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开胸结扎冠状动脉与闭胸明胶海绵栓塞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AMI)动物模型的特点。方法分别经开胸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主干及闭胸冠脉栓塞的方法阻断冠脉血流;采用单级肢体导联和胸导联方式,在阻断前后监测心电图波形变化;造模72h后取心肌组织行病理切片染色。结果经心电图和病理验证,两种方法均可成功制备犬心梗模型,开胸冠脉结扎犬死亡率较高,而冠脉栓塞成活率高。结论相较开胸冠脉结扎法,闭胸栓塞法制备心梗模型对动物损伤小,成活率高,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大鼠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模型,探讨其病变规律,为临床防治MF研究提供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10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92只)和伪手术组(8只),模型组进行心脏冠状动脉结扎(coronary artery ligation,CAL),手术后第7、14、21、28、35、42、49、56天分别处死;留取心脏标本,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基本结构,定量测定心脏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心肌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的表达。另设立伪手术组作为对照。结果与伪手术组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手术7 d后心肌组织炎性反应即已严重,心肌细胞断裂,心肌胶原含量显著升高(P〈0.01),羟脯氨酸含量升高(P〈0.05),TGF-β1表达显著增高并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P〈0.01),纤维化反应在第42天达到高峰,其后有好转趋势。结论 CAL法能成功建立可靠的心肌纤维化动物模型,其机制可能与上调TGF-β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深入研究了解巨噬细胞在心肌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探讨CD11bDTR新生小鼠构建心肌梗死模型后消除巨噬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将1日龄CD11bDTR小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注射白喉毒素(diphtheria toxin, DT)消除巨噬细胞,建立巨噬细胞消除的心肌梗死模型,进而探究巨噬细胞在心梗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将出生1 d的CD11bDTR小鼠结扎心脏冠脉左前降支构建心梗模型后,注射DT无法实现巨噬细胞的显著消除;增加给药频率或给药浓度仍无法明显消除巨噬细胞;同时增加给药频率和浓度虽然取得了明显的巨噬细胞消除效果,但是DT组小鼠成活率明显下降,成活小鼠生存状态极差,无法用于后续实验。结论 CD11bDTR小鼠在生理情况下注射DT后能显著消除心脏中巨噬细胞;但是CD11bDTR小鼠进行冠状动脉结扎后,无法通过注射DT得到巨噬细胞消除的心梗模型小鼠,可能是冠状动脉结扎使DT无法正常输送至心脏,继而无法有效作用于心脏内的巨噬细胞的原因所导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制明胶海绵栓子经股动脉栓塞介入术制作稳定的犬精确局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对12只杂种犬用明胶海绵颗粒经微导管栓塞左前降支(LAD)第二对角支远端分支,致前室壁或下壁缺血/梗死;于术前、术后行冠脉造影、心电图、99mTcN-MPO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术前2h及术后1、3、6、12、24h检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肌钙蛋白I(cTnI);4W后动物处死,苏木素-伊红(HE)染色病理学确认梗死.结果:介入栓塞LAD远端分支后,2只犬由于出现室性纤颤而死亡,10只犬心梗后24h存活,连续观察28d后依然存活良好.与自身对照相比,心梗后冠脉造影示LAD远端分支闭塞;心电图VI-V3,Ⅱ,Ⅲ,aVF表现为S-T段抬高;99mTcN-MPO SPECT心肌断层显像示心梗区放射性核素摄取明显减低或缺损;AST、CK、CK.MB、LDH、cTnl均于术后升高;HE染色示心肌细胞核消失、碎裂,胞质均质红染,间质水肿.结论:微创介入法制作犬精确局灶心梗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与安全性,可以为临床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提供可靠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建立急性心功能不全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完全结扎犬前降支,进行快速右室起搏,使心输出量(CCO)较基础状态稳定地下降50%,分别测定基础及心输出量下降状态下的血压(AP)、血氧(SaO2)、平均右房压(mRAP)、平均肺毛压(mPCWP)、系统血管阻力(SVR)、心腔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肾素活性(PRA)、内皮素(ET)、尿量(UO)、血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结果结扎LAD和快速右室起搏后,CCO较基础状态均稳定地下降50%,CCO降低后,AP、SaO2显著下降,mRAP、mPCWP、SVR显著升高;心脏各腔室明显扩大,LVEF显著降低;PRA、ET、Scr明显升高,UO、Ccr明显下降。结论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快速右心室起搏可成功制作急性心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应用心导管介入方法封堵冠状动脉制备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方法选择雄性新西兰兔,先行冠状动脉造影,利用导引钢丝将微导管置于左前降支远端,将高分子栓塞剂与碘油混合配制成封闭胶,经微导管注入血管,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术前、术中和术后l周记录心电图变化。实验终点切取心肌组织标本分别行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造模动物20只,存活16只。冠脉造影显示封闭胶持续滞留于左前降支远端,提示血管完全堵塞。心电图提示存在动态变化,ST段抬高,病理性Q波逐渐形成。心脏大体观测提示左心室前侧壁呈灰白色为梗死区。E染色提示梗死区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疤痕形成、钙盐沉积,缺血区肌束变性、炎症细胞浸润,符合典型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NBT染色后测定梗死面积为28.32%±5.21%。免疫组化染色提示缺血区CD34阳性面积和血管新生密度明显高于梗死区及正常组织区(P〈0.05)。结论通过心导管介入方法制备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成功,避免了开胸损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更符合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8.
冠脉结扎法制做大鼠心肌缺血模型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缝扎大鼠冠脉左前降支,于左室前外侧壁形成缺血区域,约占左室壁面积的20%~50%。结果完成85例动物模型制作,存活74只,其中60只据术中所见、心电图、及病理检查证实有明确的心肌缺血,心功能下降。结论该方法制作简单可行,动物存活率满意;但模型欠稳定,需标本量较大以充分筛选。  相似文献   

9.
实验动物心肌梗塞模型的建立和染色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延玲  蔡凯华  唐昊 《动物学杂志》2002,37(4):39-40,F003
介绍了如何建立可靠稳定的心肌梗塞动物模型。通过应用常规病理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改进的碱性复红-苦味酸(HBFP)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在建立实验动物心肌梗塞模型时,操作规范、及时取材制片、选用改进的染色液和染色时间流程,即可证明心肌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本实验在麻醉开胸犬,采用冠状动脉左旋支恒流灌注,于搏动的和心室纤颤(VF)的心脏,研究了电刺激迷走神经(VNS)及冠状动脉内注入乙酰胆碱(ACh)对冠状动脉阻力的影响。当 VNS 和冠脉内给 ACh 时,(1)心肌内小冠状动脉阻力显著减低,而心外膜大冠状动脉阻力并无明显变化;(2)冠状动脉左旋支总阻力的减低幅度在 VF 的心脏比在搏动的心脏显著减小。以上结果表明,迷走-ACh 扩张冠脉的作用主要是舒张心肌内小冠状动脉,并可通过减低心肌收缩力而间接降低冠状动脉阻力。  相似文献   

12.
在麻醉开胸犬研究了冠状动脉内注入异丙肾上腺素对冠状动脉节段阻力的作用。冠状动脉内预先给心得宁2.5mg 以阻断心脏的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冠状动脉左旋支恒流灌注,测量左旋支近端压及其远端小冠状动脉压,记录心电图。冠状动脉内给异丙肾上腺素后,冠状动脉左旋支总阻力及心肌内小冠状动脉阻力分别由4.54±0.77(M±SD)和4.20±0.75下降至3.95±0.69(P<0.05)和3.43±0.66mmHg·min/ml(P<0.05),而心外膜大冠状动脉阻力反趋增大,由0.35±0.11上升至0.53±0.34mmHg·min/ml(P>0.05)。实验证明,β-肾上腺素能活动时在体犬冠状血管的直接作用主要是舒张心肌内小冠状动脉,使其阻力显著减低,而心外膜大冠状动脉阻力趋向继发性增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CPB实验动物模型,加强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探索肺功能保护方法 ,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方法 20只实验犬全部用于建立实验动物模型。丙泊酚复合麻醉后,开胸;全血肝素化后,连接体外循环管道开始体外循环,微量泵入丙泊酚50~150μg/(kg·min)维持麻醉;监测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即刻(T1)、CPB前即刻(T2)、降温至32.0℃(T3)、阻断主动脉前即刻(T4)、阻断主动脉后2min(T5)、开始复温即刻(T6)、停CPB即刻(T7)及停CPB后15min(T8)9个时间结点的鼻咽温度、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及心率(heart rate,HR)。结果体外循环期间各时点鼻咽温度均低于T0及T2(P〈0.05);T1、T2及体外循环期间各时点的MAP明显低于T0(P〈0.05),体外循环期间各时点的MAP低于T2(P〈0.05);T4的HR明显低于T0及T2(P〈0.05)。体外循环期间各时点MA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犬体外循环模型建立的成败与手术技术和麻醉管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结扎兔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左室支的急性心肌梗塞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比较了结扎兔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组)和左室支(LVA组)两种方法建立的急性心肌梗塞模型。结果发现1:ECG标测,三天内不同时间LVA组∑△ST升高毫伏数均高于LAD组(P<0.01或P<0.05);2:N-BT染色,LVA组心肌梗塞占心室重的百分率为17.3%±0.56%,而LAD组为8.2%±2.42%,两者相差非常显著(P<0.01),证实了LVA组心梗面积较LAD组大且相对稳定。采用增强(Gd-DTPA)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发现LVA组急性心梗范围在三天内基本稳定。作者认为,兔急性心梗模型采用结扎LVA优于结扎LA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快速起搏右心室高效建立大动物慢性心衰模型的方法。方法随机选择雄性健康杂种犬5只,采用心室非同步起搏模式,起搏频率(260±10)次/分持续4周,通过观察起搏前、后犬的体征,以及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参数、心脏形态学变化来评价快速起搏右心室建立犬慢性心衰模型的高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5只犬经快速右心室起搏均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减少、体质量减轻、浆膜腔积液等慢性心衰的症状和体征,超声心动图证实左心室射血分数由61.50%±3.36%降至38.60%±2.88%。结论快速起搏右心室建立犬慢性心衰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人类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变化,造模所需时间短,动物死亡率低,是一种高效、安全的大动物慢性心衰模型建立方法,为研究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成年犬股骨微波灭活骨缺损的实验动物模型 ,为骨缺损修复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骨肿瘤微波治疗仪 ,以 1 5kHz频率、70W功率加热至 5 0~ 5 5℃ ,维持 2 0min ,造成犬股骨中段不同大小的骨缺损。结果 在保持犬股骨连续性的前提下 ,长度 1 5cm的骨缺损 9个月时有 1 2被新生骨填充 ,长度2 5cm和 3 5cm的骨缺损 9个月时无愈合倾向 ,但后者骨折的发生率高。结论 成年犬股骨微波高温造成的骨缺损 ,长 2 5cm、宽 1 0cm 9个月不能自愈 ,适宜于各种骨修复材料的填充 ,是理想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经颈静脉途径应用心室起搏的方法制备心脏记忆犬模型。方法 8只普通级成年健康Beagle犬经腹腔麻醉后,Seldinger’s法穿刺颈外静脉成功后送入心内膜起搏电极,将电极头端固定于右室心尖部,近端连接于脉冲发生器。起搏频率设置较犬窦性心律时的基础心率快15%,保证起搏器连续起搏。结果连续起搏1周后所有动物均成功制备为心脏记忆模型。建模后犬的心率、呼吸、体重与建模前比较,无明显改变;所有模型组犬起搏前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起搏1周后出现心脏T波记忆,在下壁导联以及胸前导联均出现T波倒置,停止起搏后,心脏T波记忆逐渐消失;模型组犬与正常组犬心肌病理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经颈静脉途径应用心室起搏法建立心脏记忆犬模型的方法,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诱发方式与临床相似等优点,为深入展开心脏记忆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家兔盲肠结扎模型,研究炭疽杆菌在家兔体内外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蛋白表达差异。【方法】本实验通过进行家兔盲肠结扎模型对炭疽杆菌进行体内外培养,用不同方法提取胞外蛋白、细胞壁蛋白及全菌体蛋白,并经双向电泳分离和质谱鉴定。【结果】送检144个蛋白点,检出124个,其中包括上清蛋白19个,细胞壁蛋白29个,全菌体蛋白76个。【结论】经分析发现,与合成代谢相关的蛋白在体内主要呈下调趋势,包括多种氨基酰-tRNA合成酶、长链脂肪酸CoA连接酶等;在体内表达上调的蛋白则具有多种功能,其中包括分子伴侣Dna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S-层蛋白等。  相似文献   

19.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不同时间制备心肌梗死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不同结扎处理后,对心肌形态学及心功能的影响,以建立适合移植干细胞再生修复心肌梗死研究的稳定、可靠和更合乎发病机制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五组。即:结扎(15、30、456、0 min)再灌、结扎非再灌。于处理后1 d、1周2、周或4周动态观察心肌梗死变化,并于处理一月后测量动脉收缩压(ASP)、动脉舒张压(ADP),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室压力上升及下降最大速度(±dp/dtmax)。结果引起明显的心肌梗死至少需要结扎30 min。结扎(456、0 min)再灌、结扎非再灌的心肌梗死明显,并观察到梗死区域心肌已绝大部分纤维化,且梗死面积变化较恒定。同时测定不同结扎时间心功能的变化发现,结扎(456、0 min)再灌或结扎非再灌各组ASP、DAP、LVSP、±dp/dtmax显著下降,LVEDP明显升高。并见不同结扎时间处理后,大鼠心功能的变化与心肌梗死后的梗死面积变化密切相关。结论建立了实验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上1/3处结扎45 min以上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不仅合乎临床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而且梗死部位、梗死区域面积稳定,适合于移植细胞再生修复心肌梗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海水浸泡开放性犬颅脑爆震伤影像学模型。方法:本实验采用新型球形爆炸源。狗颅中线向左(右)1cm,眶上缘向上1cm交界处为爆炸中心位置。爆炸距离(爆炸源最低点距爆炸点的距离)分别为3mm,3.5mm,4mm。比较各个距离的爆炸效果,选出最适的爆炸距离。在动物最适爆炸距离致伤后用吊瓶装满海水(秋季福建沿海距岸边200米深部海水),用皮管固定于伤口空洞中,使受伤脑组织始终浸泡于海水环境中。分别于3h,5h,8h行颅脑CT检查。观察海水浸泡开放性颅脑爆震伤的CT动态变化。结果:爆炸距离3.5mm为最适爆炸距离,此距离爆炸致伤后犬存活率高,能够炸开颅骨,使脑组织暴露,海水浸泡爆震伤口8小时,脑水肿逐渐出现。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可模拟真实海战下冲击波致伤,且重复性和稳定性好,易操作,适用于海战情况下颅脑爆震伤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