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比老年人参加太极拳锻炼后的步态学参数的变化,旨在探究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40名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练习太极拳两年以上者20人为实验组(练习内容均为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其中男女各10名;未曾练习太极拳而且未参加其他项目锻炼者20名为对照组,其中男女各10名。(2)测试方法:采用BIODEX步态训练仪对两组不同老年人进行步态测试。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步态稳定性逐渐下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女性的步态稳定性优于男性老年人,男性老年人步长大于女性老年人。女性老年人的左脚功能明显优于男性老年人左脚功能。长期参加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步态稳定性明显提高,在步速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加大步长,降低步频提高了步态的稳定性。结论:太极拳锻炼对促进老年人步态稳定提高平衡能力有显著效果,经常参加太极拳锻炼有助于老年人下肢功能的维持,应大力开展老年人太极拳锻炼。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比老年人参加太极拳锻炼后的步态学参数的变化,旨在探究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40名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练习太极拳两年以上者20人为实验组(练习内容均为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其中男女各10名;未曾练习太极拳而且未参加其他项目锻炼者20名为对照组,其中男女各10名。(2)测试方法:采用BIODEX步态训练仪对两组不同老年人进行步态测试。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步态稳定性逐渐下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女性的步态稳定性优于男性老年人,男性老年人步长大于女性老年人。女性老年人的左脚功能明显优于男性老年人左脚功能。长期参加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步态稳定性明显提高,在步速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加大步长,降低步频提高了步态的稳定性。结论:太极拳锻炼对促进老年人步态稳定提高平衡能力有显著效果,经常参加太极拳锻炼有助于老年人下肢功能的维持,应大力开展老年人太极拳锻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长期练习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文以辽宁省老干部大学太极拳练习班的18人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分为两组。长期锻炼组10人,初学者8人。实验采用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利用ME6000生理电信号采集器、Pro Comp Infiniti呼吸感应器、水银血压计采集受试者练习太极拳前安静时,练习太极拳运动后30 min、60 min的心电、呼吸以及血压数据。结果:安静状态下,长期锻炼者心率变异性(HRV)的RR间期、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P)、高频功率(HFP)、标准化高频功率(n HFP)频率显著高于初学者组,而低频/高频功率(LFP/HFP)、收缩压和舒张压、安静心率显著低于初学者。安静状态下,长期锻炼组受试者呼吸频率显著低于初学者。练习太极拳运动后,TP、n HFP、LFP/HFP以及HR和收缩压指标均有显著变化,同时发现长期锻炼组这些指标受太极拳运动影响的效应尺度要大于初学者。结论: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迷走神经的调节作用同时减弱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广西边疆某城市农村壮族老人跌倒风险及跌倒发生率,探讨简化24式太极拳结合肌力、平衡训练及安全教育对降低老年人跌倒发生的效果。方法: 在广西边疆某市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1980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男性840人,女性1140人),调查近1年来跌倒发生情况,应用卫生部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评估表和MORSE(莫尔斯)跌倒风险评估表对调查对象进行风险评估;选取64名1年中跌倒2次以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2名),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干预并保持先前的生活习惯,试验组进行24周的24式太极拳结合肌力、平衡训练。使用记录卡记录两组受试者干预期间和干预结束半年后的跌倒发生情况并与干预前1年相比。结果: 受调查的老年男性跌倒发生率为27.1%,女性跌倒率为18.6%,平均跌倒率为22.2%;按照卫生部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评估表评估,男性得分为7.16,女性为6.92,平均得分为7.04,属跌倒发生中危状态;按照摩尔斯量表评估,男性得分为37.76,女性为32.22,平均得分为35.09,属中危或轻危状态;干预后和干预后半年两组受试者跌倒发生率都有所下降,其中对照组下降了12.5%,而试验组下降了69%。结论: 广西边疆农村地区老年人跌倒发生偏高,24周的简化24式太极拳结合肌力和平衡训练能有效的降低老年人跌倒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不同运动方式对COPD 缓解期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1、IL-6、TNF-α在COPD缓解期气道炎症中的作用及运动训练对COP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为COPD患者制定最佳运动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对55例临床缓解期的COPD患者进行为期12周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前后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值,并与60名健康老年人比较。结果:COPD缓解期患者运动训练前,血清中IL-1、IL-6、TNF-α值均显著高于正常老年人组(P<0.01);经运动训练后,IL-1、TNF-α值显著下降(P<0.01),且不同运动训练方法,血清细胞因子变化幅度不同,以太极拳训练组IL-1、TNF-α下降的幅度最大(P<0.01)。结论:IL-1、IL-6、TNF-α参与了COPD缓解期气道慢性炎症反应,运动训练对致炎因子有下调作用,且太极拳运动训练下调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陈氏太极拳运动时血浆胰岛素,睾酮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氏太极拳运动时血浆胰岛素、睾酮的变化宛霞赵晓进于广丽(河南师范大学,新乡453002)陈氏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血浆胰岛素与睾酮含量的影响未见报导。作者测定了陈氏太极拳运动员赛前赛后血浆胰岛素和睾酮的含量,并同其他形式的运动员进行了比较。旨在探讨陈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比对照组和太极拳运动组,评价太极拳运动在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康复作用。方法 45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5),不接受干预;太极拳1组(n=15)采用24式简化太极拳练习,40 min/次,3次/周;太极拳2组(n=15)采用24式简化太极拳练习,60 min/次,3次/周。在基线、12周、24周运动后采用患者跌倒功效量表(FE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 Ⅲ评分、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分(HAMD、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进行评估。结果 太极拳1组,24周对比基线在TUGT、BBS评分的改善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极拳2组,24周对比基线在TUGT、 BBS评分的改善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对比12周在TUGT的改善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太极拳运动可以改善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障碍,可降低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8.
庞军  杨扬  唐宏亮  雷龙鸣  黄锦军  陈家兴  何育风  甘炜  刘振威 《蛇志》2007,19(2):168-168,F0003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它吸收了古代哲学、医学、武术、导引术、吐纳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医理论的独特健身方法。因太极拳运动的特征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从而使其在诸多的养生方法中脱颖而出,成为倍受欢迎的运动项目。现笔者就太极拳运动如何体现中医养生之道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口腔修复问题是现代口腔医学的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这也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保障。本文综合分析了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提出了几种适合老年人口腔修复的方法。总之,对于老年人患者来说,修复时要考虑他们的特点,灵活的去制定治疗方案,从而提供适合老年人的口腔修复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引入健康传播概念的基础上,阐明了健康传播活动对促进老年个体健康的意义.通过对老年人心血管系统、视觉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功能退化的分析,提出了针对老年人生理特点的人际层面和大众层面的传播策略.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建立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为一体的新型传播方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医疗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国外老年医疗质量评价研究进行了系统介绍,并提出应尽快在我国建立适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老年人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和持续质量改进策略,以满足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成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发展中国家。而老年痴呆是老年人中常见的疾病,并且根据我国老龄化程度农村比城市高的特点,防止农村老年人患此种疾病就成了重要的任务。因而从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下提出预防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的三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老年人的发病率变得越来越高,特别是老年人的呼吸道感染。这些现象严重的威胁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同时还加大了我国的医疗难度。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造成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若干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进一步的提出了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老年人的关爱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老年人日常护理方面。日渐增长的老年护理需求促使老年护理教学发展迅速。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的老年护理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老年护理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12周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轻度高血压患者微血管反应性的影响,并探讨微血管反应性变化的机制。方法:将30名轻度高血压患者分为运动组(53.8±6.3岁)和对照组(52.6±7.5岁),两组人数及性别比例相同。运动组进行12周的太极拳运动,对照组保持原先的生活方式且不做其它规律性的体育运动。两组受试者分别于运动干预前、第6周和第12周结束后进行微血管反应性、血压及血清一氧化氮含量 、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测试。结果:试验前,两组受试者各指标的基础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运动组,第6周微血管反应性、收缩压、舒张压、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较基础值无显著变化(P>0.05),第12周微血管反应性、一氧化氮含量和钙依赖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较基础值及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基础值和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第6周、第12周各指标较基础值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12周太极拳运动能提高中老年轻度高血压患者微血管反应性、降低血压,并能提高患者一氧化氮含量、钙依赖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内源性一氧化氮生成增加是太极拳运动提高高血压患者微血管反应性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最高的群体,因此对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进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调查研究表明,给社区老人发放健康手册并进行健康知识宣讲和综合管理会提高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老年人会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接触危险因素。通过社区指导和干预,可以提高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的掌握,并力避引起骨质疏松的隐患与风险,增加健康指数,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长期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膝关节皮肤微血管反应性、经皮氧分压的影响。方法: 以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太极拳爱好者协会26名系统练习(每周至少练习三次,每次不少于90 min)太极拳超过2年的成员为运动组(54.6± 4.0)岁,26名同年龄段健康的普通人为对照组(53.2±5.1)岁,两组受试者男女比例均为1∶1。使用第六代(最新一代)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仪(PF6010)对研究对象膝关节表面中心的皮肤进行检测,测试指标包括血细胞平均运动速度(AVBC)、运动血细胞浓度(CMBC)、微血管血流灌注量(MBP)、经皮氧分压(TcpO2)。其中AVBC、CMBC、MBP先进行5 min的基础值测试(基础值),然后将测试探头加热到44℃并持续10 min(加热后值),TcpO2测试值为探头直接加热到44℃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的MBP基础值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MBP的加热后值与增加率显著升高(P<0.05),CMBC的增加率显著降低(P<0.05),AVBC的增加率显著升高(P<0.05),TcpO2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系统的太极拳运动可提高中老年人膝关节皮肤微血管的反应性和经皮氧分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裂开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956例60岁以上腹部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有26例切口裂开,再次缝合后无一例再裂开。3例死亡,病死率为11.5%。结论:注意缝合技术和增加组织抗张力的强度,降低腹压,避免危险因素和对危险因素的围手术期处理,能有效地预防了老年人腹部手术术后的切口裂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65岁以上老年人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12-Holter)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对阵发性房颤的诊断价值。方法:①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选择500例65岁以上老年人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心律失常情况的统计分析,并同时选择500例小于65岁的心电图作为对照;②另选择500例65岁以上老年人的十二导联普通心电图(ECG)作为对照,对比分析12-Holter与ECG两种方法对老年人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结果:①65岁以上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各种心律失常、ST-T改变的发生率高。而在各类心律失常中房性早搏、室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房颤发生率较高。②动态心电图对于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十二导联心电图。结论:①老年人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异常率高;②与普通心电图比较,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人阵发性房颤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前,大家对老年人的重大偏见之一是老年人心脏对运动的(耐受)能力显著降低。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Myron Weisfeldt说,如果你选择正常健康的老年人作实验,就会得出老年人对最大运动量的心血管反应并不衰退。但这不等于说,老年心脏与青年心脏毫无区别。Weisfeldt解释说:“老年心脏的功能不亚于青年心脏,但是,两者的工作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