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是我国麦区常发性的一种害虫,其寄主范围广、繁殖力强,适应机制多样,每年都对我国的小麦产量造成重大损失。【方法】为选育优良抗性品种小麦,比较不同品种小麦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本实验在室内选取了5种抗蚜性未知的不同小麦品种,观察并统计麦长管蚜在不同品种小麦上的发育历期及成蚜体重和繁殖力。【结果】不同品种小麦对麦长管蚜若蚜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同,其中,用绵阳31号饲养的麦长管蚜若蚜平均发育历期最长为180.86 h,用棉农4号饲养的若蚜平均发育历期最短172.92h,且差异显著。川麦55号上的麦长管蚜的成虫平均发育历期最高为20.93 d,棉麦1403上的麦长管蚜的成虫平均发育历期最低为15.57 d,差异显著。棉农4号上的麦长管蚜成蚜平均体重最大为0.70 mg,荣麦4号上的成蚜平均体重最小为0.50 mg,其余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川麦55号上的麦长管蚜的平均产蚜量最高为23.1只,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而其余4个品种小麦上的麦长管蚜繁殖力差异不显著。【结论】麦长管蚜取食棉农4号后缩短了其若蚜的发育历期,其种群增长速率可能加快从而加重对小麦的危害;而取食绵阳31号的若蚜发育历期延长,种群增长延缓,为害减弱。就繁殖力和成虫发育历期来说,麦长管蚜在川麦55的适合度更高,为害更重。  相似文献   

2.
麦长管蚜为害迟熟连作晚稻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0年以来,浙江各地常有蚜虫为害迟熟晚稻。有的年份为害十分严重,仅次于第五代褐稻虱。在1974年晚稻被害期间,经我们调查,系麦长管蚜(Macrosiphum granarium Kirby)危害。 (一)发生为害情况 麦长管蚜为害晚稻,几年来在宁波地区、台州地区、丽水地区、金华地区、绍兴地区、杭州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为害。 麦长管蚜为害晚稻,主要集中在迟熟连作晚稻(包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小麦-油菜(麦-油)间作田释放水杨酸甲酯(MeSA)对麦长管蚜及其优势天敌时序动态的影响和对麦长管蚜的生态控制效应,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6月在山东农业大学泰安实验站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麦-油间作与MeSA协同处理区的麦长管蚜无翅蚜种群数量比对照约提前12 d达到高峰,但峰值显著低于小麦单作区.百株小麦麦长管蚜无翅蚜年平均总量:小麦单作区>麦-油间作区>MeSA处理区>间作和MeSA协同处理区,而且间作和MeSA协同处理区瓢虫总量最高;蚜茧蜂发生高峰期比对照提前约10 d,对小麦灌浆期的蚜虫能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以生物控制指数(BCI)作为定量指标、把瓢虫和蚜茧蜂作为优势控制因子进行分析发现,从小麦抽穗到灌浆期,2种因素协同处理能更有效地抑制麦长管蚜无翅蚜的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4.
利用生态位理论,对新疆塔城、伊犁两地区麦田的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麦二叉蚜S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等4种麦蚜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进行了估测和分析。在塔城麦田麦双尾蚜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大,麦双尾蚜和麦二叉蚜时间生态位重叠最大,竞争激烈。伊犁麦田禾谷缢管蚜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大,麦二叉蚜在空间生态位和时 空二维生态位上均占有明显的优势,麦长管蚜和麦双尾蚜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最大,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在空间生态位和时 空生态位重叠最大。  相似文献   

5.
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敏感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麦穗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 .)对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乳油的敏感度。结果表明 ,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度是麦长管蚜的 3~ 4倍 (基于LC50 的比较 )。在北京、河南、江苏、湖北、四川等地同浓度的吡虫啉对禾谷缢管蚜的防治效果要好于麦长管蚜 (特别是在低浓度时尤为明显 )。依据我国不同省份小麦穗蚜的优势种不同 ,建议用吡虫啉防治小麦穗蚜时 ,在南方麦区 ,禾谷缢管蚜为优势种的麦田 ,吡虫啉用药量为 15~ 3 0g(a.i) hm2 ;北方麦区 ,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的麦田 ,吡虫啉的用药量应大于 3 0g(a.i) hm2 。  相似文献   

6.
我国小麦抗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长管蚜是我国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选育和种植抗虫品种是防治麦长管蚜的理想方法。本文就我国小麦抗麦长管蚜种质资源筛选、抗性机制和小麦品种对麦蚜种群动态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同时指出今后应加强小麦抗麦长管蚜基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影响麦长管蚜体色变化的主导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体色变化生态主导因素,田间红色麦长管蚜种群对不同抗蚜性寄主的反应和自然条件下,不同体色麦长管蚜的生殖力以及后代种群体色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麦长管蚜种群中红体色蚜虫所占比例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28,29,30,31℃时,红体色蚜虫所占比例分别为6.66%,38.30%,70.60%和65.24%。麦长管蚜体色变化过程中,温度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与光周期和寄主营养的关系甚微。红体色麦长管蚜在不同抗蚜性的品种上其种群消长情况存在差异。田间红绿体色麦长管蚜经2代观测,平均蚜量比值分别为9.96和15.85,生殖力差异不显著。在小麦抽穗期到乳熟期红体色麦长管蚜个体比例随着田间条件的改变逐代升高(分别由第1代的17.55%和14.70%增至第2代的29.80%和42.2%)。  相似文献   

8.
杨益众  陆自强 《昆虫知识》1994,31(4):207-209
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是江淮地区小麦上的主要害虫。为了向生产上提供可靠的测报依据,以控制该虫的危害,不少专家学者曾对麦长管蚜的发生规律进行过研究。罗瑞梧等[1]认为在淮河以南,麦长管蚜以成、若蚜在麦田里越冬,淮北地区麦田里的虫源主要来自淮南麦区有翅蚜的迁入;张广学等[2]在宁夏、新疆发现了麦长管蚜卵;Carter等[3]认为该虫在德国是同寄生全周期的,尽管它也可以以卵越冬,但要找到卵是相当困难的;英国Dean’‘’认为麦长管蚜在禾本科植物(grasses)上可以完成全周期生活,但有关卵的情况未加详细报道。我们自从…  相似文献   

9.
麦长管蚜是我国冬小麦产区的重要害虫.试验探索了不同间作方式对麦长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调查期内,麦-油(油菜)间作田和麦-蒜(大蒜)间作田中麦长管蚜无翅蚜的种群密度多显著低于单作田;麦-油间作田中有较高的瓢虫种群密度和瓢蚜比;5月2日前,麦-油间作田中蚜茧蜂的种群密度高于单作田和麦-蒜间作田;5月5日后,麦-油间作田的僵蚜率和蜂/蚜比也显著高于单作田和麦-蒜间作田;麦-蒜间作田有翅蚜的种群数量较高,但瓢虫和蚜茧蜂的种群数量无明显变化.麦-油间作和麦-蒜间作均能对麦田中麦长管蚜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董洁  刘英杰  王光  刘勇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7):1940-1944
研究了小麦-油菜间作和田间施用水杨酸甲酯(MeSA)下麦长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种群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小麦-油菜间作和施用MeSA使麦长管蚜的空间分布发生改变.间作和施用MeSA均能降低麦长管蚜的聚集程度,并使之趋于均匀分布,二者同时作用效果更显著.小麦不同生育期天敌种群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与麦长管蚜种群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确立麦长管蚜及其天敌的田间调查抽样方法和预测预报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麦长管蚜是广域发生的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了解广域麦长管蚜种群时空动态规律有助于确定广域农药施用必要性和施用时间,为大范围内麦长管蚜综合防治提供支持。本文使用非参数检验法比较了武汉、新乡、安阳、临汾、北京5个地点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高峰期蚜量差异,利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了我国冬小麦产区范围内麦长管蚜高峰期蚜量与高峰期前2周初始虫量、高峰期前三周气象因子关系模型,具体表达式为Log(PN)=0.478* Log(IN)-0.18* Tave-0.007* Rainfall+6.384。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高峰期蚜量自北向南逐渐递减,初始虫量、平均温度、降雨量是决定高峰期蚜量的广域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评价普通草蛉Chrysoperla carnea幼虫对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的捕食反应和选择偏好,以明确普通草蛉幼虫对这2种蚜虫的控害能力.[方法]室内设置不同密度的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统计普通草蛉2龄和3龄幼虫对2种猎物的捕食量,研究普通草蛉幼虫对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结果]相同猎物密度下,普通草蛉2龄、3龄幼虫对麦二叉蚜的捕食量均低于麦长管蚜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对2种小麦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 Ⅱ功能反应模型和Holling Ⅲ功能反应新模型.3龄幼虫对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089和1.106,大于2龄幼虫对猎物的瞬时攻击率,同一龄期草蛉幼虫对麦长管蚜的瞬时攻击率及日最大捕食量大于麦二叉蚜,2龄和3龄幼虫对麦长管蚜的处理时间为0.005 d和0.004 d,均小于对麦二叉蚜的处理时间.普通草蛉幼虫对麦长管蚜的最佳寻找密度高于麦二叉蚜,其中2龄普通草蛉幼虫捕食麦长管蚜的最佳寻找密度最高,为39.200.普通草蛉幼虫对小麦蚜虫的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增加而降低,对麦长管蚜的搜寻效应高于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搜寻效应的下降趋势大于麦二叉蚜.[结论]普通草蛉幼虫对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有较大的控害潜能,对于麦长管蚜的取食及控制能力高于麦二叉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是我国冬小麦产区的重要害虫,为明确小麦-油菜间作(简称:麦油间作)和小麦-大蒜间作(简称:麦蒜间作)田中麦长管蚜及其天敌的种群发生动态,进而为麦田天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小麦害虫的生态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本文研究了不同间作方式下,麦长管蚜及其主要自然天敌的种群发生特点,并尝试采用数量食物网的分析方法,描述和分析了不同营养阶层的互作关系。【结果】在调查期内,麦油间作田和麦蒜间作田中麦长管蚜无翅蚜的种群密度在小麦灌浆期显著低于单作田;麦油间作田中有较高的瓢虫种群密度,而寄生蜂的种群密度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显著高于单作田和麦蒜间作田;麦蒜间作田有翅蚜的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单作田和麦油间作田,而对瓢虫和蚜茧蜂的种群数量变动无明显影响。数量食物网分析表明,除草蛉类和食蚜蝇类外,其他同一种类的天敌类群,对3种间作方式下麦长管蚜的控制贡献率差别不大。【结论】麦油间作和麦蒜间作能够提高麦蚜主要天敌的种群数量,进而控制麦长管蚜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羧酸酯酶在昆虫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吡虫啉胁迫对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克隆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cDNA片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羧酸酯酶基因在不同吡虫啉剂量下的表达量变化。扩增所得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cDNA片段大小为392 bp,命名为SaEST 3(GenBank登录号KY 441614),该片段编码13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14 kD,等电点4.93。序列同源性比对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aEST3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豌豆长管蚜、麦双尾蚜、夹竹桃蚜、桃蚜的羧酸酯酶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分别为94%、85%、80%和80%。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不同吡虫啉处理剂量下,SaEST3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均上调。克隆得到的基因片段为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片段,吡虫啉对麦长管蚜羧酸酯酶基因SaEST3表达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网罩麦长管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的观测方法,对15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不选择性、抗生性测定;选择其中5个代表性品种(系)观测了田间扬花期麦长管蚜的产蚜量,测定了小麦旗叶和穗部中单宁与槲皮素的含量以及麦长管蚜羧酸酯酶(CarE)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结果表明,代表性品种(系)在苗期对麦长管蚜的产蚜量的影响与扬花期的呈显著正相关(r=0.956*)。穗部槲皮素的含量与不同抗性品种(系)上的产蚜量呈显著负相关(r=-0.941*);单宁含量在不同抗性品种(系)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含量变化与产蚜量无显著相关。取食不同抗性品种(系)后麦长管蚜的CarE和GST酶活力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认为小麦不同品种(系)对麦长管蚜产蚜量(生殖力)的抑制作用是其抗蚜的重要特性,尤其是中4无芒和冀保一号对麦长管蚜抗生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春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25 ℃条件下研究了7种不同抗性的春小麦品种(系)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品种(系)对麦长管蚜若蚜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蚜寿命和生殖力有显著的影响,麦长管蚜在抗性强的品种上成蚜寿命短、产仔量少;以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生性的指标,供试小麦品种(系)对麦长管蚜抗生性的大小依次为辽春10号>02C-MB >新春6号>巴丰1号>永良4号>内麦19>蒙花1号,与田间抗性鉴定结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正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是小麦生产上重要的世界性害虫,亦是我国小麦产区麦蚜优势种。该虫具有迁飞习性,通常认为孤雌生殖蚜在1月份0℃等温线(33~34°N)以北地区不能越冬,我国北方麦区春季虫源主要依靠外来迁入。为了评估麦长管蚜的低温适应性及其在陕西关中田间越冬存活的能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许向利和仵均祥等测定了麦长管蚜实验室种群各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以及极端低温暴露和冷驯化后其1龄若蚜和未产仔成  相似文献   

18.
麦蚜及其天敌生态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分析了麦蚜及其天敌生态位的概貌.结果表明两种麦蚜以黍缢管蚜生态位宽度较广(B=0.7284);麦长管蚜生态位宽度较窄(B=0.6264);麦长管蚜与黍缢管蚜存在生态位重叠(L=0.6497).在天敌群落中生态位宽度依次为食蚜蝇>飘虫>蚜茧蜂>蜘蛛>食虫蝽。天敌之间亦存在生态位重叠.五类天敌与麦长管蚜的生态位重叠均值高于与黍缢管蚜的均值.即天敌对麦长管蚜的空间跟随,控制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在田间使用小麦互益素--水杨酸甲酯和6-甲基-5-庚烯-2-酮对麦长管蚜及其主要天敌--异色瓢虫和燕麦蚜茧蜂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互益素虽然没有明显改变麦长管蚜的田间种群变动趋势,但显著降低了麦长管蚜的种群数量.使用小麦互益素能够恶化麦长管蚜的生存环境,使有翅蚜数量明显增加.尽管小麦互益素使天敌物种丰富度有所下降,天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下降,但燕麦蚜茧蜂、异色瓢虫等优势天敌的种群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因此,田间使用小麦互益素对控制麦长管蚜的危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温度对麦长管蚜体色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温度对麦长管蚜体色变化的影响及不同温度下麦长管蚜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结果表明:在21(CK)、23、26、29、31℃5个温度处理下,随着温度的升高,红色型麦长管蚜在实验种群中所占比例逐渐升高;绿色型麦长管蚜的种群增长的高峰先缩短后延长,而红色型麦长管蚜的种群增长的高峰逐渐延长;绿色型蚜虫的平均世代时间呈先缩短再延长的趋势,红色型蚜虫的平均世代时间仅仅呈延长的趋势.结论:麦长管蚜体色变化受温度影响,红色型蚜虫为高温诱导所产生的生物型.当温度为25.91℃时(T50 =25.91℃),麦长管蚜的后代中有50%的个体是红色型蚜虫.该结论为蚜虫生态遗传与进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