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伤性脑损伤(TBI)作为一种严重颅脑损伤,是造成青壮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重症TBI患者面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和行为能力障碍,但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神经干细胞(NSCs)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潜能细胞,可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分化为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系统细胞,在TBI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动物模型研究表明,诱导内源性NSCs和移植外源性NSCs再生神经元均可改善TBI动物模型的颅脑损伤症状。本文选择TBI模型中最精确、最稳定的控制皮质冲击(CCI)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综述了诱导内源性NSCs再生神经元和移植外源性NSCs在CCI模型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TBI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亦称颅脑损伤或头部外伤, 专指由外伤引起的脑组织损害。然而,从轻度到重度的TBI,改善TBI患者预后的治疗方法都十分匮乏。神经炎症可引起脑外伤后急性继发性损伤,并与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因此,系统了解参与TBI后神经炎性反应的细胞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对TBI中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如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启动以及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最常见的脑损伤形式,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群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不但致死致残率高,同时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担.为了应对TBI带来的艰巨挑战,欧盟、加拿大、美国等合作机构成立了国际创伤性脑损伤合作研究计划(InTBIR),旨在促进对TBI的研究、治疗和护理.该计划希望通过组织和协调对TBI进行全方位的临床研究,提高TBI治疗效果,减轻TBI带来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目前,InTBIR计划的参与方正在着手制定具体的研究目标、管理规章、战略规划及相关准入规则.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了一批TBI研究项目,支持一批科学家在TBI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研究成果.尽管如此,TBI尤其是重型TBI的临床救治仍然是世界性难题,很难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有必要积极参与多边国际合作,促进中国TBI科研人员走向国际舞台,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进一步提升自身研究实力,改变我国TBI研究较国际水平滞后和不足的局面,从而实现关键领域或方向的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脑损(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全球脑损伤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创伤导致的不受控的内源性介质释放作为危险信号被危险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感知,触发炎性体(inflammasome)蛋白复合物组装。炎性体是TBI后的关键细胞内多蛋白信号感知平台,炎性体组装可以诱导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 caspase-1)活化促使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β和IL-18的成熟和释放,启动细胞焦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小体主要是NLRP3、NLRP1和AIM2介导的细胞焦亡,参与TBI后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本文简要总结目前关于细胞焦亡在TBI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亟须寻找新的干预靶点。天冬酰胺内肽酶 (asparaginyl endopeptidase, AEP)在免疫和神经系统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观察了小鼠TBI模型中AEP的激活和变化,探讨AEP对脑损伤和修复的意义。方法:控制性皮层撞击法在小鼠右脑半球制作TBI损伤,在造模后的不同时间点,测定受损脑组织内的乳酸含量和AEP的活性变化,免疫荧光化学染色观察TBI之后3天的胶质细胞活化,以及AEP在其中的表达。结果:TBI造成乳酸在受损脑组织内逐渐堆积,导致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性活化和增生,AEP的上调和激活出现在TBI的继发性脑损伤阶段,AEP在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内均出现上调。结论:AEP有可能参与调控TBI引发的胶质细胞活化,在神经损伤和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吸氢对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急性期炎症反应的影响,将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TBI组和吸氢治疗组。采用悬浮芯片技术检测TBI后2、6和24 h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TBI后24 h采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法(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评估吸氢的神经保护作用,同时取脑组织进行尼氏染色分析并对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检测。神经功能评分表明,TBI大鼠吸氢后24 h内神经功能就有显著改善,尼氏染色进一步验证了吸氢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表明,吸氢对TBI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表现为7种促炎因子的血清水平在TBI后2 h明显降低。此外,吸氢还可明显降低血清中心脏和肝脏标志物水平,提示吸氢对TBI急性期心脏和肝脏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研究提示吸氢可能通过抑制TBI急性期的炎症反应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神经胶质细胞中的经时定位表达情况。方法:选择72只SPF级雄性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TBI 6h组、TBI 12h组、TBI 1d组、TBI 4d组与TBI 7d组,每组12只,分别在脑损伤后6h、12h、1d、4d、7d时获取血清和脑组织并且制作切片。ELISA检测损伤后炎症因子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钙离子结合蛋白-1(IBA-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技术观察炎症因子IL-1β在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定位表达情况。结果:TBI后6h-7d时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量均高于sham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BA-1的表达在损伤后6h-7d时高于sham组,GFAP的表达在损伤后1d-7d时高于sham组(P0.05)。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技术显示,6h、12h时IL-1β主要表达在小胶质细胞中,IL-1β和IBA-1共表达细胞数量多于sham组(P0.05);1d、4d、7d时IL-1β主要表达在星形胶质细胞中,IL-1β和GFAP共表达细胞数量多于sham组(P0.05)。结论:TBI诱导了胶质细胞和炎症因子的表达,其表达随脑损伤的时间而变化,IL-1β早期定位表达于小胶质细胞,后期定位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压氧(HBO)疗法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氧化应激指标及促/抗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n=6):假手术组、损伤对照组和HBO治疗组采用Feency法建立大鼠TBI模型,假手术组只开放骨面,不予打击HBO治疗组大鼠于脑损伤后6h采用动物高压舱,以3ATA压力纯氧治疗60min。所有动物于手术后24h处死,分离脑组织,取伤侧脑半球行组织匀浆,分别测定匀浆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NO的含量以及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及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结果:与损伤对照组相比,HBO治疗使SOD、NO以及IL-10水平升高,同时降低脑内MDA及TNF-α、IL-6、IL-1β的含量结论:HBO治疗可抑制TBI后自由基的生成,从而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同时,HBO治疗可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生成,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可减轻损伤脑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助于减轻TBI后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9.
运动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仍有待揭示。目前也缺乏针对TBI的有效治疗手段。本研究旨在考察自主运动和注射益赛普(Yisaipu,TNFR-IgG融合蛋白,TNF抑制剂)联用方式对TBI模型小鼠的影响。雄性C57BL/6J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自主运动组,然后观察6周预防性预自主运动(prophylactic preconditioning exercise, PE)和/或TBI后注射Yisaipu对中度TBI小鼠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单一干预措施比较,PE和Yisaipu的联合干预能更有效减少TBI小鼠的感觉运动和步态功能障碍。同时,这些功能改善伴随着外周血清TNF-α水平下降、系统性炎症减轻、脑内自噬流途径增强和皮层损伤灶体积缩小。鉴于上述神经保护作用,诸如运动和TNF抑制剂联用方式可能是促进TBI患者功能恢复的有效策略,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揭示β-谷甾醇(Sito)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对铁死亡-脂质代谢途径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Sham组(n=10)、TBI组(n=11)、TBI+10Sito组(n=10)、TBI+20Sito组(n=10)、TBI+40Sito组(n=10)和TBI+40Sito+GPX4-IN-3组(n=10)。Sham组大鼠不进行造模,其他组大鼠为TBI模型大鼠。Sham组和TBI组大鼠每天灌胃1 mL0.5%羧甲基纤维素钠。TBI+10Sito组、TBI+20Sito组、TBI+40Sito组大鼠分别灌胃1 mL 10、20、40 mg/kg/d的β-谷甾醇。TBI+40Sito+GPX4-IN-3组大鼠同时灌胃0.5 mL 40 mg/kg/d的β-谷甾醇和0.5 mL 15 mg/kg/d的GPX4-IN-3(铁死亡选择性诱导剂)。各组大鼠均给药14 d。给药结束后,检测了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认知功能。通过蔗糖偏好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价行为学。检测血清脂质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脑组织Fe2+含量。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尼氏染色评价脑组织损伤。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TBI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和逃避潜伏期升高,穿越平台次数、蔗糖偏好率、水平活动分数和垂直活动分数降低,TC、TG和LDL-c升高,HDL-c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升高,神经元出现明显损伤,SOD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Fe2+含量升高,GPX4蛋白表达水平和GPX4相对荧光强度降低(P<0.05)。与TBI组比较,TBI+10Sito组、TBI+20Sito组和TBI+40Sito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和逃避潜伏期降低,穿越平台次数、蔗糖偏好率、水平活动分数和垂直活动分数升高,TC、TG和LDL-c降低,HDL-c升高,脑组织含水量降低,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Fe2+含量降低,GPX4蛋白表达水平和GPX4相对荧光强度升高(P<0.05)。与TBI+40Sito组比较,TBI+40Sito+GPX4-IN-3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和逃避潜伏期升高,穿越平台次数、蔗糖偏好率、水平活动分数和垂直活动分数降低,TC、TG和LDL-c升高,HDL-c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升高,神经元损伤加重,SOD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Fe2+含量升高,GPX4蛋白表达水平和GPX4相对荧光强度降低(P<0.05)。结论:β-谷甾醇可有效减轻TBI后的继发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铁死亡途径介导的氧化应激和脂质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分析凝血与纤溶指标与颅脑损伤(TBI)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的关系及对脑心综合征(CCS)的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并计算非ATC患者与ATC患者、非CCS患者与CCS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水平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TAT/PIC比值;并采用双变量Spearman相关性检验凝血与纤溶指标的相关性,建立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TBI后ATC和TBI合并CCS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凝血与纤溶指标对TBI合并CCS的预测效能。结果:80例TBI患者的ATC发生率为27.50%;与非ATC组比较,ATC组PT、APTT、D-D水平较高,TAT/PIC比值较低(P<0.05)。PT、APTT、D-D与颅脑损伤后ATC呈正相关性,TAT/PIC与ATC呈负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TAT/PIC是颅脑损伤后AT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80例TBI患者的CCS发生率为20.00%;与非CCS组比较,CCS组PT、APTT、D-D水平较高,TAT/PIC比值较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PT、APTT、D-D、TAT/PIC是TBI合并CC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BI合并CCS预测中,PT、APTT、D-D的ACU均>0.70,TAT/PIC>0.85。结论:TAT/PIC与TBI后ATC存在一定关联,同时还能预测CCS的发生,在TBI患者预后预测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干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的发展,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TBI改善颅脑神经功能障碍成为可能.目前研究显示,MSCs的神经保护作用之一是基于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细胞外囊泡(EVs)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MSC-EVs作用机制可能与神经保护,调节免疫应答,促...  相似文献   

13.
研究背景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外科疾患,我国在对于TBI的判断、治疗等方面还处于薄弱阶段,因此我们需要在分子层面了解大鼠颅脑损伤后基因及miRNA表达差异,以便更好地对症治疗。目的了解大鼠颅脑损伤后基因及miRNA表达差异,为临床治疗TBI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GEO2R筛选基因,然后用MiRwalk软件对筛选的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再用DAVID做基因本体论功能富集分析,最后利用cytoscape做网络关系图。结果发现247个相对明显的差异表达的基因,包括150个上调表达基因和97个下调表达基因;7个差异表达的miRNA,包括2个上调表达miRNA和5个下调表达miRNA。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细胞内和细胞外都起作用,并且在炎症反应,药物应答等生物过程中起作用。将差异基因与靶基因对比后,可得到48个重合基因,同时发现这些重合基因与差异表达的miRNA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Krüppel样因子7(KLF7)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海马区细胞凋亡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 应用控制性皮质撞击(CCI)法建立小鼠TBI模型,侧脑室注射KLF7慢病毒(AAV-KLF7)过表达KLF7,Western bol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海马内KLF7表达变化,Western bolt检测海马组织细胞凋亡因子、JAK2/STAT3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及其磷酸化水平,TUNEL法检测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情况,甲酚紫染色检测各组动物大脑皮质损伤体积,神经功能评分和旋转杆实验检测神经功能障碍改变。结果 TBI后1 d,海马区KLF7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增高,3 d后恢复正常。TBI海马区Bax和Cleaved Caspase-3(C-Cas-3)水平、TUNEL阳性细胞百分比、脑皮质损伤体积百分比、p-STAT3/t-STAT3和p-JAK2/t-JAK2比值显著增加,Bcl-2水平显著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和旋转杆上运动时间均显著降低;侧脑室注射AAV-KLF7可促进TBI诱导的p-STAT3/t-STAT3和p-JAK2/t-JAK2比值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I受体(AT1)抑制剂厄贝沙坦对侧位液压脑损伤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改良的侧位液压损伤装置建立大鼠颅脑损伤(TBI)模型,术前及术后给予厄贝沙坦治疗,用激光多普勒测定局部脑区血流(r CBF)的变化,术前及术后1、3、5和7d利用神经功能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利用TUNEL染色检测大鼠脑细胞凋亡情况,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损伤周围区域活性caspase 3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值相比,TBI手术后损伤局部脑区r CBF下降至30%(P0.05),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损伤区周围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明显增多,活性caspase 3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厄贝沙坦治疗组大鼠r CBF显著高于单纯TBI组,梗死区面积显著缩小,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损伤区周围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和活性caspase 3表达下降(P均0.05)。结论:厄贝沙坦预处理能够通过抑制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死亡方式被证实参与TBI后继发性神经元死亡,其形态学及病理生理机制不同于凋亡、自噬、焦亡和程序性坏死。本文综述了TBI后铁死亡调节通路以及与其他细胞死亡方式的神经生物学联系,并阐述了靶向铁死亡治疗TBI的潜在价值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参总皂苷(GTS)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的有效剂量和有效时间窗。方法:采用改良Feeney法制备TBI后,腹腔注射GTS,对伤后大鼠神经功能和伤侧脑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结果:TBI后6 h开始治疗,GTS不同剂量干预,神经行为学与组织学结果显示:伤后2~14 d,(10,20,40,60,80 mg/kg)GTS组与TBI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40,60 mg/kg)GTS的治疗效果更显著,能明显改善神经行为,减少海马部位神经细胞的丢失。在有效时间窗研究中,采用GTS 20 mg/kg,于TBI后3 h、6 h时间点开始治疗,GTS组效果明显,与TB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I后12 h、24 h开始治疗,无明显效果。结论:TBI后给予GTS治疗,可减轻脑组织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在10~80 mg/kg剂量范围均有一定疗效,最佳剂量范围为20~60 mg/kg;GTS有效时间窗为伤后6 h。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的影响。方法:3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病人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为轻型组(rTMS3)、中型组(rTMS2)、重型组(rTMS1),每组10例,各组病人分别随机分为rTMS对照亚组(A组)及治疗亚组(B组),每亚组5例。于TBI后第15天行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脊液中谷氨酸(ASP)及门冬氨酸(GLU)含量。结果:脑脊液ASP和GLU水平随着脑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各rTMS治疗组与相应各对照组的EAA相比,rTMS治疗组EAA的水平均低于相应对照组。结论:rTMS可通过降低TBI后脑脊液EAA水平发挥脑保护作用。脑脊液EAA的含量变化可作为TBI严重程度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的影响。方法:3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病人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为轻型组(rTMS3)、中型组(rTMS2)、重型组(rTMS1),每组10例,各组病人分别随机分为rTMS对照亚组(A组)及治疗亚组(B组),每亚组5例。于TBI后第15天行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脊液中谷氨酸(ASP)及门冬氨酸(GLU)含量。结果:脑脊液ASP和GLU水平随着脑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各rTMS治疗组与相应各对照组的EAA相比,rTMS治疗组EAA的水平均低于相应对照组。结论:rTMS可通过降低TBI后脑脊液EAA水平发挥脑保护作用。脑脊液EAA的含量变化可作为TBI严重程度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比值(HR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中重度颅脑损伤(TBI)患者短期死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2021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62例中重度TBI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入院30d内生存状态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计算HRR和PL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重度TBI患者短期死亡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联合HRR、PLR对中重度TBI患者短期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162例中重度TBI患者入院30 d内死亡率为35.80%(58/162)。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HRR降低,PLR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9分、瞳孔散大、脑疝和HRR降低、PLR升高为中重度TBI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HRR、PLR联合GCS评分预测中重度TBI患者短期死亡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24。结论:HRR降低和PLR升高与中重度TBI患者短期死亡相关,可能成为中重度TBI患者短期死亡的辅助预测指标,在GCS评分基础上联合HRR、PLR能提升对中重度TBI患者短期死亡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