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花根表固氮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七十年代,Dbereiner报道在雀稗的根表分离出固氮酶活性很强的Azotobacter paspali和从玉米等禾谷类作物的根表分离到具有固氮能力的Spirillum lipoferum以来,联合固氮菌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在国外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2.
细菌-植物联合固氮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物固氮过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是众所周知的。工业固氮一年约提供4千万吨氮肥,而生物固氮则每年贡献约1亿吨。从生态学观点看,自然界存在三种固氮体系:自生固氮(如自生固氮菌),共生固氮(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和联合固氮(如雀稗和雀稗固氮菌的联合)。本文只介绍联合固氮体系的研究进展。联合固氮体系是自生固氮和共生固氮体系的中间类型。固氮细菌与相应联合的植物之间具有较密切的  相似文献   

3.
雀稗属无融合生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雀稗属(Paspalum)为禾本科黍亚科多年生或一年生植物,是黍亚科内最有经济价值的类群之一。雀稗属植物种群极其复杂,大多数为多倍体。由于多倍体的存在及有性生殖的自交不亲和等原因,雀稗属植物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生殖特性,是禾本科中具备无融合生殖特性种类最多的属。对雀稗属无融合生殖的分布、无融合生殖相关的细胞学和胚胎学基础、无融合生殖的特点及其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雀稗属花粉形态及其多萌发孔现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广东广泛收集禾本科雀稗属的基础上,观察了雀稗属(Paspalum)9个种及其类群的花粉形态。其花粉一般为球型,平均直径在34-50um之间,花粉表面纹饰一般为疣状突起或皱波状。在四倍体的台湾雀稗(P.formosanum),双穗雀稗(P.paspaloides),雀稗(P.thunbergii),两耳草(P.conjugatum),圆果雀稗(P.orbiculare),长叶雀稗(P.longifolium)和一个十倍体的南雀稗(P.commersonii)的一个类群上发现了禾本科罕见的花粉多萌发孔现象。  相似文献   

5.
雀稗属细胞学和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雀稗属植物的种群分布、花期、细胞学和繁殖方式,揭示了雀稗属细胞学和繁殖生物学等方面的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龙健  冉海燕 《生态科学》2019,38(2):212-218
对贵阳花溪区麦坪乡煤矿废弃地进行了野外调查, 对该地优势植物和土壤进行了采样, 测定样品As、Cd、Cu、Hg、Pb和Zn的含量, 发现当地优势植物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 Kunth ex Steud.)地上部分Cu含量达到1058.12 mg•kg-1, 转移系数2.89, 富集系数16.07。研究了雀稗在铜离子胁迫实验中的根系活力变化和叶绿素浓度变化, 雀稗根系活力随实验进行而逐渐降低, 铜离子浓度为500 µg•mL-1的实验进行到第四周时TTC还原量达到最低值; 叶绿素浓度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加而缓慢降低, 进一步确认当地土著植物雀稗对铜离子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耐氮固氮菌接种水稻后,能够附着秧苗根系移动而迁移,其数量随时间增长逐渐减少,耐氨固氮菌在水稻根际存活时间早造为7—8周,晚造5—8周.它们在水稻根际附近的泥土中存在时间较短,为5周左右。初步测定结果表明,当水稻根际有耐氨固氮菌存在时,接种耐氨固氮菌的水稻根际乙炔还原活性比对照高1-2倍。  相似文献   

8.
七十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玉米、棉花、水稻、甘薯、高梁、甘蔗上分离到叶面圃氮菌,此后同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协作,对棉花、玉米叶面固氮菌的增产效果和作用机制等作了进一步研究。但至今国内尚未见到有关小麦叶面固氮菌的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分离筛选和应用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从引入的土壤种子所萌发,并成功地铅锌尾矿上定居的4个优势种植物,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双穗雀稗(P.disichum)、黄花稔(Sida rhombifolia)和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对理金属的吸收及其在体内的再分配。植物组织中铜(Cu)和锌(Zn)的浓度,除了雀稗和双穗雀稗根中的锌浓度分别为344.2mg.kg^-1和331.9mg.kg^-1显得较高外,其作仍属植物体内正常水平范围(Zn:27-150mg.kg^-1,Cu:5-30mg.kg^-1)。草本植物雀稗、双穗稗和黄花稔对有毒重金属元素铅(Pb)的吸收表现出不同的模式,Pb在地上部与地下部分的浓度比以雀稗最低(为0.209),表明雀稗所吸收的Pb大部分被滞留在根部,使之较少影响到地上部茎叶的光合作用功能及生长,从而使植物对重金属Pb环境更具耐性。相反,双穗雀稗和黄花稔则较高(分别为0.509和0.653),显示所吸收的Pb较多地被转移到便于收获移走的地上部分,因而具有较大的植物修复潜力(Phytoremediation potential)。木本植物银合欢,所吸收的重金属Pb总量的80%以上是积累在根、茎的皮和木质部及枝条部分,只有15%左右分布在叶片中。这表明随着生长,有越来越多的Pb被吸收和积累在更新周期较长的器官中,只有很小的比例会随着落叶而归还到环境中去,因此,在利用植物重复金属污染土壤的实践中,这是一个特别值得利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长江流域水稻根际芽孢杆菌属固氮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物固氮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发展持续农业,水稻田的氮素肥力比一般旱地高得多,活跃的生物固氮被认为是主要因素之一.苏宝林、崔宗均等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北方稻区的固氮菌资源,分离鉴定出8属18种共35株固氮菌.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长江流域水稻根际异养固氮菌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报道芽孢杆菌属(Bacillus)固氮菌株分离与鉴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水稻与稗草异属植物的远缘杂交,无论在选种实践上和遗传学理论研究上,都有重大的意义。因为稗草不论生长在水田里或旱地上都长得又粗又壮,夺取水稻的养分,遮蔽水稻的光照,侵占稻田的土壤,农民为了拔除田里的稗草,不知曾费了多少工夫?它却仍然长起来,因为稗草的生活力是很强的,它的穗子比水稻大,种子结得又多,又密,特别是栽培饲用的贵州稗草,一穗有2000—3000粒,比本地野生稗草一穗只  相似文献   

12.
稗草     
水稻田里常有伴生的稗草,正好象粟地里常有狗尾草、麦地里常有野燕麦一样。水稻有早稻、早中稻、中稻和晚稻等不同类型,稗草也有着早稗、早中稗、中稗和晚稗等不同类型,各与相同类型的水稻相伴生,几乎难舍难分。而且这些不同类型的稗草,对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条件,也各与相伴生的水稻类型差不多。比如早稗和早中稗,对光照的反应与早稻、早中稻一样,不很敏感,因此也能与晚稻相伴生。而晚稗对光照的要求,就与晚稻一样严格,要渡过一段短日照的条件,才能抽穗結实,因此它就不可能与早稻或早中稻相伴生。  相似文献   

13.
组织培养法应用在豆科和非豆科共生体系的研究中已有报道,但应用于水稻与根际固氮菌联合共生的研究中至今还未见。我们在探讨水稻根际联合固氮体系的植物细胞与细菌的关系中,采田了水稻根组织培养的方法,建立了愈伤组织水平上的联合固氮体系。初步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用在水稻的联合固氮研究中是可行的,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化感水稻不同组织水浸提液对稗草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本研究利用HG1和HG2两个化感水稻品种和稗草为材料,研究了化感水稻品种的叶、叶鞘、根组织的水浸提液对稗草幼苗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HG1不论是对稗草幼苗的株高还是对稗草幼苗的根都有极强的化感作用,而HG2只对稗草的根有极强的化感作用。在不同组织之间,叶和叶鞘的水浸提液对稗草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根的水浸提液和对照。两个化感水稻对稗草幼苗根的抑制更强于对苗高的抑制。随着稗草密度的增加,稗草受抑程度减少,这可能与单株吸收化感物质的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5.
耐氨固氮菌在谷芽上能生长,每粒谷芽上的菌数可达104-105个。当70%以上的秧苗带有耐氨固氮菌时,经根系交叉感染能使所有的秧苗根系带上耐氨固氮菌。菌液浸泡谷芽接种水稻,耐氨固氮菌数/谷芽数达20时,可使70%的谷芽接种上菌,有210以上时,可使100%的谷芽接种上菌。菌液淋施秧苗接种水稻,耐氨固氮菌数/秧苗数为1600以上时,100%的秧苗带有耐氨菌。菌液浸泡秧根接种水稻,耐氨固氮菌数/秧苗数为70个以上时,可使100%的秧苗根部带有耐氨菌。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氮水平下不同种稗草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自常  谷涛  李永丰  杨霞 《生态学杂志》2016,27(11):3559-3568
以‘南粳9108’(粳稻)为材料,自移栽至成熟期分别与无芒稗、西来稗和光头稗共培养,以无稗草共培为对照,观察不同种类共培稗草在不同施氮水平下(0、120、240、360 kg N·hm-2)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氮肥水平下,不同种稗草株高表现为西来稗>无芒稗>光头稗,生育期由长到短为无芒稗>西来稗>光头稗.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种稗草的生物量在240 kg N·hm-2下达到最大值,然后降低,无芒稗和西来稗的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光头稗.在0 kg N·hm-2下,不同种稗草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在120 kg N·hm-2下,无芒稗和光头稗处理水稻产量与无稗草处理差异不显著,但西来稗处理产量较无稗草处理显著降低;在240 kg N·hm-2下,无芒稗、西来稗和光头稗处理显著减产;在360 kg N·hm-2下,无芒稗和西来稗处理产量较无稗草处理显著降低,光头稗处理与无稗草处理差异不显著.稗草和氮肥对水稻产量形成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120 kg N·hm-2下,西来稗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灌浆期剑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光合速率和根系氧化力以及成熟期氮积累量和干物质量,其他稗草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240和360 kg N·hm-2下,无芒稗和西来稗处理降低了水稻上述指标;在0 kg N·hm-2下,各处理的上述指标差异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稗草表型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生物量、株高、生育期和分蘖数,推测稗草较大的生物量造成水稻剑叶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氧化力、氮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17.
以化感水稻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为研究对象,设计与稗草伴生的根箱试验,通过研究水稻幼苗期株高、生物量、根系构型及植物激素的变化规律,分析水稻化感品种和非化感品种在幼苗期响应稗草胁迫的生理差异性。结果表明:化感水稻和非化感水稻在幼苗期响应稗草胁迫的生理反应有较大差异。单种处理时,幼苗期化感水稻在株高、生物量及根系构型等方面明显优于非化感水稻;稗草伴生导致幼苗期非化感水稻的株高显著增加。稗草伴生条件下,化感水稻在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的同时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和根尖数显著增加;非化感水稻的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和根尖数较单种处理时分别显著增加了14.12%、9.52%、8.49%。水稻体内的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IAA)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对稗草的生物胁迫均不敏感,但稗草伴生导致化感水稻和非化感水稻体内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含量显著增加,而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含量显著下降,且非化感水稻中SA的增加幅度是化感水稻的2.1倍。该研究结果可为农田杂草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FACE(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C3作物水稻(Oryza sativa)和C4杂草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的生长和竞争关系,结果表明,FACE条件下C3植物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增加,吉片数增加,分蘖数增加,叶面积系数(LAI)增大;而C4植物稗草相反,FACE条件下水稻和稗草中面积均减少,而净同化率(NAR)均增加;FACE条件下水稻-稗草比例为1:1时,水稻与稗草的生物量比率、产量比率、LAI比率、茎蘖比率和NAR比率均增加,水稻-稗草的竞争关系发生变化,水稻(C3植物)竞争能力增加,稗草(C4植物)竞争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9.
吴文礼  黄鹏  陈汉清   《微生物学通报》1989,16(3):129-131
本文重点介绍了乙炔还原-MPN法测定水稻根系固氮菌数的结果,并与经典方法滤纸条-MPN法及TTC-MPN法进行了比较。乙炔还原-MPN法具有实验周期短、专一性强和判断客观等优点,是一种快速准确地测定水稻根系固氮菌数及初步筛选高活性固氮菌株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稗草     
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Beav)是农业尤其是水田生产的一年生有害杂草。稗草在农田所摄取的水分和养料往往超过农作物所需要的量,如稗草所吸收的氮素要比水稻多45%,每穴水稻若夹有一株稗草可减产35.5%,夹有两株稗草可减产62%。稗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的种子在40℃左右的厩肥中可保持生活力达一个月。在淹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