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杨树水泡型溃疡病斑上分离出真菌,在室内和自然情况下作接种试验,终于接种成功,产生与自然瘸斑相同的典型症状。此真菌经鉴定有性阶段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其子座直径为2--7毫米;子囊腔大小为116.4—175.0×107.0—165.0微米;子囊大小为49.0—68.0x11.0一21.3微米;子囊孢子单孢,无色,倒卵形,大小为15.0—19.4×7.0一11.0微米。无性阶段为Dothiorella gregaria,其分生孢子器暗色,球形,大小为97—233.0×97—184.3微米;分生孢子单孢,无色、梭形,大小为19.4—29.1x5.0—7.0微米。用杨树水泡型溃疡病病赶上分离出的多种细菌,经多次在杨树上接种,均未成功。细菌经初步鉴定为欧氏杆菌(Erwinia)、和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属,经烟草叶片过敏反应测定,不产生桔斑,也不诱发烟草的坏死,因此认为此二种细菌为杨树水泡型病斑上的腐生菌。  相似文献   

2.
一种高效提取杨树发病树皮总RNA的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树发病树皮总RNA的高效提取是开展杨树抗溃疡病基因表达调控的基础,为了探讨杨树发病树皮RNA的高效提取方法,本研究以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菌侵染后的‘中林46’杨为材料,比较了包括本研究提出的RNA提取新方法(RNA试剂盒改良法)在内的6种方法提取的总RNA的质量和浓度。结果显示,通过RNA试剂盒改良法提取的总RNA 28S rRNA条带亮度约为18S rRNA条带亮度的2倍且浓度高,表明该方法更适合感染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的‘中林46’杨发病树皮总RNA的提取。为了验证RNA试剂盒改良法对健康杨树树皮及不同胁迫处理、组织RNA提取的适用性,进一步用该方法提取了‘中林46’杨、‘107’杨、‘北京’杨健康树皮,低氮、低磷处理的毛白杨组培苗以及白玉兰花的总RNA。结果表明,用RNA试剂盒改良法均能获取高质量的总RNA。所提取的总RNA已成功用于感染欧美杨细菌性溃疡病的杨树树皮转录组测序,以及低氮处理的毛白杨组培苗RT-PCR和荧光定量PCR实验,表明用RNA试剂盒改良法提取的总RNA可以用于后续分子实验。  相似文献   

3.
四霉素防治杨树溃疡病田间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树溃疡病是在杨树上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干部病害。为了有效控制杨树溃疡病的发生,利用四霉素制剂对杨树溃疡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于春季杨树溃疡病发生初期开始施药防治,采用刮涂法施药,0.3%四霉素水剂对杨树溃疡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推荐使用量为有效成分60~300 mg/kg(稀释倍数10~50),防效为62.9%~77.4%。试验期间林间系统观察表明,0.3%四霉素水剂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对杨树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树溃疡病是中国杨树人工林重大生物灾害之一,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杨树溃疡病是持续有效的手段。为了获取能够高效定殖并对杨树溃疡病菌有良好生防效果的拮抗菌株,通过引入强启动子(erm Ep)构建了高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重组质粒,进而通过接合实验将该质粒导入到链霉菌生防菌株SSD49,构建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菌株SSD49-p IJ8660Ep,利用荧光显微镜研究该生防菌在毛白杨组培苗中的定殖情况。结果表明,SSD49标记绿色荧光蛋白后没有影响其对杨树溃疡病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标记菌株能够定殖于毛白杨组培苗的茎和叶中。成功将杨树溃疡病生防菌株SSD49进行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并且该菌株在毛白杨组培苗中有一定的定殖能力。  相似文献   

5.
六种藜科植物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角果藜( Ceratocarpus arenarius)、盐穗木( Halostachys caspica)、里海盐爪爪( Kalidium caspicum) 、叉毛蓬( Petrosimonia sibirica )、盐角草( Salicornia europaea )和小叶碱蓬 ( Suaeda microphylla )等六种新疆藜科植物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分对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黄瓜角斑病菌(P Pseudomonas lachrymarts)、番茄疮痂病菌( Xanthomonas vesicatoria ) 等植物病原细菌以及杨树溃疡病菌( Botryosphaeria dothidea )、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 )、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等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角果藜、叉毛蓬和盐角草乙醇粗提物表现出一定抗细菌活性,其中以叉毛蓬和盐角草提取物对黄瓜角斑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强。多数植物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分对杨树溃疡病菌表现出强的抑制活性。抗真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供试植物的石油醚、氯仿和正丁醇萃取部分中,提示活性成分为极性中等的化合物。角果藜和盐角草乙醇粗提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分对供试真菌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噬菌体鸡尾酒可作为一种杀灭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Pseudomonassyringaepv.actinidiae, Psa)的生物制剂,但关于噬菌体鸡尾酒在田间的防治效果和对猕猴桃植株叶际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依然较少。【目的】探究噬菌体鸡尾酒在田间防控猕猴桃溃疡病的效果,以及噬菌体鸡尾酒对猕猴桃茎内叶际细菌微生态的影响。【方法】使用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感染健康植株,对比施用噬菌体鸡尾酒和传统铜制剂后溃疡病的发病情况,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猕猴桃叶际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与铜制剂相比,噬菌体鸡尾酒可更有效地控制猕猴桃溃疡病,改变叶际细菌群落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增强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改善群落物种功能基因丰度情况,一定程度使叶际细菌群落恢复至健康状态。【结论】噬菌体鸡尾酒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微生态调节功能,在猕猴桃溃疡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内生链霉菌SSD49的抑菌活性和防病促生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生链霉菌SSD49分离自羊角拗的根部,对杨树溃疡病病原真菌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为了研究该菌对各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促进植物生长的特征和作为生防菌剂的潜力,进行了平板对峙、组织培养和温室盆栽实验。结果显示,SSD49能够抑制板栗疫病菌、大豆核盘菌、辣椒疫霉、苹果轮纹病病原菌、杨树溃疡病细菌型病原菌、以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假丝酵母等多种植物病原菌和人类机会致病菌,并产生几丁质酶和31.56 mg/L的吲哚乙酸;接种SSD49孢子液的毛白杨组培苗、大豆、番茄和辣椒的株高、根长和地上部分干重及根干重分别提高了16.98%-41.82%、19.00%-55.85%、4.58%-70.87%和15.25%-126.06%;对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8.24%。以上研究结果证明内生链霉菌SSD49在农林业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生防、促生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烟草靶斑病在重庆烟区“K326”烟草品种上对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重庆市酉阳县分别采集移栽40 d、 60 d、 80 d和100 d后具有烟草靶斑病与健康的烟叶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并结合烟株生长期气象因子和病害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移栽后40 d靶斑病开始发生,且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上升趋势,移栽后60~80 d为发病高峰期.发病叶中叶际细菌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微小杆菌属等.健康叶叶际细菌的优势菌门分别为蓝藻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等,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微小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泛细菌属等.健康叶的整体群落丰度大于发病叶,移栽40 d、 60 d和100 d后采集样品的发病叶与健康叶叶际细菌群落结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靶斑病发生较重情况下,发病叶与健康叶叶际细菌群落结构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靶斑病的发生影响了叶际细菌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四霉素对杨树溃疡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四霉素水剂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ibis的室内毒力,采用刮治喷涂法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引起的杨树溃疡病进行田间应用效果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四霉素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的EC_(50)和EC_(90)分别为114.82 a.i.mg/L、389.05 a.i.mg/L,对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优于对照药剂多抗霉素。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刮治喷涂0.3%四霉素水剂可以有效防治真菌病原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导致的杨树溃疡病,其有效成分浓度为60~150 a.i.mg/L时,田间防效达68.25%~82.41%,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0.
【背景】杨树溃疡病是一种主要由葡萄座腔菌引起的杨树枝干病害,危害严重。前期从杨树中分离到一株内生拮抗细菌N6-34,研究表明该菌株拮抗效果好,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目的】对拮抗细菌N6-34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并鉴定了活性物质组分的结构。【方法】通过硫酸铵盐析、甲醇抽提、分子筛、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N6-34菌株的抗菌活性物质,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N6-34菌株发酵液经多步分离纯化,共获得14个组分,其中有13个组分具有抗菌活性,经一级质谱分析,获得了13种抗菌活性组分的分子量;经二级质谱分析,将13种抗菌活性物质鉴定为Fengycin A或Fengycin B的同系物或同分异构体。【结论】从N6-34菌株发酵液中分离获得了13种抗菌成分,为杨树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柑桔溃疡病生防细菌Bt8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柑桔溃疡病是中国柑桔的重要病害。从南宁柑桔园土壤中分离到1株对柑桔溃疡病菌具有强抑制力的细菌Bt8。根据Bt8菌株的形态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生理生化特性,将其鉴定为鲍氏不动杆菌。Bt8菌株的抑菌效果受温度、pH及培养基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将该细菌悬浮液喷施到柑桔叶片上,获得了55.2%的病斑抑制效果。研究结果揭示了鲍氏不动杆菌在柑桔溃疡病田间防治上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杨树人工林品种更替连作与非更替连作根际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空间位移法对杨树人工林更替连作和非更替连作两种经营模式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探明不同连作经营模式对杨树人工林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品种更替对杨树人工林地力维持的生态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更替连作和非更替连作均导致杨树人工林土壤发生不同程度的衰退,非更替连作导致的林地土壤衰退现象更为严重。杨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在非更替连作中下降最为显著,土壤有机质的根际效应显著大于更替连作,而土壤速效N、P、K的根际效应在更替连作中显著增大。非更替连作导致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大幅度的上升;更替连作也导致土壤酶活性有类似的变化趋势,但下降(上升)幅度远小于非更替连作,土壤酶活性的根际效应总体呈现非更替连作变化幅度强于品种更替连作的趋势。两种连作模式下土壤中可培养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变化大致呈现一致趋势,连作将导致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整体下降,其中土壤细菌比例有所降低,真菌比例上升,土壤呈现从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的特点,非更替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明显大于更替连作。更替连作和非更替连作根际效应的差异可能由不同杨树品种根系分泌物的差异所导致。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了解湘西地区猕猴桃溃疡病致病菌分类地位和基因类型,初步探讨其致病的分子机理。采用纯培养法分离猕猴桃溃疡病菌;基于16S~23S 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序列进行病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通过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解析其致病的分子机理。从“米良1号”和“红阳”猕猴桃感病枝条中分离获得5株溃疡病菌,编号为L211、L212、L321、L322、L323;通过形态特征和16S~23S 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序列分析,鉴定5株细菌均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ae,Psa)。以菌株L211为代表进行体外猕猴桃枝条接种实验表明能引起典型溃疡病症状。通过菌株L211的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5 741条基因数目,长5 412 072 bp;基因功能注释发现菌株L211携带121种毒力因子、71个植物互作因子和77个耐药基因;同时,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现病原菌L211为基因Ⅲ型Psa。引起湘西地区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菌是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基因Ⅲ型,与国内外报道的引起猕猴桃溃疡病大流行的致病菌一致。猕猴桃溃疡病发病...  相似文献   

14.
和田皮墨垦区杨树十斑吉丁虫的生物学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picta Pallas是西北地区杨树的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近年杨十斑吉丁虫对和田皮墨垦区的杨树危害日益严重。对杨树十斑吉丁虫进行初步生物学研究表明,在和田皮墨垦区该虫1年发生1代,幼虫在树皮与木质间为害,造成杨树死亡。查清了该类害虫的为害时期及为害程度,其幼虫期人工刮皮消灭幼虫,成虫期树干涂沫2.5%高渗高效氯氰菊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树木年龄和断面积对加拿大北方林树木死亡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Q  Zhang LF  Fu SL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9):2477-2481
以加拿大北部的杨树(Populus spp.)、斑克松(Pinus banksiana)、黑云杉(Picea mariana)为对象,采用长期定位试验,对134块固定样地的活立木及枯死木进行调查,并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树木年龄、断面积和林分类型对3种树木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树龄和断面积的增加,林木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杨树在斑克松林中的死亡率较高,而在黑云杉林中死亡率较低.在黑云杉林中,树龄是影响斑克松死亡率的主要因子;而在杨树林中,断面积是影响斑克松死亡率的重要因子;不同林分类型中树龄对黑云杉死亡率的影响显著.树种组成对树种的死亡率有显著影响;树木年龄、断面积和林分类型之间的交互效应对各树种的死亡率均有显著影响;不同林分类型中同一树种的死亡状况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浙江省金华市水稻田土壤中筛选获得1株拮抗水稻纹枯病菌的细菌QT-0304菌株,最大拮抗带宽达到20 mm。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比对及进化树构树分析,鉴定QT-0304菌株为鼠乳杆菌(Lactobacillus murinus)。抗菌谱实验结果表明:QT-0304菌株对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和杨树溃疡病病菌( Botryosphaeria dothidea)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拮抗带宽分别达到34.5 mm和23.0 mm。  相似文献   

17.
菌根真菌提高杨树抗溃疡病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107速生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74/76')幼苗为材料,考察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和外生菌根真菌(ECMF)幼苗在受到溃疡病菌侵害后生理生化指标和抗病相关蛋白的变化,初步探讨菌根真菌诱导植物抗病性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两种菌根真菌都能够显著降低杨树幼苗溃疡病的感病指数和发病率,显著提高杨树叶片叶绿素、树皮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系活力强度;两种菌根真菌都可以显著降低杨树感病部位的丙二醛含量和提高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强杨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丛枝菌根真菌能显著诱导提高杨树感病部位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而外生菌根真菌则不能诱导或效应较低,且丛枝菌根真菌诱导杨树提高抗病性的相关指标均优于外生菌根真菌,而苗木感病指数和发病率均低于外生菌根真菌,其在幼苗期接种提高杨树抗溃疡病的效果较好.可见,在杨树受到溃疡病菌侵染时,菌根真菌可促进杨树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生长,提高菌根苗体内保护酶活性和抗性相关化合物的含量,促使产生大量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来诱导杨树产生二次防卫反应,从而补偿病害所带来的损伤,增强抗病性.  相似文献   

18.
段娇  刘阳  冯广达  杨恩  朱红惠 《微生物学报》2023,63(5):1944-1958
柑橘是我国第一大水果,柑橘溃疡病是导致柑橘产量和品质下降的最具破坏性细菌性病害之一,给柑橘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微生物防治柑橘溃疡病具有安全、环保、高效等优点,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概述了柑橘溃疡病特征及其病原菌分类、分布,全面分析了柑橘溃疡病病原菌主要致病机理和协助致病机理;系统梳理了柑橘溃疡病生防微生物的多样性;重点总结了微生物通过产生活性物质、诱导激活植物免疫防御系统等防治柑橘溃疡病的作用机制;最后,我们提出了柑橘溃疡病微生物防治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解决途径,以期为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一种新技术鉴定到番茄抗病基因。该技术能提高作物产量、增强抗病性及果实香味。 美国康乃尔大学Steven Tanksley博士及同事发现了一种能使番茄抗细菌烂斑病(杀伤作物,降低作物产量的病害)的基因。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利用这种图谱克隆新技术分离主要作物抗病基  相似文献   

20.
活性氧在海带抗褐藻酸降解菌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带是我国大型经济海藻养殖的主要对象 ,养殖历史长 ,用途广泛。海带人工育苗是发展我国海带养殖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海带病烂 (烂柄病 ) ,尤其在育苗期 ,将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研究指出 ,海带的病烂与褐藻酸降解菌的大量繁殖有关[1- 3 ] 。褐藻酸降解菌是海带藻体上主要附生细菌 ,正常情况下并不引起病烂 ,但若养殖环境恶化 ,如过于密植、损伤、温度过高等 ,使海带的抵抗力下降 ,细菌易于侵入并大量繁殖而导致病害。本文以褐藻酸降解菌为病原细菌 ,研究海带活性氧的产生及其在抵抗褐藻酸降解菌感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以期为揭示海带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