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郭光喜  刘勇 《昆虫知识》2005,42(5):534-536
用四臂嗅觉计测定了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对小麦植株挥发物及麦蚜取食诱导挥发物的行为反应,揭示了2种麦蚜的嗅觉及小麦植株的诱导防御反应特点.在所选的13种小麦植株挥发物及蚜害诱导挥发物组分中,6-甲基-5-庚烯-2-酮、6-甲基-5-庚烯-2-醇和水杨酸甲酯对这2种蚜虫表现出强的驱拒作用;反-2-己烯醛对麦长管蚜的有翅和无翅蚜的吸引作用最强;反-2-己烯醇对禾谷缢管蚜的无翅蚜吸引作用最强,反-3-己酰醋酸酯对禾谷缢管蚜有翅蚜的吸引作用最强.说明麦蚜取食能诱导小麦植株的防御反应,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及其不同蚜型间嗅觉反应的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2.
七星瓢虫对麦长管蚜捕食作用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室内16—21℃的温度下,七星瓢虫雌成虫捕食行为集中在8:00—22:00。瓢虫各龄幼虫及雌成虫对麦长管蚜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 Ⅱ型。28℃时,瓢虫雌成虫的攻击率最大,处理时间最短。随温度增加,攻击率减小,处理时间增加。假设:猎物种群在无捕食者存在时,呈Logistic曲线增长;捕食者随机搜寻猎物。对猎物的功能反应为Holling Ⅱ型,捕食者个体间存在相互干扰;捕食者种群存在一个最低死亡率K_0,随种群增大,死亡率增加,增加速率与密度成反比;捕食者取食的猎物转化为自身部分的比例为β。 七星瓢虫-麦长管蚜捕食作用系统模拟模型:较好地描述了当麦长管蚜种群增长到某一数量时,放置一头瓢虫雌成虫后蚜虫种群增长过程。本文对模型平衡点作了局部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4.
不同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
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敏感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麦穗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 .)对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乳油的敏感度。结果表明 ,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度是麦长管蚜的 3~ 4倍 (基于LC50 的比较 )。在北京、河南、江苏、湖北、四川等地同浓度的吡虫啉对禾谷缢管蚜的防治效果要好于麦长管蚜 (特别是在低浓度时尤为明显 )。依据我国不同省份小麦穗蚜的优势种不同 ,建议用吡虫啉防治小麦穗蚜时 ,在南方麦区 ,禾谷缢管蚜为优势种的麦田 ,吡虫啉用药量为 15~ 3 0g(a.i) hm2 ;北方麦区 ,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的麦田 ,吡虫啉的用药量应大于 3 0g(a.i) hm2 。  相似文献   

6.
七星瓢虫对麦长管蚜捕食作用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晓明  阎桂云 《生态学报》1991,11(2):97-103
  相似文献   

7.
禾谷缢管蚜越冬与迁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1993年系统调查表明.在济南地区未见禾谷缢管蚜在稠李等植物上产卵越冬.其成,若蚜抗低温能力差.除特殊环境的麦田外,不能以成、若蚜越冬.调查结果表明,禾谷缢曾蚜在1月份0℃等温线以南地区可以在麦田越冬;有翅蚜存在“突增”,“骤减”现象:在高山与平地、海岛与陆地出现时间一致;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发生期南北方相互衔接.据此,认为禾谷缢管蚜存在远距离迁飞问题.并推测本地蚜源是长江中下游冬冬发生区有翅蚜远距离迁飞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白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是江西广昌地区支柱性农业产业,莲缢管蚜Rhopalosiphum nymphaeae(Linnaeus)是危害江西广昌白莲的重要害虫.课题组在广昌县开展广昌白莲害虫种类调查时,连续两年在莲田中监测到一种外形类似介壳虫生物在捕食莲缢管蚜,经形态鉴定及分子复核确认其为黑襟...  相似文献   

9.
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小麦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刘勇  陈巨莲  倪汉祥 《昆虫学报》2003,46(6):679-683
采用活体蚜虫测定法,利用EAG技术比较分析了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有翅及无翅成蚜对小麦挥发物及麦蚜取食诱导挥发物组分的嗅觉反应,揭示了两种麦蚜的嗅觉变异特点。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对水杨酸甲酯、反-2-己烯醛、反-2-己烯醇、-6-甲基-5-庚烯-2-酮和-6-甲基-5-庚烯-2醇的反应较强,禾谷缢管蚜对水杨酸甲酯、反-3-己烯乙酸酯、-6-甲基-5-庚烯-2-酮和-6-甲基-5-庚烯-2-醇的反应较强,并得到了剂量反应曲线。麦长管蚜的有翅和无翅成蚜对6-甲基-5-庚烯-2-酮、反-2-己烯醇和水杨酸甲酯的反应差异显著;禾谷缢管蚜的有翅和无翅成蚜对反-2-己烯醇、辛醛、里那醇、水杨酸甲酯和反-3-己烯乙酸酯的EAG反应差异显著,其原因与禾谷缢管蚜迁移及转主为害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测试结果禾谷缢蚜对小麦黄矮病(BYDV)传播能力显著提高。由此可使该病由北方干旱,半干旱的中、低产麦区往水地高产麦区,甚至南方麦区扩展曼延。已于1988、1989年秋季导致陕西关中西部水地,1989年春季导致南方麦区四川荣县小麦黄矮病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11.
应用细胞整装技术研究了七星瓢虫精子轴丝的早期形态发生和超微结构。在精子发生期间,起源于中心粒的两对基体—轴丝复合体出现在精母细胞内,在分裂间期它们彼此完全分离。当基体—轴丝复合体附着于精细胞核的核膜上,中心粒附体开始发生于生长轴丝的近心端,在染色质凝聚前中心粒附体最大。生长着的轴丝伴随着凝聚细胞核伸长。一个早期基体—轴丝复合体的轴丝是由具有内、外动力蛋白臂的9个双微管组成,缺少中央微管。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Using cell whole mount preparation, early morphogenesis and ultrastructure of the axoneme of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 spermatocyte were investigat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During spermatogenesis two pairs of basal body-axoneme complexes originated from centrioles are found in the spermatocyte and they are separated completely from each other at interkinesis. The centriolar adjunct begins to generate while a basal body-axoneme complex is attached to the nuclear envelope of a spermatid nucleus, and it, on the proximal end of a growing axoneme, reaches a maximum before chromatin condensation. The growing axoneme is accompanied by the condensable nucleus elongation. The early axoneme of a basal body-axoneme complex consists nine doublets with only inner and outer dynein arms, no central microtubules.  相似文献   

13.
关雪辰 《昆虫学报》1989,32(1):6-11
本文以不同剂量的保幼激素(JH)类似物点滴七星瓢虫雌虫,测定了生殖过程中卵母细胞的长度及血淋巴中卵黄原蛋白(Vg)及总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朋:1.点滴不同剂量ZR-512于虫体后,皆可促进卵母细胞生长,尤以点滴100μg效果最为明显.2.点滴ZR-512后可以促进Vg合成,血淋巴中Vg含量皆明显提高,以点滴100μg效果最好.3.点滴不同剂量ZR-512后,雌虫血淋巴中总蛋白含量变化与Vg含量变化的规律相似.4.血淋巴中的Vg含量与卵母细胞长度有一定相关性.另外,讨论了不同剂量外源JH类似物对CA活性、内源JH水平、Vg含量以及卵母细胞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干扰作用及空间异质性对七星瓢虫成虫捕食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系统研究,得出:1)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雌雄成虫在捕食过程中麦秆数越多,环境阻力越大,捕食作用率越低;2)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 Harmonis axyridis 捕食过程中的种间干扰作用大于两种瓢虫的种内干扰作用;3)异色瓢虫(♀)种内竞争强度I与瓢虫数P的关系为I=0.0012+1.4072lgP;异色瓢虫()种内竞争强度I与P的关系为I=0.0058+1.3942lgP;七星瓢虫(♀)种内竞争强度IP的关系为I=-0.0072+0.7234lgP。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的种间竞争强度I与天敌数量(P)关系的模型为I=0.0539+1.1167 lgP,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的种间竞争强度I与P的模型为I=0.0018+1.1944lgP。  相似文献   

15.
七星瓢虫成虫下颚须上的化学感受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七星瓢虫成虫下颚须端节的内侧是一个船背形隆起的平面, 其上着生栓锥形化学感受器约1, 500个, 其中一半左右是味觉感受器, 其余为嗅觉感受器.每一个味觉感受器小体内, 有感受细胞4—8个, 它们的树突远区通过感橛腔时, 或处于同一个感橛腔中, 或在2个感橛腔中, 或在3个感橛腔中.每一个嗅觉感受器小体内, 感受细胞的数目恒为3个, 有限大的感受器淋巴腔.感橛较薄, 终止于栓锥腔的基部.树突在栓锥腔内分枝.栓锥的顶部有许多半球状突起.下颚须内所具有的感受细胞比下唇须内所具有的超百倍之多, 由取食时下颚须的动作来判断, 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寻找和试探食物.  相似文献   

16.
七星瓢虫(鞘翅目:瓢虫科)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性七星瓢虫的触角进行了观察 ,结果显示 ,鳞状触角分七节 ,分别为雄性 95 0 0 0±81 16 μm而雌性为 972 0 0± 9 5 7μm长。电镜下可观察到七星瓢虫触角有 8种类型的感觉器 (sensillae) ,即 :chaetica(Ch) ,trichoidea(Tr) ,basiconica(Ba) ,campaniformia(Ca) ,ampucellaceous(Am) ,scolopalia(Sc) ,placodea(Pl)和钩状感觉器。Ch在雄性长为 6 2 5 0± 2 89而在雌性为 72 5 0± 5 0 0 μm。Tr在雄性长为 10 75± 1 5 0 μm而在雌性为 14 98± 2 2 5 μm长。Ba在雄雌两性中分别为 5 7± 0 0 2 μm和 0 75± 0 0 6 μm长。Ca为半球状 ,其直径在两性中均在 3 0 μm。Am的直径在雄雌中分别为 1 2和 1 5 μm。Ca为椭圆内陷盘状。Sc在其顶部较阔而在末端尖锐 ,2 5 μm。在雄性触角上观察到一钩状感觉器 ,长 2 1 0 μm ,它表明七星瓢虫在触角上的性别两型性。在雄雌中其感觉器Ch ,Ca ,Am ,Pl的数量上接近。Tr在雄性触角上数量较大而Ba则在雌性触角上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17.
应用EPG(E1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技术记录了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及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在不同抗性级别的小麦品种(红芒红、小白冬麦、kok1679和L1)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麦蚜在参试品种上刺吸的各种特征波型基本相同,但其出现时间、重复出现的次数及历期长短存在差异,其中自开始记录至第一次出现E1:波的时间及E2。波历期比率可做为参试品种是否抗蚜的主要生理性指标。依据主要波型统计参数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参试品种抗蚜性进行分类,其结果与室内生命表参数研究及田间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本文还对EPG在抗性因子定位、抗蚜鉴定中作用及EPG记录的影响因素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定量测定在人工饲料中加入埴物油和ZR512对七星瓢虫成虫(第一代)的生殖、摄食、生长、食物利用和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虫取食加0.1%橄榄油和ZR512的人工饲料时产卵率能达到96.7%产卵前期为8天左右。如果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1%的玉米油或豆油时能促进雌虫产卵量的进一步增加,成虫的增重百分率随着生长天数增加持续上升,取食这种人工饲养的成虫除产卵量外,在体重、产卵前期、产卵率三方面都达到或接近取食蚜虫时的水平。 人工饲料中加入橄揽油能刺激成虫的取食,在此基础上加入玉米油或豆油能使食物转化效率显著地提高。人工饲料中加入ZR512时能阻止或打破雌虫的生殖滞育,促进生殖活动。  相似文献   

19.
麦蚜及其天敌生态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分析了麦蚜及其天敌生态位的概貌.结果表明两种麦蚜以黍缢管蚜生态位宽度较广(B=0.7284);麦长管蚜生态位宽度较窄(B=0.6264);麦长管蚜与黍缢管蚜存在生态位重叠(L=0.6497).在天敌群落中生态位宽度依次为食蚜蝇>飘虫>蚜茧蜂>蜘蛛>食虫蝽。天敌之间亦存在生态位重叠.五类天敌与麦长管蚜的生态位重叠均值高于与黍缢管蚜的均值.即天敌对麦长管蚜的空间跟随,控制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20.
饥饿对七星瓢虫捕食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通过不同饥饿程度七星瓢虫雌、雄成虫对麦二叉蚜捕食作用的研究,得出:①饥饿不能改变七星瓢虫雌、雄成虫捕食作用的功能反应类型;②七星瓢虫雌、雄成虫间在各种饥饿条件下的捕食量差异均不显著;③七星瓢虫雌、雄成虫对麦二叉蚜的捕食量(Na)随着时间(t)的变化,其模型分别是Na=90/1+e0.94534-0.15745t和Na=90/1+e0.87285-0.12985t;④七星瓢虫雌、雄成虫之间在24h内的捕食速度(V)差异不显著,其与时间段(x)关系的模型分别为V=8.3559x-1.2460和V=4.3487x-0.59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