和蒙古国东方省蒙原羚的夏季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丙万  张博  钱执强  金崑  刘松涛 《生态学报》2010,30(13):3536-3544
2008年7—8月,收集了内蒙古达赉湖地区和蒙古国东方省蒙原羚的新鲜粪便,采用粪样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研究了蒙原羚的夏季食性。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达赉湖地区夏季植物群落在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植物种数方面与蒙古国东方省差异均不显著;在内蒙古达赉湖地区和蒙古国东方省共采集常见植物18科43属63种;(2)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共采食10科19属22种植物,蒙古国东方省蒙原羚共采食11科24属29种植物;(3)禾本科植物是内蒙古达赉湖地区和蒙古国东方省蒙原羚夏季主要食物,分别占蒙原羚食物组成的79.1%和73.2%;禾本科植物中的羊草、针茅是内蒙古达赉湖地区和蒙古国东方省蒙原羚的主要食物,分别占蒙原羚食物组成的63.6?和57.7%;(4)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夏季食物组成生态位宽度Bj=2.0,蒙古国东方省蒙原羚夏季食物组成生态位宽度Bj=2.3;(5)内蒙古达赉湖地区与蒙古国东方省蒙原羚的食物相似性指数PS=0.7;(6)内蒙古达赉湖蒙原羚与蒙古国东方省蒙原羚主要食物秩相关性检验显著相关(P0.05),相关性系数0.6。研究表明尽管内蒙古达赉湖地区蒙原羚主要在草原围栏内活动,但与蒙古国东方省蒙原羚的夏季食性显著相似,这表明有限的活动范围没有对蒙原羚夏季食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四川南充市夜鹭的巢址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3~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太和保护区对夜鹭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调查了夜鹭巢47个,对照样方26个,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对比分析,表明影响夜鹭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为:营巢树高度、植被平均高度、巢高、竹平均直径、隐蔽度、巢上方盖度、距水(西河)距离、距白鹭巢距离、植被盖度、巢下盖度。  相似文献   

8.
四川南充农田区乌鸫的巢址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3~5月在四川省南充市近郊农田区域对乌鸫Turdus merula sowerbyi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调查57个巢址样方,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提取到影响乌鸫巢址选择的6个主要因子,其累积贡献率达74.44%, 其中乔木因子的贡献率最高,达26.58%.农田区中,乌鸫在4月中旬开始营巢,营巢树平均高度为16.02±2.29 m,主要巢树种类是白杨.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草原所以肥美,是因为有众多河流湖泊滋润,形成了广阔的湿地、沙地、草原多种景观。为各种生物和人类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得呼伦贝尔成为资源丰富,多个民族,特别是游牧民的发祥地。水是大地的血液,干旱区的水更加重要,高原上的明珠,绿草地上的两颗眼睛——呼伦湖、贝尔湖,使得呼伦贝尔地区格外明亮。因此,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以两个湖泊命名。  相似文献   

10.
高玮  王海涛  孙丹婷 《生态学报》2003,23(4):665-672
于 1 999到 2 0 0 1年 5月至 7月连续 3a在吉林省镇赉县大岗林场 ,采用样地法和样方法 ,对栗斑腹的栖息地选择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此鸟的繁殖是在草甸草原 杏树环境下进行的 ,对栖息地样方和对照样方的对比分析得出 ,杏树最大高度、5 0 m半径圆内杏树数量、贝加尔针茅数量、大油芒数量、植物盖度、火绒草平均高度、贝加尔针茅最大高度、兴安胡枝子平均高度 8个因子是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通过对 46个巢的研究发现 ,大多数栗斑腹把巢建在贝加尔针茅下面 ,巢出入口方向多为东南 45°和西南 45°。对 46巢的 2 7个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结果发现植物盖度、火绒草高度、鸢尾数量、巢出入口方向、1 0 m内杏树数量、30 m内杏树数量、裸地面积这 6个因子是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对 46巢 2 6个巢址和非巢址因子进行判别分析 ,植物盖度、大油芒、乳浆大戟高度、石竹数量、线叶菊高度和 30 m内杏树数量等 6个因子 ,为巢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两种分析结果基本相似。总之 ,栗斑腹喜欢在植被盖度大、杏树相对多、贝加尔针茅和大油芒的密度大、食物资源丰富的区域内营巢。  相似文献   

11.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疣鼻天鹅繁殖行为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8~11月和2007年4~8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疣鼻天鹅(Cygnus olor)的繁殖数量、繁殖行为及迁飞时间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疣鼻天鹅通常4月初迁来,10月底迁离,居留期长达196 d左右(n=3).4月下旬开始求偶,时间一般为上午进行,没有固定求偶地点,每次求偶所需时间平均172 s(n=8).主要依靠炫耀行为来保卫和标记领域.2006与2007年的繁殖种群数量均为12只(6对),2006年育成幼鸟数分别为4、2、4、3、6、3只;2007年仅有3对繁殖成功,幼鸟数分别为4、4、5只.  相似文献   

12.
李艳红  关进科  黎大勇  胡杰 《生态学报》2013,33(19):6035-6040
动物的巢为其育幼、避敌和休息等提供了适宜的空间,因此,了解其巢址特征对于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灰头小鼯鼠是一种小型树栖、夜行性哺乳动物,在国内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及西南地区。2012年4月至6月和2012年9月至12月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灰头小鼯鼠的巢址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灰头小鼯鼠共利用2种巢,在针叶树上,灰头小鼯鼠多利用树枝巢;在阔叶树上,灰头小鼯鼠仅利用树洞巢。巢多紧靠树干(0.2±0.1) m,平均巢高(11.3±0.8) m,巢口无方向偏好。灰头小鼯鼠喜欢选择冠幅更大、通道数更多的树上筑巢,此外,其对郁闭度大,灌木盖度高的生境有明显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李乐  万冬梅  刘鹤  殷江霞  李其久  霍雅鹏 《生态学报》2011,31(24):7492-7499
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是一种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的小型森林洞巢鸟类,种群数量稀少,在中国大陆仅见繁殖于辽宁省的东南部山区和毗邻辽宁的吉林省西南部山区,为当地留鸟.为了探讨巢址选择对杂色山雀繁殖的影响,找出影响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巢址选择方面的主要因子,于2009-2011年3-7月,在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悬挂人工巢箱,进行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的巢址选择以及不同的巢址对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杂色山雀多在针阔混交林中活动和繁殖,对位于赤松与蒙古栎混交林中的巢箱有一定偏好.野外共发现24巢杂色山雀在人工巢箱中繁殖,其中15巢繁殖成功,9巢繁殖失败.对杂色山雀利用的巢址样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巢位因子( 19.826%)、乔木因子(17.571%)、灌木因子(13.11%)、光照因子(11.587%)、隐蔽因子(10.562%)和边缘效应因子(7.572%)是影响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选择的重要因子.利用巢箱与对照巢箱相比,两者在距水源距离、距路距离、乔木平均高度、灌木平均高度和植被类型这5个环境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繁殖成功巢与繁殖失败巢相比,繁殖成功的巢箱所在位置距路稍远,坡度较高,乔木最大高度较高,灌木盖度略低于繁殖失败巢箱.人为干扰和天敌捕食是造成杂色山雀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巢向偏南、距地面2 m以上、周围乔木高大、灌木平均高度大于1.5m、盖度在45%-55%之间、距水源20 m左右、距路20 m以外的位于针阔混交林边缘的巢箱是杂色山雀繁殖的最优巢址.目前杂色山雀的种群数量还很稀少,希望本研究能对这一珍稀鸟类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官山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季节性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鹏  张微微 《生态学报》2017,37(18):6005-6013
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2015年7月至11月在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繁殖期、育雏期、繁殖后期)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调查了6条样线上的126个样方,选取与其生境相关的17个因子进行了观察与测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活史阶段各生境选择样方负荷绝对值较大的因子在各主成分中的序位不尽相同,即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随生活史阶段而变化。卡方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生活史阶段,白颈长尾雉对林型、坡向、坡度、灌木高度、草本高度和水源距离6个生态因子上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11个生态因子两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典则判别结果显示,白颈长尾雉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在生境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又有较为明显的差异。逐步判别表明,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白颈长尾雉生境选择差异上有一系列的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草本数量、落叶层盖度、乔木盖度、海拔和乔木数量,由这5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生境选择差异的正确区分率为80.3%。繁殖期和越冬期食物条件是影响白颈长尾雉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而育雏期则为隐蔽条件。  相似文献   

15.
乌拉山自然保护区白桦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桦群落是乌拉山森林植被的主要类型之一,在高海拔阴坡、半阴坡以纯林形式分布.根据乌拉山自然保护区白桦林不同林龄结构设置3个典型样地,采用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点格局分析(Ripley's K-Function)方法探讨了乌拉山白桦种群年龄结构、空间分布规律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1)乌拉山自然保护区白桦种群径级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型,种群自然更新良好,属增长型种群;(2)由于种内不同个体间为争夺空间和资源,种群在第Ⅲ、Ⅳ径级死亡率较高,自疏作用明显;(3)白桦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 Ⅰ型曲线;(4)在研究尺度内白桦种群以幼树、中龄树为主时呈聚集分布,而成龄树或老龄树占多数时呈随机分布,即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加,其分布格局逐渐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乌拉山白桦种群在小于1.5m的尺度呈聚集分布,即具有2株以上个体“丛生”现象.在环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白桦种群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是影响其分布格局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蒙原羚是欧亚大陆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特有物种和数量最多的有蹄类动物。2010年11月—2011年1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地区开展了蒙原羚冬季采食生境选择研究。结果表明:蒙原羚冬季选择利用雪深<6cm,地上生物量>50g.m-2,距围栏1000~2000m,植被高度>20cm,植被盖度>40%,隐蔽条件(可视距离)3000~4000m,到居民点距离>2000m,距家畜>2000m,坡度<20°,中上坡位,针茅(Stipa spp.)和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nenses)等植被类型的生境采食;生境因子综合影响蒙原羚的冬季采食生境选择,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到围栏距离、地上生物量、雪深和隐蔽条件。逐步判别分析表明,由这4个变量构成的判别方程在对蒙原羚采食样方进行区分时,正确判别率为82.1%。因此,建立合理的围栏管理制度、提高可利用食物量等是蒙原羚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影响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夏季空间分布的生态因素,采用样线法和样方取样法,于2009年6—8月在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两种姬鼠的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姬鼠主要利用坡度平缓,郁闭度、落叶层盖度、乔木胸径和高度较小,灌木、竹子和草本密度适中而草本盖度较大的生境;高山姬鼠频繁出现在海拔较低(1400 m左右)、草本植物较大(平均高度为16—30 cm)的生境中,而中华姬鼠频繁出现在海拔较高(1900 m左右)、草本植物较小(平均高度<15 cm)的生境中。此外,高山姬鼠频繁出现在竹林较矮(平均高度<1 m)、水源距离较近(<50 m)、植被演替阶段较低(小树林)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而中华姬鼠对这4种生态因子无明显的选择性。两种姬鼠在对生境的利用上虽具一定重叠性,但对诸多生境变量选择上的差异表明各自具有不同的生境利用模式。海拔、植被演替阶段、郁闭度和草本高度4个生境变量判别函数系数的绝对值明显大于其他变量,表明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在生境上的分割可能主要与这4个变量有关。生境利用模式的不同有助于两种姬鼠同域共存。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保护地通常是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和社会经济价值,因此维持自然状况,避免人为干扰是日常管理的基本要求.借助遥感手段,快速识别人为扰动引起的景观变化,是加强保护地管理的有效手段.以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利用人为干扰度模型,并结合特定人类活动干扰类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