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博斯腾湖枝角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2013年对博斯腾湖17个站位的枝角类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11次季度采样调查,阐述了枝角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演替动态,分析了博斯腾湖枝角类物种和多样性对环境变量的响应.结果表明: 1)调查期间共鉴定枝角类14种,其中优势种3种.与历史数据比较,喜贫营养型水体的种类减少甚至消失,喜富营养型水体的种类逐步占据群落优势地位.2)枝角类密度时空变动较大,调查期间各站位密度变幅为0~567.0 ind·L-1,总平均为30.0 ind·L-1;年际变动上2011年最高(82.5 ind·L-1),之后逐年递减;水平分布上密度差异显著,主要呈沿岸浅水区高、中心深水区低的特点.3)水温是影响枝角类群落最重要的生态因子;种类分布对水深的响应表现在长刺溞在深水区分布较多,长额象鼻溞多集中在浅水区;食物限制和食浮游动物鱼类的捕食可能是影响博斯腾湖枝角类群落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美丽尖额溞(Alona pulchella King,1853)是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区、埃塞俄比亚区以及新热带区的一种枝角类。据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卷的记载,在我国只分布于广东、福建、北京、陕西及西藏,而且并不常见,雄性特征也不明。1989年6月中、下旬,在武汉市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一只曾用于培养本市东湖的水草而后閒弃室外的小水缸中,出现了美丽尖额溞的种群,而且有雌雄两性以及带卵鞍的个体,这在过去的文献中从未报道过。  相似文献   

3.
东海浮游枝角类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浮游枝角类生态特征、数量变化和相应的动力学。结果表明,枝角类丰度夏季最高(17.16 ind.(100 m3)-1),秋季(14.68 ind.(100 m3)-1)次之,春季(0.63 ind.(100 m3)-1)较低,冬季该类未出现。春、夏、秋季的肥胖三角氵蚤(Evadne tergestina)和夏季的鸟喙尖头氵蚤(Penilia avirostris)是影响枝角类数量分布的主要种;春、夏、秋季枝角类总丰度与盐度呈负线性相关关系,与水温相关关系不显著。枝角类较高丰度区常位于沿岸淡水水团与其他水团交汇处偏沿岸水一侧。其数量变化动力主要来自沿岸冲淡水势力,特别是长江冲淡水势力的消长。枝角类在东海出现率较低,有一定的集群性,较高丰度的分布基本上局限在冲淡水势力影响范围内,其高丰度的水域是沿岸水团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三峡水库初次蓄水后干流库区枝角类的时空分布规律, 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 在600余公里干流库区设置10个样点, 定性和定量采集枝角类标本。本次调查共采到9种枝角类, 其中春季8种, 夏季5种, 秋季2种, 冬季3种。枝角类种类组成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 河流状态的江段有4种, 水库状态的江段有7种, 水库状态的江段距大坝越近, 枝角类种类越丰富。枝角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一致, 季节间差异极显著(P<0.01), 春季最高, 夏季次之, 秋季和冬季较低; 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在干流库区的纵向分布上差异极显著(P<0.01), 河流状态样点远低于水库状态的样点, 水库上游江段又低于下游坝前段。结果显示三峡水库的枝角类具有明显的纵向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韩小玉  徐磊  陈向  韩博平 《生态科学》2011,30(3):273-279
为了解华南地区深水水库中枝角类休眠卵在底泥中的种群特征,于2009年2月对广东省流溪河水库沉积物中的枝角类休眠卵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研究。在湖泊区、过渡区和河流区共设置8个采样点,采集表层15cm柱状底泥,经600、200和35μm三种孔径的网筛分离休眠卵后显微镜下计数。15cm样品根据柱状底泥的纹层确定为18~24年的沉积物。共检出12种枝角类休眠卵,河流区采样点未检出,两条入库河流汇合区种类数为10,其余采样点有4至5种。15cm沉积物中休眠卵的平均密度为1.3×105 ind.·m-3。休眠卵的多样性及密度分布特征与生境相关,过渡区底泥中的多样性高于湖泊区,但湖泊区底泥中密度高。卵库中的优势种类为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船卵溞属(Scapholeberis sp.)和溞属(Daphnia sp.),均为逃避能力弱的种类。流溪河位于热带北缘,水温常年较高,多数枝角类可通过孤雌生殖终年存在于水体中,导致休眠卵的种类数量与密度均明显地低于温带湖泊。  相似文献   

6.
青草沙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2011年1月、4-12月对青草沙水库后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群落结构、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观察到青草沙水库后生浮游动物62种,其中轮虫38种,枝角类11种,桡足类13种;后生浮游动物密度年均值为469.1 ind·L-1,生物量年均值为3.23 mg·L-1.从青草沙水库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组成以及QB/T值(为1)分析,库区水质处中营养型.根据轮虫的Shannon及Margalef多样性指数,库区水质属β-中污型.GAM和CCA分析均表明,水温对轮虫密度影响较大,是造成轮虫种类分布差异的主要因子;GAM分析也显示了枝角类密度和透明度、溶氧存在较好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天津枝角类的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枝角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是鱼类良好的食饵,某些种类及数量还能反映水域一些状况。1956—1958年和1973—1977年笔者在天津市区及近郊不同类型的水域对枝角类的种类、数量进行了调查,以便探讨枝角类在半咸淡水及污染水域的分布、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动。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坝前段蓄水前后枝角类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作者从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按月在坝前段(茅坪—归州)采集枝角类,研究蓄水前后枝角类的变化,结果显示蓄水前该江段水流急不适合枝角类栖息,仅在水流相对较缓的岸边采集到2种;蓄水后水环境较适宜枝角类生活,周年内共采集到20种,并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水平分布上的差异,文中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
咸淡水的枝角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枝角类主要分布在淡水,某些种类还能生活于咸淡水。雷麦尼(Remane, A.1971)总结了中欧枝角类在咸淡水的分布,弗斯诺Flssner VD.(1972)论述了德国及其邻近地域枝角类在咸水的分布。迄今国內还没有枝角类在咸淡水分布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流溪河水库湖泊区浮游动物大小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秋奇  韩博平 《生态科学》2006,25(3):207-209
于2001年4月至2002年12月调查了流溪河水库湖泊区浮游动物大小分布特征。轮虫在粒径大小范围为50~160μm内,生物量随着粒径的增大而降低;枝角类(100~512μmESD(等效球体直径))的生物量谱呈‘单峰型’,最大生物量出现在中等大小的粒径组(200~256μm)。桡足类的生物量大约占浮游动物生物量的60%,为水库浮游动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粒径分布范围较宽,覆盖了轮虫和枝角类。总体而言,水库湖泊区浮游动物的生物量谱是一个线性谱,浮游动物生物量随着等效球体粒径的增大而上升,表明在食物链能量流动过程中,大个体比小个体消耗了更多的能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淡水枝角类新种和新纪录的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52年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即着手进行全国淡水浮游动物区系调查。迄目前为止,已经普遍地收集到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新疆、青海、西藏、甘肃、陕西、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等广大地区的淡水枝角类标本。同时,也注意了这类动物的生态分布状况。近几年来,作者已将这批区系材料作了全面的观察与分析。现经鉴定的淡水枝角类已达120余种,其中有若  相似文献   

12.
测定枝角类生物量(湿重,下同)的关键是测知其体重。1981年以来,国内测定淡水枝角类体重的常用方法为两种,即“浮游动物个体重量计算标准(枝角类)”和“常见淡水枝角类体长与体重回归方程”。以此两法通过对四川沱江21种常见枝角类811个不同个体之体重与生物量进行比较测定的结果说明,两法的差距大,尤以中、小型个体为甚。  相似文献   

13.
西藏枝角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于西藏的枝角类,过去Daday(1908),Brehm(1936),Brehm和Woltereck(1939)曾有过一些零星报导。我们此次镜检了采自西藏日喀则和江孜两专区以及拉萨等地共22处的定性水样,共发现枝角类3科12属19种。在本文第一部分的种类简述中,除第5、16两种外,其余各种因国内已有人作过详细记述,故参考文献的引用,特征的描述以及地理分布等均从略;第二部分叙述西藏枝角类的种类组成;第三部分对青、藏两地的枝角类作了初步的比较。承岳佐和、黄宏金两位同志采集标本,蒋燮治同志提供有关参考资料,冯钟琪同志为插图上墨,谨此一并志谢。  相似文献   

14.
黄林  席贻龙 《生态学报》2020,40(19):6720-6728
轮虫和枝角类是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势类群,它们之间的竞争互作是调节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动力之一。普遍的观点认为,轮虫和大型枝角类难以共存,往往被竞争排斥,而和小型枝角类可以共存;实际上,轮虫和枝角类的种间竞争结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介绍了轮虫和枝角类的种间竞争方式及其相对重要性,对影响轮虫和枝角类种间竞争结局的因素,包括温度、食物、相对起始密度、个体大小、食物临点、耐饥饿能力、捕食及竞争者和捕食者释放的化感物质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今后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香溪河库湾枝角类的种类组成及垂直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枝角类在水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关水库枝角类的研究在水库水生生物研究中历来备受重视。枝角类在深水水体中具有垂直分布的特性, 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着包括枝角类在内的浮游动物垂直分布及垂直分布的时空变化。香溪河河口至兴山峡口段在2003 年6 月三峡水库蓄水后被没,形成香溪河库湾。因受干流库区的水体顶托, 库湾水体流速缓, 更新时间长, 容易产生富营养化现象, 香溪河库湾2004 年春季就有藻类异常繁殖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6.
浅水湖泊污染负荷能力较低,对环境变化敏感,过度开发会导致生态功能明显退化甚至发生稳态转变.本研究通过提取云南18个浅水湖泊的表层沉积物枝角类信息,识别枝角类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甄别其群落构建的环境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枝角类群落的地理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滇西北的枝角类群落以底栖物种占绝对优势,而随着营养水平的增加,滇东南湖泊枝角类优势物种由底栖型向浮游型转变.统计分析表明,海拔和水体总磷水平是驱动群落分布空间差异的关键环境因子,分别独立解释了枝角类群落变化的22.0%和7.7%,反映了海拔梯度及其指示的气候环境过程是控制枝角类群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同时枝角类群落随营养水平的变化出现差异性的结构特征,可能指示了流域开发、污染物输入、水生植被变化等人类活动扰动的综合影响.同时,海拔和总磷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相互作用并解释了枝角类群落变化的26.3%,指示了云南地区的人类活动强度随着海拔梯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并通过营养盐输入等过程调控了枝角类群落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东平湖枝角类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94年,分别于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对东平湖枝角类种类组成、种类水平分布及种类变化进行了采样调查。共检出枝角类4科9属21种,其中19种为东平湖新记录,以盘肠Sao科种类最多(12种),仙达Sao科最少(2种),长肢秀体Sao为常年优势种。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枝角类为鱼类天然食料之一,也是最好的鱼类食料之一,幼鱼的全肠有时几乎充满了枝角类。但对于太小的幼鱼,就是鱼苗进入鱼池后饲养的最初三、四天,还不能吞食成年的枝角类,那时它们如果大量的过分繁殖,必然会抑制其它小型浮游动物的繁殖,间接地减少了这些鱼苗能吞下去的食料,这样反而使幼鱼的生长受到一定的限制。关于中国枝角类的种类及其分布,过去陆鼎恒(1939),张玺与易伯鲁(1945),以  相似文献   

19.
猪场废水资源化处理系统中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周年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年6月—2013年5月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内猪场废水资源化处理系统中枝角类群落结构的组成和现存量的周年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枝角类22种,隶属5科10属,优势种7种,主要为蚤状溞(Daphnia pulex)、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和角突网纹溞(Ceriodaphnia cornuta);枝角类年均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35.02 ind·L-1和11.14 mg·L-1;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和4月,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枝角类的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alef指数均呈现秋冬季高、夏春季低的规律。枝角类的种群特征指数和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p H、溶解氧、总氮、总磷和氨氮是影响该系统枝角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0.
以星云湖为代表的云南大中型湖泊近年来受到多个环境压力的胁迫,出现水质持续恶化、环境功能降低、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目前针对这些湖泊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富营养化为代表的单一环境胁迫,且以短期监测为主,因此有效的湖泊治理与生态修复急需评价多重环境压力的长期驱动过程与特征。本文围绕星云湖枝角类群落沉积物记录,开展了多指标(如色素、粒度等)的综合分析,并结合湖泊调查、历史资料和多变量统计方法对主要环境压力与长期生态响应模式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沉积物分析中共鉴定出枝角类10属16种,其中盘肠溞属与象鼻溞属占绝对优势;在1890年之前湖泊沉积物色素浓度稳定在较低水平,随后湖泊生产力缓慢上升且沉积物颗粒(63μm)增加;1980年初开始沉积物色素含量快速上升,耐污种C.sphaericus明显增加并成为绝对优势种;随着湖泊生产力水平的上升,枝角类生物量持续增加(R2=0.753,P0.001,n=33),且枝角类群落出现显著变化(R2=0.953,P0.001,n=33);同时,随着外来鱼类的引入和鱼类捕食压力的变化,象鼻溞生物量总体下降但个体大小变化不明显;营养水平的持续增加与水生植物的逐渐消亡,可能导致了枝角类物种趋于单一,底栖枝角类生物量总体下降。总之,星云湖枝角类群落结构与生物量在过去100年来出现了显著变化,湖泊富营养化与生产力的变化是主要驱动因子,同时外来鱼类的引入、水文条件及水生植物的变化也对枝角类群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