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油松自然类型的划分及其性状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油松(Pinustabulaeform isCarr.)的形态变异调查入手,提出了划分油松自然类型的主要依据是冠幅大小与树皮厚度。据此,将山西灵空山地区油松划分为窄冠细皮油松和宽冠粗皮油松两种自然类型,并分类型进行了生长测定。采用Fisher判别分析,验证了对油松划分两种自然类型是正确的。还可应用判别函数Y= 0.0653X1- 4.0369X2+ 0.0126X3 与判据Yc= - 0.3668,判别调查地区的油松自然类型。经F检验判别函数的效果,达到了90% 的可靠性,表明采用判别分析划分自然类型是有效的。同时,经生长测定与综合比较使形态变异与生长特性联系起来,既揭示了油松形态变异与速生特性的关系,又肯定了两类型间之差异,证实了窄冠细皮油松确实为优良类型  相似文献   

2.
油松种群自然更新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种群的空间格局系指某一种群个体在其生存空间内相对静止的散布形式。它是种群的重要属性之一,是种的生物学特性对其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在特定时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空间格局的阐明,无论在理论生态学的研究上抑或  相似文献   

3.
鸭梨及其变异类型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梨为梨属白梨系统优良资源,生产中其变异类型较多。本文首次对鸭梨及其9个鸭梨变异类型进行RAPD分析,并初步筛选出3个多态性引物即S28、S32、S176。研究发现:芽变品种垂枝鸭梨增加了1条特异带(S32-600)。在芽变品种魏县巨鸭梨、甜鸭梨、垂枝鸭梨的扩增产物中均少1条特异带(S28-400)。魏县巨鸭梨扩增产物中缺少2条特异性条带(S176-900和S176-1150)和阎庄自花结实鸭梨缺少1条特异性条带(S176-1150)。可见魏县巨鸭梨、甜鸭梨、垂枝鸭梨与阎庄自花与其他类型能区分开。  相似文献   

4.
山西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积累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小琴  韩海荣  康峰峰 《生态学杂志》2012,31(10):2455-2460
油松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准确估计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及碳储存对研究区域人工林的碳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固定样地方法对38年生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并估算了其净生产力与年净碳固定量。结果表明:(1)油松单木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之间均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林分平均生物量为145.35t.hm-2,其中乔木层为123.98t.hm-2,占林分生物量的85.30%。(2)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为:树干0.5032gC.g-1,树皮0.4887gC.g-1,树枝0.5414gC.g-1,树叶0.4774gC.g-1,树根0.4862gC.g-1;灌木层0.4468gC.g-1;草本层0.4417gC.g-1;枯落物层0.4112gC.g-1;土壤层(0~100cm)0.0090gC.g-1,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含量逐渐减少。(3)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172.95t.hm-2,各层碳贮量的大小顺序为土壤(0~100cm)(102.07t.hm-2)>乔木层(62.08t.hm-2)>枯落物层(7.75t.hm-2)>灌木层(0.58t.hm-2)>草本层(0.47t.hm-2)。油松各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呈正比,树干的生物量最大,其碳贮量也最大,占乔木层碳贮量的58.80%。(4)油松人工林年净生产力为10.19t.hm-2.a-1,有机碳年固定量为5.03tC.hm-2.a-1。  相似文献   

5.
山西云蒙山油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和动态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用样方法研究了山西云蒙山油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存活曲线和数量动态规律,并且讨论了油松种群数量动态和群落演替的关系,结果表明:油松种群具有增长型和衰退型的动态特征,影响油松种群数量的内在机制主要是种内光资源的竞争。尽管大多数油松种群处于不断衰减状态,但其群落结构及性质在较长时期内将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7.
高山松(Pinus densata)是油松(P. tabuliformis)和云南松(P. yunnanensis)的天然二倍体杂交种, 是为数不多的与亲本种没有严格生殖隔离的同倍体杂交种。为了检测3个种在油松生境下的苗期适应性和生长发育特点, 为高山松成种机制提供数据, 选取了代表高山松及其亲本种遗传多样性的25个种群, 在油松生境下对比分析了苗期11个适应性指标和3个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表明, 大部分适应性指标和生长发育指标在种间和种内群体间差异显著, 主要变异存在于种间及种内群体间; 出苗率、2011年11月和2012年10月的封顶率、二年生苗在2012年10月的保存率等指标的种间方差分量较大, 种内变异较小, 是体现种间苗期适应性和生长发育状况的重要指标。油松在大部分适应性指标和3个生长发育指标上均表现最好, 总体适合度高于云南松和高山松; 云南松在封顶率和保存率上都居于最低值, 大部分一年生苗木到11月底仍未出现封顶现象且黄苗比例最高, 二年生苗的存活率为0, 表明云南松在油松生境下适合度最低; 高山松除了在紫苗比例上表现出超亲优势外, 大部分性状居于亲本种之间。此外,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高山松祖先种群在适应性上表现较好, 具有在油松生境下发展的潜力; 而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高山松种群及东南部的康定种群对油松生境的适应性较差。研究揭示出生态选择在高山松的同倍性杂交物种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ISSR技术分析了河北承德大窝铺3个不同海拔、4个不同群落类型的油松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探讨了天然油松种群遗传多样性与主要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天然油松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3个筛选出的随机引物共检测出180个位点,总多态位点比率分别达到73.33%和91.11%.海拔影响油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中海拔( 1070~1130 m)高于高海拔(1230 ~1350 m)和低海拔(910 ~970 m)(多态位点比率分别为63.33%、51.67%和59.44%);群落类型与种群的基因组结构变异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遗传变异多来自种群内部(分别为90.45%和75.22%),种群分化不明显;群落类型对天然油松种群间遗传变异和基因交流(Gst为0.248,Nm为1.517)的影响高于海拔对其影响(Gst为0.095,Nm为4.738).可以认为,群落类型对大窝铺天然油松种群遗传分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国人胫骨的测量及其性别差别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涛  丁士海 《人类学学报》1996,15(2):135-144
为积累国人资料,本文对长春、通辽两地出土的127副胫骨(男71,女56)进行了胎骨大长、胎骨全长等26项指标的测量,计算出胫骨中部断面指数和胎骨指数等4项指数及其分型,进行了侧别、性别及地区比较,并用胫骨最大长等7项因素进行了Fisher法性别判别分析,得出5个判别式。结果显示:除个别测量项外均无显著性侧别差异,但均具有显著性性别差异,部分项目存在显著性地区差异;判别分析中判别正确率,介于美国白人  相似文献   

10.
在油松(PinustabulaefomisCarr.)主要天然分布区晋、冀、陕、甘4省、选择12个种源36个林分(每个林分8株成年油松样木),利用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技术,测定了油松针叶萜类相对含量,并分析了所含萜类总数在不同种源间、种源同偿同林分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文献研究和野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植被研究历史、植被类型组成和分布规律等方面,介绍了湖北省自然植被研究情况,并参考“《中国植被志》编研”拟定的分类系统,拟定了新的湖北省自然植被分类系统.湖北植被研究历史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标本采集和森林资源勘察阶段(20世纪70年代前)、全面调查和植被区划阶段(20世纪70...  相似文献   

12.
李明  王树香  高宝嘉 《生态学报》2013,33(12):3602-3610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中国北部地区10个油松天然次生林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3条ISSR引物对250个个体扩增出137条谱带,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60.72%,不同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差异明显;不同地理居群间的期望杂合度指数在0.2824-0.3702之间,平均为0.3210;Shannon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1923-0.2490,平均为0.2165.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居群总的遗传多样性的37.53%.经Mantel检验,居群间的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r=0.069,p=0.360).聚类分析(UPGMA)表明,河南宝天曼(BTM)、承德大窝铺(DWP)、宁夏苏峪口(SYK)和甘肃冶力关(YLG)居群聚为一组,辽宁医巫闾山(YWL)、山西沁源灵空山(LKS)、陕西蔡家川林场(CJC)、山西和顺云龙公园(YLGY)和山西汶水三道川林场(SDC)居群为一组,山东蒙山(Ms)居群独立为一组.经分析发现,分布于我国地势二级、三级阶梯分界线区域的油松天然林( YWL、BTM、YLGY)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位于分布区东西临界点居群(MS、YLG)遗传多样性水平低.经相关性分析,温度相关因子(年均温、1月均温、极端最低温)、海拔及年降雨量显著影响遗传多样性水平.油松天然居群分子变异存在一定的地理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13.
油松侧柏混交林及其纯林枯枝落叶生态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齐金山 《生态学杂志》1992,11(1):32-37,47
枯枝落叶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净第一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一个物质库,起着涵养水分,减少地表蒸发,改善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作用。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侧柏(Platicladus orientalis)是我国北方山区防护林的主要造林树种,目前多为人工纯林。这种针叶纯林一般生长缓慢,郁闭较迟,保持水土的能力也较差,并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而不能有效地  相似文献   

14.
山脊油松林是秦岭山地典型的群落类型之一,其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及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山脊油松为对象,采用典型取样法研究了秦岭中段山脊油松10种叶功能性状沿海拔梯度的适应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山脊油松1~3年生各叶龄叶的叶长(LL)、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和1年生叶的叶绿素[Ch...  相似文献   

15.
秦岭油松针叶挥发性物质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水蒸(蒸馏法和GC/MS方法对秦岭林区油松针叶挥发成分进行分析测定,鉴定出油松针叶中65种挥发性成分,其化学成分以萜烯类(79.39%)、酯类(9.16%)、醇类(10.36%)、醛类(0.25%)等为主,化合物则以α-蒎烯(5.92%)、β-蒎烯(6.09%)、乙酸龙脯酯(8.69%)、β-石竹烯(28.62%)、α-石竹烯(5.97%)、α-杜松醇(3.27%)、异杜松醇(3.44%)、萜烯醇(2.2j%)、杜松二烯(11.33%)为主。  相似文献   

16.
油松叶小卷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松叶小卷蛾在河北省围场县培内危害油松较严重,本文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并对其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该虫1年1代,以卵在当年生针叶内侧凹槽内越冬。在幼虫60%进入3龄时用烟雾机施放高效氯氰菊脂乳油烟雾,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用同样方法在成虫羽化高峰期防治1次,杀虫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7.
杉木优良变异类型——罗田垂枝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田垂枝杉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湖北省罗田县发现的杉木自然变异类型,在与黄枝杉比较的基础上,对罗田垂枝杉的形态变异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其形态特征与其它杉木类型的主要区别是:2~3年生的侧枝自然下垂,6~7年生的老枝自然脱落,树冠窄小,是具有遗传改良品质和较高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散居型飞蝗地理种群数量性状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康乐  李鸿昌 《昆虫学报》1989,32(4):418-426
本文用模糊聚类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中国21个散居型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Phase Solitaria地理种群的形态测量数据进行了数值分析.这3种分析方法所得的结果是相似的.结果较好地说明了我国21个飞蝗地理种群的地理变异、种群相互关系及亚种的地位.初步确定了我国飞蝗三个亚种的自然地理分界线.陕北的地理种群与陕中、南和华北平原的地理种群非常接近,应认为是东亚飞蝗 L. m. manilensis(Meyen)的一个地理种群.发生基地的散居型飞蝗与一般发生区或扩散区的飞蝗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发生基地种群密度和生存条件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结果.主成分分析说明,内蒙古西部的地理种群是介于亚洲飞蝗L. m. migratoria L.和东亚飞蝗L. m. manilensis(Meyen)之间的过渡性种群,但更接近新疆和甘肃的亚洲飞蝗.作者还将E/F、F/C和P/C 3个比值投入运算,这不仅输入了体形的信息,而且也起到给前翅长E、后足股节长F和头宽C加权的作用.作者认为,当在空间和时间上大量连续取样的情况下,飞蝗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于确定亚种的地位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该种固有的多变性和散居型飞蝗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连续性所造成的.但对于分析地理种群的相互关系方面则显示出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样地调查法调查苦树Picrasmaquassioides群落,以分析其生境特征、物种组成、区系成分、群落类型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苦树群落物种组成丰富,10个样地共有维管植物85科207属255种,主要优势科为大戟科、豆科、禾本科、桑科等。苦树群落种子植物分为14个区系类型,以泛热带和热带亚洲成分为主,热带成分占总属数的72.73%,具明显的热带区系特点;群落划分为4个类型,苦树在群落Ⅰ和群落Ⅳ中生长旺盛且为优势种,是苦树的理想生境。调查样地内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均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群落Ⅱ乔木层和灌木层的3个多样性指数均最高,群落Ⅳ乔木层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较高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低。苦树根系萌芽力强,封禁措施对苦树居群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油松天然群体的种实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油松天然种群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表型变异的程度和规律,在油松整个天然分布范围内选择了12个具有代表性的居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球果、种子、种翅等12个种实性状的变异程度及其与环境因子间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各个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较大的变异(CV>12%)。其中千山(QS),曾家镇(ZJ)和互助(HZ)3个居群表现出了较高的变异(CV>20%),而球果干重(CDW)和种子长(CL)是所有表型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CV分别为31%和21%),但种翅性状与其他性状相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2)巢式设计方差分析表明,在居群内表型分化系数(Vst)变化在3.18%~89.86%之间,而群体间的Vst为38.97%;与其他针叶树种相比,油松拥有较高的表型分化系数,且居群内的变异程度远高于居群间的变异,尤其是千山(QS)、曾家镇(ZJ)和互助(HZ)3个居群,这说明油松具有较高的环境异质性适应能力或恶劣环境耐受能力。(3)相关性分析表明,该研究的各形态特征与潜在蒸发量均为负相关,且大部分形态指标间及它们与潜在蒸发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潜在蒸发量是油松形态特征变化的最重要环境影响因子,预示油松最适宜生长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并表明因各形态特征间相互紧密关联,所以它们受环境条件影响而共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