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物活动节律和时间生态位分化是动物行为在时间维度的分布, 是对时间资源利用的重要体现。动物活动节律受到环境因素和种间作用的影响, 因此, 了解动物活动节律以及时间生态位有助于揭示群落中同域分布物种时间资源利用的差异及共存机制。近10多年来, 红外相机技术在国内外野生动物监测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积累了大量有时间记录的动物行为数据, 极大地促进了动物活动节律和时间生态位分化的深入研究。本文对动物活动节律研究以及应用红外相机数据研究动物活动节律的方法进行梳理, 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 利用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 分析了鸡形目鸟类的活动节律, 以阐述单物种和多物种的活动节律以及种间作用对动物日活动节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车八岭保护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和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等3个鸡形目物种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 物种间的日活动节律呈现中等程度的重叠。最后, 针对动物活动节律分析方法应用的建议及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希望为国内动物活动节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将大白鼠背部烫伤后,用大肠杆菌涂抹创面,分别用BS_(224)菌(抑菌生)及AG—SD(磺胺嘧啶银霜)处理创面,以观察抑菌生对动物烫伤感染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抑菌生对有一定耐药性(但对AG—SD不耐药)的大肠杆菌引起的烫伤局部感染具有较强的防治功效,其作用和疗效优于AG—SD。  相似文献   

3.
光周期对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昼夜节律及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周期对动物昼夜节律的维持具有重要的影响,地下鼠的生活方式导致其昼夜活动节律产生变化,分化出随机活动和节律型两种模式.本文采用录像观察记录的方法,测定了棕色田鼠(Lasioposomys mandarinus)和昆明小鼠(Mus musculus)在不同光暗周期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表明:28 d的光周期变化对棕色田鼠...  相似文献   

4.
在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中,了解动物的活动节律是分析其生存策略的重要前提。基于2013年3月—2014年2月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资料,通过相对丰富度指数分析10种最常见兽类的季节性节律和日活动节律。结果显示:(1)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北花松鼠Tamias sibiricus、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和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在夏季活动最频繁,果子狸Paguma larvat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和野猪Sus scrofa在秋季活动最频繁。通过分析松鼠的年活动节律,推测其可能为2013年11月人为放生至保护区的新物种。(2)果子狸、中华斑羚、猪獾、豹猫和野猪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北花松鼠、松鼠Sciurus vulgaris和岩松鼠为昼行性动物。(3)依据兽类探测红外相机的行为表现,发现不同种类动物对红外相机产生了回避或受到吸引的行为。研究表明,红外相机是一种长期监测林地兽类活动节律的有效技术手段,可为制定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红外触发相机技术近年来不但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和分布的调查与观测,还可用于对动物活动节律和行为的研究分析。本研究在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公里网格法布设60台红外相机,于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累计完成14 657个相机工作日,采集到5种荒漠有蹄类动物的1 892张独立有效照片。通过计算相对多度指数,对它们的活动节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5种荒漠有蹄类动物总的相对多度达到129.08,其中岩羊(43.87)和北山羊(42.98)的相对多度较高,其次是盘羊(25.38)、蒙古野驴(15.62)和鹅喉羚(1.23);(2)5种荒漠有蹄类动物的年活动节律表现出一致性,即5—6月活动最为频繁,11—12月出现第二个活动高峰;(3)蒙古野驴不同季节在水源地出现的日活动节律没有明显的规律,但在22:00—24:00会出现一天的峰值;而春、夏季鹅喉羚在水源地出现的最大活动峰值是在12:00—14:00;(4)各季节北山羊和岩羊的日活动节律均呈双峰型,北山羊的第2个活动高峰时间比岩羊的更偏晚一些;盘羊在冬季和春季为双峰型,夏、秋季出现3个高峰;岩羊、盘羊和北山羊的夏季日活动节律在清晨的活动高峰提前、傍晚的活动高峰推后;(5)5种荒漠有蹄类动物中,北山羊的夜间相对多度较高。荒漠有蹄类动物的年活动节律主要随生活史周期而变化,日活动节律除了受行为习性和日照节律的影响之外,不同种类主要因其栖息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陈静  武丙琳  鲁庆彬 《生态学杂志》2016,27(11):3719-3726
动物个体行为的生态效应主要反映在它们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上.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在杭州野生动物园,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群圈养阿拉伯狒狒的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在活动时间分配中,主要活动(频次百分率≥5%)包括休息(42.5%)、游动(16.2%)、玩耍(10.0%)、摄食(9.8%)、理毛(9.4%)和观望(7.3%);频次百分率低于5%的称为次要活动,共4.8%.2)阿拉伯狒狒的活动时间分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摄食和观望时间增加,玩耍和理毛时间减少,但休息和游动行为没有显著季节差异.3)阿拉伯狒狒通常在上午和下午分别出现摄食高峰,并随着气温逐渐转冷,摄食活动逐渐增加,出现3个摄食高峰;这可能是动物在寒冷季节为抵御寒冷而采取的补充能量的一种策略.4)在温暖季节,阿拉伯狒狒只有中午一个休息高峰和一个理毛高峰,更多时间用于游动和玩耍,表现为多峰特征;在寒冷的冬季,休息行为也体现了多峰特征,但其游动、玩耍和张望时间节律并不与温暖季节有明显差异.因此,杭州地区圈养阿拉伯狒狒的冬季日活动节律与许多灵长类(如黑冠长臂猿、维氏冕狐猴和绒毛猴等)不一样,采取摄食增加能量,而非休息减少能量消耗的策略.总之,阿拉伯狒狒的行为体现出明显的节律性,且其活动节律具有季节性差异,这些可能是阿拉伯狒狒适应于圈养环境特有的食物资源和温度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东北鼢鼠活动强度及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的活动节律是对环境条件的综合适应,营地下生活的啮齿动物常年栖息于相对低氧和黑暗的土壤环境,其活动节律及强度如何受栖息地土壤温度和湿度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特征,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这种影响的结果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地下生活啮齿动物对其栖息地长期适应的生活史策略.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是我国北...  相似文献   

8.
“交叉灌流”是经典的生理实验模式之一,但此法仅适用于急性实验。自从一百多年前Paul-Bert(1860)用手术方法将两只大白鼠成功地联合一起,为慢性实验提供了理想的模型。其后,经 Sauerbruch,Heyda,Hill,Bunster 和 Meyer 以及近年的 Grüninger 等不断改进,使手术方法益臻完善。此种实验模式定名为联体动物(parabiosis)。目前用于联体的动物有大白鼠、小白鼠、豚鼠、家兔、鸟类、犬等;在杀虫剂研究中,还有用红猎蝽、果蝇等昆虫纲动物制成的联体。联体动物在内分泌学、免疫学、遗传学、肿瘤学、老年学、放射医学、以及肝性昏迷等临床医学中都已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说,联体动物是研究体液机理的一个比较简单、有效而且接近自然状态的实验模式。我们曾用这个实验模式探讨肾脏代偿性生长的体液调节。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对动物生理节律的认识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的生理活动或生活习性常常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很多动物的觅食、生长、繁殖和迁徙,明显地具有周年、周月、周日节律。由于它们能起到计时的作用,又与生理活动有关,因此人们又称其为“生物钟”或“生理钟”。  相似文献   

10.
参照国家“实验动物资源共性描述规范”的数据分类原则,以实验动物所包含的基本信息、遗传数据、生理数据、生化数据、解剖数据等五大生物学特性数据种类进行划分,采用层级结构探索了一套灵活性、可扩展的实验动物生物学特性数据动态分类编码方法,该方法对实验动物数据资源的科学保存、有效共享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实验用豚鼠的生物学特性与饲养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饲养环境和条件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实验动物的生长发育、生理功能与机体代谢,而实验动物的生理状况对实验的顺利进展和实验结果的准确与否关系重大。豚鼠是实验室用途广泛的动物之一,但由于其生性敏感,具有一些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对豚鼠的实验室饲养和管理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值得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唇针镇痛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和针刺镇痛的关系已有一些报道。脑内埋藏皮质激素后,在大白鼠肾上腺皮质发生萎缩的同时,针刺镇痛效应明显下降(中山大学生物系,1977)。给大白鼠摘除垂体后,针刺镇痛效应也明显减弱;但摘除垂体后补给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动物,其针刺镇痛效应并不减弱(苏州医学院,1976)。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认为糖类皮质激素并不参与针刺镇痛作用(1978)。  相似文献   

13.
猴类是比较接近人类的动物,近年来用猴作为实验动物日益增多(Фридману,1977)。恒河猴(Rhesus Monkey)是目前广泛用于医学生物学研究的猴类之一,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心血管疾病较理想的动物。心电图检查是常规观察心脏生理活动的基本指标,现将我们对38例正常成年恒河猴的心电图分析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动物活动节律是在光周期、外界环境和内在生理机制共同调节下,动物表现出的休息和活动规律,它可以反映出动物个体营养状况、生存压力及社会地位等信息,是研究动物生态行为策略的重要依据(孙儒泳,2006)。尚玉昌(2006)认为温度和光照强度变化直接影响动物行为,而食物资源和天敌数量变化则能间接影响动物行为。目前对于地上栖息的啮齿动物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已有许多报道(金建丽等,2003;纪春艳等,2005;宛新荣  相似文献   

15.
近日节律(circadian rhythm)是指周期约为24小时的生物节律。作为一种内源性的生物计时系统,它调节动物的行为、生理和代谢等多个过程,从而使其适应昼夜环境变化。哺乳动物近日节律受包括CLOCK在内的多个分子组成的反馈环路调控,自身维持节律性震荡并受外界环境光和非光授时信号导引,最终输出信号调节生物学过程。本文简要综述了小鼠核心钟基因clock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大白鼠(Rattus norvegicus domestica)为科学研究和教学广泛采用的实验动物,它是野生的褐家鼠经长期人工饲养而成的变种。属于哺乳纲、啮齿目、鼠科。近年来不少中学的动物学实验不用家兔而改用大白鼠,为此,本文就大白鼠形态结构中的某些特点和与家兔不同之处作一些介绍。大白鼠的骨骼系统分为中轴骨骼和四肢骨骼两大部分。中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柱、肋骨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石渠县藏狐昼间行为特征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动物的活动节律作为行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狐属(Vulpes spp.)和类狐(Foxlike)犬科动物中得到了国外学者广泛的研究[1~3].我国分布有3种狐属动物[4],对于这些物种的活动节律国内研究较少[5],尤其是对分布环境比较特殊的物种如藏狐(Vulpes ferrilata)和沙狐(Vulpes corsac)未见系统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8.
介绍一种新型的实验动物—高原鼠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鼠兔属动物的早期人工饲养开始于Dice对科罗拉多鼠兔(Ochotona priceps saratilis)的试养,室内繁殖未成功,直至1969年Puget从阿富汗喀布尔地区,捕获野生的阿富汗鼠兔(O. rufescens rufescens),并在人工饲养下繁殖成功。日本1974年引进作为基础对其进行实验动物化培育,供医学生物学研究用,目前已成为法、美和日本等国的实验动物。 高原鼠兔(O. curzoniac)的人工饲养始于60年代,由于鼠兔繁殖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赤麂的核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哺乳动物中,赤麂Muntiacus muntjak vaginalis(Boddaert)是迄今已知染色体最少的动物。其核型的特点是:(1)染色体数目少;(2)染色体特别大,确切地说特别长;(3)每对染色体都有明显个体性,用常规染色方法就可以清晰无误地一一加以区分。因此,对于实验生物学研究,特别是细胞生物学和辐射细胞遗传学工作,赤麂是一种值得推荐的,较为理想的新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20.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黑麂活动节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的活动节律是行为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动物在不同时间内的活动强度及变化规律(原宝东和孔繁繁,2011).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隶属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麂属(Muntiacus),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分布范围十分狭小,目前该种群仅存于安徽、浙江、江西和福建4省,且栖息地成小种群岛屿状分布(盛和林,19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