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寻找适合小麦白粉菌基因组DNA微量提取的方法,分别采用改进破壁法,液氮研磨法和溶菌酶消化法进行破壁,提取专性寄生菌小麦白粉菌DNA。结果表明,用改进的破壁方法,仅用3~10 mg的分生孢子粉所获得DNA的收率为(12.23±3.46)~(40.32±5.67)ng/mg,且OD260/OD280比值为1.71~1.92之间,说明该破壁方法获得的DNA收率大且纯度高。通过PCR反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该方法也适用于小麦条锈菌和大麦白粉菌专性寄生菌D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2.
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尝试用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EST)技术,研究了经白粉病菌诱导后的小麦基因表达。从构建的普通cDNA库中随机挑取约1500个阳性克隆并进行测序,获不重复ESTs序列387条,不重复序列均获GenBank的存储号,其中49.4%的序列与已知基因同源,196条序列功能未知,84条序列为新ESTs。将不重复序列制备成高密度点阵膜,用差示杂交法筛选到几个抗病相关序列。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荧光素钠和考马斯亮蓝应用于小麦白粉病菌染色的效果。荧光素钠法中样品处理只需20min.左右,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荧光指示剂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主要沉集于活菌体的隔膜和细胞质部位,使病菌产生明显的亮绿荧光和清晰的细胞轮廓,亮绿荧光衰退期为7min.;借助荧光显微镜可以观察病菌在小麦叶表的发展过程,区别活菌体和失活菌体。考马斯亮蓝法包括传统的组织学染色步骤,经过改进后的样品处理过程需要40min.左右;染色后使寄主组织呈现淡蓝色,病菌菌体染成深蓝色;该方法可以观察病菌在小麦叶表和被侵染细胞内部发育形成的结构,包括孢子发育形成的初生芽管、附着胞芽管、成熟附着胞以及在寄主细胞内形成的初生吸器原体、成熟的指状体吸器和次生吸器。 相似文献
4.
5.
荧光素钠和考马斯亮蓝应用于小麦白粉病菌染色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荧光素钠和考马斯亮蓝应用于小麦白粉菌染色的效果。荧光素钠法中样品处理只需20min左右,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荧光指示剂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主要沉集于活菌体的隔膜和细胞质部位,使病菌产生明显的亮绿荧光和清晰的细胞轮廓,亮绿荧光衰退期为7min;借助荧光显微镜可以观察病菌在小麦叶表的发展过程,区别活菌体和失活菌体。考马斯亮蓝法包括传统的组织学染色步骤,经过改进后的样品处理过程需要40min左右;染后使寄主组织呈现淡蓝色,病菌菌体染成深蓝色;该方法可以观察病菌在小麦叶表和被侵染细胞内部发育形成的结构,包括孢子发育形成的初生芽管,附着胞芽管,成熟附着胞以及在寄主细胞内形成的初生吸器原体,成熟的指状体吸器和次生吸器。 相似文献
6.
7.
在宁夏灌区,春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的分生孢子在-3-29℃温度范围都可萌发。温度达33℃时不能萌发,最适温度为10—15℃。分生孢子虽然在0—100%的湿度下都可以萌发。但以饱和湿度最适。紫外光对分生孢子有强烈的杀伤作用。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在散射光和黑暗条件下,孢子的萌发率没有显着差异。 相似文献
8.
不同抗病性小麦品种上白粉菌吸器发育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电镜技术对不同抗病性小麦品种上白粉菌吸器发育及相应寄生细胞变化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吸器的Ca^2+-ATP酶活性及几丁质的分布进行了细胞化学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白粉菌(Bhumeriagraninisf.sp.tritici)成熟吸器在内部结构上类似一个代谢活跃的菌丝细胞,有大量的线粒体和多聚核糖体,Ca^2+-ATP酶主要被定位在寄主质膜及病菌核膜上,随吸器的不断发育,吸器外膜厚度 相似文献
9.
10.
对不同抗病性的大麦近等基因系受白粉病菌侵染诱导后的钙调素(CaM)变化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钙调素普遍存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中,代谢活跃的细胞中CaM标记密度相对较高;CaM分布于细胞核、细胞壁、叶绿体等细胞器中,其中细胞核标记密度最高。在健康叶片中,感病品系Ingrid伴胞中CaM的标记密度明显高于抗病品系mlo—3,而其他细胞中CaM标记密度没有明显差别。病原菌接种后,各种细胞的CaM标记密度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但Ingrid上升幅度相对较大。在叶肉细胞中,mlo-3细胞核中CaM增加最明显。并对叶肉细胞和伴胞中CaM的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本研究以簇毛麦为抗源,采用杂交与辐射、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将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导入小麦,选育出高产、抗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种和农艺性状较好、抗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经AFLP分析,确定4个抗白粉病种质均为含有一段簇毛麦DNA的易位系。并得到3个可能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 相似文献
15.
南瓜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及寄主范围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瓜白粉病病原菌的闭囊壳、分生孢子及萌发方式的观察和鉴别寄主感病反应鉴定,结果表明引起甘肃省武威地区南瓜白粉病的病原菌为苍耳单囊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该白粉病菌闭囊壳形成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0℃、相对湿度70%和光照强度4,400lx。寄主范围测定结果表明,该病菌不侵染丝瓜、小麦、辣椒、番茄、苜蓿、红三叶草、架豆和菜豆,可侵染除丝瓜之外的其余9种瓜类植物和绿豆、红小豆、向日葵,其中对南瓜、绿豆、西葫芦、红小豆、向日葵、甜瓜和黄瓜的致病性最强,发病率均达到100%,病情指数分别为15.56、14.51、13.33、13.33、13.07、12.22和12.22。侵染过程观察发现,感病南瓜人工接种白粉菌12h后,分生孢子芽管从侧面萌发,于24h芽管伸长,于36h形成菌丝,于72h形成稠密的网状菌丝,于96h形成分生孢子梗及串生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6.
17.
H. Giese S. K. Christiansen H. P. Jensen 《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Theoretische und angewandte Genetik》1990,79(1):56-64
Summary The obligate parasitic fungus, Erysiphe graminis f. sp. hordei, was found to harbour plasmid-like extrachromosomal DNA. A 1.35-kb fragment of this 9kb plasmid was cloned into the pUC12 vector. No homology was detected to nuclear or mitochondrial DNA. As only about half of the 27 isolates examined contained plasmid-like DNA, this appears to be inessential for fungal survival. The plasmid is frequent in European isolates and is found in both newly collected isolates and in isolates kept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for many year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presence of plasmid and specific avirulence/virulence genes was found. The plasmid appear to be located in the mitochondri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