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与nov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主动回避法进行大鼠学习记忆训练 ,选出学习成绩好和差的大鼠 ,用原位杂交、免疫细胞化学结合图像分析方法观察nov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显示 ,novmRNA和NOV蛋白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海马、扣带皮质和联合皮质锥体层、基底神经节和下丘脑等脑区。好成绩组NOV蛋白免疫反应最强 ,阳性细胞最多 ,差成绩组nov基因的表达比假性条件反射组的表达稍强。novmRNA的表达在各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以上结果提示 ,nov基因可能参与学习记忆的调控过程 ,这种调控发生在NOV蛋白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3.
急性低压低氧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及与海马内孤啡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暴露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急性低压低氧环境中,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及与海马内孤啡肽的关系.方法:采用低压舱模拟4 500 m(中度)和7 500 m(重度)两种海拨高度,Morris水迷宫训练方法和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结果:①海马内孤啡肽mRNA表达在急性重度低压低氧(8 h/d,连续6 d)后明显增加,然而在Morris 水迷宫训练(6 counts/d,连续6 d,定位航行潜伏期逐渐缩短)后则显著降低.②急性低压低氧后,定位航行潜伏期明显延长,而海马内孤啡肽mRNA表达较学习记忆训练组明显升高.结论:海马内孤啡肽参与急性低压低氧降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等强度持续与间歇重复跑台运动6周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空白对照(SC)组、持续训练(CT)组和间歇训练(IT)组。持续训练组以24 m/min的跑速持续运动30 min,训练频度每日1次;IT组与CT组运动强度和运动总时间相同,但IT组将30 min运动时间分为2个训练单位,每个单位15 min,两个训练单位间隔1 h,共训练6周。训练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空间定位能力和探索能力。最后一次运动24 h后开颅取海马,QT-PCR法检测BDN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定位航行实验的结果表明,与SC组相比,IT组和CT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周围路程与周围时间均显著下降(P<0.05,P<0.01),IT组与CT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②空间探索实验的结果表明,与SC组相比,CT组和IT组站台中心路程均显著增加(P<0.05),周围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P<0.01),但CT组和IT组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SC组和CT组相比,IT组大鼠的潜伏期、站台周围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③QT-PCR结果显示,与SC组与CT组相比,IT组BDNF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结论:6周间歇重复跑台训练明显改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这可能与这种类型运动更有利于促进海马BDNF基因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及其对海马神经营养因子-3(NT-3)mRNA和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2%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EA)、对照组(DM)与正常组(CN)进行比较。电针4周后糖尿病测定血糖水平,并用Morris水迷宫法观察电针对糖尿病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NT-3mRNA和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血糖、上台潜伏期高于正常组和电针组(P〈0.01),对照组NT-3mRNA和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和电针组(P〈0.01);电针组NT-3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促进海马NT-3mRNA和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表达,改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者的学习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饲料中添加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PTSD-SPS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元溶酶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TSD-SPS模型组、30%ω-3PUFAs+PTSD-SPS模型组、60%ω-3PU-FAs+PTSD-SPS模型组。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方法,观察大鼠定位航行实验中逃避潜伏期及空间探索实验中靶象限活动时间的百分比及穿台次数。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PS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第5天达到(39.12±7.34)s(P<0.05);第6天大鼠靶象限内活动时间百分比明显缩短及穿台次数减少,分别是10.01%±3.03%及(1.05±0.13)次;与SPS模型组对比,喂饲60%ω-3PUFAs的SPS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为(19.13±4.26)s(P<0.05),靶象限内活动时间百分比及穿台次数为25.56%±2.13%、(2.36±0.34)次(P<0.05)。电镜结果显示,喂饲ω-3PUFAs的SPS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中溶酶体数量比SPS组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结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通过减少海马神经元溶酶体的数量对PTSD-SPS大鼠学习记忆损伤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海人藻酸(Kainic acid,KA)海马内注射后大鼠学习记忆的变化及雷公藤甲素(TRP)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Morris水迷宫筛选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正常的SD雄性大鼠90只(200-220g).将实验动物分为:右侧海马注射生理盐水后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NS+NS)、右侧海马注射海人藻酸后生理盐水灌胃干预组(KA+NS)、右侧海马注射海人藻酸后雷公藤甲素灌胃干预组(KA+TRP).动物分别存活1天、3天、5天、7天、14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动物空间位置记忆能力:尼氏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数目和形态.结果:与NS组(NS+NS)比较,KA组(KA+NS)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跨越原平台次数减少(P<0.05);CA1区的神经元出现胞体肿胀、排列散乱等形态改变及神经元的丢失(P<0.05);TRP组(TRP+KA)与KA组比较,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从第5天起缩短(P<0.05),跨越原平台次数增多(P<0.05),神经元形态好转,数目增多.结论:KA 海马内注射,可以导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及神经元形态的改变;雷公藤甲素干预治疗,能够改善动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保护海马神经元. 相似文献
8.
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非对称性超微结构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大脑海马非对称性超微结构与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方法:SD雄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抑郁模型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21d及单笼饲养方法建立抑郁模型,应激前以及应激21d末对两组大鼠进行旷场实验、液体消耗实验及体重测量,对大鼠进行避暗穿梭实验,测试其学习记忆能力,之后活杀动物,取出大鼠左右海马,制作常规电镜标本,观察海马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在穿梭变实验中抑郁大鼠学习记忆潜伏期减少,进入暗箱错误积分增多。抑郁大鼠左右侧海马超微结构中左侧海马较正常对照组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变化明显,表现为内质网扩张,溶酶体增多。而右侧海马远不及左侧损伤严重。结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其可能与海马组织在应激过程受到的累积损伤有关,且抑郁大鼠海马损伤呈非对称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学习和记忆能力逐渐下降为显著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识别其相关枢纽基因,以探索潜在的靶向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提取了AD患者的基因表达数据,包括GSE5281和GSE36980,并通过GSEA数据库检索了学习与记忆相关的基因集。在GSE5281与GSE36980差异表达基因的重叠部分,我们共鉴定出158个与海马区AD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随后被用于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途径富集分析,进而构建了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在识别出PPI网络中的20个枢纽基因后,我们再次进行GO和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最终鉴定出3个关键的学习与记忆基因。结果:本研究发现,PPI网络中的20个枢纽基因在GO和KEGG通路的突触变化中显著富集,提示这些基因可能在突触功能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这些基因的富集分析结果与158个AD相关基因的分析结果呈现出相似的趋势,进一步支持其在AD病理机制中的潜在关键作用。随后,我们通过深入分析PPI网络中最为紧密连接的20个枢纽基因,结合MCODE和cytoHubba的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并确定了3个与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的核心枢纽基因(SNAP25、SYT4和GABRG2)。结论:SNAP25、SYT4和GABRG2可能作为AD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为改善学习与记忆能力的逐渐下降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昆明小鼠(Mus musculus)年龄相关性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改变及其与海马突触前囊泡蛋白1(synaptotagmin 1,SytⅠ)含量之间的关系。选取3个年龄段的昆明小鼠,①青年组:6月龄,28只;②中年组:11月龄,22只;③老年组:22月龄,17只。利用六臂辐射状水迷宫(RAWM)任务检测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制作组织微阵列,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ytⅠ在海马中的的表达;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对六臂辐射状水迷宫实验参数和SytⅠ的相对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Spearman秩相关检测这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老年组昆明小鼠在学习期及记忆期的平均错误数及潜伏期均高于中年和青年鼠(P0.05),中年昆明小鼠与青年鼠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老年组昆明小鼠在海马CA3区及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中SytⅠ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中年鼠和青年鼠(P0.05);昆明小鼠海马CA3、DG区SytⅠ的相对含量与学习期和记忆期的错误数及潜伏期均成正相关(P0.05)。由此推断,昆明小鼠可出现年龄相关性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其海马CA3和DG的SytⅠ相对含量出现年龄相关性升高,海马SytⅠ升高可能与昆明小鼠年龄相关性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减退有关。 相似文献
11.
差异显示技术是在转录水平上研究基因表达差异的有效方法。它通过一系列的锚定引物与随机引物组合把不同种细胞的mRNA进行分组反转录及PCR扩增,在相邻泳道上显示扩增结果,通过比较电泳图谱找出差异。差异显示技术建立至今仅五年时间便在分析基因表达差异、绘制遗传图谱、分离特异性表达基因、临床诊断遗传疾病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并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种从不同类型细胞或不同生长状态细胞中分离差异表达基因的快速mRNA差异显示技术.其特点是不用同位素标记,操作简便,在普通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就能分辨差异显示的cDNA带,便于DNA回收和进一步重组克隆.用此方法成功地分离到电离辐射诱导转录子.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人工接种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对受到细菌侵染的鲤鱼两个品种松浦鲤和德国镜鲤的病生理进行检测和分析,并采用DDRT-PCR方法对两种鲤的明显的抗感病个体基因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对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小板(PLT)、白细胞(WBC)记数,尿素氮(BUN)、白蛋白(ALB)、总蛋白(TP)、谷丙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血糖(GLU)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人工接种试验表明,松浦鲤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而德国镜鲤抗病性很差而感病性很强。DDRT-PCR结果表明,抗性基因在不同的鲤鱼群体之间及同种鲤鱼群体的不同抗感病个体之间表达水平不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反映出这两种鲤的抗性差异,在外来致病菌的刺激下,实验鲤体内的生理生化水平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些生化指标如谷丙转氨酶和总蛋白大幅度下降,其它生理指标表现出上升的趋势。总之松浦鲤在面对致病菌的侵染时从表型到生理生化水平上均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5.
海马诱发电位长时程增强现象(Long- term potentiatio,LTP),常被用来研究与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的学习与记忆过程的分子机制。为了研究微波照射对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采用海马齿状回诱发电位的群峰电位幅度(the amplitude of population spikes ,PS amplitude)和群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始终上升斜率(the initial slope of the population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pEPSP slope)两个观察指标。观察10mW/cm^2,15mW/cm^2和25mW/cm^2三个强度,2450MHz微波照射对乌拦坦麻醉在大鼠在体海马齿状回诱发电位和LTP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天1小时,连续7天的慢性连续型2450MHz微波照射阻碍麻醉大鼠在体海马齿状回LTP的产生,并使LTP的幅度减小。提示 微波照射造成学习记忆的损害,可能是通过阻碍海马LTP的产生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反转录PCR的方法,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mRNA作为内源参照物,测定了记忆增强肽ZNC(C)PR及其类似物对大鼠海马和皮层中胆碱能神经分化因子(CNDF)mRNA表达的影响。ZNC(C)PR能显著地增强CNDFmRNA的表达,并在给药后18h达到高峰(海马3.02倍,皮层5.33倍,与对照组比较P<0.01)。ZNC(C)PR受体的激动剂NLPR也能诱导CNDFmRNA的表达,并比ZNC(C)PR活性更高。ZNC(C)PR受体的拮抗剂ZDC(C)PR能部分地阻断ZNC(C)PR的作用。精氨酸加压素(AVP)只有微弱的活性,而催产素(OXT)则没有活性。以上结果表明CNDF是ZNC(C)PR作用的靶基因之一,且这种作用是通过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18.
锌及锌转运蛋白ZnT3在小鼠海马苔藓纤维的一致性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游离锌离子和锌转运蛋白ZnT3在小鼠海马的定位以及二的分布是否具有一致性。方法 应用锌TSQ荧光技术、锌金属自显影技术检测含锌神经元内的游离锌离子;应用免疫电镜技术检测ZnT3在含锌神经元轴突终末的分布。结果 游离锌离子和ZnT3免疫反应产物的分布在海马苔藓纤维内的分布具有一致性。在齿状回和CA3区的苔藓纤维内,锌和ZnT3蛋白定位于轴突终末的突触小泡。富含锌离子的含锌神经元轴突终末与CA3区锥体细胞的胞体和树突形成突触。尚可见锌离子存在于突触间隙内。结论 ZnT3向突触小泡内转运锌离子使锌离子聚积在含锌神经元轴突终末的突触小泡内,发挥锌离子的神经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9.
慢性复合应激对大鼠学习和记忆及海马神经元神经颗粒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复合应激对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及海马内神经元神经颗粒素(neurogranin,Ng)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复合应激组,复合应激组动物每天无规律交替暴露于复合应激原环境中,为期6周。应激结束后,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成绩,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各亚区Ng表达的变化,并用RT-PCR技术分析各组大鼠海马Ng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Morris水迷宫测试显示,应激组动物寻找隐蔽平台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应激组大鼠海马DG和CA3区Ng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海马CA1区的Ng的免疫反应性无明显差别;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动物的Ng mRNA水平亦明显上调(P<0.05)。结论慢性复合性应激大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增强;Ng在海马中的表达和Ng mRNA转录水平增高,提示Ng参与了该增强机制。 相似文献
20.
Differential display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Characterization of regulated gene expression in eukaryotic cells is essential for studying cell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as well as for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iseases. Differential display was developed for such comparative
studies by allowing a systematic and nonbiased screening for molecular differences at the level of mRNA expression between
or among different cells or tissues. The essence of the method is to amplify messenger RNA 3′ termini using a pair of anchored
oligo-dT primer and a short primer with an arbitrary sequence. The amplified cDNAs labeled with radioisotope are then distributed
on a denaturing polyacrylamide gel and visualized by autoradiography. Side-by-side comparison of mRNA species from two or
more related samples allows identification of both up- and downregulation genes of interest. Some of the most recent improvements
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is general protocol for differential displa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