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曲霉毒素B1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曲霉毒素是一组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多种真茵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可以引起动物肝脏肿大、病变甚至癌变,对人和家畜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本文简介了黄曲霉毒素B_1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污染现状,综述了黄曲霉毒素B_1生物脱毒方面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重点讲述通过微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B_1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2.
利用拮抗物生物防治黄曲霉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并生 《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1747-1747
黄曲霉是引起粮食霉变的主要真菌之一,粮食和饲料在储藏过程中易受其污染[1]。黄曲霉最大的危害是其产生的次级代谢物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黄曲霉毒素不仅能引起人类及各种动物的急慢性中毒,而且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花生等农产品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具有较强毒性和致癌力的次级代谢产物,在小麦、水稻、玉米和花生等多种粮食、油料、饲料和食品中检出率均比较高。因此,黄曲霉毒素不仅给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而且也给食品和饲料等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自上个世纪60年代首次发现黄曲霉毒素以来,研究者在黄曲霉毒素合成途径、降解、合成机制和致病机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国内外以黄曲霉为对象的黄曲霉毒素合成的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从转录调控、蛋白翻译后修饰、信号转导途径、参与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蛋白和其他酶等方面对黄曲霉毒素合成机制展开综述,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黄曲霉毒素合成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为制定防治黄曲霉及其毒素的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黄曲霉毒素及其他真菌毒素的降解技术一直是全球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新型降解方式也在不断的探索中,主要有辐照、臭氧、电解水、低温等离子体、光催化以及生物降解法等,以期实现黄曲霉毒素的完全降解.本文中,笔者就近年来黄曲霉毒素的新型降解技术进行讨论,主要介绍各种新技术的降解机制、降解效率以及存在的优缺点等.其中,微波高功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深,蓝藻水华频繁暴发。微囊藻毒素是有害蓝藻产生及释放的危害最大的一类蓝藻毒素,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寻求有效的微囊藻毒素降解方法已成为全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微囊藻毒素生物治理技术展开综述,阐述了微囊藻毒素的产生、理化性质及生物毒性,总结了微生物、水生植物、浮游动物等自然生物降解微囊藻毒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概述了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生态浮床、膜生物膜反应器等生物治理技术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分析了现有微囊藻毒素生物处理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为解决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荧光型真菌毒素检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荧光型真菌毒素检测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及其灵敏度、特异性等性能,分析了黄曲霉毒素等主要毒素的免疫荧光传感器和适配体荧光传感器的检测方法,提出将来的研究可以针对纳米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的表面化学调节,设计用于检测各种分析物的目标特定无标签分析方法,实现毒素的多种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7.
应用环境微生物治理淡水湖泊微囊藻毒素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蓝藻水华现象时有发生,蓝藻及其释放的藻毒素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各种藻毒素中,以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毒性最强,对人类危害也最大,微囊藻毒素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且难以通过常规水处理方法消除,因此如何有效去除环境中的MCs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难题。研究发现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能够有效降解和消除MCs污染,由此产生的环保技术极具应用价值。本文主要概述了微囊藻毒素的产生机理、化学结构以及毒性危害,总结了微囊藻毒素的自然分解过程以及微生物群落对微囊藻毒素的响应机制,重点分析了微生物群落在微囊藻毒素污染控制技术中的潜在应用,并对应用微生物技术治理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技术瓶颈提出了建议,以期加速微囊藻毒素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完善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环境水体微囊藻毒素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湖库水体富营养化及其产生的藻毒素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而目前常规水污染控制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水环境中藻毒素处理新工艺亟待研发.鉴于环境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可被微生物降解为无毒或低毒的中间产物,本文综述了微囊藻毒素的降解菌株、生物降解过程影响因素与机理、降解产物及其结构特性等,总结了目前微囊藻毒素降解菌株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并对今后微生物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湖库水体藻毒素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9.
筛选黄曲霉毒素生物防控菌,为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防控提供支持。以花生原产地土壤为材料,采用牛津杯法筛选所需菌株。对筛选出的拮抗菌株进行抑制产毒曲霉菌株的生长、产孢、降解黄曲霉毒素实验。筛选出2株黄曲霉毒素生防细菌,编号21-1-2、17-3,经鉴定,拮抗菌21-1-2为枯草芽胞杆菌,拮抗菌17-3为地衣芽胞杆菌。分别对拮抗菌对曲霉孢子萌发的抑制、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和菌丝延长以及减少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对黄曲霉毒素的分解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拮抗菌可以明显抑制产毒曲霉孢子的萌发、生长、菌丝的延长,减少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以及分解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10.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生态毒理及其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用量的不断增加,其产生的农药残留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治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的残留污染是科研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生物修复技术以其高效、廉价、安全等优点,已成为消除农药残留污染的有效措施。综述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的生态毒理及其微生物降解的研究现状,介绍该类农药代谢产物及基本降解途径,分析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农药残留污染微生物降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方向,为解决该类农药残留污染危害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分泌的次级代谢产物,容易污染粮食作物及其制品,主要存在于发霉的粮食、豆类、坚果及与其相关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尤其是黄曲霉毒素B1,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强的天然致癌物质,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以高效液相色谱、液质联用等仪器分析方法为主,然而仪器分析方法具有设备昂贵、操作繁琐、需要专业人员等不足。近年来以特异性生物分子(抗体、重组抗体、适配体等)识别黄曲霉毒素,并结合不同的信号报告分子,建立了一系列黄曲霉毒素分析方法,检测快速、灵敏并易于操作,在食品安全领域广泛应用。着重从黄曲霉毒素的生物识别分子和信号报告分子两方面介绍目前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手段,并对其进行比较和评价,同时对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黄曲霉毒素B1降解菌的筛选及在玉米贮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分离筛选出一株对黄曲霉既有抑制作用又能降解其毒素的拮抗细菌菌株,并将其应用于玉米中的黄曲霉污染防治研究。【方法】试验通过平板筛选法结合玉米活体筛选法对黄曲霉毒素B1 (AFB1)的拮抗细菌进行初筛,以AFB1的降解率和抑制率为指标进行复筛。【结果】分离到的菌株对黄曲霉菌的抑制率为79.20%,对1μg/mL的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率为68.39%。贮藏期玉米含水量在15%–30%时,该菌株对黄曲霉污染的抑制率与玉米含水量成反比,即玉米含水量在15%时其抑制率达92.46%,玉米含水量在30%时其抑制率为19.41%。玉米含水量在28%时,菌株对黄曲霉污染玉米的防治效果达到36.39%。【结论】筛选出的拮抗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该菌株不仅对黄曲霉菌有抑制作用,而且能减少AFB1对玉米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的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酶生物传感器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以开管的多壁纳米碳管固定化黄曲霉毒素氧化还原酶制作传感电极检测黄曲霉毒素B1,其线性范围达到0.16μM-3.2μM,当把特异性的黄曲霉毒素B1抗体与黄曲霉毒素氧化还原酶通过多壁纳米碳管共固定化制作修饰电极,传感器的检测限提高到16nM,灵敏度提高了10倍。用这种方法制作黄曲霉毒素酶生物传感器,使黄曲霉毒素酶生物传感器向实用化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4.
黄曲霉毒素解毒酶的固定化及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曲霉毒素是农作物常见的受污染的霉菌毒素,毒性大,稳定性高,是潜在的肝癌致癌物,对人的危害较大。该毒素的解毒与去毒一直是受到关注的问题。黄曲霉毒素解毒酶对黄曲霉毒素有特殊的去毒和降解作用,但是该酶的稳定性离解决实际问题尚有一段距离。报道了对黄曲霉毒素解毒酶的固定化,并对固定化处理后酶的稳定性、性质、催化活性、解毒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通过固定化操作酶的解毒活性被保留下来,酶的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放置稳定性等均得到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粮食容易霉变,霉变粮食可诱发实验动物产生癌证。研究也发现粮食霉变而污染黄曲霉毒素是肝癌高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发病因素。因此粮食防霉已成为极待解决的问题。我区天等县居民历史上习惯将玉米晒干后拌入石灰粉贮存,为观察拌石灰贮粮在防霉上的作用以及对黄曲霉菌生长和黄曲霉素产生的影响,我们在该县进行拌石灰贮存玉米对黄曲霉菌生长和  相似文献   

16.
蓝藻水华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蓝藻毒素对人类及陆生动物具有严重毒性和致癌作用,同时会危害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毒藻华的频繁发生及其引发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现有的净水技术去除饮用水中藻毒素效率不高,因此寻找高效的藻毒素去除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蓝藻毒素的产生和释放机理,将蓝藻毒素的去除分为除藻和去除水体中溶解性藻毒素两类;其次,本文在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当前蓝藻毒素的降解途径,并详细介绍了活性炭吸附法、高级氧化降解法、微生物降解法等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去除方法;最后,本文总结了当前蓝藻毒素去除方法的局限性,指出了未来的研究应向高效率、低能耗、无污染、实用性强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加毒素的危害及其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娟 《生物学杂志》2011,28(4):74-77
西加毒素是由少数几种海洋底栖微藻产生,具有极强毒性的生物毒素,它能够通过食物链传递而累计在多种珊瑚鱼体内,继而造成人类因食用鱼类而中毒。近年来,随着珊瑚鱼类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贸易,西加毒素中毒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为给预防西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借鉴,对西加毒素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生物来源、制毒机理、中毒症状和对人类的危害进行了综述。就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技术特性的介绍,并对常用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由曲霉菌和青霉菌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谷物、豆类、葡萄酒和咖啡等制品常常受到其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OTA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为保障人类及畜禽动物的安全,不少研究人员正致力于脱除或降解食品及其原料中的OTA。目前很多真菌和细菌被报道能降解OTA,然而它们产生的降解酶很少被定性和纯化,降解产物也不明确,无法应用于工业中。羧肽酶A(Carboxypeptidase A,CPA)对OTA的脱毒能力已被广泛证明,同时它的性质、结构及作用机理都极为清晰,降解产物也对人体无害,是脱除OTA的理想产品。因此通过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大量表达获得稳定并效率高的羧肽酶A是降解OTA的新途径。将从OTA的污染状况及其生物脱毒机制、CPA的脱毒能力、CPA作为脱毒剂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真菌毒素降解酶制剂的开发和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粮食是人类食品的主要原料,在收获、保藏和加工过程中遇到适宜温湿环境容易繁殖霉菌。其中有些霉菌产生霉素,特别是产生极毒的黄曲霉毒素。国内外大量调查资料证实:黄曲霉毒素是一种  相似文献   

20.
真菌对黄曲霉毒素B_1污染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曲霉属菌株所分泌的毒性次级代谢产物,其中,尤以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最强,而且其在农作物的栽培、收获、贮藏和加工过程中污染严重,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因此,为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各国研究人员一直都在寻求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方法来控制食品和饲料中AFB1的污染。近年来真菌在AFB1的生物防治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并有部分菌株已应用于生产中。本研究就真菌对AFB1的防治机制及其前景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