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封闭罩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几个主要树种——水曲柳 (Fraxinus mandshurica)、红松 (Pinus koraiensis)、毛赤杨(Alnus hirsuta)和椴树(Tilia amurensis)的连体枝叶排放N2O的速率进行了原位测定, 并考察了树木的N2O排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4种树木的N2O排放速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水曲柳9.46~152.85 ng N2O·g-1 DW·h-1、红松1.37~64.51 ng N2O·g-1 DW·h-1、赤 相似文献
2.
降雨和土壤湿度对贵州旱田土壤N2O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南方亚热带代表性旱田土壤-贵州玉米-油菜轮作田、大豆-冬小麦轮作田和休耕地为观测对象,研究土壤N2O释放通量季节变化与降雨和土壤湿度的关系,同时,采用DNDC模型定量探讨了未来降雨量变化对土壤N2O释放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降雨与N2O释放峰间存在明显的驱动-响应关系,N2O释放通量与降雨量和土壤湿度间存在正相关性,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夏秋季土壤N2O释放通量与降雨量变化呈正相关,而降雨量的大幅度增加或下降将引起冬春季土壤N2O释放通量的微弱下降。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树木N2O排放及总量初步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N2 O的部分来源尚不清楚。以往国内外对森林生态系统N2 O排放通量的测定中 ,只测土壤通量而把树木排除在外。如果树木在自然状态下能排放N2 O ,那么森林生态系统的N2 O排放可能被低估。本文旨在证明自然状态下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也是N2 O的主要排放源。采用封闭罩法 ,在树木生长的主要季节 (7~ 9月 )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几个主要树种———水曲柳、红松和椴树的连体枝叶释放N2 O的速率进行了原位测定。并在此基础上 ,初步估算出森林树木N2 O年排放量是土壤N2 O年排放量的 0 8~ 1 0 3倍 ,相当于甚至超过了土壤的N2 O排放量。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类氮肥对土壤释放N2O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用培养试验模拟研究了在正常水分 ( 2 2 % )、干旱 ( 1 2 % )和高含水量 ( 32 % )条件下 ,普通碳酸氢铵 (普碳 )、尿素及新型肥料长效碳酸氢铵 (长碳 )对土壤释放N2 O的影响 ;同时考察了土壤NO-3 的形成时间和形成量 .结果表明 ,农田中施加的无机氮肥是大气中N2 O的重要来源 ,而长碳与普碳和尿素相比 ,不但可以明显延后N2 O释放高峰期出现时间 ,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显著减少其释放量 (P <0 .0 1 ) .在 5个月的监测期内 ,与普碳和尿素相比其减少N2 O释放的比例分别为 80 .2 3和 88.41 % ( 1 2 %含水量 ) ,40 .0 0和2 7.59% ( 2 2 %含水量 ) ,无减少作用和 45.88% ( 32 %含水量 ) .本研究结果提示长碳具有作为农田生态系统N2 O减排措施的巨大潜力 ,同时暗示在农业中用长碳代替目前普遍应用的普碳 ,可以减少地下水中NO-3 引起的污染 . 相似文献
5.
模拟稻田土壤在加入不同量的(NH4)2SO4和双氢按(DCD)抑制剂的溶液后先进行淹水培养,然后让土壤自然蒸发变干,直至土壤产生裂缝到裂缝稳定,最后在裂缝稳定后的复水的连续培养试验。通过模拟对土壤进行复杂的、动态的水分含量变化过程中试验,探讨双氢胺抑制剂对其N2O释放的影响。每天监测土体释放的N2O通量,以及渗漏液中溶解的N2O浓度和pH值。这些监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水分管理条件下,土壤中没有氮肥加入,只有DCD加入的A处理释放N2O气体最少,其平均释放通量为340.91μgm^-2h^-1;土壤中有高剂量的氮肥和DCD加入的E处理释放N2O最多,其平均释放通量为9280.23μgm^-2h^-1。裂缝产生稳定后的复水能减少N2O向空气中的释放。渗漏液中的N2O浓度都是过饱和的。当土壤中肥料(NH4)2SO4加入量(每千克土壤中外加N≤3g)相对较少的情况下,DCD抑制剂能抑制裂缝产生过程中的N2O释放;当土壤中肥料(NH4)2SO4加入量(每千克土壤中外加N≥6g)相对较多的情况下,DCD抑制裂缝产生过程中的N2O释放效果不明显。此外还得出(NH4)2SO4和DCD的加入量比是10:1时,其抑制N2O排放的效果比(NH4)2SO4和DCD的加入量比分别是10:1.5和10:2要好。土体释放的N2O通量和渗漏液中溶解的N2O浓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土体释放的N2O通量和渗漏液中的pH值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但是渗漏液中的N:O浓度和pH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交叉培养法研究养分对作物幼苗释放N2O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验证土壤中N2 O能否通过植物的输导组织由叶片释放从而干扰植物直接释放N2 O的定量测定 ,实验采用分室隔离法确证了土壤N2 O对测定某些作物 (如玉米、高粱 )直接释放N2 O的干扰 ;采用交叉培养法消除了这种干扰 ,准确地测定了大豆、玉米幼苗直接释放N2 O的强度 ;并研究了N、P营养与植物释放N2 O及体内NO 3 N浓度之间的相关性 . 相似文献
7.
8.
9.
滨海湿地位于海陆交界,具有初级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丰富以及微生物驱动的营养元素循环活跃等特点,同时也是大气中一氧化二氮(N_2O)的重要排放源。N_2O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的第三大温室气体,而全球90%以上的N_2O排放由微生物主导,并与滨海湿地氮循环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滨海湿地系统中N_2O的产生与转化逐渐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驱动下N_2O的产生过程,以及氮元素及其与碳、硫和金属元素耦合过程中产生N_2O的代谢途径,N_2O排放的时空变化与微生物调控,并对未来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揭示微生物驱动的N_2O产生及环境调控机制,为减缓全球变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开放式箱法和乙炔抑制技术,研究了大豆、春小麦和谷子3种植物不同生育期的N2O释放速率以及施肥对春小麦N2O释放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3种植物N2O释放速率不同,但都具有在生长发育的前期阶段逐渐增加,至开花期前后达到高峰,然后又迅速下降的相似变化规律.在相应生育期,大豆表现出比谷子和春小麦更高的N2O释放速率.不同的施肥量造成春小麦不同的生长状况,其N2O释放速率也随之不同,过量施肥引起N2O释放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东海银鲳食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东海银鲳(Pampus argenteus)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以期探讨东海银鲳可能的食物来源.结果表明:东海区银鲳平均碳(813C)和氮(δ15N)稳定同位素比值分别为-18.22‰、8.16‰,其可能摄食饵料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17.33‰~-21.58‰,差值为4.25‰,δ15N值变化范围为3.89‰~7.96‰,差值为4.07‰;东海银鲳可能的食物来源主要为箭虫、虾类、水母类、头足类、仔稚鱼和浮游动物等,其中箭虫为主要可能的食物来源,其贡献率为24%~78%,平均贡献率为57%;银鲳可能摄食的其他饵料中,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虾类、水母类、头足类、仔稚鱼、>1000 μm浮游动物、500~1000 μm浮游动物和100~500 μm浮游动物,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1.8%、8.4%、7.1%、5.0%、4.9%、3.2%和2.6%.由以上结果可知,银鲳是一种广食性鱼类,其饵料种类较多,碳和氮的来源均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2.
田间大豆植株N2O通量的测定及光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采用封闭式箱法 ,在田间自然状况下对大豆植株N2 O通量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在主要生育期内 ,大豆植株N2 O通量有 2个释放高峰 ,分别位于苗期和开花结荚期 .大豆植株N2 O通量的昼间变化模式基本上为上午有 1个释放高峰 ,而下午有一个释放低谷 .施肥和对照小区N2 O平均通量分别为 2 .2 7和 1 .2 8μgN2 Om- 2 ·h- 1 .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 1 0 4 lx数量级 ) ,大豆植株N2 O通量较低 ,甚至可吸收大气中的N2 O ,而在较弱光照条件下( 1 0 3~ 1 0 2 lx数量级 ) ,大豆植株N2 O通量较高 . 相似文献
13.
控释肥料对稻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采用静态箱法研究了控释肥料和常规肥料处理对华南赤红壤发育的稻田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处理与非包膜复合肥处理,在水稻移栽后10d内水层中NH4^+-N和NO3^--N浓度问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各处理水层中NO3^--N浓度与2d后或当天N2O排放量间的偏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包膜型控释肥比未包膜复合肥能极显著地降低稻田N2O的排放量.在施肥后100d内,控释肥的N2O累积排放量仅为未包膜型复合肥料的13.45%~21.26%,是尿素处理的71.17%~112.47%.复合肥处理的N2O排放主要集中在施肥后1~25d和水稻晒田期间,控释肥在此时期的排放量显著降低,尿素处理则延缓并减小了N2O排放峰.控释肥一次施用和尿素分次施用都能减少N2O排放. 相似文献
14.
玉米植株对大田温室气体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封闭式箱法对玉米田N2O排放通量的观测表明,大田种植玉米后,对N2O排放产生了很大影响,玉米土壤系统的N2O排放通量大于不种玉米的土壤.此外,植物根系能明显促进土壤中N2O的排放,特别是在玉米生长后期尤为明显.从播种开始到年底,施尿素导致N2O排放为3.3kg·hm-2,玉米植株为0.69kg·hm-2,占总排放量的17.3%.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加气灌溉施氮模式下设施甜瓜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温度、湿度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加气灌溉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CO2和N2O排放进行监测,并分析了加气灌溉对不同施氮量下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影响.试验采用加气灌溉(AI)和不加气灌溉(CK)两种灌溉方式,施氮量设不施氮(N1)、传统施氮量的2/3(150 kg·hm-2,N2)和传统施氮量(225 kg·hm-2,N3)3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加气灌溉土壤CO2和N2O排放量高于不加气灌溉处理,但是差异不显著;相同灌溉模式下,CO2和N2O排放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施氮量是土壤CO2和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加气灌溉条件下,不同施氮处理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呈显著正相关,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加气减氮处理在氮肥减少1/3的情况下,甜瓜产量提高了6.9%,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增温潜势值从9544.82 kg·hm-2下降到9340.72 kg·hm-2.综上,通过加气灌溉减少氮肥施用量来抑制农业生产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垃圾填埋场氧化亚氮排放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填埋是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一种主要方式.垃圾填埋场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和甲烷(CH4)的重要排放源.作为一种高效痕量的温室气体,N2O具有极高的潜在增温效应,其每分子潜在的增温作用是二氧化碳(CO2)的296倍.而且N2O能在大气中长期稳定存在,对臭氧层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本文针对垃圾填埋场N2O排放的控制研究,概述了垃圾填埋处理过程中主要排放源的N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现阶段适应我国垃圾填埋场N2O排放控制的一系列措施,并展望了垃圾填埋场温室气体N2O排放控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冬小麦田耕作层原状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室内培养实验的方法,观测了小麦生长期不同阶段根系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及对土壤N2O排放的水、热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的各个时期土壤N2O平均排放通量麦田均高于休耕地,在孕穗期麦田N2O排放通量出现最大值;而随根系质量和活性下降,生殖后期N2O排放量减少。小麦主根区与行间土壤N2O排放量存在差异,其主要表现在孕穗期,行间N2O排放通量是主根区的5.64倍,但开花期和成熟期差异表现并不明显。在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土壤N2O排放温度效应受作物根系的影响显著,而孕穗期不明显。小麦根系对水分效应影响主要集中表现在15~20cm的土层。同时,研究还发现种植小麦使土壤中N2O排放的主要区域扩大。 相似文献
18.
长期施肥对华北典型潮土N分配和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化学肥料N、有机肥料N以及化学肥料N和有机肥料N混合施用对N分配和N2O排放影响。处理包括化学肥料N、P、K的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料N(OM)、一半化学肥料N+一半有机肥料N(1/2OM)及不施肥(CK)7个处理。结果表明,等N条件下,处理间N2O排放的差异不显著,N2O排放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期。均衡提供N、P和K显著提高土壤N储量,有机肥料N的效果显著高于化学N肥。施肥也影响N的利用效率和N在作物中的分配。均衡的养分供应有利于N在子粒中积累,而养分缺乏的处理,秸秆中N含量相对较高。进入环境的N量以NK最多,1/20M最少。总体而言,施P肥和有机肥可减少N2O的间接排放,提高土壤N素肥力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N2O排放通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若尔盖高原沼泽N2O排放能量,测定期为该地植物生长期,即2004年4月末至10月初。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N2O排放通量平均值为0.010mg·m-2h-1,最大值为0.079mg·m-2h-1,最小值为-0.051mg·m-2h-1。高峰排放期为5月,最低排放期为地表水深最大的6月。沼泽湿地N2O排放通量季节变化与沼泽湿地水深呈负相关关系。沼泽湿地N2O排放通量日变化与大气温度呈正相关关系,排放高值出现在午后。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在植物生长期的年排放总量约为0.159Gg·a-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