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根据牙形刺确定四排组的石朋段和(口六)回段为早泥盆世埃姆斯阶晚期的沉积,文中描述了牙形刺8属13种,其中有1新种和4个未定种。  相似文献   

2.
广西百色盆地六吜组、洞均组的时代及脊椎动物群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继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队、广西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广西博物馆,对百色盆地下第三系进行的系统调查和研究之后,笔者于1974年对过去发现化石较少的“红色岩组”(六吜组)及“灰岩段”(洞均组)作了进一步观察,在洞均组中补采到一些化石。这些材料有助于上述地层有关问题的讨论。本文是这批化石的研究结果,文中对该盆地始新统划分提出一些补充意见。工作过程中,我们得到广西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广西651地质队的帮助和提供部分化石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那叫组系广西一个地方性的地层名称,指的是横县六景、邕宁长塘一带东岗岭组与郁江组之间,一套厚400米左右的白云岩。由于长期未获可靠的化石依据,许多研究者各据上、下地层所含的不同门类化石,或推测其为中泥盆世(王钰等,1974);或推测为早、中泥盆世(侯鸿  相似文献   

4.
广西郁江组中的沟鳞鱼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5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有关的一些泥盆纪论著中,几乎都趋向于把郁江组的底界,看作为我国南方中、下泥盆统的分界。近几年来,随着华南泥盆纪地层研究工作的深入,对郁江组的时代,也提出了不少的新的见解。许汉奎、廖卫华等同志(1974)认为:整个西南地区的早泥盆世沉积,都是以砂岩、泥岩及泥灰岩为主,代表海侵的开始,与郁江组时代相当的坡脚组,和下伏的早泥盆世的坡松冲组系属连续沉积的过渡关系,构成一个完整  相似文献   

5.
长辛店组(旧称长辛店砾石层)的地质时代,廿多年前曾有第三纪末期、始新世、第四纪初期等种种不同的看法。1953年,周明镇同志讨论过这个问题,他根据岩性和产状,特别是根据一些残破而只能粗略地鉴定的古动物化石,肯定“砾石层的时代应为第三纪初期,最新不能晚于渐新世后期”。  相似文献   

6.
《广西植物》1984,(4):355-358
第一期(1984年3月)·“··“·”·”一黄少甫赵洽芬李津平陈忠毅”....一邓锡青昊若荐陈井振梁李金钟仕强路安民,..”..一李永康(,5)、J电.J口‘、了、产、,产‘,J、县工、.1、声、J、.户9品口.勺O口1‘曰舀厅哺巴江,1 11﹃目了公‘J怪J弓J吸曰al勺臼勺西Ut‘。已。p产‘、J‘、了且、了‘夕r、J‘、才‘、‘‘‘了、J护吸、.侄、玻类植物细胞学概说·····........................……南山茶染色体核型的分析,.···“··”·“·”··“····”…国产姜科植物的染色体计数(2)”····”·····一圆叶蜂儿膝离体组织…  相似文献   

7.
二塘组是俞昌民、殷保安(1978)建立的,广泛分布于广西中部的武宣-象州地区,层型剖面在武宣二塘六卜岭西,屯头村至六峰山林场之间.嗣后,俞昌民、邝国敦对二塘组四射珊瑚进行了研究,建立了 Lyrielasma guangxiense 组合带(俞昌民等,1980).王成源(1981)报道了二塘组上段产出的牙形刺 Polygnathus perbonus,  相似文献   

8.
二塘组是俞昌民、殷保安(1978)建立的,广泛分布于广西中部的武宣-象州地区,层型剖面在武宣二塘六卜岭西,屯头村至六峰山林场之间。嗣后,俞昌民、邝国敦对二塘组四射珊瑚进行了研究,建立了Lyrielasma guangxiense组合带(俞昌民等,1980)。王成源(1981)报道了二塘组上段产出的牙形刺Polygnathus perbonus,进一步确认了二塘组的层位。1978年,许汉奎曾  相似文献   

9.
广西百色盆地那读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3年至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队在百色盆地进行新生代古生物地层调查时,找到不少新的脊椎动物化石。为了配合脊椎动物化石研究,探讨当时古气候和古植被,在田东那楼附近,采集了部分层位的孢粉样品。经分析后,仅在那读组获得丰富的孢粉化石。现将这部分孢粉研究结果作一简单报道,供有关同志参考。百色盆地下第三系,根据我所和广西石油队的研究可划分为:早、中始新世六吜组,晚始新世早期洞均组,晚始新世晚期那读组和早渐新世公康组。关于孢粉命名,文中基本上采用自然分类,一般鉴定到属,并适当地采用器官属、形态属。工作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广西境内分布着很多喀斯特式的石山,石山中有很多洞穴,在洞穴内蕴藏着各个时代的堆积物。1935年,杨钟健、裴文中、德日进等教授把这些堆积物命名为“黄色堆积”和“含介壳的文化堆积”;并根据动物群的性质确定前一种堆积的时代为更新世中期,与周口店中国猿人化石产地相当,后一种堆积的时代则为更新世晚期或近代。同年,裴文中教授又根据“文化堆积”里的遗物,主要是石器,确定其时代可能为中石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地记述了广西南丹罗富地区塘乡组中的一些腕足类,共计20属26种,包括2个新属,即纳标贝(Nabiaoia)和近戟贝(Perichonetes),9个新种。根据塘乡组腕足类的研究,作者对塘乡组的时代提出了意见,认为塘乡组应与西欧的上埃姆斯阶及艾菲尔对比。  相似文献   

12.
1976年初,在广西柳州华南泥盆纪会议时,确认四排组直接覆于郁江组之上。事实上,在两组地层之间,还存在近600米厚度的地层,界线明确,含有独特的生物群,是俞昌民和殷保安在1976年初发现的,并将这段地层命名为二塘组。在研究广西早泥盆世牙形刺工作中,笔者曾怀疑在郁江组和四排组之间,可能还有一段  相似文献   

13.
湖北荆襄地区掇刀石组的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有关掇刀石组时代的争论 1930年李捷、朱森在湖北、河南、陕西一带的秦岭中段做地质调查时,将襄樊以西的一套不整合于始新统红色砂岩之上的块状灰白色泥灰岩做为渐新世的沉积,划归为后范庄系,名之为乌梢岭组(亦称乌梢岭泥灰岩)。 1961年江汉平原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联队在荆襄一带工作时发现,乌梢岭泥灰岩在岩性上和荆门以南出露的一套泥灰岩十分相近,鉴于乌梢岭这一名称和甘肃的乌鞘岭组易  相似文献   

14.
方鼎   《广西植物》1982,(3):135-141
<正> 桂南山姜 新种 图版1:1 Alpinia guinanensis D. Fang et X. X. Chen, sp. nov.(Subgen. Catimbium Horan.) A. gagnepainii K. Schum. e descr, affinis, a qua. foliis petiolatis;panicularum ramis 3—14 mm longis; bracteolis 2—3.3 cm longis;staminodiis lateralibus linearibus, (2—) 5—9 mm longis differt.  相似文献   

15.
俞宗卿 《昆虫学报》1965,(2):209-210
广西的蠓种尚无前人的报告,作者特将(1959—1963)积累的一些标本初步加以整理,共分为二属四种(计蠛蠓属 Lasiohelea一种,库蠓属 Culicoides三种),其中 C.alatus DasGupta et Ghosh为国内的新记录。 1.Lasiohelea taiwana(Shiraki),1913 本种在我区的许多地区均有大量发现,嗜吸人血,白日叮咬人,在牛房未曾见到。  相似文献   

16.
四种鹿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鹿(Ccrvus canadensis macneilli Lydekker)又称“白臀鹿”。是产在我国西藏、新疆和青海交界处及甘肃西部的一种大型鹿,它是马鹿的一个亚种。东北马鹿(Cervus canadesisxanthopygus Milne-Edwards)也是马鹿的一个亚种,产在西伯利亚东南部、蒙古东部和我国的东北。爪哇鹿(Cervus timoriensis timoriensis Blainville)产于西印度群岛的摩鹿加、爪哇等岛,是鬣鹿的一个亚种。日本梅花鹿(Cervus nippon nippon Temminck)产自日本列岛。日本梅花鹿的染色体组型据1968年报道为2n=66、67;其余三个亚种(青鹿、东北马鹿和爪哇鹿)的染色体组型目前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7.
许寿永 《古生物学报》1993,32(2):188-195
研究了广西马平灰岩的标准地点柳州楼梯山剖面的地层及其珊瑚,描述皱纹珊瑚7属10种,其中5新种,并系统地阐述了马平组的沿革.  相似文献   

18.
广西中部泥盆系二塘组的四射珊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的四射珊瑚,产自广西中部海相泥盆系,象州型沉积序列中的一个新建的地层单位——二塘组(俞昌民等,1978)。这个小型珊瑚群包含的属种数目不多,但是它们在广西武宣及象州地区范围内产出的层位稳定,是识别二塘组的化石标志之一,对确定广西象州型泥盆系的生物地层层序,划分泥盆纪地层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对于认识中国南方泥盆纪四射珊瑚群的性质及其进化的过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安徽含山县彭庄村西分布一套红色地层,假整合在富含植物化石的象山群中、下部之上,安徽区测队曾将其认作象山群上部(新近命名为含山组),并与南京地区北象山和中山陵前所见的紫红色砂、页岩层及皖南洪琴组对比。在它的近底部浅黄色泥岩中发现不少植物化石,还有瓣鳃类、叶肢介、鲎虫、介形类、腹足类及昆虫化石等。这些化石的发现为确定这段地层的时代提供了依据。苏皖两省长江沿线的象山群,均由两组由粗到细含煤线(或薄煤层)的碎屑岩(在南京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