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低氧环境对C2C12细胞分化的影响,为探讨肌肉的发生和骨骼肌的损伤修复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培养C2C12细胞,分别在常氧和低氧(3%O2)条件下诱导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成肌细胞终末分化的标志蛋白MI-IC(肌球蛋白重链)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HC以及MRFs(成肌调控因子)的表达.结果:在常氧条件下诱导分化的C2C12细胞融合形成肌管并表达MHC蛋白,而在低氧条件下培养的C2C12细胞几乎很少融合形成肌管并表达MHC蛋白;同时低氧下调了C2C12细胞中MRFs的表达.结论:低氧抑制了C2C12细胞的体外分化.  相似文献   

2.
生物混合致动器是生物混合机器人的重要部分,该研究利用可光交联水凝胶(GelMA)作为小鼠成肌细胞C2C12细胞的细胞间基质,制作了一种直径为500 μm的微纤维致动器,并探究长时间电刺激对微纤维中C2C12细胞分化及致动能力的影响。该研究利用不同电压的方波脉冲信号在细胞分化期间对细胞进行每天15 min的电刺激,同时利用刚性支架固定微纤维以保持其方向与电场方向一致,并对微纤维施加30%机械拉伸。为表征电刺激对细胞分化的影响,利用ImageJ软件统计肌管长度、宽度与取向角,利用肌球蛋白重链(MHC)荧光染色表征其肌球蛋白重链表达,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计算致动器主动张力。结果表明,该微纤维致动器适合C2C12细胞生长并使其分化形成可收缩的骨骼肌,通过分化期间的长时间电刺激可有效促进C2C12细胞的分化、增大骨骼肌中肌管尺寸并提高微纤维致动器致动性能。其中18 V的电刺激效果最为显著,能使肌管长度有效提高30%,肌管宽度提高24%,肌管主动张力提高198%,使其达到0.21 μN。含有性能增强的骨骼肌的微纤维致动器可进一步应用于生物混合机器人组装领域,在药物筛选和骨骼肌再生等基础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主要探讨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在C2C12细胞分化与肌萎缩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在利用免疫组化分析C2C12细胞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特征的基础上,以2%的马血清高糖培养基建立C2C12细胞分化的实验体系,随后分别按单次或连续单次给予10~(–5) mol/L ISO后观察其分化差异;接着再比较连续单次给予不同浓度的ISO(10~(–8) mol/L、10~(–7) mol/L、10~(–6) mol/L、10~(–5) mol/L)处理;利用细胞免疫荧光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2C12细胞分化后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YH)的水平,并定量分析分化后骨骼肌细胞的肌管细胞核融合数目;同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C2C12细胞分化调节有关的肌细胞生成蛋白(myogenin,Myo G)、p-p38MAPK(phosphorylated p3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及p-AKT(phosphorylated/protein kinase B)的水平变化。结果显示,C2C12细胞呈现出α-肾上腺素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的特征。分化培养诱导下,C2C12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分化成肌管的数量逐渐增多,在第8 d达峰值。单次一次给予10~(–5) mol/L ISO没有连续单次给予ISO抑制C2C12细胞分化成骨骼肌细胞显著,且连续单次给予ISO随着其浓度的增加,C2C12细胞分化为肌管细胞核融合数目逐渐减少并在ISO浓度为10~(–5) mol/L时最显著。与此同时,随着连续单次给予不同浓度(10~(–8) mol/L、10~(–7) mol/L、10~(–6) mol/L、10~(–5) mol/L)的ISO,MYH和Myo G的表达水平呈现随着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特征,而且p-p38MAPK及p-AKT的水平也呈连续单次给予ISO浓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在ISO浓度为10~(–5) mol/L时降低最显著。该研究提示,连续单次给予ISO显著抑制C2C12细胞分化为成熟骨骼肌细胞,且与p-p38MAPK、p-AKT及Myo G水平的降低密切相关,从而为交感神经长期过度兴奋所伴随的肌萎缩提供新的研究模型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糖环境下小鼠巨噬细胞对骨骼肌细胞成肌分化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Transwell小室内共培养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C2C12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并给予60 mmol/L葡萄糖处理,结合培养条件随机分为单独培养对照组(SC组,n=12)、共培养对照组(CC组,n=12)、单独培养高糖组(SH组,n=12)和共培养高糖组(CH组,n=12)。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共培养1 d和3 d后收集C2C12细胞,CCK-8检测细胞活性,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融合率和基础与胰岛素刺激的GLUT4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成肌调节因子Myf5、MyoD和myogenin基因表达,2-NBDG法检测细胞基础和胰岛素刺激的糖摄取。结果: 正常糖浓度下,与RAW264.7细胞共培养促进C2C12细胞肌管形成,促进E-MHC蛋白表达(P<0.01),促进MyoD和myogenin基因表达(P<0.05),提高胰岛素刺激的2-NBDG摄取(P<0.05),提高基础GLUT4水平(P<0.05)。高糖刺激抑制C2C12细胞肌管形成,抑制成肌调节因子基因表达,抑制2-NBDG摄取,抑制GLUT4表达(P<0.05)。高糖环境下与RAW264.7细胞共培养时未见明显肌管形成,与共培养对照组和单独培养高糖组相比,细胞活性、E-MHC蛋白水平、成肌调节因子基因水平、2-NBDG摄取和GLUT4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与RAW264.7共培养促进C2C12成肌分化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高糖条件处理这一作用可逆转,抑制C2C12成肌分化的同时诱发C2C12细胞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5.
该文探讨了5、10、15、21、42日龄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muscle-derived satellite cells,MDSCs)生物学特性。利用二次酶消化法提取MDSCs原代细胞。利用不同的诱导培养液使MDSCs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成骨细胞和肌细胞,并通过特异性染色和免疫组化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5、10、15、21日鼠龄大鼠骨骼肌中均可高效分离出原代MDSCs且细胞活力旺盛,42日大鼠MDSCs原代分离困难。以上结果一定程度上拓展了MDSCs的取材范围。第5、10、15、21日大鼠来源MDSCs经成神经细胞诱导后呈多角形、有明显的树突结构且表达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证明MDSCs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经成骨诱导后细胞形成明显的骨节结,茜素红及骨钙蛋白(osteocalcin)染色均呈阳性;经成肌诱导后细胞发生融合形成成熟肌管细胞且表达快肌肌球蛋白。出生后5、10、15、21日大鼠来源MDSCs取材范围广,易于体外分离培养,增殖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的多能性,适合作为再生医学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动神经源性聚集蛋白诱导骨骼肌表面乙酰胆碱受体(AChR)聚集簇的形成是神经肌肉接头(NMJ)的关键步骤。本研究旨在利用高通量深度测序技术,筛选调控成肌分化和AChR聚集簇形成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和潜在的重要靶基因。方法:建立小鼠成肌细胞系C2C12成肌分化和聚集蛋白诱导肌细胞表面AChR聚集簇形成的细胞模型,通过高通量深度测序技术检测C2C12成肌分化前后,以及聚集蛋白刺激分化肌管形成AChR聚集簇前后转录水平差异表达基因,并对测序结果进行Gene Ontology(GO)和KEGG pathway分析。结果:GO分析发现,成肌分化前后与聚集蛋白刺激肌管形成AChR聚集簇前后差异基因表达分子的分布、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及其发挥的分子作用较为相似,均主要存在于细胞器和细胞膜,参与细胞基础代谢过程,主要发挥蛋白结合和催化反应功能。KEGG pathway分析发现,C2C12细胞成肌分化前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聚集蛋白骨架蛋白调控信号和细胞黏附作用等,而聚集蛋白诱导肌管表面AChR聚集簇形成前后差异表达基因则主要集中于轴突导向信号、Wnt信号和肿瘤相关信号等。结论:挖掘出一批可能参与成肌分化和聚集蛋白依赖的AChR聚集簇调控的候选基因,相关分子在成肌分化和AChR聚集簇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验证。  相似文献   

7.
MicroRNA (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在动植物中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大量研究表明,miRNA调控骨骼肌的发育,主要表现在肌卫星细胞的激活及增殖、分化、肌管的形成等生物学过程。本实验室前期对大白猪背最长肌(longissimus dorsi,LD)和比目鱼肌(soleus muscle,Sol)进行miRNA测序,筛选鉴定到一个在不同骨骼肌中差异表达并且序列高度保守的miR-196b-5p,目前miR-196b-5p在骨骼肌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进一步设计合成miR-196b-5p mimics和inhibitor对C2C12细胞进行miR-196b-5p过表达及干扰表达,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探究miR-196b-5p对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并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鉴定了miR-196b-5p的靶基因。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96b-5p显著增加细胞周期基因Cyclin B、Cyclin D和Cyclin E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  相似文献   

8.
体外化学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培养及化学诱导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过程及条件,我们用1.073g/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传代培养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在完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3、5、10μmol/L的5氮胞苷(每组n=5)进行化学诱导分化,阴性对照组采用完全培养基培养,诱导后21天细胞爬片免疫荧光法鉴定,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显示人MSCs为形态均一的梭形细胞,生长旺盛时呈旋涡样分布,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44阳性,CD34、CD45阴性;5、10μmol/L的5氮胞苷进行化学诱导后细胞形态变长,诱导后14天时20%-30%细胞融合形成多核肌管样结构,3μmol/L组MSCs未出现肌管结构,诱导后21天5、10μmol/L组MSCs中desmin、心肌早期转录因子GATA4、心肌特异性cTnI及闰盘蛋白connexin43的表达阳性,10μmol/L组cTnI阳性染色细胞数目(65.3±4.7%)高于5μmol/L诱导组(48.2±5.4%)(p<0.05);3μmol/L组及阴性对照组无心肌特异性蛋白的表达。细胞诱导后28天透射电镜下可见肌丝形成。本实验说明,人MSCs在体外经化学诱导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而且5-氮胞苷对于心肌相关蛋白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向心肌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细胞特征。方法胰酶消化法分离出ADMSCs,对培养第3代细胞分别进行HE染色和CD4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利用光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其细胞特征和CD44的表达;5-氮杂胞苷(5-aza)诱导,应用肌球蛋白重链(MHC)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分化后的心肌样细胞;利用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脂肪组织中CD44阳性细胞的表达分布。结果大鼠脂肪组织分离的细胞生长迅速,培养后分为两类:一类为大型细胞,其数量较多、体积较大;另一类为小型细胞,其数量较少、体积较小。免疫细胞化学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大细胞呈CD44弱阳性反应,小细胞呈强阳性反应。5-aza诱导后,发现7处细胞团明显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肌球蛋白呈强阳性反应。HE染色显示呈典型的心肌细胞的特征。脂肪组织中CD44阳性细胞位于脂肪小叶之间,数量较少,形态较小。结论培养的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ADMSCs分为大、小两类,小型细胞可能具有较强的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口服葡萄糖负荷对小鼠小肠组织网膜素基因表达的影响及网膜素对C2C12肌管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小鼠小肠组织网膜素mRNA的表达;葡萄糖转运实验观察网膜素对C2C12肌管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Akt(Ser473)的磷酸化水平。结果:口服葡萄糖负荷30min后小鼠小肠组织网膜素基因表达显著减低(P<0.05),而60min后恢复至负荷前水平;葡萄糖转运实验发现:网膜素作用10min对C2C12肌管细胞基础葡萄糖转运无影响,但显著增加了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P<0.05);Western Blot发现:网膜素和AICAR均显著增加了C2C12肌管细胞Ak(tSer473)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网膜素作为一种胃肠激素还受到葡萄糖负荷的调节,在C2C12肌管细胞,网膜素可通过增加Akt的磷酸化发挥胰岛素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AMPK的调控网络时,通常利用过表达显性失活突变型AMPK(dominant negative AMPK,DN-AMPK)作为研究手段来验证AMPK在某些重要生理病理调节通路中的关键作用。旨在利用Ad5腺病毒载体体系构建Ad-DN-AMPK表达载体,并在成肌细胞系C2C12中检测无活性AMPK高表达后对C2C12细胞分化为肌管细胞的影响。通过构建AMPKα1(D159A)和AMPKα2(K45R)的腺病毒表达载体,在HEK293细胞中成功包装并扩增出完整的腺病毒,待其感染能力基本稳定后,将腺病毒感染C2C12,利用激光定量成像仪检测其感染滴度,感染效率能高达100%,并且能够持续表达6 d。DN-AMPK高表达后,AMPK常用激活剂A769662(SN-5)不能激活AMPK,表现为AMPK下游蛋白活性丧失,如ACC磷酸化无变化。通过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DN-AMPK对C2C12分化为肌管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过表达DN-AMPK能够促进C2C12细胞分化为肌管细胞的标记蛋白(Myod和Myogenin)的表达,即促进C2C12分化为肌管细胞。  相似文献   

12.
用无血清、无胚胎抽提液培养液(Eagle’s,MEM)培养孵育8d的鹌鹑胚胎骨骼肌细胞,接种后圆形的生肌细胞可发育、分化形成线状的肌管,历时4—6d。对培养72h肌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照相和电镜观察证明肌细胞在本实验条件下能分化形成肌细胞特有的横纹结构和肌丝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持续运动和间歇负重运动对2型糖尿病(T2DM)骨骼肌组织细胞形态、骨骼肌Rab5 mRNA及蛋白表达、骨骼肌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选取8只为空白对照组(CR),其他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6周后,腹腔注射STZ(35 mg/kg)构建T2DM模型。选取24只T2DM分3组(n=8),分别为:T2DM模型组(DRM)、持续运动组(DCRE)、间歇负重运动组(DWRE)。持续运动方案:为前1~2 周准备活动15 m/min(10 min)、运动20 m/min(40 min)、整理活动15 m/min(10 min),后3~8周为 18 m/min(10 min)、25 m/min(40 min)、15 m/min(10 min);间歇负重运动方案:采用负荷重量为15%(1~2周)、30%(3~4周)、45%(5~8周),运动均为15 m/min(5 min),共12组,组间休息3 min。8周后,通过HE观察骨骼肌病理形态变化,qRT-PCR检测骨骼肌Rab5、葡萄糖转运酶4(GLUT4)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组化技术及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Rab5的蛋白表达,ELISA检测血浆Rab5和糖化血红蛋白(GHb)浓度。结果: 相比CR,DRM存在骨骼肌病理损伤,骨骼肌Rab5mRNA及蛋白表达、GLUT4 mRNA表达均降低(P<0.01),血浆Rab5和GHb均显著升高(P<0.01);与DRM比较, DCRE、DWRE骨骼肌病理损伤均显著减轻,骨骼肌Rab5 mRNA及蛋白表达、GLUT4 mRNA表达均升高(P<0.05,P<0.01),血浆Rab5和GHb降低(P<0.01);DCRE与DWRE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2种运动方式均能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病理损伤,并可通过提高骨骼肌Rab5基因和蛋白表达从而增强 GLUT4转运能力,缓解骨骼肌糖代谢稳态失衡,但2种运动方式对骨骼肌Rab5蛋白和糖代谢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考察不同强度的跑台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本研究将40只清洁级3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未进行跑台运动)、低强度组(速度15 m/min,跑动时间30 min)、中强度组(速度20 m/min,跑动时间30 min)和高强度组(速度30 m/min,跑至力竭(30 min)),每组10只,各组大鼠共进行4周的跑台运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安静组、低强度组和中强度组大鼠骨骼肌组织结构均未见异常。然而,高强度组大鼠骨骼肌细胞发生溶解,肌纤维变粗或出现断裂,排列紊乱。低强度和中强度组大鼠骨骼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明显高于安静组(p0.05),而高强度组SOD和CAT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低强度和中强度组大鼠骨骼肌丙二醛(MDA)水平明显低于安静组(p0.05),而高强度组MDA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显示,高强度组的细胞凋亡积分光密度(IOD)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而其他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高强度组的JNK、cleaved-caspase 3和Fas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高强度组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本研究表明中低强度的跑台运动可提高大鼠的抗氧化能力,且不会造成大鼠骨骼肌损伤,而高强度跑台运动可通过促进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凋亡来引起大鼠骨骼肌损伤。  相似文献   

15.
小鼠胚胎干细胞是从胚泡未分化的内部细胞团中得到的干细胞,它在体外培养的环境中具有无限增殖、自我更新以及多向分化的特性。将小鼠胚胎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肌肉细胞,并且利用这些分化得来的肌肉细胞治疗肌肉退行性疾病,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热点。该实验的目的在于筛选小鼠胚胎干细胞向骨骼肌细胞定向分化的实验条件,有效地将体外单层贴壁培养的小鼠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成骨骼肌细胞。最终发现,10-8mol/L维甲酸(retinoid acid,RA)+0.5%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组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分化成骨骼肌前体细胞的效率最高,分化得到的骨骼肌前体细胞经进一步纯化,能分化为多核的肌管。该实验为治疗肌肉退行性疾病提供了细胞来源,也为研究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骨骼肌细胞的机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并分析浆膜腔积液经多次反复离心及加固定液离心制作成细胞蜡块的成功率,并结合相关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验证其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临床怀疑恶性胸腹水的患者30例,胸腹水标本接收后放置半小时,倒掉部分上清液,剩余液体分批多次转移至同一个10 ml离心管中离心5min,2000 r/min、弃上清(一般反复转移离心5次),再加入10%的中性甲醛,2000 r/min离心5min,弃上清,此时细胞沉渣已经成小块状,取出块状细胞用滤纸包裹,装入包埋盒,放入10%的中性甲醛固定1h,然后脱水、浸蜡、包埋,制作成细胞蜡块、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并结合相关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标记,确定胸腹水的性质及细胞来源。结果通过对细胞蜡块制作过程的改良,30例胸腹水细胞蜡块制作成功率达到100%,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对胸腹水的诊断率达到100%,且简单、经济、实用性强。结论通过对细胞蜡块制作过程的改良,并结合相关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查有助于诊断晚期难以取得病理活检组织的浆膜腔积液的性质及来源,尤其针对基层病理科而言,该方法既实用又经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开发一种新的培养人胚胎干细胞(hESCs)的包被基质,使hESCs的培养更加简便。方法用甲醇固定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作为包被基质,人胚胎干细胞系X-01在该基质上生长,每隔5~6 d传代一次,培养10代后,对人胚胎干细胞特性进行检测,包括细胞形态、碱性磷酸酶染色、相关多能性基因的表达和分化能力。结果 hESCs在新的基质上生长良好,经10次传代后仍能保持典型的hESCs克隆形态。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免疫荧光染色Oct4、SSEA4、Tra-1-60为阳性,体外分化可形成拟胚体。结论此种固定的基质可以大量制备,长期保存,并可以长期维持hESCs的未分化状态,为人胚胎干细胞的体外扩增探索出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改良两种时段接收淋巴结的固定方式,提高淋巴瘤诊断的制片质量。方法随机收集上午10时左右及下午4时左右接收的132例淋巴结标本,每例各切取2块组织,上午切取的组织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短时间固定处理程序(上午短时间组)和延长固定时间处理程序(上午长时间组)进行固定,下午切取的组织也随机分为2组,也分别行短时间固定处理程序(下午短时间组)和延长固定时间处理程序(下午长时间组)进行固定。回顾性分析并筛选出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58例,其中包括上午10时左右接收的26例及下午4时左右接收的32例。脱水处理后的4组组织进行包埋后,按常规进行切片、HE染色、CD79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MYC双色分离荧光原位杂交实验(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通过比较4组切片出现肉眼可见裂隙、皱折及破碎不全发生率、HE染色质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率、荧光原位杂交成功率,探讨最佳的淋巴结固定方法。结果上午长时间组制片CD79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率、荧光原位杂交成功率均不如上午短时间组,切片不完整发生率及HE染色质量与上午短时间组无明显差异;下午短时间组制片切片不完整发生率高且HE染色质量、CD79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率、荧光原位杂交成功率明显不如上午短时间组;下午长时间组切片以上指标均与上午短时间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上午接收的淋巴结标本应剖开于当天进行隔夜常规脱水,下午接收的淋巴结标本必须剖开后行延长固定程序进行脱水,随后得到的淋巴结组织在切片完整性、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FISH检测中能更好地提高淋巴瘤诊断的制片质量。  相似文献   

19.
DTX4(Deltex 4 homolog)蛋白属于Deltex家族成员|Deltex家族是Notch信号通路的调节因子. 已知Notch信号通路在成肌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DTX4是否参与调控肌肉发育尚未有报道. 本研究探索DTX4对成肌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分析揭示,伴随小鼠C2C12成肌细胞(myoblast)分化为肌管(myotube)过程,成肌分化标志蛋白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chain,MyHC)、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表达逐渐升高,DTX4 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也逐渐升高. 通过顺序专一的siRNA敲减DTX4表达后,C2C12成肌细胞肌管面积和肌管融合指数明显减少|MyHC、肌细胞生成素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但ERK信号通路未见明显变化.上述结果表明,敲减DTX4表达抑制C2C12细胞成肌分化.我们的结果提示,DTX4可能参与C2C12细胞成肌分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新生大鼠原代培养获取骨骼肌肌管,利用水平回转器模拟失重效应,通过F-actin/G-actin以及F-actin/pERK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研究了模拟失重对肌管形态、微丝及磷酸化ERK表达的影响。通过建立的航天飞行失重性肌萎缩的细胞学模型研究发现:回转后肌管变细,F-actin染色减弱伴有G-actin染色增强,同时pERK染色减弱。表明回转模拟失重条件下肌管发生萎缩、微丝解聚并伴随信号转导活性分子磷酸化ERK表达下降。提示肌管细化是失重性肌萎缩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