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建东  王涛  李川  纪燕  梁米芳 《病毒学报》2003,19(2):118-122
汉坦病毒核蛋白在病毒各个基因组片段核糖核蛋白(RNP)复合物的形成,以及RNP复合物装配入病毒颗粒中发挥重要作用。体外研究表明,核蛋白与病毒RNA的特异性结合结构域位于第175—217个氨基酸残基,羧基端其它部分为非特异性结合结构域。为了在细胞内病毒复制的正常过程中研究核蛋白的功能,应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分别从鼠杂交瘤细胞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天然抗体库中,筛选出两株不同抗原结合位点的抗汉坦病毒核蛋白抗体L13 F3和H34Fab抗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L13 F3 Fab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核蛋白氨基端25—65个氨基酸之间,H34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核蛋白的羧基端的一半。分别使重链可变区羧基端与轻链可变区氨基端通过9个氨基酸寡肽连接起来,构建成单链抗体,并在大肠杆菌内进行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SI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 blot检测,确定所构建单链抗体与母抗体的抗原结合特性无差别。单链抗体分子量小,易于操作并保留了全部的抗原结合活性,是在细胞内探索汉坦病毒核蛋白功能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2.
探讨双歧杆菌肽聚糖作为佐剂对汉坦病毒核蛋白(HTNV-NP)免疫效果的影响。提取并制备双歧杆菌肽聚糖(PG),与HTNV-NP混合,免疫接种BALB/c小鼠,检测抗体水平变化,检测IL-2、IFNγ,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免疫应答效果。同时观察PG的安全性。注射HTNV-NP组产生平均抗体滴度(GMT值)为74.21±17.38,IL-2和IFNγ的产生水平分别为(9.32±1.21)U/L和(97.78±6.54)U/L,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刺激指数(SI)为1.7;注射HTNV-NP PG组GMT值为1276.23±94.67,IL-2和IFNγ的产生水平分别为(17.67±3.31)U/L和(154.56±10.72)U/L,淋巴细胞增殖反应SI值为3.1;而注射PBS组不产生抗体,IL-2和IFNγ的产生水平分别为(1.17±0.21)U/L和(21.90±5.12)U/L,淋巴细胞增殖反应SI值为0.2。结果显示PG可明显增强HTNV-NP的免疫效果,且未出现不良反应,是良好的疫苗佐剂。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噬菌体文库构建方法,获得抗鸡卵清蛋白(ovalbumin,OVA)的单链抗体(scFv)噬菌体展示文库,筛选鉴定获得OVA单链抗体。方法:用OVA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选取血清抗体效价高的小鼠提取脾脏RNA,利用RT-PCR方法扩增获得小鼠重链和小鼠轻链基因。通过无缝连接酶一步将小鼠重链基因、轻链基因和linker DNA连接起来,插入噬菌体表达载体中,构建OVA scFv噬菌体展示文库。测定文库容量,对文库进行富集筛选,ELISA鉴定阳性克隆,测序后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转入Expi-CHO悬浮细胞进行真核表达,利用Western blot进行鉴定。结果:成功获得库容量为1. 2×10~7cfu的OVA scFv噬菌体展示文库,并从中筛选出8个阳性克隆,选取效价最高的2号克隆,在Expi-CHO悬浮细胞中表达获得可溶性抗体。结论:建立了一种高效构建scFv噬菌体文库的方法,筛选获得高结合活性的OVA单链抗体,并成功进行了真核表达,为OVA 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抗人P185^erbB2的scFv—Fc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免疫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鼠源单抗用于体内治疗的效应功能及降低人抗鼠抗体反应 ,将编码抗人P185 erbB2 单抗轻、重链可变区 (VL、VH)融合构建的单链抗体 (scFv)基因片段与人IgG1的Fc区基因片段融合构建了scFv Fc融合基因 ,并将其克隆到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pCIDN中。用重组载体转染CHO细胞 ,通过G4 18筛选获得稳定高表达克隆。更换无血清培养基培养 ,经重组蛋白质A亲和层析柱纯化scFv Fc融合蛋白。融合蛋白质在还原SDS PAGE中表现为5 2kD的条带 ;与SK BR 3细胞裂解液共培育可特异性地沉淀出P185 erbB2 蛋白 ;FACS分析表明融合蛋白质识别P185 erbB2 蛋白的胞外段 ;ELISA测定融合蛋白质对细胞表面抗原P185 erbB2 的亲和常数为 7.5× 10 -10 (mol/L) -1。构建scFv Fc融合基因 ,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 ,进一步稳定表达抗P185 erbB2 的scFv Fc融合蛋白 ,为进一步的体外、体内研究鼠源单抗治疗效果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汉坦病毒糖蛋白(GP)和核蛋白(NP)的嵌合基因G2S0.7表达产物的免疫学特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将汉坦病毒含有G2S0.7嵌合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在昆虫细胞中融合表达并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微量细胞培养中和实验及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免疫应答效果,以研究嵌合基因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用该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抗汉坦病毒NP及GP特异性的抗体,抗体效价分别为1:3200及1:200;同时融合蛋白还可刺激机体产生低水平的中和抗体和明确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说明汉坦病毒G2S0.7嵌合基因表达的融合蛋白既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汉坦病毒体液免疫应答,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为进一步进行汉坦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汉坦病毒疫苗研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脑组织灭活疫苗、培养细胞单双价灭活疫苗、基因重组疫苗、DNA疫苗、减毒活疫苗、佐剂、灭活方法、免疫策略等方面概述了汉坦病毒疫苗研制近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在内质网和细胞浆内稳定表达抗汉坦病毒核蛋白细胞内抗体,研究抗汉坦病毒核蛋白细胞内抗体抗病毒作用及其抗病毒作用机理。在获得稳定表达抗汉坦病毒核蛋白细胞内抗体的细胞系的基础上,用MTT法检测细胞内表达抗汉坦病毒单链抗体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证实细胞内抗体的表达不会影响到细胞的生长。不同时间收集病毒感染毒后细胞培养培养上清和细胞裂解物,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内外病毒结构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定位于细胞内质肉和细胞浆内的抗汉坦病毒核蛋白细胞内抗体均能不同程度降低感染细胞上清中的核蛋白含量,但是不能或轻微抑制细胞内汉坦病毒核蛋白的合成。利用病毒微量滴定免疫荧光方法,对细胞内抗体与病毒的增殖关系进行了研究,证实无论在内质网还是在胞质,抗核蛋白细胞内抗体都能够抑制病毒的增殖,具有抗病毒活性。抗汉坦病毒核蛋白细胞内抗体不能抑制病毒结构蛋白的合成,其抗病毒效果是通过抑制病毒的包装而实现。  相似文献   

9.
拟构建汉坦病毒Gl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在VeroE6细胞中表达,为汉坦病毒基因疫苗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PCR法从含汉坦病毒-76118株M基因的M56质粒扩增糖蛋白G1基因片段,利用穿梭质粒pShuttle,将其克隆入Adeno—X病毒DNA,获得重组腺病毒DNA,转染HEK293细胞,包装、扩增后得到汉坦病毒Gl基因重组腺病毒原种,感染VetoE6细胞,用IFA法和ELISA法检测表达产物。得到了含汉坦病毒G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其滴度约为10^11pfu/ml,感染VeroE6细胞后检测到汉坦病毒糖蛋白G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运用生物荧光技术,肌肉免疫接种小鼠含汉坦病毒S抗原基因片段的核酸疫苗,观察重组核酸疫苗在其体内的表达分布。进一步探讨汉坦病毒核酸疫苗的应用前景。扩增纯化已构建好的含有汉坦病毒S抗原基因片段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重组质粒pEGFP/S;免疫接种小鼠胫前肌,观察pEGFP/S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分布。免疫接种3 d后在实验组小鼠肝、肾、脾、肌肉各组织均检测到较强的绿色荧光。重组质粒pEGFP/S能在小鼠的多个组织器官表达,为深入研究汉坦病毒核蛋白和有效的核酸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抗结肠癌相关抗原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和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PCR扩增和酶切分别得到抗结肠癌相关抗原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序列、轻链可变区序列及连接肽序列,将它们构建成为VHlinkerVL形式的单链抗体基因片段,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以pComb3为载体,在大肠肝菌JM83中,scFv未获得有效表达,而以pET22b(+)为载体的scFv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30℃诱导培养获得了高效表达,表达水平占全菌蛋白的35.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转铁蛋白受体特异性富含于血脑屏障和肿瘤细胞的表面,是当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治疗中定向转运的重要靶标。拟获得在大肠杆菌中能高效可溶表达的转铁蛋白受体单链抗体与链亲和素(SA)的重组融合蛋白。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报道的SA的核苷酸序列分段合成基因,连接后经PCR获得完整的基因片段,插入pGEM-T载体中测序。将序列正确的SA基因与大鼠转铁蛋白受体单链抗体基因ox26-scFv分别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TIG-Trx中,构建重组表达克隆pTIG-Trx/scFv-SA,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ELISA检测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对pGEM-T/SA克隆的测序结果显示,合成的SA基因与文献报道相符。重组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可溶性表达,约占菌体上清总蛋白量的30%;ELISA结果表明该融合蛋白具备与转铁蛋白受体和生物素的结合的双重活性。结论:有活性的重组融合蛋白的获得为构建一个通用性的以转铁蛋白受体介导的血脑屏障和肿瘤转运靶向载体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抗结肠癌相关抗原单链抗基因的构建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PCR扩增和酶切分别得到抗结肠癌相关抗原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序列,轻链可变区序列及连接肽序列,将它们构建成为VH-linker-VL形式的单链抗体基因片段,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以pComb3为载体,在大肠杆菌JM83中,scFv未获得有效表达,而以pET-22b(+)为载体的scFv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30℃诱导培养获得了高效表达,表达水平占全菌蛋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原核表达抗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Fv fragment,scFv)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了解和提高抗AFB1 scFv的活性,利用Sf9昆虫细胞表达抗AFB1 scFv,并对其活性进行探索研究。方法:构建pFastBac 1-scFv2E6VHVL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Escherichia coli (E. coli) DH10Bac细胞,进行蓝白斑筛选,挑取阳性克隆。提取相应的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Bacmid侵染Sf9昆虫细胞,表达scFv,利用镍亲和层析法纯化scFv,并以ELISA检测scFv活性。结果:蓝白斑筛选后,经菌落PCR和测序验证挑取的白斑阳性单克隆含有正确的单链抗体基因。提取相应的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Bacmid侵染Sf9昆虫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得知抗AFB1 scFv在Sf9昆虫细胞中成功表达。AFB1对scFv的抑制中浓度(IC50)为30μg/ml。结论:与E. coli BL21(DE3)表达系统相比,scFv灵敏度转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继杂交瘤技术后,重组抗体技术是新一代的抗体制备技术。然而如何用原核系统中较多地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单链抗体,避免包涵体形成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方法】将目的基因scFv-H4克隆到载体pET22b上,分别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和Origami(DE3)中,通过改变诱导温度和IPTG浓度,比较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量以及包涵体的量。【结果】在BL21(DE3)中,pET22b能产生大量表达scFv-H4,而BL21(DE3) 的含有trxA和gor双突变的衍生菌Origami(DE3)表达的scFv-H4的总量较少,但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量较多(35 mg/L培养物),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比例也较BL21(DE3)高。另外IPTG的浓度对scFv-H4表达没有显著影响,而较高的诱导温度会促使表达的蛋白形成包涵体。【结论】在较低的温度下,pET22b能在Origami(DE3)能较好地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scFv-H4,减少包涵体的比例,为后续的抗体性质研究和改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抗人胎盘酸性铁蛋白单链抗体的构建、表达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人胎盘酸性铁蛋白(PAF),构建、表达并鉴定抗人PAF单链可变区抗体片段(scFv)。方法:设计以SfiⅠ、NotⅠ为酶切位点、以(Gly4Ser)3为linker的2对引物,从抗人PAF单克隆抗体可变区基因的克隆载体中扩增VH和VL基因,用重叠延伸PCR在VH和VL基因间引入连接短肽,构建VH-linker-VL的scFv基因。经SfiⅠ、NotⅠ酶切后克隆到原核分泌型表达载体pUC19/119上,转化大肠杆菌TG1和筛选后测序验证,IPTG诱导表达,SDS-PAGE鉴定其相对分子质量(Mr)。以人PAF为抗原,scFv为一抗,抗His单克隆抗体为二抗,间接ELISA鉴定其抗体活性。结果:重叠延伸PCR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可见约700bp的条带,DNA序列分析证明2株抗体具有完整的scFv序列,并含有c-myc和His。IPTG诱导阳性菌表达产物经SDS-PAGE鉴定有Mr约27000的显示条带,符合scFv与表达标签融合蛋白的理论值;间接ELISA证明表达产物可与PAF结合。结论:成功构建并表达了抗人PAF单链抗体,为进一步建立检测PAF的间接ELISA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19.
SUMO蛋白酶(Ulp1)是切割小分子泛素修饰(SUMO)融合蛋白获得天然N端靶蛋白的一种工具酶,具有酶切效率高、特异性好等优点。但现有市售SUMO蛋白酶Ulp1价格昂贵、操作复杂,限制了SUMO融合体系的运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基因ulp1(Leu403-Lys621),并在N端和C端加入多聚组氨酸标签(His_6),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sv T7-ulp1,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和BL21 trx B(DE3)中。经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快速确定最优的表达条件为采用BL21(DE3)作为表达宿主,转接后7h加入IPTG,IPTG的终浓度为0.1mmol/L,诱导时间为16h,最终蛋白质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质量的34.5%,重组蛋白Ulp1的表达量为190mg/L,通过Ni-NTA一步纯化即可得到纯度95%以上的Ulp1。通过酶切反应,测定酶活为5.19U/μl,比酶活为5.23×10~4U/mg,是先前报道比酶活的1.87倍,通过酶活动力学分析,Ulp1的表观米氏常数K_m=0.359g/L,V_m=5.10μg/(ml·min)。将SUMO融合表达体系用于单链抗体(single-chain antibody fragment,scFv)的表达,得到可溶的SUMO-scFv融合蛋白,使用表达的Ulp1进行酶切并纯化,获得纯度高于90%且N端不含多余氨基酸的scFv,操作步骤简单,显著改善了scFv在大肠杆菌中难以高效可溶性表达纯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抗肠炎沙门氏菌单链抗体制备及其特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抗肠炎沙门氏菌的单链抗体.方法:从抗肠炎沙门氏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中纯化RNA,反转录后扩增出抗体的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片段,采用重叠延伸的方法,用柔性多肽Linker接头(Gly4 Ser)3按VL-Linker-VH方式将VH基因和VL基因拼接成单链抗体基因片段后,连接到pGEX-4T-1载体上,进行重组转化.挑取阳性克隆,经IPTG诱导后,通过GST柱进行亲和层析,最后利用ELISA检测抗体的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表达抗肠炎沙门氏菌单链抗体的基因工程菌株,经SDS-PAGE和ELISA检测结果表明,诱导表达的单链抗体scFv分子量约为60 kDa,其能特异与肠炎沙门氏菌结合,但与副甲伤寒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有轻度交叉反应.结论:成功构建了抗肠炎沙门氏菌单链抗体的表达菌株,表达的单链抗体scFv可作为沙门氏菌的检测的候选抗体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