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长尾鸭(Clangula hyemalis)是鸭科(Anatidae)鸟类,繁殖在北极地区,越冬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日本、朝鲜、欧洲西部沿海、波罗的海、里海、纽芬兰岛等地。长尾鸭在我国比较少见,属冬候鸟或旅鸟,在中国东北(刘伯文1992,韩晓东1994)、华北(刘阳等2005,张月侠等2014)和华东(鲁长虎等2010)、四川(朱磊等2012)、新疆(马鸣等2007)等地有记录。  相似文献   

2.
长尾鸭(Clangula hyemalis)属于雁形目鸭科海鸭亚科(Merginae).分布于北半球的广大区域,繁殖地位于北极、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欧亚大陆北部地区,主要生境是苔原地带的池沼,也见于海边和山区的湖泊,在水边的陆地营巢.沿北美的东西海岸、欧亚大陆北部的海岸迁徙和越冬.在东亚地区的迁徙路线上种群数量稀少,我国沿海关于其迁徙和越冬的报道较少,在辽宁、河北、福建等地有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3.
2000年至2002年冬季,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越冬期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并结合RS和GIS在多个尺度上对其栖息地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因素存在差异,影响因子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在微生境上,影响因子主要是坡度、乔木盖度以及坡向余弦值与灌木高度的相互作用;在115 m尺度上,关键因子是灌木林、阔叶林和针叶林的面积;250m尺度上,主要因子是针叶林和阔叶林的面积及针叶林与阔叶林面积的相互作用;对于距离因素,到河漫滩和到农田的距离是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根据回归分析和AIC及AICc值,115 m尺度上栖息地变量对白冠长尾雉越冬期的栖息地选择影响最大.综合分析发现,在较大的尺度上,影响白冠长尾雉越冬期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有针叶林面积、阔叶林面积、针叶林和灌丛面积的相互作用、到河漫滩的距离以及到农田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江西鄱阳湖区白鹤越冬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白鹤越冬习性调查,始于1981年冬。经过几年的调查发现,白鹤在越冬地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白鹤在越冬地多集群活动,群体大小不等,起大风的天,可集成上千只以上的大群;觅食和过夜分别在浅水湖和深水湖两地,食物为嫩水草根及软体动物;常与白枕鹤、白头鹤、雁、鸭类混在一起活动,但迁徙时间则不相同。白鹤亦常以家族群活动,家族群多为成年的一雌一雄鹤与一只当年幼鹤,少有二只幼鹤的家族群。白鹤迁来鄱阳湖的时间为11月上旬,大批迁离的时间在次年3月20日之前,个别家族中幼鹤体弱,迁走时间稍晚,但最晚迁走时间不超过3月底。  相似文献   

5.
丹顶鹤的越冬地特点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丹顶鹤是濒危的国家1级重点保护动物。本文结合我们的观察,综述了丹顶鹤的生态习性,重点介绍了其越冬习性,提出了保护越冬地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徐宏发  钱国桢 《生态学报》1989,9(4):330-335
在野鸭越冬期逐旬测定了绿翅鸭、琵嘴鸭、斑嘴鸭笼养下的生存能。结果表明,三种野鸭越冬期每天摄食量分别为绿翅鸭32.4克,琵嘴鸭54.9克、斑嘴鸭80.2克。食物利用率依次为75.6%;73.7%;73.8%。生存代谢能依次为102.7千卡/只·天;173.6千卡/只·天;248.2千卡/只·天。总能量的摄入有三个高峰,分别出现在秋季迁来后、冬季寒潮后和春季迁飞前。 三种野鸭越冬期体重呈现出二低二高的变化形式。1983年与1963年野外野鸭体重相比较,绿翅鸭平均降低了20%,斑嘴鸭降低了12%,表明太湖湖泊生态系统对野鸭的栖息越冬有恶化的趋势。 本文分三个季节拟合了体重与生存能的关系式,比较了不同季节生存能与静止代谢能的差异,表明野鸭是通过提高体廓的隔热能力,增加体内能量的储存以及减少活动和生产的能量消耗来渡过寒冷又缺少食物的冬季的。  相似文献   

7.
寿带(Terpsiphone incei)是雀形目王鹟科的鸟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以往研究曾对我国部分地区寿带的繁殖习性进行了报道,但对其雌雄个体的形态类型缺少描述。为进一步了解寿带的繁殖习性及其雌雄个体的形态类型,本研究于2014至2017年每年的5至7月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了观察。观察发现,寿带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般于5月下旬开始筑巢繁殖,雌雄亲鸟均参与筑巢、孵卵和育雏。寿带巢多位于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等几种植物上,平均窝卵数(± SD)为(3.8 ± 0.6)枚(n = 25巢),孵卵期12 ~ 13 d(n = 4巢),各巢卵的平均孵化率(± SD)为91.7% ± 17.7%(n = 9巢),窝雏数(± SD)为(3.6 ± 0.8)只(n = 19巢),巢内育雏期约10 d,巢成功率为34.5%(n = 29巢),弃巢和天敌捕食是巢失败的主要原因。寿带雌鸟具有栗色短尾型和栗色长尾型2种形态,而雄鸟具有栗色长尾型、白色长尾型和栗色短尾型3种常见形态,且雄鸟以栗色长尾型所占比例最高,为69.4%(n = 36巢)。此外还记录到1只栗色身体但具有白色长尾羽的雄鸟。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寿带的繁殖习性及其雌雄个体的形态类型。  相似文献   

8.
2010年11月—2011年3月,采用样线法对江西鄱阳湖流域8个河段的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的集群特征进行了研究。中华秋沙鸭的集群类型包括雄性群、雌性群、混合群、雌性孤鸭和雄性孤鸭5种类型。越冬期间共记录到89群次,432只次中华秋沙鸭。其中,混合群是最多的一种集群方式,孤鸭也是越冬期间出现频次较高的一种特殊的集群方式。集群类型存在时间变化(P<0.01)。混合群中,大多数群体中雌性个体数多于雄性个体或者是一雌一雄。89群次中,孤鸭和2—8只群占总群数的87.64%,提示中华秋沙鸭主要以集小群分散活动。中华秋沙鸭越冬期间的群体大小是(4.85±4.97)只/群。不同集群类型的群体大小差异较大。集群大小可能与采砂、捕鱼、食物的丰富度等环境因子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中华秋沙鸭越冬期间的性比是1∶0.74(n=432)。中华秋沙鸭群体大小与性比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繁殖习性方面的资料,以往记载较少。现将观察结果作一报道,供进一步研究时参考。一、繁殖期观察工作是1956年3-5月在成都北外原昭觉寺内进行的。3月17日发现一个鸟巢内有8只羽毛丰满的雏鸟,受惊后全部飞出巢外。5月12日发现另一巢开始产第一枚卵。由此可以推知,红头长尾山雀在成都地区的繁殖期当为2-6月。另外,从上述雏鸟离巢和5月中旬仍见产卵的情况判断,红头长尾山雀在成都地区,一年内很可能繁殖两次。二、鸟巢工作期间,共发现5个鸟巢(表1),均筑在庭院内的柏树侧枝上,距地高3.08-8.42米。一般呈椭圆(4…  相似文献   

10.
于1993-1995年每年的9月至翌年的4月,在贵州省水盘水市钟山区场坝一带进行猛禽迁徒和越冬习性的定位观察时,获得4只白头鹞Circusaeruginosus标本,为贵州省冬候鸟新纪录。同时,还对白头鹞的迁徙作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飞往越冬地     
我国被划分为南北两大动物区系.北部的称为“古北界”,南部称为“东洋界”。分界线是西起横断山脉北端经过川北岷山与陕南的秦岭.向东达淮河一线:在古北界繁殖的许多候鸟如白琵鹭,天鹅以及一些雁鸭类,冬天会南迁到东洋界如长江流域以南的很名区域越冬。  相似文献   

12.
桑天牛长尾啮小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桑天牛长尾啮小蜂是桑天牛的卵寄生蜂,在江苏省寄生率为6.25~61.85%。本文详细叙述了桑天牛长尾啮小蜂的形态特征,与天牛卵长尾啮小蜂形态上的主要区别,以及它的生活史、生活习性等。  相似文献   

13.
2012年7月29日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西坡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考察时,记录到1只松雀(Pinicola enucleator)。经查阅文献和检视标本,发现该种在中国实际已有若干春夏季的分布记录。该种已知在某些年份具有爆发式迁徙的习性,繁殖期和越冬期分布范围的年际变化很大。根据上述记录,推测松雀在国内的分布状况除以往所认知的冬候鸟而外,还应是罕见的夏候鸟。而在四川金城山地区的松雀记录实际应为红眉松雀(P.subhimachala)。  相似文献   

14.
白鶺鸰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白鶺鴒(Motacilla alba alboides)是一种习见的食虫鸟类。1959年11月16日—1960年1月12日,笔者在云南大学附近对其越冬习性进行了观察。1975年3月—6月又对此鸟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图牧吉冬季大鸨调查初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大鸨(Otis tarda)属大型草原鸟类,过去曾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及内蒙古的东部,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图牧吉自然保护区是大鸨的主要栖息地,繁殖数量约200多只。1998年开始记录到越冬大鸨个体,2003年冬季,本区越冬数量达到165只(其中保护区内记录到85只)。本文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大鸨的越冬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并对大鸨越冬行为及食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分析,对大鸨越冬地管理及越冬鸟类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灰鹤的冬季生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灰鹤(Grus grus liffordi)夏季在我国内蒙占及新疆繁殖、冬季迁来南方越冬。笔者于1971—1978年在云南省个旧市大屯坝区对越冬的灰鹤习性、数量变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北京小龙门林场发现一例白化银喉长尾山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6月13日,我们在北京小龙门林场进行鸟类环志时网捕到一例白化银喉长尾山雀(Ae githalos caudatus vinaceus).该网捕地位于林场南沟沟谷(海拔为1400m)的落叶阔叶林带,主要树种为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和柳(Salix spp.)等.同时网捕到4只银喉长尾山雀,其中1只为白化个体.此白化个体的鸣叫、飞行等行为与其它3只个体无异.根据我们的观察,这4只鸟应为同一家族群的个体.  相似文献   

18.
黑颈鹤越冬生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黑颈鹤为我国特产珍稀动物,作者于1975和1978至1984年间,对它的越冬生态进行了观察。观察得知,黑颈鹤每年10月中、下旬迁来草海,翌年8月中下旬离去,越冬期为5个月左右。越冬期,有3种不同的集群形式,即家族群、同种集群和混种集群。主要食物为植物。黑颈鹤在草海越冬的数量,已由1975年的35只,增加到1984年的305只。黑颈鹤除在草海越冬外,还发现于威宁东南的普安县,是迄今所知在我国分布最南和最东的纪录。  相似文献   

19.
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清单及秋季迁徙数量统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物种多样性项目组在近10年中多次考察丁艾比湖区(44°50'N,82°50'E,海拔189 m).特别是2007~2009年逐月环湖考察,包括阿拉山口、奎屯河、精河、博尔塔拉河、科克巴斯陶、桑德库木、甘家湖、古尔图等,东西长118 km,南北宽56 km,覆盖6608 km2.采用样线法和点计数法对艾比湖区不同区域鸟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到233种鸟类,是全疆种数的55%,分别隶属于17目53科128属.秋季一次统计到103 875只鸟类.首次发现了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白头硬尾鸭Oxyura leucocephala、遗鸥Larus relictus和细嘴鸥Larus genei等的聚集地.另有夜鹭、小白额雁、斑背潜鸭、长尾鸭、剑鹆、小滨鹬、细嘴鸥、黄腹鹨等8种为新疆新纪录种.区系以占北种(183种,78.5%)和广布种(49种,21.0%)为主,极少东洋种.艾比湖为中哑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  相似文献   

20.
<正> 芦苞螟Chilo luteellus(Motschulsky)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微山湖芦苇上又一钻蛀性害虫。1978年—1981年对此虫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生活史 该虫一年三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地面下的苇茬中越冬,少量以三、四龄幼虫在芦苇茎秆中越冬。越冬代幼虫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底化蛹结束。年生活史见图。 生活习性 幼虫昼夜均能孵化,孵后立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