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鹤庆盆地末次盛冰期的孢粉记录与古季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研究相当于末次盛冰期鹤庆古湖泊沉积物4.6-9.0m段的孢粉记录,对该区末次盛冰期阶段的植被与古季风变迁模式进行了恢复。该区末次盛冰期冷湿的气候特点与同时东部干旱的草原植被、青藏、高原的荒漠植被和黄土高原区风尘堆积存在明显差异,而与滇池的气候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冰期内部的气候波动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有较好的可比性。冰期冷锋强度的增加,与北方冬季风的经常入侵和冰期青藏高原的冷源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理解南海东北部陆源物质的传输模式以及南海表层孢粉所指示的植被和环境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南海东北部273个表层样点进行孢粉分析,采用百分比组合、绝对浓度指标、与离岸最近距离进行定量对比,来揭示南海东北部表层孢粉传输和分布的基本规律。研究显示,南海东北部表层的孢粉属种主要来源以下植被类型,包括红树林,低地和亚低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林,低山常绿阔叶林,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最常见的乔木花粉包括来自次生林群落的松属;其次为来自于低山常绿阔叶林植被的栎属、栲属、罗汉松属、陆均松属、猕猴桃属、金丝桃属以及杜茎山属等。同时还包含少量的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花粉属种,包括鹅耳枥属、桤木属、栗属、枫香属等。最主要的陆源草本为禾本科,其它常见草本包括蒿属、菊科、藜科等。结果显示,南海东北部的表层孢粉主要来源于珠江输入,大型河流输送区域的孢粉沉积浓度超过没有河流输送区域的50倍以上。松属花粉能够被风力携带远距离传播至深海。在表层洋流没有形成涡旋或环流的情况下,会阻挡并削弱花粉沉积,而孢子能够被海流传输携带,珠江口附近高含量的三缝孢子说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森林的破坏和珠江携带的水流搬运沉积。在珠江口东边沉积的孢粉组合显示出良好的植被多样性特征,除了以松属花粉为主的次生林以外,以栲属和常绿栎属为主的低山常绿阔叶林组合,和目前华南地区的原生天然植被一致。珠江输送孢粉沉积的最大范围限于120km以内,若没有大型河流传输陆源物质,花粉浓度则在离岸之后急剧降低。对现代表层孢粉浓度和离岸距离的对比,能够定量估算南海东北部冰期时钻孔孢粉与来源地的实际距离,且为推算出冰期时海岸线迁移的幅度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3.
柳州市龙潭、都乐公园植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龙潭、都乐公园位于广西中部的柳州市,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为一典型的石灰岩地区,气候属亚热带。这里的石灰岩植被因受多年的保护而得到恢复,与同一地区内其他地方的光秃石山形成鲜明对比。本文讨论了龙潭、都乐植被现状和特点,本区植被属南亚热带石灰岩次生性藤一灌丛兼有小面积、星散的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方地区的本底植被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任国玉 《生态学报》2004,24(6):1287-1293
根据现代地植物学和古生态研究结果.恢复、评估了我国北方地区的原生植被和潜在植被状况.并论述它们对生态建设的意义。潜在植被分布表明.温带或亚热带郁闭森林仅可以发育在北方的东南边缘地带,而东北中西部、华北平原大部、黄土高原东南部和青藏高原东缘等地区为郁闭度较低的疏林或森林草原可能发育地带。这些地区是北方农业发展和生态恢复的主要区域;东北西部、内蒙古东南部、陕北、宁夏东南部、陇东南和青海省东中部等地区.潜在地带植被当属温带草原.宜发展牧业.是目前退耕还草的重点区域。在全新世中期,东北地区东北部的原生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北的南部、河北东部、山东东部、淮河流域等地生长着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在黄土高原东南部、黄淮平原西部和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等地区,原生森林面积比目前大得多.分别分布着以松属和落叶阔叶树占优势的稀疏森林和以云、冷杉占优势的山地寒温带森林.为这些地区勾勒了未来生态恢复所能达到的理想境界。根据原生植被分布.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同样不适合发展林业.退耕以后所能够恢复的也只能是草,而不是林;再往西北.到了毛乌素沙地西北部及其我国西北内陆的广袤半荒漠、荒漠地带.原生地带植被中从未出现森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不宜发展林业。  相似文献   

5.
末次冰期以来湛江湖光岩玛珥湖孢粉记录及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通过对湛江湖光岩玛珥湖钻孔孢粉记录的研究认为,末次冰期以来,该区植被类型从早期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依次演替为,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湖边草地)→热带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气候最寒冷的时期温度比目前至少降低了4—6℃以上。全新世早期相对于旱。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富拉尔基 QH70孔(井深226.07m)73块孢粉样所取得的123科属埴物孢粉,依据其孢粉组合特征,从下至上划分出七个区域性孢粉带。第Ⅰ带属晚白垩世早期,植物群具热带-亚热带的面貌,反映当时的气候热而潮湿。第Ⅱ—Ⅲ带,地质时代为晚第三纪。组合中除葇荑花序植物为主外,同时又保存较多的亚热带落叶和常绿阔叶乔木树种,气候温暖潮湿。至第Ⅲ带晚期,草本植物和半灌木已占优势,表明气温下降,变干。第Ⅳ带由蒿、藜科、禾本科、蓼等中旱生的草本及半灌木组成温性草原,气候冷干。孢粉组合特征结合热释光和磁性地层,将该区上新世和更新世界限确定为距今240万年左右。第Ⅳ—Ⅶ带属更新世,各孢粉组合具明显的差异。在Ⅴ带的早期,植被尚属草原或冻原,气候寒冷干燥,但在其晚期,则属落叶阔叶林和草原,表明气候温暖半潮湿。在Ⅵ—Ⅶ带内,草本植物占优势,但在末次冰期时,由云杉、冷杉、落叶松和桦等组成的北方针叶林曾一度繁盛在低地和平原,气候寒冷潮湿。  相似文献   

7.
根据孢粉分析论青藏高原西部和北部全新世环境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钻孔和北部中昆仑山3个湖相剖面的孢粉研究,揭示青藏高原西部和北部地区全新世1万年期间植被的演替和气候变化,西部在全新世早期9900-7800yr.B.P.植被由荒漠转为草原,气候好转;中期7800-3500yr.B.P.,草原发展,气候较适宜,以7200-6300yr.B.P.为高温湿期,5500yr.B.P.和3500yr.B.P.出现干旱,晚期从3500yr.B.P.至今植被为荒漠,气候干旱,其中700yr.B.P.气候恶化。北部地区全新世时期为荒漠植被,当气候温湿时,蒿和禾本科,莎草科成份增加,藜科减少,气候干旱时则相反,北部全新世的气候分期和干湿波动与西部相近,两地在晚期气候朝干旱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木化石资源虽然很丰富, 但研究程度相比叶片化石要低得多, 且主要集中在中国北部和西南地区, 研究领域大多局限于分类学方面, 而木化石分析与古气候、古生态等领域的交叉和系统研究还很少。大多数情况下木化石的保存方式都为石化或矿化保存, 而木乃伊化保存的木化石则非常罕见。木乃伊化保存的化石在植物分类、系统演化及古气候研究等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近年来, 本团队在华南地区发现大量木乃伊化保存的新生代木化石, 它们分别产自广西南宁盆地晚渐新世邕宁组、广西桂平盆地中新世二子塘组以及广东茂名盆地晚更新世地层中。本文总结了这些木乃伊化保存的木化石的研究进展, 包括多样性组成、古植被、古气候及古生态等特征, 并对木兰属、蒲桃属和枫香属的植物地理史进行了讨论。综合分析植物群组成特征和木材生长轮以及木化石中具有气候指示意义的解剖结构特征, 推测广西南宁盆地晚渐新世时期生长着常绿(少数落叶)阔叶林, 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节性气候; 广西桂平盆地中新世时期生长着常绿—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 (阔叶为主), 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广东茂名盆地晚更新世生长着常绿—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 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至热带季风气候。这是中国低纬度地区首次系统研究木乃伊化保存的木化石, 为新生代植物群的系统演化和古环境分析等提供了重要的木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南海西沙海槽111PC孔沉积物中的硅藻化石研究表明,硅藻以热带、亚热带浮游性种类和近岸性种类为主,可划分出6个硅藻组合带,大体对应于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6个期次。结合有地层对比意义的属种及组合,建立了里斯冰期以来本孔的硅藻生物地层框架。硅藻丰度、属种组合变化指示海区气候经历了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及不稳定性波动。晚玉木冰期硅藻丰度高,冰后期、中玉木冰期次之,里斯冰期至早玉木冰期丰度较低,这与南海西南部不同,与南海东北相似但也不尽相同。里斯冰期至里斯玉木间冰期转换阶段,硅藻属种对气候变暖的反应较快。硅藻属种特征显示中玉木冰期气候为弱暖期,且有早晚两个暖湿阶段。硅藻属种的不连续分布也表明沉积环境在部分时段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昆仑山垭口区的植被与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昆仑山垭口区小南川剖面和雪水河热水剖面的孢粉分析揭示了该区44000aB.P.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40000aB.P.前,推测昆仑山垭口区为典型的灌木荒漠植被,气候极端干燥。40000-30000aB.P.,气候稍有好转。30000-24000aB.P.为草原荒漠,降水增加。24000-18000aB.P.为末次冰期极盛期,气候干冷。18000-13000aB.P.气候凉偏干。13000-8000aB.P.气候凉干。8000-6000aB.P.为全新世温暖期,但由于植被的滞后现象,本区仍为草原荒漠景观。6000-5000aB.P.,本区可能也存在着中全新世的降温事件。5000-3000aB.P.在全新世大暖期的影响下,小南川附近的植被演变成温性草原植被,并有人类的放牧活动。3000aB.P.以后,气候变凉,草原迅速地演变为灌木和小乔木荒漠植被,其中3000-1000aB.P.为凉干时期,1000aB.P.以后,可能有过一段凉湿时期。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Resting and active states of cells a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e expectation, derived from experiments with aqueous polymers, that they contain two modified forms of water: high density, reactive, fluid water and low density, inert, viscous water. Low density water predominates in a resting cell and is converted to high density water in an active cell. It is proposed that switching from one state to another is an integral part of cellular function. When this ability is lost cells are transformed either to a state of rigor or to a hyperactive state in which they no longer depend upon external signals.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Myelin and microsomes were separated from human cerebral white matter and cortex respectively using the technique of 15% caesium chloride and their sphingolipid and phospholipid contents estimated. Normal brains as well as cerebral material from cases of metachromatic leucodystrophy, Krabbe's disease and Tay-Sachs’disease were studied. Gangliosides were not present in normal myelin but were found in microsomes and in myelin from the pathological material. The ratio of cerebroside to sulphatide in myelin was 4 to 1 in normal, 1 to 20 in metachromatic and 7 to 1 in Krabbe's disease. The results in the human material are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