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欧亚种葡萄品种‘红地球’、‘火焰无核’以及欧美杂交种葡萄品种‘户太八号’、‘夏黑’为试材,分析了露地和避雨两种栽培模式下鲜食葡萄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生理指标、抗病性以及枝条生长的差异,探明避雨栽培模式对鲜食葡萄生长发育以及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避雨栽培下鲜食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低于露地栽培,而其叶片的气孔导度较露地栽培有所上升;避雨栽培显著促进了鲜食葡萄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的增加,降低了叶绿素a/b比值,且在‘红地球’、‘火焰无核’中的作用更显著。(2)各葡萄品种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两种栽培模式间无显著差异,但露地栽培葡萄叶片中水杨酸(SA)含量显著高于避雨栽培,且抗霜霉病品种‘户太八号’和‘夏黑’叶片中SA含量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感病品种‘红地球’和‘火焰无核’。(3)避雨栽培显著降低了鲜食葡萄病叶率、叶片病情指数,且在欧亚种葡萄上达到极显著水平。(4)与露地栽培相比,避雨栽培葡萄枝条的长度和粗度均显著增加,且在葡萄果实采收后‘户太八号’和‘夏黑’枝条粗度在增幅上表现极显著。研究发现,避雨栽培显著减少了鲜食葡萄病害的发生,提高叶片...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前的葡萄生产中,早熟大粒优质的鲜食品种很少,而在为数甚少的早熟品种中,由于果粒较小,产量偏低,或抗性差,易裂果,或鲜食品质欠佳,均难以大面积栽培,以致形成巨峰,龙眼等中、晚熟品种一统天下,市场早熟葡萄奇缺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鲜食葡萄的采后生理及贮运保鲜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论述了葡萄的成熟及采后生理生化特性,采后的各种主要病害和次要病害以及鲜食葡萄的采后贮运方法和国际通用的葡萄保鲜方法──SO_2熏蒸法的原理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葡萄的果实可酿制美酒和鲜食。葡萄干不仅味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特别是富含铁质。经过蒸煮的葡萄叶还是地中海沿岸和中东国家人民传统食用的蔬菜。但说起葡萄籽,由于它们无法消化,当然不能囫囵吞咽。对于有籽的葡萄,人们自然总是顺理成章地先把葡萄籽吐掉,再把果肉...  相似文献   

5.
刺葡萄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萄萄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是中国野生萄萄中果粒最大的一个种,其果实高抗炭疽病和白腐病,在湖南、江西、福建、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一直作为鲜食和酿酒品种栽培利用。刺葡萄种内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为了充分挖掘利用刺葡萄资源,提高刺葡萄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从刺葡萄的物候学、花器类型、形态性状、果实理化性状、花粉形态、DNA遗传水平和抗性等方面进行种内多样性的研究和综述,以期为刺葡萄种质资源的保护、鉴定评价和发掘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野生葡萄资源在生产和育种中利用的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就有采食葡萄野果的习惯。自从2000多年前葡萄的栽培种——欧亚种传入我国,国内原产野生葡萄逐渐失去重视,但其栽培利用在一些地方一直延续至今。刺葡萄是中国野生葡萄中果粒最大的一个种,因其耐湿热和抗病性强,在江西、福建、湖南、贵州等地区一直作为鲜食葡萄栽培利用至今。长期以来,毛葡萄在广西、湖北、陕西、西藏等地被用作生产独具地方特点的野葡萄酒。山葡萄在东北被用作酿酒原料的历史有90年以上。一些野生葡萄被用作抗性砧木育种的亲本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野生葡萄的栽培利用和遗传改良不断得到重视,实现了山葡萄的人工栽培,选育了大量优良单株,培育了一系列葡萄新品种,在我国葡萄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或正在发挥作用。本文对中国野生葡萄资源在遗传改良和栽培利用中的成就进行了总结,旨在引起葡萄育种工作者对中国原产野生葡萄的重视,加强中国野生葡萄在葡萄遗传改良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7.
正葡萄是一种多年生木本作物,实生苗第一次开花结果需要3~5年的时间,经过优系初选、优系复选、品系的区试到品种的成功审定,传统新品种选育过程历时长,耗费大,效率低。通常,一个鲜食葡萄品种从配制杂交组合到品种审定,需要12~20年,而酿酒品种则至少需要15~25年。育种家为了提高育种效率,必须要了解葡萄的各种性状,如品质、产量、抗病虫害等遗传特点,才能够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六个早熟鲜食欧亚葡萄品种引种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早玉、京秀、京玉、黄提、奥古斯特、维多利亚六个早熟鲜食欧亚葡萄品种为试材,在避雨设施条件下,对其主要物候期、果实经济性状、品种抗病性、二次果发育及产量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六个品种间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按综合性状比较,表现最好的是京秀,其次是奥古斯特,这两个品种在宁德市有避雨设施的葡萄栽种区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了定量评估我国鲜食葡萄主产区降水量对葡萄生长发育过程需水量的满足程度,本研究基于研究区域内(东北地区的吉林和辽宁,华北地区的山西和河北,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和陕西,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和云南以及东南地区的江苏、山东、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和广西)1981—2016年429个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分析葡萄不同生育阶段降水量、需水量和水分亏缺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葡萄各生育阶段降水量整体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增加;萌芽-开花阶段的降水量最少且呈下降趋势,成熟-落叶阶段也呈下降趋势,开花-着色和着色-成熟阶段呈上升趋势。研究区各生育阶段的葡萄需水量均呈上升趋势,新疆和甘肃省北部的葡萄需水量最高。新疆、甘肃省北部、宁夏、陕西省北部、山西省北部、河北省、辽宁省西部和吉林省西部各生育阶段以及云南省北部、四川省南部萌芽-开花生育阶段的降水量无法满足葡萄需水量,其他地区,特别是我国东南和西南部部分地区水分盈余明显;萌芽-开花和成熟-落叶阶段的葡萄水分亏缺量呈上升趋势,开花-着色和着色-成熟阶段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浆果资源极为丰富,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各有独特的浆果,而吉林省地处于祖国东北的中部,特别是长白山,拥有大量的野生山葡萄、野生猕猴桃类,野生树莓、东方草莓、笃斯越桔等,以及部分栽培的葡萄、穗醋栗、醋栗、草莓等多种浆果。浆果的果实鲜食只是一部分,而大部分用于加工酿造与制汁,对其加工剩下的果渣及种子很少利用与研究。为综合利用、开发、研究、与引进浆果资源,我们对一些浆果的种子作了氨基酸的组分分析,为以后综合研究提供依据与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西北干旱地区深畦栽植模式对葡萄光合效率的影响,试验以鲜食葡萄品种‘京亚’和‘红地球’为材料,以葡萄生产中常用的平畦栽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深畦栽植模式对葡萄根际土壤湿度及光合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干旱胁迫过程中,2种栽植模式的葡萄根际土壤相对含水量、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均持续下降,但深畦栽植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和WUE较平畦栽植下降缓慢,且在胁迫后期严重干旱时两者均明显高于平畦栽植。(2)根据Logistic模型对土壤相对含水量与Pn、Gs、Ci、Tr的关系的曲线拟合结果,发现深畦栽植和平畦栽植下土壤相对含水量区间分别为30%~50%和40%~60%时显著影响葡萄的光合水分效率。(3)以Logistic方程的拐点为根际土壤湿度阀值,发现深畦栽植和平畦栽植葡萄的根际土壤湿度阀值分别为41.76%和52.60%,且此时葡萄光合水分效率最高。研究表明,在干旱逆境下,与平畦栽植相比,深畦栽植下能够有效减缓根际土壤水分散失,保持较高的根际土壤含水量,而且能够在土壤含水量较低的条件下实现更高的光合水分效率,深畦栽植是干旱地区理想的葡萄抗旱节水栽植模式;深畦栽植下,葡萄品种‘京亚’和‘红地球’的根际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在40.19%和43.32%时叶片光合水分效率最高,且两葡萄品种光合作用的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范围分别是40.19%~50%和43.32%~50%。  相似文献   

12.
鲜食葡萄品种资源果实数量性状变异及概率分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更好地对葡萄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研究,丰富数量化、规范化的葡萄种质资源描述系统内涵,对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太谷葡萄圃114份鲜食有核葡萄品种的果实主要数量性状(果穗长度、果穗宽度、果穗重量、果粒纵径、果粒横径、果粒重量、果穗大小、果粒大小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上8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在17%以上,果粒重量变异系数最大,为48.05%;果穗宽度变异系数最小,为17.58%;果穗重量的变异幅度最大,为100.0 g~1030.0 g,变异系数为41.28%;果粒横径的变异幅度最小,为1.3~3.5 cm,变异系数为20.82%。同时K-S检验表明,8个数量性状的Sig值均大于0.05,符合正态分布。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量性状统一用(X-1.2818S)、(X-0.5246S)、(X+0.5246S)、(X+1.2818S)4个点分为5级,使1~5级出现的频率分别为10%、20%、40%、20%和10%。该研究为葡萄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的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化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SO2对鲜葡萄采后熏蒸处理的组织解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SO2对鲜食葡萄的伤害是渐进性的,且各组织受SO2伤害的情况与其结构及对SO2的敏感性有关。伤害作用起始于膜系统。通过组织解剖观察可见,伤害部位首先表现为细胞壁变性,细胞染色异常,细胞质变性形成颗粒状或物质,从而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并且由于膜系统的破坏,细胞内含物外渗,细胞壁变形呈波齿状,最终完全变形破碎,导致细胞崩溃死亡。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鲜食杏地理分布数据和1981—2020年全国2303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GIS技术,在综合考虑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耐受极端天气/灾害程度、地形条件等自然要素的基础上,确定了影响中国鲜食杏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根据自然断点分级法将中国鲜食杏气候适宜性划分为高适宜区、较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个等级,厘定不同区划等级的主导环境因子阈值。结果表明:影响我国鲜食杏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年降水量、海拔、春霜冻概率和最冷月平均气温;鲜食杏种植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华北、黄土高原、西北和西南地区,与我国鲜食杏地理标志产品的产地吻合较好,其中鲜食杏的高适宜区集中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环渤海湾地区。本研究可为合理规划我国鲜食杏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近年我国多地对鲜食农产品中诺如病毒的污染调查研究,总结了不同地区和不同鲜食农产品中诺如病毒的污染分布情况和发生季节特点,并对鲜食农产品中诺如病毒的污染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诺如病毒是一种新型食物安全危害因子。自2006年以来,我国由诺如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数量逐年持续增长。鲜食农产品是诺如病毒的主要传播载体之一,在生产中易被诺如病毒污染,且后期难以消除。我国对鲜食农产品中诺如病毒的污染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数据积累较少,仅在少数地区检测并发现生菜和浆果中存在诺如病毒污染。在国外被污染的灌溉水被证实是农产品中致病微生物的主要污染来源,在国内由于缺乏灌溉水中诺如病毒污染的相关研究,鲜食农产品中诺如病毒的污染源头尚无法明确。本文通过对鲜食农产品和污水/河水中分离出的诺如病毒进行基因序列比对,初步分析了鲜食农产品的潜在污染来源,为后期开展农产品中诺如病毒的源头防控提供参考,以利于保障鲜食农产品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葡萄属植物形态学聚类分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中国葡萄志》描述的38个中国葡萄属野生种和1个栽培种,按照《葡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的要求,对18个描述符用代码数量化并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形态特征的相似程度,将我国葡萄属野生种和欧亚种划分为8个组和5个亚组。第1组包含毛葡萄、腺枝葡萄、龙泉葡萄、美丽葡萄和庐山葡萄,第2组包含麦黄葡萄和小叶葡萄,第3组包含5个亚组21个种类,其中亚组1包含山葡萄、陕西葡萄、浙江蘡薁、蘡薁和湖北葡萄,亚组2包含绵毛葡萄和勐海葡萄,亚组3包含小果葡萄、云南葡萄和葛藟葡萄,亚组4包含毛脉葡萄、华东葡萄、武汉葡萄和井冈葡萄,亚组5包含刺葡萄、秋葡萄、桦叶葡萄、网脉葡萄、蒙自葡萄、凤庆葡萄和河口葡萄,第4组仅包含欧洲葡萄,第5组包含温州葡萄、红叶葡萄、复叶葡萄、乳源葡萄和狭叶葡萄,第6组包含东南葡萄、罗城葡萄和闽赣葡萄,第7组仅包含菱叶葡萄,第8组仅包含鸡足葡萄一个种。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葡萄属(Vitis L.)15种、1亚种和4栽培品种植物的叶片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东亚种群中桦叶葡萄的叶片总厚度和各组织厚度最大;北美种群的河岸葡萄和沙地葡葡叶片总厚度、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下表皮厚度较大,但叶片组织紧密度最小。(2)各种类间栅栏组织中叶绿体数目均多于海绵组织,且刺葡萄、桦叶葡萄、葛藟葡萄和秋葡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目最多,北红、蘡薁、网脉葡萄和菱叶葡萄叶片中叶绿体数目最少,巨峰和桦叶葡萄叶绿体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粒,桦叶葡萄、网脉葡萄、秋葡萄、葛藟葡萄、刺葡萄和华东葡萄含有较多的嗜锇颗粒。研究表明,中国野生葡萄的许多种类在叶片组织紧密度、叶绿体数量、淀粉粒数量、嗜锇颗粒数量方面均高于北美种群的河岸葡萄和沙地葡萄,具有更高的结构抗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陕北枣区鲜食枣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陕北枣区34个地方鲜食枣品种的性状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降雨量、光照、温度等气象因子对陕北早、中、晚熟鲜食枣品种生长的影响,并对陕北地方品种和引进品种的物候期和品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陕北发展鲜食枣优势明显,品种选择应以中晚熟为主.早熟品种次之,品种生育期应为≤110d。  相似文献   

19.
葡萄砧木具有抗葡萄根瘤蚜和线虫等土传虫害、抗寒、抗旱、耐盐碱等优良特性,可调控葡萄生长和品质,利用葡萄抗逆砧木进行嫁接栽培已成为葡萄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开展葡萄砧木改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DNA分子标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葡萄砧木改良研究,本文对近10年分子标记技术在葡萄砧木品种鉴定、系谱分析、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指明未来葡萄砧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葡萄透翅蛾的危害及防治严根远(河南省信阳县东双河综合高中464136)危害葡萄的昆虫有葡萄透翅蛾、葡萄羽绒、葡萄天蛾、葡萄斑蛾、葡萄叶螟、葡萄十星叶甲、烟蓟马等数十种。其中,以葡萄透翅蛾的幼虫对葡萄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等生理危害最严重,防治最难。我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