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高背型鲫鱼的形成及其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鱼类远缘杂交技术和雌核发育方法获得了新型四倍体鲫鲤(G1×AT). 在G1×AT中发现2%的高背型个体, 其自交后代性状发生分离并形成3种两性可育的二倍体鱼: 高背型红鲫、高背型双尾金鱼和青灰色鲤鱼. 其中高背型红鲫自交, 后代性状继续发生分离, 形成高背型红鲫、花鲫和青鲫. 本文主要对这3种高背型鲫鱼及其自交后代的外形特征、染色体数目、性腺显微和超微结构以及繁殖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ⅰ) 这3种高背型鲫鱼在外形上都具有体背高、尾柄短、头部小的优良特性. 高背型红鲫、花鲫和青鲫的体高/体长值分别为0.54, 0.51和0.54, 三者明显高于普通红鲫的体高/体长值0. 41(P<0. 01); (ⅱ) 3种高背型鲫鱼染色体数目与普通红鲫染色体数目一致, 都为2n=100; (ⅲ) 这3种高背型鲫鱼都具有正常的卵巢和精巢, 它们分别能产生成熟的卵子和精子, 为二倍体高背型鲫鱼品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ⅳ) 与普通红鲫相比, 3种高背型鲫鱼具有产卵(产精)量大、繁殖期长、受精率和孵化率高等优点. 它们通过自交培育出了具有高背特征的二倍体鲫鱼群体; (ⅴ) 3种高背型鲫鱼既具有较高的观赏和食用价值, 也可以作为优良的二倍体亲本与四倍体鱼交配来制备高背型三倍体鲫鱼. 这3种高背型鲫鱼的形成在生物进化研究和鱼类遗传育种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洱海高背鲫鱼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高背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养殖发展很快,云南不少湖泊均有分布。目前,高背鲫鱼不仅在滇池渔业上已占有重要地位,在洱海中数量亦有明显增加。为了搞清两个湖泊的高背鲫鱼是否有区别,本文着重从细胞遗传学角度,对二者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不同地理区域鲫鱼染色体银染核仁组织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对不同地理区域的鲫鱼(Carassius auratus)—滇池高背鲫、低背鲫、方正银鲫(C.auratusgibelio)的核型及核仁组织者NORs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高背鲫来源作些初步探讨,结果如下: 1.低背鲫Carassius auratus (back low type):2n=100,22m+30sm+48t.st,NORs=4,出现于第5—6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短臂。 2.滇池高背鲫Carassius auratus(back high type):2n=156,30m+46sm+80t.st,NORs=6,出现于第5—7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短臂。 3.方正银鲫C.auratus gibelio:2n=162,32m+52sm+78t.st NORs=4,出现于第5—6对亚中着粒染色体短臂。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三个玉米品种根尖染色体 C-带带型和间期核的染色中心。不同品种 C-带带型不同,同一品种某些对染色体的两个同源染色体之间带型具有杂合性。不同品种间期核的染色中心不同。每个品种的染色中心数接近染色体明显的 C-带数。  相似文献   

5.
河南花背蟾蜍的核型、C-带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分布于河南新乡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河南产花背蟾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2条,核型公式为2n=22(20m 2sm),全部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NF=44。Ag-NORs具有多态现象。C-带核型显示22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正染,No.1染色体近着丝粒处有不恒定插入型C-带,No.4染色体具有恒定近端部插入型C-带,随体部位被正染的仅占所观察细胞的15%。  相似文献   

6.
小山蛙和中国雨蛙的核型及其C—带和银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建民 《遗传学报》1989,16(1):42-48
采用骨骼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法和BSG及Ag-NORs显带技术,研究了小山蛙(Rana minimus)和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的常规核型、C-带和Ag-NORs。小山蛙2n=26,有5对大型和8对小型染色体。第6对染色体短臂近着丝点处具次缢痕,并为C-带染色阳性,银带显示此次缢痕处,即是标准NORs。C-带显现于几乎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区,插入型C-带少且弱,无端位带。中国雨蛙2n=24,有6对大型和6对小型染色体。次缢痕在第10对染色体长臂上,亦为C-带染色阳性,并与银染显示的标准NORs相一致。C-带分析表明,亦以着丝点C-带为主,插入型C-带少,无端位带。本文初步讨论了蛙科和雨蛙科的核学特征以及它们间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7.
黑麦染色体的带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染色体分带技术,对2个黑麦品种的Giemsa C-带带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黑麦染色体的基本带型。可以看出,黑麦染色体的Giemsa C-带具有以下特点:在所有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具有染色深,大而明显的末端带;一部分染色体的长臂末端带较小;着丝点带较浅,在一对染色体上有明显的核仁缢痕带;有的染色体有染色较浅的中间带,这  相似文献   

8.
迷宫漏斗蛛Agelena labyrinthica的染色体(蜘蛛目:漏斗蛛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迷宫漏斗蛛的染色体数目、形态结构和性染色体组成。结果表明,迷宫漏斗蛛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是:雄性2n=42,雌性2n=44,性别决定机制属X_1X_2O型。X染色体是全部染色体中最长的和最短的2个(对)。染色体似乎均为端或亚端着丝粒染色体,这由C-显带标本分析所证实,没有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的证据。C-带标本分析表明,常染色体中,各条染色体的C-带纹,其大小和染色深浅无明显差异,但X_2染色体上有明显宽的C-带纹。C-显带处理没有得到稳定的有重复性的带纹。  相似文献   

9.
玉米染色体G—带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运淳  刘立华 《遗传学报》1990,17(4):282-288
本文对3个玉米自交系,及其中两个自交系的杂交F_1有丝分裂早中期染色体的G-带带型进行了比较研究。所有的供试材料G-显带的染色体上都具有两种类型的带纹,我们称A型带和B型带。A型带为沿染色体长轴分布,较细的,密切邻近的多重带纹。不同自交系的A型带带型基本相同,杂交F_1的A型带无明显的异型性。非同源染色体间带型各不相同,某些染色体具有易于识别,特征性较强的A型带标记。B型带一般为深染色的大带,位于染色体的近端区。同一自交系每两个同源染色体的B型带可以配对,不同自交系B型带带型互有不同。杂交F_1某些染色体上的B型带带型异型性明显。具异型性的染色体对中一成员的带型与一个亲本相似,另一成员与另一亲本相似。比较对同一细胞先后作G-和C-显带处理的结果表明,B型带和C-带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0.
云南高背鲫鱼不同组织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滇池中云南高背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脑、眼睛、肝脏、心脏、肌肉5种组织中的酯酶(E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乳酸脱氢酶(LDH)3种同工酶的表达模式,并对各种酶的同工酶酶谱表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高背鲫鱼的同工酶系统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且同工酶的种类与活性变化与其功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天兰冰草染色体形态和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铁矾苏木精染色法分析了天兰冰草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天兰冰草(2n=42)染色体都是中部和近中着丝点,有两对染色体带随体。根据染色体大小、着丝点位置、有无随体等特点排列了染色体组型图。 用修改的Vosa(1972)Giemsa C-带方法研究了天兰冰草和普通小麦的C-带带型。发现天兰冰草有两组染色体的带型相似。其余的一组染色体和普通小麦B组染色体,在形态和带型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它们和小麦B组染色体一样也有两对带随体的染色体,这两对染色体的带型也与1B和6B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因此,作者用B_2X_1X_2表示天兰冰草的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雅罗鱼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Ag-NORs、C-带和G-带显带技术对准噶尔雅罗鱼(Leuciscus merzbacheri)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雅罗鱼2n=50,核型组成为18m+14sm+6st+12t,NF=82,没有异型性染色体分化。(2)Ag-NORs的数目在不同的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2个,出现1个Ag-NORs的频率最低(10%),出现2个的频率最高(70%);Ag-NORs主要出现在m1对和m4对同源染色体上;未发现有Ag-NORs联合的现象。(3)准噶尔雅罗鱼的染色体均呈现C-带阳性,可分为着丝粒C-带和端粒C-带。(4)同源染色体上G-带带纹基本一致,其带纹在每对染色体上的数目及分布具有明显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两种短鼻蝗的染色体C-带核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傅鹏 《遗传》1991,13(5):16-18
本文初次报道了癫蝗科Pamphagidae短鼻蝗属Filchnerella kearn,两个种(青海短鼻蝗F.kukunoris B.-Bienko和永登短鼻蝗F. yongdensis Xi et Zheng)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11染色体C-带核型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短鼻蝗的染色体组型和结构异染色质总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并且C-带在第3,5,6,7,8和X染色体上分布和强弱相同,以上反映了两个种在系统演化上的亲缘关系。另外,两者C-带带型上的差异在第1,2,4,9号染色体上有不同程度反映,尤其在对应的第2和第4染色体上居间C-带发生的位置和强弱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纳特竖蟾(Eupemphix nattereri Steindachner,1863)巴西3个产地标本的核型,均为2n=22,由1对端部和10对中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仅一对NORs位于No.11染色体对长臂端部,而其位置有别于常见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近着丝点位置.该NORs的位置为r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所确认.各染色体对中,着丝点C-带明显,插入或端带偶见.某些标本的No.8同源染色体对间C-带的大小随异染色质化的程度不同而变化.居于较小的实验标本量,这种在3个产地的雌或雄性标本之一中观察到的C-带异型现象可能为种下细胞地理学变异,亦或为细胞学意义的性染体分化.3产地之一的标本核型的No.11着丝点C-带异染色质化的程度较高.CMA3染色检测到部分GC-rich区域,DAPI染色未显示任何AT-rich区.成功获得BrdU复制带,并将其与滑背蟾类动物(leiuperid)中近缘属及物种进行对比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纳特竖蟾的核型与斑符泡蟾种组(Physalaemus signifer group)难以相互区别,而与肿肋蟾属(Pleurodema Tschudi,1838)极为相似.核型数据支持形态学上将纳特竖蟾、二光肿肋蟾[Pleurodema diplolister (Peters,1870)]和短头肿肋蟾[P.brachyops(Cope,1869)]划为同一分支的观点[动物学报 53(2):285-293,2007].  相似文献   

15.
鲫鱼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罗静  张亚平 《遗传学报》1999,26(1):28-36
用1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鲫属普通鲫鱼低背型,高背型,异育银鲫,日本白鲫及华南鲤的变种红鲤共124个个体的线粒体DNA进行了RFLP分析,14种酶具多态,共计43种限制性态型,11种单倍型。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三系及其杂种根尖染色体C-带带型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玉米的两个雄性不育系,和它们共同的保持系、恢复系以及两个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的F_1进行了根尖染色体C-带带型的遗传分析。从明显的C-带带型看,不育系与保持系相同,恢复系与不育系和保持系显著不同。在F_1中,从父母本之间带型有明显差异的4对染色体看,每对同源染色体的一条,其带型和一个亲本相似,另一条和另一个亲本相似。以明显的C-带带型作为标记,在杂交后代中可以直接对不同亲本遗传下来的染色体进行追踪。 文中讨论了在明显C-带带型方面细胞质对细胞核有无影响,用品种间明显C-带带型的差异大小作为选配强杂种优势组合的依据,以及从细胞学上鉴定核代换程度的标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芥蓝和结球甘蓝染色体组型及C-带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改进的染色体标本制片技术,研究了芥蓝和结球甘蓝的染色体组型和 C-带带型。两种植物的二倍体均由4对中着丝粒、5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组成,其中一对为随体染色体。芥蓝和结球甘蓝具有统一的染色体组型公式:2n=18=8m+10sm(2SAT),但两者的某些染色体在编号顺序上有差异。在结球甘蓝中观察,到4种不同形态的随体。用 BSG C-带方法得到 C-带带型,带型公式,芥蓝为2n=18=CITS 型=10C+2CI_++4CT~++2CS;结球甘蓝为2n=18=CITS 型=8c+2CI_++6CT~++2CS。某些带纹具多态性和杂合性。本文从染色体水平上讨论了芥蓝与甘蓝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栽培芍药染色体的Giemsa C-带及体细胞染色体联合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用Gicmsa C-带技术观察了栽培芍药三个品种的染色体带型,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第Ⅰ和第Ⅱ对染色体C-带的不同。间期核的染色中心数目不是固定的,而是可变动的。这些染色中心在整个间期核阶段始终保持着后-末期的基本构型。此外,观察到体细胞同源染色体的联合百分率为32%,其中具随体的染色体的联合百分率达40%。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温室希蛛的染色体数目、形态结构和性染色体组成。从目前的结果可见,温室希蛛的染色体数目是:雄性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2,雌性为2n=24。其性决定机制属于X_1X_2O型。所有染色体似乎均为端或亚端着丝粒染色体,这个结论被对其C-带标本的分析所证实。两个(对)X-染色体是最短的和次最短的,温室希蛛染色体C-带标本的分析没有观察到染色体间有明显的结构差异。在染色体G-带标本中,获得了稳定的带纹。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骨髓染色体制片法,对捕自我国浙江萧山市的臭鼩进行了组型、G-带、C-带和核仁组织区银染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臭鼩染色体数目为2n=40,组型为8(m)+2(sm)+10(st)+18(t),性染色体为,(?):X(m或sm),Y(m或sm);♀:XX(m或sm)。G-带较为丰富,每一对染色体都有其特定的带型,较易于辨别与配对。在C-带方前,4对中间着丝粒染色体与5对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着丝粒带,1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与9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缺乏C-带物质,性染色体具丰富的远端带及中间带.银染的结果显示,第5、12和13对染色体具银染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