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Jin J  Liu MD  Yin SY  Wang DQ  Liu SP  Chen DQ 《遗传》2011,33(3):255-261
老挝纹胸鮡是分布于澜沧江流域的一种特有鱼类,喜激流底栖生活。为了解其各地理种群间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变异,文章分析了129尾采自澜沧江8条支流水系的老挝纹胸鮡mtDNA细胞色素b基因1 138 bp的序列变异,共发现16个多态性位点,定义了15个单倍型。澜沧江老挝纹胸鮡遗传变异较低,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是h=0.299,π=0.299,有3个种群甚至没有变异,分子变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群内变异大于各种群间变异,种群间没有差异。对老挝纹胸鮡所有种群进行的单倍型错配分布呈现单峰型,中性检验结果均为负值(Tajima’s D=?2.36965,P<0.02;Fu’s Fs=?20.975,P<0.05)表明,澜沧江老挝纹胸鮡自然种群可能经历过近期的种群扩张事件。  相似文献   

2.
怒江扎那纹胸鮡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怒江水电开发将对扎那纹胸鮡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解扎那纹胸鮡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 文章测定了采自怒江中下游怒江州地区的贡山、古登和泸水及保山市地区的道街、勐糯和木城6个扎那纹胸鮡群体共102个个体的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结果显示, 在1 137 bp序列中共检测到87个变异位点, 定义了36个单元型。总样品的单元型多样性(h)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851±0.028和0.01356±0.0008。扎那纹胸鮡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 但怒江州种群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保山市种群。群体间分化指数(FST)(0.475~0.846)明显高于群体内分化指数(0.002~0.108), 且各群体间分化指数和地理距离呈线性正相关。利用AMOVA(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对遗传分化进行分割, 群体间和群体内分别占53.65%和 46.35%, 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5365 (P<0.01), 扎那纹胸鮡在怒江州和保山种群分化显著。单元型分子系统树和简约网络图显示, 扎那纹胸鮡单元型聚为两个独立的支系: 怒江州支系和保山市支系。这些鱼类至少代表一个管理单位, 但也可能是一个进化显著单位。因此, 建议保护扎那纹胸鮡种群, 在水电工程建设时应充分考虑扎那纹胸鮡种群结构现状, 避免不同区域的种群之间发生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3.
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最大的河流, 也是世界上淡水生物多样性最高的三大河流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国际河流属性, 澜沧江-湄公河淡水鱼类的多样性现状仍缺乏系统的认识。本文在近20年调查的基础上, 系统整理了澜沧江-湄公河中上游32个支流或亚流域的淡水鱼类物种名录, 在此基础上对其种类组成和分布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对澜沧江-湄公河中上游流域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 澜沧江-湄公河中上游共记录了淡水鱼类745种, 分属于2纲17目63科229属, 其中鲤形目鱼类451种, 占物种数的60.5%。分类学多样性指数显示, 从源头到中游, 淡水鱼类在分类阶元上的分布越来越均匀, 亲缘关系越来越远, 分类多样性越来越高。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CA)和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表明, 当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8.69时, 澜沧江-湄公河中上游32个亚流域可以分为源区、上游和中游3组; 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显示, 各组之间淡水鱼类组成差异显著(R = 0.877, P = 0.001)。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ilarity percentage analysis, SIMPER)结果表明, 导致3组差异性的鱼类主要是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 且随着地势阶梯的升高出现了科级、属级类群的替代。近几十年来, 随着流域各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澜沧江-湄公河鱼类多样性和渔业资源面临严重威胁, 未来需加强流域内国家间合作, 在流域尺度上制定科学保护计划。  相似文献   

4.
湄公河流域土壤侵蚀空间特征及其优先治理区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芳  朱源  许丁雪  施晶晶  江源 《生态学报》2019,39(13):4761-4772
湄公河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为沿岸居民提供了食物、交通等众多方面支持,在东南亚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土壤侵蚀是该流域主要环境问题,易引发土地退化和河流泥沙淤积。基于气候、土壤、遥感等区域数据产品,使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对湄公河流域土壤侵蚀状况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并通过联合信息熵方法,确定该流域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湄公河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98×10~3 t km~(-2) a~(-1),属轻度侵蚀;流域内近40%区域存在不同强度的土壤侵蚀,侵蚀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包括11个子流域(M4—M7、M9、T4—T6、T8、T10、T20),是未来土壤侵蚀重点治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和海拔是该流域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其中灌丛和裸地/稀疏植被分别为强烈和极强烈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与坡度的关系为随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和土壤侵蚀模数与海拔的关系相同。流域内剧烈程度侵蚀发生区主要特点为:土地利用类型为裸地/稀疏植被和灌木,海拔在500—2000 m,坡度在8—25°。基于优先级理论,对湄公河子流域的优先治理次序进行排序和划分等级,共分为4个等级,达到第一级的共3个子流域。通过以上研究分析以期能为湄公河流域今后的水土保持规划和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云南西双版纳鱼类名录及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祝坚、韩子林等近年曾在云南西双版纳采到鱼类32种;分隶27属9科,其中有一种系新种,分述于后: 胡鲇科 Clariidae 短尾胡鲇 Clarias hexcicinus(Lacepede) Macropteronotus hexacicinus Lacepede,1798,Hist.Nat.Poiiss.,V.采集地:勐海、勐混(中国新记 录)。 鮡科 Bagaridae 中华鮧 Glyptothorax sinense(Regan) Glyptisternon sinense Regan,1908,Ann.Mag.,I.P.110.采集地:普文。 三纹鮧 Glyptothorax trilineatus Rlyth Glyptathorax trilineatus Rlyth,1860,Journ.As.Soc.Bengal,29.p.154.采集地:勐混(中国新记 录)。 魾 Bagarius bagarius H.et B. Bagarius bagarius H.et B.1822,Fish.Ganges p.186.采集地:勐喇(中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6.
中国鲿科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中国鲿科鱼类代表种类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的全序列,对控制区基因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选用粒鲇科的中华粒鲇,鮡科的三线纹胸鮡作为外类群,用最大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鲿科鱼类中控制区基因适于系统发育分析,鲿科鱼类构成一个单系类群;圆尾拟鲿应该放入鮠属里。  相似文献   

7.
(1)天牛亚科Cerambycinae 1、卵纹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hederatus Heller 1926分布:广西龙州;印度,泰国,老挝。寄主:石萝(?)属,婆罗双树属,合欢属,榆绿属,坡垒属,栎属。 2、工字纹艳虎天牛Rhaphuma maculicollis Gressitt et Rondon 1970分布:海南岛尖峰岭;老挝。 3、道氏脊虎天牛Xylotrechus daoi Gressitt et Rondon 1970  相似文献   

8.
五十年代后期在湄公河流域发现可感染人的湄公血吸虫病,其病原湄公血吸虫 Schistosma mekongi的中间宿主被证明为开放拟钉螺 Tricula aperta (Temcharoen,1971)。湄公河的上游是流贯云南省的澜沧江,我们从1981年开始进行调查,在西双版纳发现有血吸虫和肺吸虫寄生的拟钉螺,经鉴定隶属拟钉螺属 Tricula一新种。  相似文献   

9.
图片新闻     
正越南的乡村社区与森林。研究显示,森林是中南半岛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覆被面积呈净增加趋势,之后净减少。相关人为因素在各地区表现不同,如刀耕火种主要影响老挝、缅甸,越南三国北部:选择性伐木主要影响缅甸、柬埔寨、老挝中部和南部;道路建设主要影响缅甸、泰国、老挝交界的"金三角"地区;经济林扩张主要影响中国云南西双版纳、湄公河沿岸、泰国南部、柬埔寨东部和东南部、越南南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澜沧江流域北部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分布,探究中华蜜蜂的食源和营养生态位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调查了澜沧江流域北部各海拔区域中华蜜蜂的种群分布,运用蜂蜜孢粉学(melissopalynology)分析了各海拔区域中华蜜蜂蜂蜜中花粉的组成特征和变化规律,并综合分析了海拔、中华蜜蜂营养生态位和蜂蜜中花粉的相关性,探讨了自然环境与中华蜜蜂的分布,海拔梯度与蜜粉源植物、中华蜜蜂的食源和营养生态位的关系。结果表明:澜沧江流域北部中华蜜蜂的食源种类丰富,中华蜜蜂种群主要分布于2200—2800 m海拔区域。不同海拔区域中华蜜蜂采食花粉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中华蜜蜂种群分布多的海拔区域,蜂蜜中花粉的种类较多,但花粉数量相对少。随着海拔梯度升高,中华蜜蜂蜂蜜中花粉的数量表现为先降后增,而花粉的种类则表现为先增后降。不同海拔区域的中华蜜蜂营养生态位存在差异,推测各海拔区域蜜粉源植物分布、中华蜜蜂种内和种间授粉昆虫及食草动物等竞争因素不同,但各海拔梯度间的变化差异不显著。海拔与中华蜜蜂营养生态位呈正相关(r=0.051),相关性不显著;海拔与蜂蜜中花粉数量呈正相关(r=0.047),与蜂蜜中花粉种类呈正相关(r=0.144),相关性都不显著;中华蜜蜂营养生态位与蜂蜜中花粉的种类呈负相关(r=-0.305),相关性显著(P!0.05);与花粉的数量呈负相关(r=-0.064),相关性不显著。蜂蜜中花粉的数量与种类呈正相关(r=-0.303),且相关性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LUCC及气候变化对澜沧江流域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小东  黄玮  易琦  刘晓舟  左慧婷  李蒙  李忠良 《生态学报》2019,39(13):4687-4696
运用SWAT模型,通过设置不同情景,定量分析了澜沧江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和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并结合RCP4.5、RCP8.5两种排放情景对流域未来径流的变化进行预估。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澜沧江流域径流模拟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率定期和验证期的模型参数R~2分别达到0.80、0.74,Ens分别达到0.80、0.73;从土地利用变化方面考虑,流域内的农业用地转化为林地或草地,均会导致径流量的减少,而林地转化为草地则会引起径流量的增加,农业用地、林地、草地三者对径流增加贡献顺序为农业用地草地林地,从气候变化方面考虑,流域内的径流量与降雨量成正比,与气温成反比;2006—2015年间澜沧江流域气候变化引起的月均径流减少幅度强于LUCC引起的月均径流增加幅度,径流变化由气候变化主导;在RCP4.5和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2021—2050年间澜沧江流域的径流均呈增加趋势,这与1971—2015年间流域实测径流的变化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12.
褶鮡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及二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鲇形目鮡科(Sisoridae) 中具有横褶胸吸着器的鱼类,已往有三个种的记载(Blyth1860;Hora and Chabanaud 1930;Hora 1937),即黄斑褶鮡 Pseudecheneis sulcatus(McClelland)、平吻褶鮡 Parapseudecheneis paviei(Vaillant)和扁体褶鮡 Propseudecheneistchangi Hora。它们既然有如上相同的形态特征,为什么要分放在三个属里?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又如何呢?Hora(1937,1952)曾多次讨论过这方面的问题,但前后观点并不一致。本文试从描述两个新种开始,然后根据骨骼比较和特征分析,对这两个问题作一次初步探讨。在此之前,先澄清一下几个种的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对南亚、东南亚及邻近地区胶蚧属昆虫分布资料归纳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实地调查资料,提出了胶蚧属昆虫的自然分布、扩散路线及地理起源。结果如下:胶蚧属昆虫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及邻近地区,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胶蚧属昆虫有2个分布区,即南亚分布区和东南亚分布区。国际流域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及它们的部分支流是胶蚧属昆虫扩散的通道。南亚扩散路线以印度为中心,分别向北、向西和向东3个方向扩散;东南亚扩散路线以马来西亚为中心,向北扩散。胶蚧属昆虫有2个地理起源,南亚范围以印度为中心,东南亚范围内以马来西亚为中心。胶蚧属昆虫的寄主植物是其分布扩散的先决条件,气候条件是限制分布扩散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4.
石爬鮡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爬铫(Euchiloglanis spp.)属Euchiloglanis Regan,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铫科(Sisoridae),是在高山峡谷,陡坡急流,枯洪流量悬殊的环境中底栖生活的小型冷水性淡水鱼类,是鰋鮡鱼类中除原鮡(Glyptosternum)外最原始的种类,主要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的金沙江、岷江水系干支流,海拔1800-3600m处.  相似文献   

15.
纵向岭谷区澜沧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王娟  崔保山  姚华荣  刘世梁 《生态学报》2008,28(4):1681-1690
以1985年、1995年和2000年纵向岭谷区的核心区-澜沧江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在GIS软件的支持下,以破碎度、分离度、优势度等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的脆弱度为评价指标研究澜沧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在这16a期间,景观结构变化导致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在时空分异性较强,生态安全程度呈下降趋势,由于研究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澜沧江流域的上、中、下游的生态安全指数分布形态及其下降幅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较低的生态安全指数(ES≤0.5)主要分布于该流域的下游呈东北-西南近"Y"形并沿江扩展,而较高的生态安全指数(ES≥0.6)主要分布于流域的中游呈东南-西北方向并沿江萎缩.人类的经济开发活动主要是在景观层次上进行,景观也是区域生态环境管理的基础单元之一,应用景观方法研究生态安全,揭示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迁移转化特征并进一步识别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其内在因素,对区域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鱼日女)鮡鱼类(glyptosternoid fishes)是鲇形目鮡科(Sisoridae)中一群鱼类的统称,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特征是没有胸吸着器,胸、腹鳍水平展开,第一根鳍条完全分节或在外缘生出许多软骨细条,被外表皮所裹,在腹面看到的是许多与分节或软骨细条大致对应的横纹绉褶,具有附着功能,以适应流水环境。这群鱼类包括8属22种(包括亚种)。因为在  相似文献   

17.
拉萨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丽  王东波  君珊 《生态学报》2019,39(3):757-769
2017年8月对拉萨河流域23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特征进行了调查,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1属(种),其中水生昆虫35属(种),占85.4%;软体动物2属(种),占4.9%;环节动物3属(种),占7.3%;线形动物1属(种),占2.4%。各点位平均物种数为8种,优势种组成差别较大,优势种主要有四节蜉属(Baetis spp.)、大蚊属(Tipula sp.)、纹石蛾属(Hydopsychesp.)、短石蛾属(Brachycentrus sp.)、水丝蚓属(Limnodrilus sp.)、摇蚊属(Chironomus sp.)等,各采样点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62只/m2。运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Marglef丰富度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18、1.32和0.49,生物多样性指数水平较低。采用均匀度指数法和底栖动物BI指数法进行了水质评价,两种评价结果显示分别有30.3%和56.5%的采样点水质为中污染至重污染状态。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拉萨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海拔、化学需氧量、硫化物、p H值、总磷和总氮。  相似文献   

18.
澜沧江-湄公河作为一条国际河流,是全世界鱼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流域之一,其中中国境内澜沧江流域的条鳅科鱼类共记录37种,由于该类群分类鉴定较为困难,流域内仍存在未被发现、描述或准确鉴定的物种。2015至2019年,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的澜沧江流域进行多次鱼类生物多样性调查,共发现3种未曾记录的条鳅科鱼类。对所采集到鱼类标本的重要性状进行测量,并与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形态特征比较,分别鉴定为长带条鳅(Nemacheilus longistriatus)、裸背南鳅(Schistura nudidorsum)和宽齿南鳅(S. latidens),均为中国物种新记录;其中,由于以前在中国记录的条鳅属鱼类均已移入南鳅属(Schistura),长带条鳅是目前中国分布的唯一条鳅属物种。本文对这3种新记录的条鳅科鱼类进行描述,对今后澜沧江条鳅科鱼类物种鉴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澜沧江鱼类资源的调查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独龙江流域鰋鮡鱼类分布特征及其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鰋鮡鱼类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周边,是一群适合于急流生活的鮡科鱼类。在独龙江流域7个点共采集271号鰋鮡鱼类标本(隶属鮡属、鰋属和异齿鰋属),结合各采集点数据绘制大鳍异齿鰋、藏鰋和扁头鮡的分布直方图,结果显示,藏鰋(E.labiatum)在流速较快的独龙江下游各采集点的种群数量较上游高,更适应急流生境。同时研究了这3种鰋鮡鱼类的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参数b(W=aL^b)的范围在2.8201和3.0131之间,均为异速生长;藏鰋的生长类型最接近等速生长.  相似文献   

20.
基于ESHIPPO模型的澜沧江中游大坝水生生物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小湾大坝蓄水前后8个采样断面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的对比调查,筛选出适于ESHIPPO模型生态风险评价的广域属种、特有属种(稀有种、特有种、资源种和土著鱼),并对其进行生态风险分析.结果表明: 大坝建设对水生物种产生一定程度的生态风险,尤其是对于澜沧江土著鱼类,水文形势改变增加了其生态风险;特有属种如浮游植物红毛藻、中华鱼子菜、溪菜,浮游动物云南棘猛水溞和西南荡镖水蚤等处于高风险状态,必须对其加强监测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广域属种均处于中度风险状态,对其除监测外应做好保护准备;小湾大坝蓄水后,12种土著鱼(光唇裂腹鱼、澜沧裂腹鱼、云南平鳅、黑线沙鳅、横斑原缨口鳅、拟鳗副鳅、云南四须鲃、宽头华鲮、长臀刀鲇、扎那纹胸鮡、无斑褶鮡、宽纹南鳅)处于高度风险状态,应立即对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其消失或灭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