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吡虫啉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传碧  全金城 《昆虫知识》1998,35(6):346-347
吡虫啉(imidacloprid)是一种高效内吸杀虫剂。为探讨该药对为害茶树的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pirisugapirisuga(Matstimura)、小绿叶蝉Eflavescens(Fabricus)的防治,效果,近年来笔者用该药对茶小绿叶蝉类进行了防治试验。试验分小区药效试验和大面积防治示范,均获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如下。1试验方法小区试验是在当年茶小绿叶蝉类第1次发生高峰期进行的。供试茶园为长势一致,4年生无性系福云6号高产封行茶园。按667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江苏吴县市农药厂生产)分设35‘42’5393个处理,用40%乐果乳油(上海农药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应用赤眼蜂Trichogramma sp.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的蜂种及合理的放蜂时期。【方法】2016-2017年,在齐齐哈尔市玉米田人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和螟黄赤眼蜂T.chilonis防治亚洲玉米螟。于6月30日第1次释放蜂15 000头/hm~2,8月5日第2次释放蜂30 000头/hm~2。【结果】释放不同蜂种田的亚洲玉米螟卵块被寄生率间差异显著,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田的寄生率最高,平均为95.7%,比未放蜂对照田的自然寄生率提高了49.0%。其次为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平均寄生率分别为75.0%和71.0%。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3种不同赤眼蜂的玉米田平均被害株率、百株残存虫量和蛀孔数差异显著,综合防治效果以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最高,为78.1%,其次是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分别为66.2%和60.2%。【结论】玉米螟赤眼蜂是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防治玉米螟的适宜释放蜂种,第1次放蜂时间提早到6月30日左右。  相似文献   

3.
1976年8月上旬正值第4代棉铃虫产卵始盛期,我们于8月4日上午在江西省九江县永安公社农科所一块生长嫩绿、盛花期的棉田,分别喷射0.133%草酸水溶液和0.2%食醋水溶液,以喷水作对照。每小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二化螟发生出现各代均偏重或大发生的新特点。为探索杀虫剂防治二化螟的新策略,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早晚稻田中分别研究5%氟虫腈加25%灭.水胺的不同施药时期和次数对二化螟幼虫的为害和防治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在试验地,二化螟第1和第2代发生在早稻田,第3和第4代发生在晚稻田。试验结果表明,在第1和第3代二化螟幼虫孵化高峰施药1次、隔10d再施药1次对早稻田和晚稻田的幼虫防效显著,分别达到了92.4%和92.6%。在早、晚稻田分别发生的第1和第3代2龄幼虫高峰期施药1次、同时在次代孵化高峰期再施药1次,均可显著降低虫伤株率和白穗株率,提高保穗效果,并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上的水稻产量(3.98%~4.20%)。因此,对第1至第4代二化螟幼虫均进行1次药剂防治是二化螟各代均大发生的新形势下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遵照毛主席关于“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的教导,我们在第三、四代棉铃虫发生期内,进行了“以粉代雾”防治棉铃虫的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一、试验示范的方法 试验于1973年7月28日—8月15日在第三代棉铃虫发生期内进行。目的是探讨对棉铃虫幼虫杀虫效果最好的粉剂、经济有效的施用剂量、恰当的喷粉时间和合理的防治期距。 (一)药剂对比试验 供试药剂是目前广泛使用的1.5%甲基1605与3f6混合粉(简称甲六粉),4%敌百虫与3%666混合粉(简称敌六粉),1.5%苏化203与3%666混合粉(简称硫六粉),5%滴滴涕、2.5%敌百虫与1%666混  相似文献   

6.
今年7、8月以来天气特别干旱,大豆红蜘蛛为害特别猖獗,以宅旁、路边较多,大田主要是点片发生,被害叶最初在叶面呈现许多黄白色小点,后期则叶片捲缩、枯黄、脱落,严重时可以落光,不能结荚。为此,我们于8月14日在田间进行了几种药剂防治试验,兹将结果列表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三硫磷、乐果及杀螟硫磷的药效,我们于1964年在上海农药研究所试验场进行了盆栽和小区试验,兹将结果报导如下。 一、试验方法及结果 做试药剂:25%三硫磷乳剂(上海农药厂批号:64年4月18日2)  相似文献   

8.
第三次国际真菌学会议将于1983年8月28日到9月3日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秘书长:日本筑波大学生物科学研究所K.Tubaki教授,有关参加会议的事宜,可与大会秘书联系。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南方早中稻地区,用666防治一代二化螟的效果很好。但用于防治二代二化螟的效果往往不够稳定。为此,我们在中籼稻田进行了以下试验: 在二代螟卵孵化基本结束、田间有各龄幼虫时,用666处理稻田(用6%666粉剂),试验分不同用药量及不同施药方法两组处理,共11个小区,小区面积0.3亩,施药后3天检查田间各龄幼虫死亡率,结果如表1  相似文献   

10.
于2005~2006年在辽宁省千山利用信息化学物质野外诱捕黄色梢小蠹Gryphalus fulvus、红松根小蠹Hylastes plumbeus、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及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成虫,结果显示:这4种小蠹在4月18日至8月10日期间都明显出现2次扬飞高峰。第1次扬飞高峰持续均为30d左右,第2次扬飞高峰期约为15d;黄色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第1次扬飞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出现,第2次扬飞高峰期分别在7月中下旬和上中旬;横坑切梢小蠹与纵坑切梢小蠹的扬飞高峰期基本一致,第1次扬飞高峰期为4月下旬到5月上旬,第2次扬飞高峰在7月上中旬;结果同时还表明诱虫量第1次扬飞高峰一般都明显大于第2次,只是黄色梢小蠹在首次利用信息化学物质进行监测且密度较高时例外。  相似文献   

11.
芝麻(Sesamum indicum)品种宜阳白,于不同生育期喷施不同浓度的矮壮素(CCC)和助壮素(Pix),播种前用助壮素进行拌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0.01亩。试验地地势平坦,能排易灌。土壤母质系长江冲积物,属灰潮土类,有机质含量1.50%,全氮量为0.114%,水解氮61.92ppm,速效磷9.1ppm,速效钾46.32ppm,硼0.28ppm。前茬油莱。6月12日人工条播,9月19日成熟并一次性收获,先后脱粒两次,分小区计产,收获前于田间取样考种。各小区田间栽培管理措施除试验要求不同外,其它均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分别于2012年4月、7—8月及11月针对云南省金沙江梨园电站影响区域的鱼类早期资源进行了3次监测。并于2012年7—8月对云南省玉龙县大具乡大具渡口金沙江的监测中,发现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卵汛两次,分别为8月1日8:00—4日10:00和8月9日23:00—13日6:00。结果发现,中华金沙鳅鱼卵卵径3.37~4.41 mm,平均3.89 mm,自然受精率为91.5%,模拟培养出膜率为97.1%,畸形率为2.2%;产卵场共3处,分别位于云南省玉龙县龙蟠镇、黎明乡和巨甸镇;三处产卵场两次产卵共计~1.49×107ind.。此次产卵场的发现是对以往中华金沙鳅生物学资料的重要补充,对电站建设背景下金沙江鱼类资源的保护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采,我们用叶蝉散又叫灭扑威,化学名称是2-异丙基苯基-N-甲基氨基甲酸酯,防治蚂蟥效果显著。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一)小区试验 捕200条蚂蟥(日本医蛭)分放在耙平、未种水稻的2个小区中,各区长3米、阔2米,水深1寸。试验用药量设每亩10%叶蝉散5两和10两二个小区。各药量均掺水100倍进行喷施。在喷后6、48、96小时各检查一次。检查结果表明,叶蝉散对  相似文献   

14.
陆地棉品种抗黄萎病反应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自育的108个陆地棉品种的抗黄萎病性进行了研究。在黄萎病发病期内,对黄萎病发病情况进行连续调查,测定产量、考查产量因素并检测纤维品质。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陆地棉抗黄萎病反应规律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时期的黄萎病病指主要与前后3~5个阶段抗病性有关。病情发展主要由4个主因子决定,且第1、2主因子具有较大的方差贡献率。第1主因子(F1)主要与品种7月26日至8月9日的黄萎病病指有关,第2主因子(F2)主要与品种8月20日至9月4日的黄萎病病指有关。利用因子分析结果将108个品种划分为4个类型,前期抗病性较好而后期发病较快的第Ⅰ类品种,其产量较低,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均低于其他3类;纤维品质均较差,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均较其他3类差。前期和后期病指均较低、发病缓慢的第Ⅱ类则小区产量最高,纤维品质处于平均水平。第Ⅲ类品种前期发病较慢,中期发病较快,具有较高的小区产量,单铃重最高;纤维整齐度、比强度和伸长率好于其他3类品种;前期发病较快,中期发病平缓,后期仍具有较高病指的为第Ⅳ类品种,小区产量较低,单株产量、单株结铃数和衣分较高;其他性状处于中等水平。但研究表明,某一阶段具有的抗病性并不能完全代表品种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5.
玉米螟幼虫转移规律与防治适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玉米螟幼虫在植株上的转移规律以及不同世代危害,对玉米产量影响程度是确定幼虫防治时期及施药部位的重要依据,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一、幼虫在植株上转移规律 试验在本所农场早播(5月4日)和晚播(5月25日)玉米田(嫩单一号)进行。 从7月13日到8月28日,每5天进行一次剖检植株,每次每块地取样10点,每点10  相似文献   

16.
1974年我站用镇江农药厂提供的25%螟铃畏可湿性粉剂,在秦南公社商侍、秦北、关陈、灯塔大队和楼王公社新沟大队进行治螟试验。小区试验主要有药效观察、不同用药量、不同用药时间、不同用药方法、药剂持效期观察等五项,每小区面积0.2—0.3亩,部分项目采用大田防治比较结合大面积防治示范,用药面积计623.7亩(其中防治一代二化螟280亩,防治二代三化螟26.2亩,防治二代二化螟123.5亩,防治三代三化螟194亩),主要是检查杀虫保苗(或保穗)效果。同时观察对其它病虫的兼治作用。试验和示范均以大面积常用治螟农药1.5%甲基1605、3%666混合粉(简称甲六粉)以及25%杀虫脒水剂和不用药为对照。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稻田养鸭对稻鸭复合系统中病、虫、草害及蜘蛛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研究鸭子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对蜘蛛及病、虫、草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稻田中放入 4 5 0只鸭 / hm2 ,对农田杂草的控制率为 98.8% ;稻鸭共栖小区蜘蛛数量显著高于施药小区。高峰期蜘蛛量 ,稻鸭共栖小区比施药小区高 6 3.6 % ;第 4、第 5代稻飞虱虫量稻鸭共栖小区比对照小区分别下降 4 7.6 %、72 .8% ,稻鸭共栖对稻飞虱可以起到稳定、持续的控制作用 ;可减轻二化螟、纹枯病的发生量和发病程度约 5 0 .0 % ,对二化螟和纹枯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稻鸭共栖对纵卷叶螟控制效果较差 ,水稻生长后期需结合采用药剂防治 ;稻鸭共栖可改变农田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 ,减少用药次数 ,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陈健斌 《菌物学报》1990,9(Z1):99-100
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即本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90年8月15-17日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19.
安锡培 《遗传》1986,8(5):3-7
中国遗传学会于1986年7月28日至8月 1日在贵阳市召开二届四次常委(扩大)会。谈 家祯理事长主持了会议。会议主要审查了各地 向中国遗传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提交的学术论 文,并通过了其它事宜。  相似文献   

20.
我们采用塑料袋生产白僵菌的方法,一个半月内生产含95亿/克的白僵菌750斤,在全大队885亩玉米和314亩高粱田防治钻心虫一遍,获得了良好效果。 一、防治玉米钻心虫 1.防治春玉米钻心虫 通过在东张村第二生产队设七个小区,每区0.5亩地,重复2次,田间设计为随机排列。施药前,定株查算卵株孵化率,施药后第10、20、30天各调查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