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世界》2008,(8):7-7
美国科学家发现了比目鱼过渡形式的重要化石证据,终于解开了比目鱼进化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争论。尽管未成年比目鱼的眼睛在头的两侧,但它们在成年过程中,一只眼睛会在头骨周围逐渐移动,直至两只眼睛处于头的同一侧。一些进化生物学家都认为这一特征是通过多代的进化逐渐出现的,然而,处于进化中间阶段的比目鱼(眼睛部分偏移的比目鱼)化石在之前却—直没有找到。  相似文献   

2.
达尔文进化论强调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与逻辑,对动物起源与进化提供了重要解释;然而,为什么会有动物、以及为什么会进化出人类等问题,却仍无答案。在我们实验室近年来从事肥胖及相关慢病研究中发现"饥饿源于菌群"并发展出可通过控制肠道菌群向人体传递的饥饿感的生物技术之后,提出科学假说认为,和人类同样具有消化道结构的动物,很有可能也是受到肠道菌群摄食的胁迫压力而进化的,即动物和人体的消化道以"中空"的拓扑学结构为基础,形成可容纳与相应动物种类相适应的肠道菌群微生态系统。这些肠道菌群终生共生于肠道,通过向动物传递饥饿感而迫使动物摄食而生存,同时肠道菌群也通过动物摄食的营养物质繁殖自己的后代,从而提出了以肠道菌群为中心、动物受肠道菌群胁迫而协同进化的"菌心进化论",是对"宿主进化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有利于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动物的起源、进化和发展过程,乃至促进我们逐渐理解自然界从动物进化到人类之后,有可能是在实现从菌群主导的以食物为代表的"物质需求"向人类智慧主导的"精神需求"的新跃迁。  相似文献   

3.
补体系统的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补体系统中的大多数组织成员有着特征性的结构域及其特有的结构域组合形式,这使得我们可以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分析补体系统的起源与进化。综合文献报道和数据分析,发现补体系统的某些结构域存在于低等的后口动物,甚至在原口动物中也有大量分布,但哺乳动物中特有的结构域组合方式只在后口动物中存在。这些揭示了补体系统拥有比适应性免疫更早的起源,完善的补体系统可能形成在后口动物中的无脊椎动物,而更为原始的补体系统雏形则在原口动物中已经出现。就近些年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以期系统阐明补体系统的起源与进化。  相似文献   

4.
2014年8月19—21日,在贵州省罗甸龙滩库区进行鱼类资源调查时,在一渔民的渔获物中采集到1尾鲤形目鱼类标本,经鉴定为大眼卷口鱼Ptychidio macrops,系贵州省鱼类新纪录。标本保存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动物标本室。本文对该标本进行形态描述,并首次记述了鳍条皮褶这一独特性状。该标本与广西标本在体长/头长、头长/尾柄长、头长/尾柄高、吻须长/眼径、颌须长/眼径、流苏、肛门的位置、腹鳍基腹面特大鳞片等性状方面有一定差异。大眼卷口鱼为珍稀濒危物种,分布范围狭窄,此纪录扩大了其分布范围,也为进一步研究大眼卷口鱼和卷口鱼属这一中国特有属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历来是进化生命科学的核心命题。近年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有重大突破。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群中的后口类“皇冠西大动物” ,半索动物“云南虫”和“海口虫” ,尾索动物“始祖长江海鞘” ,头索动物“海口华夏鱼”和“中间型中新鱼” ,脊椎动物“凤姣昆明鱼”和“海口鱼” ,论证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过渡的各种中间类型 ,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早期生命演化谱系。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舒德干教授基于对靠近脊椎动物“源头”时段软躯体后口动物化石系列的研究以及新的发现提出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说 ,即在脊椎动物的起源的“四步走”前还有更为原始的“一步” :云南澄江出土的古虫动物门化石很可能代表了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间的过渡类型。本文即综述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蒋平  郭聪 《四川动物》2004,23(3):257-261,i007,i008
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历来是进化生命科学的核心命题。近年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有重大突破。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群中的后口类“皇冠西大动物”,半索动物“云南虫”和“海口虫”,尾索动物“始祖长江海鞘”,头索动物“海口华夏鱼”和“中间型中新鱼”,脊椎动物“凤姣昆明鱼”和“海口鱼”,论证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过渡的各种中间类型,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早期生命演化谱系。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舒德干教授基于对靠近脊椎动物“源头”时段软躯体后口动物化石系列的研究以及新的发现提出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说,即在脊椎动物的起源的“四步走”前还有更为原始的“一步”:云南澄江出土的古虫动物门化石很可能代表了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间的过渡类型。本文即综述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有意识"为动物能够感觉的状态,以区别于植物无感觉(因此无意识)的状态和动物深度睡眠、昏迷、麻醉和死亡等"无意识"状态。只有302个神经细胞的线虫就具有感觉和意识,能够睡眠、被麻醉和对毒品上瘾,所使用的分子机制也与高等动物相同,说明感觉和意识的产生并不需要大量的神经细胞和复杂的脑结构,而是伴随着神经系统而出现的。"好"和"坏"的感觉会使动物产生情绪,是动物趋利避害的动力,也导致动物个性和智力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有意识"为动物能够感觉的状态,以区别于植物无感觉(因此无意识)的状态和动物深度睡眠、昏迷、麻醉和死亡等"无意识"状态。只有302个神经细胞的线虫就具有感觉和意识,能够睡眠、被麻醉和对毒品上瘾,所使用的分子机制也与高等动物相同,说明感觉和意识的产生并不需要大量的神经细胞和复杂的脑结构,而是伴随着神经系统而出现的。"好"和"坏"的感觉会使动物产生情绪,是动物趋利避害的动力,也导致动物个性和智力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有意识"为动物能够感觉的状态,以区别于植物无感觉(因此无意识)的状态和动物深度睡眠、昏迷、麻醉和死亡等"无意识"状态。只有302个神经细胞的线虫就具有感觉和意识,能够睡眠、被麻醉和对毒品上瘾,所使用的分子机制也与高等动物相同,说明感觉和意识的产生并不需要大量的神经细胞和复杂的脑结构,而是伴随着神经系统而出现的。"好"和"坏"的感觉会使动物产生情绪,是动物趋利避害的动力,也导致动物个性和智力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彭霄鹏  吕亚奎 《化石》2021,(1):70-71
鲎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奇特生物,属肢口纲剑尾目的海生节肢动物.外形有一个较宽的新月形头胸甲,背部有一对复眼和两个单眼,头胸相连,外形很像马蹄,所以有人称之为马蹄鲎. 鲎的祖先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就已出现,那时地球还没有那么多物种,恐龙还不是地球的霸主,原始鱼类刚刚诞生.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古老的动物随自...  相似文献   

11.
<正>小剧场有毒糖妹:这是一篇有毒的文章。糖兄:所以,读了会怎样?糖妹:会"中毒"——深深地陷进去,难以自拔。读此文,能长知识能壮胆,有百益而无——哦不,其实还是有一害的。糖兄:哪一害?糖妹:大部分有毒动物相貌丑陋,建议饭后40分钟再看。越南巨大蜈蚣——最毒的蜈蚣越南巨人蜈蚣,俗称越南蜈蚣,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毒性最强的蜈蚣。它生性凶猛,常主动攻击其他节肢动物。捕食时,越南巨人蜈蚣会用进化的"前肢"向猎物注射毒液,破坏它的心血管、呼吸道以及神经系统,能杀死比自身大15倍的动物!  相似文献   

12.
动物眼睛的起源与进化过程是人类在探索自然奥秘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注目的研究热点,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眼睛出现的过程、眼睛进化所需的时间、眼睛的单起源论、眼睛的类型与进化、光感受器与眼睛进化的关系、光感受器和视蛋白的类型与进化这6个方面简要概述了动物眼睛起源与进化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柱头虫     
“柱头虫”是原索动物门半索索亚门肠鰓类(Enteropneusta)动物的俗称;肠鰓类动物的名称是由其躯干背部两侧的鳃裂向内与肠管相通而来。此类动物全在海水中生活,自潮间带至深海均有分布,其中以潮间带的种类较多。因为它在动物的分类系统上位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是研究动物进化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学术上颇有重要的意义。它在世界各地的数量都不多,标本不易获得,常被看成是动物界中的珍贵种类。在1935午以前,我国沿海还没有发现过肠鰓类动物,在所有的大学生物系里讲授和学习这一类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封面说明     
《遗传》2021,(2)
正文昌鱼隶属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是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过渡的中间类群,同时也是现存脊索动物中最为原始的类群。由于文昌鱼特殊的进化地位,以及与脊椎动物相似的身体构筑方式、基因组成和胚胎发育模式,是进化发育生物学、比较基因组学和胚胎学研究的理想模式物种。  相似文献   

15.
脉红螺(Rapana Venosa)神经系统解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国华  程济民 《动物学报》1990,36(4):345-351
本文对腹足纲、狭舌目、骨螺科的脉红螺神经系统的大体解剖和组织学进行了初步研究。脉红螺神经系统头向集中程度较高,神经节愈合现象较为明显。切片上观察,中枢神经节均由神经节被膜、胞体区和神经纤维网构成;形态上相似的神经细胞有集中分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知识果味派     
正为什么糖吃多了会发胖,蜂鸟吃那么多花蜜,为什么不胖?蜂鸟长有细长的喙和一条灵巧的舌头,主要以甜甜的花蜜为食。然而,每天摄入大量糖分的它们却没有长成一个个"小胖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消耗大啊!蜂鸟身体结构特殊,天生无法像其他鸟类那样跳跃和行走。为了吸食花蜜,它们进化出了蜜蜂般的飞行方式,同时还"研发"出两种特殊的飞行技巧——悬停和倒飞。这两样技术需要强大的能量支持。正因如此,蜂鸟每天才不得不摄入超过自身体重的花蜜。  相似文献   

17.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它也包括生物体内拥有的遗传物质,即基因,以及生物之间形成的生态复合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前的漫长的岁月里,地球上的生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鱼类进化为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又进化为爬行类动物,生物的活动范围从水中扩展到干燥的陆地,还有一些爬行类动物进化为飞鸟。由于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一些看起来弱小的生物,在生存竞争中存活下来并成为自然界的霸主。龟鳖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距今已有两亿多年历史了。它是动…  相似文献   

18.
古生物博物馆透过自身的内容和功能向公众展示了以人类历史为主的地球生命进化过程。在46亿多年的地球进化过程中,有不少的规律和历史都给现代人类许多的启示。尤其是对"保护环境、珍爱生命"这一主题的彰显,对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更以此激发了公众对于自然历史和环境的认识动力,在拓展知识体系的同时普及了环保概念。本文对古生物博物馆科学传播的价值和意义作了分析,然后分析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苔藓动物是一类多为海生、滤食性的群体生物。奥陶纪是苔藓动物发生、演化辐射和灭绝的重要时期,也是苔虫礁形成的最早时期。已知最老的化石苔藓动物发现于中国特马豆克晚期。构成苔藓动物基本分类框架的狭唇纲(包括变口目、隐口目、泡孔目和管孔目)和宽唇纲(包括窗孔目和栉口目)也都是在奥陶纪时期逐步形成的,其中,变口目出现于特马豆克期Tr2时间段,在弗洛期和大坪期,多样性较低,但从达瑞威尔期开始,经桑比期至凯迪期,多样性不断增高,并出现辐射。隐口目(特别是"双叶类隐口目苔虫")也经历了与变口目相类似的发展过程,但它首次出现的时间要相对略迟于变口目。这两个目在整个奥陶纪苔藓动物群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泡孔目、管孔目和窗孔目,先后首次出现在弗洛期Fl2时间段、大坪期Dp1和Dp2时间段,但它们在整个奥陶纪期间一直处于低多样性态势。至于栉口目,它首次出现的时间可能更迟,在凯迪期Ka4时间段,犹如昙花一现。苔藓动物的演化在接近奥陶纪末时呈两幕式灭绝,一次发生在凯迪期Ka2时间段(可能相当于塔凯和安斯蒂的"拉夫塞伊灭绝"),另一次发生在赫南特期Hi2时间段(可能相当于塔凯和安斯蒂的"赫南特灭绝")。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证据表明,苔藓动物属原口动物,而不是以前长期认为的后口动物,或介于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而且,苔藓动物与腕足动物、帚形动物之间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苔藓动物可能起源于一种叫原内肛动物的生物,它们的目一级分类单元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本文绘制的谱系图还有待于化石记录的不断补充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逐步介入以使其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20.
当你步入博物馆大厅,参观璀灿的中华民族古代文化时,都会被那尊尊栩栩如生的不同时代的远古人类塑像所吸引。正是因为这些,才使我们一睹几百万或几十万年前人类祖先的尊容,从中探知人类体质的进化历史。然而,这些复原像又是怎样制作的呢?让我扼要地将禄丰古猿的复原过程加以介绍。禄丰古猿化石发现于我国云南省禄丰县,这是生活在距今800万年前的、向南方古猿和非洲大猿方向进化的一种猿类。丰富的头骨和下颌骨化石提供了可靠的复原依据。有关学者对这些化石进行过十余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