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细胞焦亡是一种炎症相关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由胱天蛋白酶(caspase)和炎性小体介导,最终依赖gasdermin家族成员gasdermin D(GSDMD)执行。细胞焦亡的发生伴随着细胞内炎性因子的外泄及免疫细胞的活化,因此与炎症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肝病,如果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脂肪变性会逐渐进展至炎症、纤维化,最终发展至肝硬化。GSDMD 介导的细胞焦亡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会导致肝细胞死亡,还会加重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的进程。抑制GSDMD 的功能从而减少细胞焦亡能够有效地缓解NAFLD 中的脂质堆积和炎症反应,这将为NAFLD 的治疗开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将概述GSDMD 介导的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并关注GSDMD 和细胞焦亡在NAFLD 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为NAFLD 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高脂饮食诱发的大鼠NASH模型与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诱发的小鼠NASH模型进行血清学及病理学比较,并初步探讨两种模型的发病过程及机制。方法:高脂饮食喂养SD大鼠8周,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喂养C57BL/6小鼠2周,以制备NASH模型。取材后,血清用比色法对TG、CHO、FPG的含量进行检测,用放免法对FINS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对HOMA-IR指数进行计算;肝组织制成石蜡切片及冰冻切片进行HE及油红O染色,并根据"NAFLD活动度积分"对各组肝组织进行NASH分级评估。结果: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TG、CHO、FPG、FINS的含量显著升高,经计算HOMA-IR指数显著升高;MCD小鼠血清中TG、CHO的含量显著下降,FPG、FINS的含量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经计算HOMA-IR指数未发生显著性改变。HE染色、油红O染色及NAFLD活动度积分结果显示,高脂饮食大鼠及MCD小鼠的肝组织均已发展到NASH阶段。结论:两种造模方法均可稳定的模拟人类NASH疾病的血清学及病理学变化,其中高脂饮食诱发的大鼠NASH模型可模拟人类的发病过程及机制,能够复制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等人类全身代谢紊乱表现,在NASH研究领域更占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高脂饮食诱发的大鼠NASH模型与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诱发的小鼠NASH模型进行血清学及病理学比较,并初步探讨两种模型的发病过程及机制。方法:高脂饮食喂养SD大鼠8周,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喂养C57BL/6小鼠2周,以制备NASH模型。取材后,血清用比色法对TG、CHO、FPG的含量进行检测,用放免法对FINS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对HOMA-IR指数进行计算;肝组织制成石蜡切片及冰冻切片进行HE及油红O染色,并根据"NAFLD活动度积分"对各组肝组织进行NASH分级评估。结果: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TG、CHO、FPG、FINS的含量显著升高,经计算HOMA-IR指数显著升高;MCD小鼠血清中TG、CHO的含量显著下降,FPG、FINS的含量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经计算HOMA-IR指数未发生显著性改变。HE染色、油红O染色及NAFLD活动度积分结果显示,高脂饮食大鼠及MCD小鼠的肝组织均已发展到NASH阶段。结论:两种造模方法均可稳定的模拟人类NASH疾病的血清学及病理学变化,其中高脂饮食诱发的大鼠NASH模型可模拟人类的发病过程及机制,能够复制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等人类全身代谢紊乱表现,在NASH研究领域更占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中药单体化合物小檗碱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罗格列酮对高脂饲料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干预作用,探讨小檗碱成为天然胰岛素增敏剂的可能性。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采用连续饲喂高脂饲料的方法诱导大鼠NASH,以预防给药的方式灌胃给予小檗碱(100 mg/kg体重)和罗格列酮(20 mg/kg体重),持续8周后取材。采用生化分析的方法检测大鼠血清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PG)及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评估NASH的病理程度,用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肝组织中PPAR-γ的表达。结果:小檗碱和罗格列酮均能较好的干预高脂饲料诱导大鼠NASH的病理过程。此外,二者均能改善大鼠胰岛素抵抗状态、上调肝组织中PPAR-γ的水平。结论:小檗碱和罗格列酮均能较好的改善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NASH病理过程,二者共同的药理机制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和上调肝组织中PPAR-γ的表达。该实验结果提示:小檗碱有望开发为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的天然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己酮可可碱(PTX)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脏超微结构和酶组织化学的影响。方法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取SD大鼠40只,分为对照组、12w模型组、16w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腹主动脉采血,测ALT、AST、血糖等水平。取肝组织做电镜和SDH、CCO、ATPase、LDH的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两个模型组均比对照组ALT、AST、血糖升高,LDL降低(P<0.05)。治疗组血糖、AST比16w模型组降低(P<0.05)。电镜显示16w模型组线粒体肿大,嵴排列紊乱,基质密度降低。治疗组结构改善。酶组织化学显示四种酶的活性16w模型组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活性均较16w模型组升高(P<0.05)。结论NASH时存在肝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经PTX治疗后能量代谢障碍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无酒精滥用的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肝病综合征,目前已成为广受关注的肝病医学难题。随着抗脂肪肝药物的深入研究,动物模型制作得到很好发展。近年来,在大鼠、沙鼠、小鼠、兔和小猪等动物种属成功地建立了食物、胃肠外营养与蛋氨酸胆碱缺乏等诱导的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动物模型,这些模型为研究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机理与治疗提供了机会。每种动物模型各有优缺点,合理应用动物模型能更好地开展脂肪肝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本文综述了非酒精性脂肪肝及脂肪性肝炎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的若干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脏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10只),分别给予标准饮食和高脂饮食16周,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和血生化指标分析;采用超高频小动物超声诊断仪检测肝脏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肝组织VEGF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ALT、AST和TC增高(P〈0.05)。肝组织病理表现为大小泡混合性脂肪变性,伴肝细胞气球样变性、炎性细胞浸润、碎片状坏死和少量纤维组织增生。超声结果为肝脏增大,肝缘圆钝,实质回声细密增强,后方组织明显衰减,与脂肪肝病理结果一致;门静脉内径增大,肝静脉内径减小(p〈0.05),静脉流速降低。肝组织VEGF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VEGF蛋白主要表达在肝细胞和窦内皮细胞。结论 NASH肝脏VEGF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增加,VEGF可能参与NASH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相似文献   

8.
《生理学报》2021,73(5):745-754
SIRT6是沉默信息调节蛋白家族中的一员,具有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和单ADP-核糖基转移酶活性。SIRT6在机体关键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脂代谢、炎症、氧化应激以及纤维化等,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潜在治疗靶点。SIRT6敲除小鼠表现出严重的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小鼠模型的肝组织中SIRT6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小鼠,而过表达SIRT6能显著减轻NASH所引起的肝损伤,提示SIRT6可能具有保护NASH动物模型的作用。本文将重点综述SIRT6在NASH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慢性肝病,常见于普通人群。随着病情的进展,单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会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由于缺乏明确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策略,NASH的管理成为临床医生的一项艰巨任务。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细胞膜向内或向外出芽产生的异源性囊泡群,其中包含多种能调节细胞代谢活动的内容物,这些内容物参与了NASH的疾病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细胞外囊泡应用于NASH的潜力。本文将阐明EVs在NASH中的作用及其在NASH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脂肪酸(FFA)及载脂蛋白A1(apoA-I)三者之间的作用及其对预防治疗。NASH的意义。方法通过胆碱一蛋氨酸缺乏(MCD)饲料喂养的小鼠NASH模型,注射含有人apoA-I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或对照腺病毒载体一周后,检测小鼠肝脏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对肝脏切片进行油红O染色,检测血清和肝组织中甘油三酯(TG),FFA及胆固醇(Ch01)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过量表达apoA—I的小鼠肝脏病变减轻,脂质堆积减少,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有所下降,肝组织中TG,FFA及Chol含量明显降低,相应的其血清TG,Chol水平升高。结论过量表达apoA-I可通过减少小鼠肝脏中过量脂质的堆积而对NASH起到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已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的肝脏疾病,且发病机制复杂。为探讨免疫浸润在NAS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高通量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数据库中下载肝脏单纯性脂肪变性(simple steatosis, SS)、 NASH和健康受试者的数据集。使用R limma软件包对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进行筛选。通过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探讨DEGs的生物学功能。用无监督的一致性聚类及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ingle sample 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ssGSEA)观察聚类模式所对应的免疫浸润类型。结果共获得1 569个DEGs,以及与NASH进展相关或不相关的两种修饰模式A、 B。模式B相较模式A对应较高的肝纤维化程度、小叶炎症程度、气球样变程度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活动度评分...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发生、发展均与细胞因子及脂肪细胞因子密切相关.本文回顾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脂联素等经典因子与NAFLD的关系研究新进展,并介绍了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4,RBP4)、apelin、visfatin等新脂肪细胞因子在NAFLD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肠道通透性及血清内毒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8种进行培养.研究对象为健康成人(A组)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B组)各30例,计数两组肠道菌群中8种细菌的数量,检测所有被研究者的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及TNF-α的浓度,比较两组细菌数量和血清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的菌落数显著减少(P<0.01或P<0.05),而肠球菌、肠杆菌的菌落数则有显著增加(P<0.01或P<0.05);酵母真菌、葡萄球菌、梭菌菌落数没有发生显著改变(P>0.05);血清内毒素、DAO、D-乳酸、TNF-α水平显著增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肠杆菌与内毒素、DAO、D-乳酸相关(r=0.644,P<0.001;r=0.415,P=0.023;r =0.383,P=0.037);血清内毒素和DAO、D-乳酸、TNF-α显著相关(r=0.485,P=0.007;r=0.477,P=0.008;r=0.490,P=0.006);TNF-α则与DAO、D-乳酸相关(r=0.426,P =0.019;r =0.440,P=0.015).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通透性增高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杆菌的过度生长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肠道通透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洛沙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30例同时患有NASH与高血压的患者给予洛沙坦(50 mg/d)治疗,持续1年.结果 治疗后,患者血清TGF-β1、ALT及铁蛋白水平显著下降,同时病理学检查证实20例患者(67%)出现肝脏炎性坏死的减轻、15例患者(75%比例?)出现铁沉积的消失.此外,在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副作用.结论 本研究提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能对NASH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凝结芽胞杆菌活菌片(商品名:爽舒宝)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41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凝结芽胞杆菌活菌片,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测定血内毒素、TNF-α、IL-6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凝结芽胞杆菌活菌片通过降低血内毒素、TNF-α、IL-6,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小肠细菌过生长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小肠细菌过生长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人中的发生率。方法:研究病例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39例、慢性乙型肝炎47例、健康对照27例。小肠细菌过生长以乳果糖H2呼气试验诊断。结果:小肠细菌过生长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率为45.7%,慢性乙型肝炎为32.5%,健康对照4.2%,前二组差异无显著性,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小肠细菌过生长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人有较高的发生率,但其因果关系尚需阐明。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究他莫昔芬对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肝血窦内皮细胞的代谢、炎症及纤维化等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给予MCD饲料喂养6周后,每天腹腔注射一次他莫昔芬(100 mg/kg),持续5天。分离并收集肝血窦内皮细胞,加入1 mL TRIzol试剂吹打至沉淀消失,放入-80℃冰箱保存。样本后续送至基迪奥生物公司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在Omicsmart平台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部分生物信息学分析数据来自已经发表的文献并通过Omicshare分析平台分析。结果:转录组测序发现,差异基因KEGG和GO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在免疫和炎症通路富集。通过分析肝脏内皮特异性代谢基因表达,我们发现他莫昔芬治疗逆转了NASH过程中部分代谢基因的下调,以及NASH过程中CCL2、CXCL2、CXCL5和VCAM-1等促炎基因和Col1a1、Col1a2、Col3a1、Tgfb2、和Timp1等促纤维化基因的表达上调。同时,GSEA分析也显示他莫昔芬抑制了炎症和纤维化通路的表达。结论:他莫昔芬可能通过逆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对小鼠肝血窦内皮细胞代谢基因的改变以及炎症及纤维化相关基因的上调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针腧穴联合当飞利肝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2010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诊断标准的8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电针联合当飞利肝宁治疗组)和对照组(护肝宁治疗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在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控制饮食(BMI24)、适量有氧运动等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治疗,对照组仅服用护肝宁,3次/d,联合组服用当飞利肝宁及电针腧穴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的疗效、血清转氨酶、血脂水平、脂肪肝程度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血清转氨酶、血脂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中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电针腧穴联合当飞利肝宁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2例NASH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均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和常规护肝(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次,3次/d,口服;维生素E软胶囊0.1 g/次,2次/d,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500 mg/次,3次/d,口服。2组疗程均为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肝功能(ALT、AST、GGT)、空腹血糖(FBG)及血脂(TC、TG、HDL、LDL),检测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B超下脂肪肝影像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LT、AST、GGT、FBG、TC、TG、LDL明显降低,HDL明显升高(P0.05或P0.01),对照组ALT、AST、GGT、TC、TG、LDL也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内毒素、TNF-α、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TNF-α、CRP水平也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B超分度变化有明显改善(P0.01),但对照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可降低NASH患者血清内毒素、TNF-α、CRP水平,改善其肝功能、血脂及脂肪肝程度,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luorescent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对高脂喂养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新西兰兔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数量进行定量检测分析.方法 14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分别用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12周,取粪便提取细菌组DNA,根据细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设计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种属特异性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定量分析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 模型组动物病理学检测肝细胞脂肪变性,提示模型成功.对照组与模型组动物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1.48 ±1.09,7.39 ±0.81)、乳酸杆菌(4.94±0.95,5.65 ±0.91)、双歧杆菌属(4.07 ±0.97,6.45±0.90),经统计学分析表明模型组较对照组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增多(t=-3.282,P =0.013),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属数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1=-1.204,P1=0.268;t2=0.423,P2=0.683).结论 NASH模型组粪便内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正常组增多,提示大肠埃希菌数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有关,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其与NAFLD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