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桦褐孔菌菌质活性组分的提取及其体外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取桦褐孔菌菌质各活性组分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将桦褐孔菌菌质醇提后分别梯度萃取获得各极性组分,将残渣沸水浸提醇沉得粗多糖;将获取的各活性组分别进行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并测定各组分中总多酚、总三萜的含量;同时与桦褐孔菌菌核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菌质和菌核乙酸乙酯、正丁醇组分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其总抗氧化能力明显优于相应的其他组分(P0.01);菌质的乙酸乙酯、正丁醇组分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菌核相应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菌质和菌核的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的总三萜和总多酚含量较高。结果显示桦褐孔菌菌质的乙酸乙酯、正丁醇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好,总多酚和总三萜含量较高,抗氧化活性的强弱可能与该二者活性成分的含量相关。通过双向固体发酵技术制得的桦褐孔菌菌质体外抗氧化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2.
桦褐孔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乙酸乙酯和甲醇为提取剂,采用索氏提取法,剩余残渣采用热水浸提,最终得到桦褐孔菌不同极性提取物,对其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作用进行了研究,确定桦褐孔菌的抗氧化能力,为深入研究和开发桦褐孔菌功能性食品奠定理论基础。实验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均高于其他两组分及BHT,桦褐孔菌提取物有望成为功能性食品组分中合成抗氧化剂的天然替代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桦褐孔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食管癌细胞EC-109、EC-9706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等表型的影响。方法:用桦褐孔菌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食管癌细胞株EC-109、EC-9706,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平板克隆实验分析桦褐孔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桦褐孔菌乙酸乙酯提取物可显著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并降低肿瘤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显示,桦褐孔菌提取物可将食管癌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结论:桦褐孔菌乙酸乙酯提取物可抑制人食管癌细胞株的增殖和克隆形成,阻滞细胞周期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抗食管癌活性。  相似文献   

4.
黄酮类化合物是桦褐孔菌菌丝体中多酚类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菌治疗众多疾病的有效成分之一。然而人工培养桦褐孔菌黄酮等酚类化合物积累甚少,导致药理活性的明显下降。为此,我们研究了3种氨基酸和4种霉菌水提物对深层发酵桦褐孔菌黄酮的积累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所试验的3种氨基酸和4种霉菌水提物中,L-酪氨酸,黄曲霉和毛霉水提物能有效地增加该菌黄酮的积累。人工培养菌体中的黄酮至少由4种黄酮苷组成,苷元分别是槲皮素、柚皮素、山奈酚和异鼠李素。深层发酵菌丝体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并与总黄酮的含量呈正相关。由L-酪氨酸,黄曲霉和毛霉水提物调控生长的桦褐孔菌菌丝体,能有效地清除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  相似文献   

5.
对桦褐孔菌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及其体外抗糖尿病活性进行研究。桦褐孔菌子实体用乙醇浸提后,乙醇粗提物用不同有机溶剂萃取,醇提残渣再以热水浸提,用标准曲线法测定活性组分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并检测活性物质对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效果以及对关键糖代谢酶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4种活性组分(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和粗多糖)对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都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其中乙酸乙酯组分的活性最高,乙醇粗提物萃取组分对α-淀粉酶有抑制活性,而粗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有抑制作用;桦褐孔菌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其活性与活性物质种类及其含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桦褐孔菌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药用菌物资源,用于消化道癌症、糖尿病的防治。多糖不仅是其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因其在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及降血脂等方面的功效,也成为近年来研究及产品开发的热点。文中总结了近10年桦褐孔菌多糖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并首次对桦褐孔菌多糖构效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桦褐孔菌多糖结构、生物活性及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赵楠  梁祝贺  王琦 《菌物研究》2015,13(1):24-28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克氏库克菌(Kocuria kristinae)、粪肠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i)和绿脓假单胞菌(Pesudomonas pyocyaneum)为受试菌,采用滤纸片法检测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发酵浸膏各极性部位的抑菌活性。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确定了桦褐孔菌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乙酸乙酯层抑菌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发酵浸膏的乙酸乙酯层抑菌活性较强,通过分离纯化,从该层分离得到了苯甲酸,并确定为主要抑菌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8.
旨在研究真菌激发子对桦褐孔菌多酚合成的影响,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方式,将真菌激发子加入到桦褐孔菌液体培养物中,检测桦褐孔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以及真菌激发子对桦褐孔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添加真菌激发子能够提高桦褐孔菌的代谢速率,提高多酚类化合物的合成,胞内和胞外多酚最高可达102.15 mg/L和311.91 mg/L,并能显著提高桦褐孔菌NOS的活性,其活性最高可达151.93 U/mg prot,发酵液一氧化氮(NO)含量最高可达256.28μmol/L。这表明,真菌激发子能够有效激活桦褐孔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途径。  相似文献   

9.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研究了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是采用溶剂法和柱色谱法提取分离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氢谱、碳谱、质谱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鉴定,然后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二甲苯致小鼠腹膜炎模型对所得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考察。最终从桦褐孔菌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羊毛脂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羊毛甾醇(1)、inotodiol(2)和trametenolic acid(3)。化合物1、2、3在10 mg/kg均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化合物1和2在10 mg/kg时显著降低血管通透性。由此得出化合物1~3均有抗炎活性,其中trametenolic acid(3)的抗炎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p H(4.0~7.0)对桦褐孔菌(Phaeoporus obliquus)H011菌株深层培养菌丝体和滤液甲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抗氧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p H显著影响桦褐孔菌菌丝体和滤液甲醇抽提物的抗氧化能力、自由基清除能力、总酚和多糖产量;当p H为6.0时,滤液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当p H为6.0时,菌丝体甲醇抽提物多酚产量和多糖产量达到最高,分别是189.9和47.2 mg·g-1,均分别显著高于其他组的含量(P0.05),桦褐孔菌菌丝体和滤液甲醇抽提物的抗氧化能力、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总酚、多糖产量有关;深层培养的抗氧化能力比子实体高。因此,可通过桦褐孔菌深层培养生成抗氧化剂来取代固体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