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描述了江西晚白垩世南雄组产出的两颗大型兽脚类恐龙牙齿。这两颗牙齿的齿冠高度分别为91和76 mm左右。较小牙齿近似圆锥形,齿冠基部比率为0.72,与典型的暴龙类牙齿相似。较大牙齿横向侧扁,齿冠基部比率约为0.47,舌侧和唇侧表面近乎平坦,前后缘冠面基部发育明显的纵向褶皱,区别于已发现的暴龙科、鲨齿龙科和棘龙科成员的牙齿。江西大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发现对于全面了解华南地区南雄组多样化的脊椎动物群组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辽宁晚株罗世—早白垩世一长颈双弓类爬行动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初步记述了采自辽西凌源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双弓类水生爬行动物化石材料,并确立其为一新属瓣种-凌源潜龙。化石产于凌源大王杖子乡范杖子村义县组含火山灰的灰白色涌相页岩中,与狼鳍鱼共生。 相似文献
3.
湖南株洲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上白垩统产丰富的恐龙蛋化石,但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本文对湖南株洲天元区新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详细研究。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化石点恐龙种类丰富,可能包括至少两种蜥脚类、三种兽脚类和一种鸭嘴龙类。其中部分蜥脚类材料可能归属于梁龙超科,填补了该类群在东亚上白垩统的空白记录;一个蜥脚类坐骨则显示泰坦巨龙类的典型特征。兽脚类材料可能来自于小型的虚骨龙类、暴龙科和鲨齿龙科。前两者为晚白垩世的常见类群,而鲨齿龙科的化石记录在上白垩统非常少见。本文为鲨齿龙科可能在东亚一直延伸至晚白垩世提供了新的证据。该地区多门类恐龙化石的发现表明我国南方恐龙的种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而且可能是梁龙类和鲨齿龙类的最后栖息地。株洲恐龙动物群的发现对于了解亚洲特别是中国恐龙的生物地理区系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浙江江山白垩系—新的晰脚类恐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记述的巨龙科Titanosauridae一种属种--礼贤江山龙(Jiangshanosaurus lixianensis gen.et sp.nov.)产自浙江江山的金华组下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的Albian期。化石保存了部分头后骨骼,经过与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晰脚类化石的对比表明,新属的尾椎特征与巨龙科较为相似,肩胛骨、乌喙骨与巨龙科中的阿拉蒙龙属(Alamosaurus)最为接近,但新属的前部尾较大,前凹后突的程度较不明显。新属种保存的背椎和中部尾椎的部分特征与我国晚株罗纪马门溪龙科也很相近。新属种是我国首次记述的巨龙科化石,为研究白垩纪晰脚类恐在我国的演化分布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6.
浙江江山白垩系一新的蜥脚类恐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记述的巨龙科Titanosauridae一新属种———礼贤江山龙 (Jiangshanosauruslixianensisgen .etsp .nov .)产自浙江江山的金华组下部 ,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的Albian期。化石保存了部分头后骨骼 ,经过与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蜥脚类化石的对比表明 ,新属的尾椎特征与巨龙科较为相似 ,肩胛骨、乌喙骨与巨龙科中的阿拉蒙龙属 (Alamosaurus)最为接近 ,但新属的前部尾椎较大 ,前凹后突的程度较不明显。新属种保存的背椎和中部尾椎的部分特征与我国晚侏罗世马门溪龙科也很相近。新属种是在我国首次记述的巨龙科化石 ,为研究白垩纪蜥脚类恐龙在我国的演化分布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合浦盆地晚白垩世乌家组和古新世上洋组的介形类化石14属23种(描述1新种),可划分两个化石组合:(1)Rhombicypridea quadrata-Heterocypris hepuensis-Limnocythere sinuata组合,属于Talicypridea动物群,产于乌家组,时代为晚白垩世;(2)... 相似文献
8.
辽宁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一长颈双弓类爬行动物(英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初步记述了采自辽西凌源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双弓类水生爬行动物化石材料,并确立其为、新属新种──凌源潜龙(Hyphalosaurus lingyuanensisgen.et sp.nov.)。化石产于凌源大王杖子乡范杖子村义县组合火山灰的灰白色湖相页岩中,与狼鳍鱼(Lycoptera)共生。 凌源潜龙的正模是一具几乎完整、保存完好的化石骨架,包括近乎完整的头骨、下颌骨和头后骨骼,仅尾椎有少量丢失,标本上主要显露腹面骨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编号V11705)。其与水生爬行类Choristoderes共有特征包括平凹型脊椎,3个荐椎,背肋肿大,肢骨下节远短于上节,腕骨和跗骨弱骨化。凌源潜龙主要鉴别特征为:相对身体比例,头骨较小;颈部大大加长,颈椎19个;显著肿大的背肋呈S型;超过20组腹肋,每组由3段组成,而对应每一椎体有2~3组腹肋;第Ⅲ、Ⅳ 骨长度基本相等,第V 骨不为钩状。 凌源潜龙所具有的异乎寻常的长颈与三叠纪海相幻龙类(Nothosaurs)有相似的特征。其所具有的相对小的头骨,尖的吻部,似针状的牙,特殊的长颈及其埋藏特征反映该动物为适应湖泊环境的食鱼性动物。 凌源潜龙是迄? 相似文献
9.
记中国南方广东省南雄盆地晚白垩世一新的窃蛋龙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记述的窃蛋龙类一新属新种:遗忘始兴龙Shixinggia oblita gen.et sp.nov.是由北京自然博物馆于1995年采自中国广东省南雄盆地的始兴县。它具有以下特征:相对短的肠骨前突,肠骨高度与长度之比率大,并且肠骨的前突及后突的腹边缘均高于髋臼的背边缘。遗忘始兴龙还显示另一特征为股骨近端转子嵴内表面具有一大的气孔,胫骨近端也有类似的相对小的孔,而这些孔在其他已知的窃蛋龙类中均没有报道。这是继2003年报道的黄氏河源龙之后,中国南方第二个新的窃蛋龙类化石。 相似文献
10.
浙江临海晚白垩世一翼龙新属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记述了发现于浙江临海晚白垩世一翼龙新属种,命名为临海浙江翼龙Zhejiango-pterus linhaiensis gen.et sp.nov.。其形态特征与美国堪萨斯州上白垩统Santonian阶产出的Nyctosaurus相接近,本将其归于夜翼龙科Nyctosauridae,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可能发现于江西赣州晚白垩世南雄组地层中一件标本报道了窃蛋龙科一新属种——斑嵴龙。新标本具有以下不同于其他窃蛋龙属种的特征:由前颌骨和鼻骨形成的脊冠具有阶梯状的后端,表面有两个纵向的沟槽和许多倾斜的条痕;外鼻孔延长,其后侧与眶骨相近;翼骨腭骨支背缘有一深窝;齿骨后背缘有纵向沟槽;上隅骨前背缘有小结节。斑嵴龙腭部和下颌的一些特征不同于窃蛋龙科的其他属种,但近似于更原始的窃蛋龙类。这些特征表明斑嵴龙代表窃蛋龙科中相对原始的一个属种。这一系统发育假说得到了定量的系统发育分析的支持。斑嵴龙的发现不仅增加了晚白垩世窃蛋龙科的分异度,而且为这一类群的特征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记述了在广西省田阳县晚始新世公康组中发现的一新的古灵猫科化石——稀少东方鼬(Orientictis spanios gen.etsp.nov.)。新属与科中其他属不同在于M1呈三角形,不对称,后壁明显短于前壁并在中部向前凹入。 相似文献
13.
浙江天台盆地晚白垩世恐龙蛋新类型(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赖家组和赤城山组是我国最重要的恐龙蛋化石产出地层之一。近年来,我们对天台盆地陆相红层中的恐龙蛋化石层位进行了详细厘定,对恐龙蛋类型进行了系统描述,并对前人报道的一些属种进行了分类订正。研究显示,天台恐龙蛋化石群基本上可分为7蛋科、12蛋属和15蛋种,代表了我国晚白垩世早期的恐龙蛋化石组合。本文简要报道了主要产自天台盆地赤城山组的双塘似蜂窝蛋(新蛋属、新修订种)、木鱼山半蜂窝蛋(新蛋属、新蛋种)、国清寺副蜂窝蛋(新修订种)、天台棱柱形蛋(新修订种)和张头槽马赛克蛋(新蛋属、新修订种)等3新蛋属、5新蛋种和修订种的主要鉴定特征,并建立一新蛋科——似蜂窝蛋科。 相似文献
14.
15.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驰龙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底部陆家屯层近年来产出大量恐龙和其他脊椎动物化石 ,其中包括兽脚类恐龙当中的伤齿龙类和窃蛋龙类 (Xu ,2 0 0 2 )。本文报道该层位产出的一件驰龙类化石标本。通过对比研究 ,我们确认这一标本不同于热河群已知的其他 3种驰龙类 ,并建立了驰龙类的一个新属种 :陆家屯纤细盗龙 (Graciliraptorlujiatunensisgen .etsp .nov .)。驰龙类最初发现于北美晚白垩世地层中 (MatthewandBrown ,1 92 2 ) ,随后在蒙古晚白垩世地层中也有发现 (Osborn ,1 92 4 ) ;现在已知驰龙类的化石记录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中亚地区的白垩纪地层中 (Xu ,2 0 0 2 )。千禧中国鸟龙 (Sinornithosaurusmillenii)曾代表最早的确定无疑的驰龙属种 (Xuetal.,1 999) ,其生存时代大约为 1 2 5Ma (Swisheretal.,1 999)。陆家屯纤细盗龙正型标本产于义县组底部陆家屯层 ,其上覆和下伏岩层的同位素年代分别为 1 2 8Ma和 1 39Ma (Swisheretal.,2 0 0 1 )。因此 ,陆家屯纤细盗龙代表已知最早的驰龙属种。陆家屯纤细盗龙和其他驰龙类共享以下近裔特征 :尾椎前关节突和脉弧极度加长、上颌齿后缘锯齿明显大于前缘锯齿和指节III- 2明显缩短。陆家屯纤细盗龙的以下近裔特征区别于其他驰龙类 :中部尾椎有一板状结构连接左右后关节 相似文献
16.
镰刀龙类化石主要分布于亚洲白垩纪地层 (RussellandDong ,1 993;Xuetal.,1 999a ;KirklandandWolfe ,2 0 0 1 )。最近发现于内蒙古上白垩统二连组的杨氏内蒙古龙(Neimongosaurusyangi)代表这一类群中较为原始的属种 (张晓虹等 ,2 0 0 1 )。通过研究产自同一化石地点的镰刀龙类新材料 ,我们鉴定出一个不同于杨氏内蒙古龙的新属种 ,美掌二连龙(Erliansaurusbellamanusgen .etsp .nov.)。依据以下特征将Erliansaurusbellamanus归入镰刀龙超科 :肩胛骨干远端狭窄、肱骨近端角状、肱骨有后转子、肱骨的尺骨髁和桡骨髁位于肱骨干前部、肠骨髋臼后支远端加厚、距骨髁小和腓骨近端后缘窄。Erliansaurusbellamanus的以下自近裔特征区别于其他镰刀龙类 :前部尾椎具加大的滋养孔、肱骨后转子嵴状、肱骨后转子内侧有一卵形凹陷、肠骨外侧面坐骨柄上方有一多皱的肿状突起、腓骨近端后缘明显高于前缘以及腓骨前转子大、位置靠远端。本文对镰刀龙类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结论如下 :北票龙 (Beipiaosaurus)代表除Eshanosaurus外最原始的属种 ,它没有以下一些其他镰刀龙类的进步性状 :掌爪近端深、胫骨短于股骨、非常短的骨以及第一骨关连跗骨。Erliansaurus、Alxasaurus、Neimongosaurus和Nothronychus比Bei 相似文献
17.
辽宁早白垩世会鸟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辽宁朝阳大平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湖相地层中发现的会鸟化石一新种,窄脊会鸟(Sapeornis angustis sp.nov.)。尽管新种正型标本属于一亚成年个体,但除个体较小外,还在许多特征上很容易与属型种(朝阳会鸟)相区别。例如,不超过6枚荐椎,肱骨的三角脊和气窗均较细窄,三角脊远端的背突不显著尖锐,乌喙骨具有较长的肩峰突,叉骨枝较细,叉骨突较短,第一掌骨以及耻骨突均相对较短等。和始祖鸟以及其他已报道的会鸟标本一样,新种材料没有保存胸骨,肋骨上也未见钩状突起,推测这两种结构可能在个体发育的晚期才开始骨化,上述标本均为发育早中期的个体。会鸟新种的发现为这一基干的原始鸟类提供了新的解剖特征,并表明在会鸟的演化过程中存在个体的逐步增大以及一些形态特征的特化现象。这一新的发现还为分析早白垩世陆地生态系统的鸟类多样性增添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记广西田东却林缅甸先炭兽的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产自广西田东县却林那读组中一残破的缅甸先炭兽 (Anthracokeryxbirmanicus)头骨。通过对化石的描述 ,对该种特征进行了补充和分析 ,并认为其终生生长的上犬齿可能是用来作为争夺领域和配偶的武器。终生生长的上犬齿的发现 ,证明炭兽类具有性双形。将那读动物群和缅甸邦唐动物群进行对比 ,认为那读组的时代很可能有一部分属于中始新世 相似文献
19.
河南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含恐龙蛋地层中的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地层高沟组、马家村组和寺沟组共发现介形类13属(亚属)20种,其中高沟组和寺沟组的介形类为首次报道.文章重点讨论了介形类Talicyridea动物群,其中Talicypridea,Altanicypris,Ruficypris和Lunicypris属的地质历程均限于晚白垩世.依据Talicyprid... 相似文献
20.
辽宁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三尖齿兽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描述了戈壁锥齿兽科 (Gobiconodontidae)一个新的属种———陆家屯弥曼齿兽 (Meeman nodonlujiatunensisgen .etsp .nov.)。标本产于辽宁西部朝阳市上园镇陆家屯下白垩统义县组一段的凝灰质砂岩层中 ,为一具完整齿列的左下颌骨。新属与戈壁锥齿兽 (Gobiconodon)共有以下区别于其他三尖齿兽类的特征 :2颗下门齿 ,i1增大 ,后部门齿、犬齿和前部前臼齿尖锥形 ,前臼齿具有高的中央尖和小的附尖 ,i~p1向前平伏。因此 ,新属被归入戈壁锥齿兽科。弥曼齿兽与戈壁锥齿兽及其相近属的区别在于 :下门齿和下犬齿更加平伏 ,i1在比例上更大 ,而i2则更小 ;最后一枚下前臼齿与第一枚下臼齿之间没有齿隙 ;前臼齿退化 ;下臼齿长度大于高度 ,主尖向后倾斜 ,与b尖和c尖相比 ,a尖较低 ,m1显著小于m2~ 4。新属下臼齿没有齿带 ,与爬兽 (Repenomamus)相似 ,而与戈壁锥齿兽不同。基于与爬兽齿列的对比 ,讨论了戈壁锥齿兽类的齿式 ,认为其应具有两颗门齿 ,而不是以前认为的 1颗门齿 ,从而将戈壁锥齿兽类下齿列齿式修订为 :2·1·2~ 3·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