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颈鱼虱属(寄生桡足类)一新种及其与近缘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匡溥人 《动物学研究》1980,1(4):547-551
马颈鱼虱属(Tracheliastes Nordmann,1832)是隶属于颚虱科(Lernaeopodidae)的寄生桡足类,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报道过的有6种,其中我国已有记载的3种,即普通马颈鱼虱T.polycolpus Nordmann,长颈马颈鱼虱T.longicollis Markewitsch和西藏马颈鱼虱T.tibetanus Kuang。最近在云南宁蒗县泸沽湖的裂腹鱼Schizothorax sp.上发现了二种马颈鱼虱,一种寄生在鳍上的为普通马颈鱼虱,另一种寄生在鳃盖内侧上角的为未记载过的新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马颈颚虱亚科的2种马颈颚虱和1种拟马颈颚虱的口管、口部附肢和附着器官。结合光镜观察,修正了以前对下唇构造的描述,并从形态结构对摄食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长江拟马颈鱼螽的一新亚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拟马颈鱼(卂虫虫)属(Pseudotracheliastes)为锚足鱼(卂虫虫)科(Lemaeopodidae)的寄生桡足类。目前已知的有3种:Pseudotracheliastes soldatovi(Markewitsch,1933)、P.stellatus(mayor,1824)、P.stellifer(Kolhr,1836)。徐克清等(1966)在金沙江的中华鲟鳃耙上发现一种  相似文献   

4.
1957年春夏之间,我们从渤海湾沿岸各地的鱼类标本上采得五种鱼虱科的寄生桡足类,其中有四种是属於疮痂鱼虱属(Lepeophtheirus),一种是属於鱼虱属(Caligus)。查我国文献,关於疮痂鱼虱属,只有喻兆琦於1932年曾从烟台的星蝶Verasper varie-gatus(Temminck & Schlegel)的鳃上发见过一种长腹疮痂鱼虱Lepeophtheirus lon-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寄生桡足类中的鱼虱科(Caligidae),在过去的文献中,喻兆琦记载了两种,即长腹疮痂鱼虱(Lepeophtheirus longiventralis Yu,1932)和圆肚鱼虱(Caligus rotundigenitalis Yu,1933);作者于1940年曾在昆明鱼池中发见一种弧额鱼虱(Caligus fronsuganinus Shen),到目前,它还是世界上惟一的淡水鱼虱。除这三种以外,关于鱼虱科,在我国尚无其他纪录。  相似文献   

6.
1929年Ewing建立了拟血虱科,下设两个亚科,即拟血虱亚科和Haemophthiriinae亚科,各仅有一个属。Ferris(1951)废除了拟血虱科,将拟血虱属置于甲胁亚科之下。1978年Kim and Ludwig对吸虱的科阶元分类做了全面的修订,在甲胁科Hoplopleuridae下列两个亚科,即甲胁亚科和拟血虱亚科。后者包括三个属,即拟血虱属、钩板属及裂虱属。作者(1980)将采自贵州省猪尾鼠的吸虱订为双叶盲鼠虱新属新种,同时将Kim andLudwig修订的拟血虱亚科提升为科阶元:拟血虱科。其特征如下。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头鲻、鲮鲻的寄生动物——Ⅱ.蓬莱地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蓬莱地区头鲻、(鱼夋)鲻的寄生动物区系由9种组成:单殖类吸虫1种、复殖类吸虫1种、绦虫胚囊蚴1种、线虫1种、棘头虫2种、寄生桡足类3种。(鱼夋)棘头虫 Acanthocephalus lizus 及卷尾带巾线虫Cucullanus spirocaudus 均为新种。首次发现了侧尾鱼虱 Caligus laticaudus Shiino 的第3期附着幼体。文中对上述2新种及侧尾鱼虱第3附着幼体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
Ferris(1951)在其专著中,在新血虱属Neohaematopinus Mjoberg,1910下列有五个异名,其中包括拟颚虱属Linognathoides Cummings,1914。其后Benoit(1961,1969)建立了两个和它相近的属Johnsonpthirus属和Alenapthirus属。Kim及Ludwig(1978)在研究吸虱的科阶元分类中,在多板虱科下列14属,包括新血虱属和Alenapthirus属,但在新血虱属下特别注明包括Johnsonpthirus属。1982年Kim及Adler在整理新血虱属(广义,依Ferris,1951)中,就成虫和若虫的形态确立了新血虱属(狭义)和Johnson-  相似文献   

9.
短尾拟鲿分类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短尾拟鲿PSEUDOBAGRUS BREVICAUDATUS(Wu)原名短(鱼危)Leiocassis brevicaudatus Wu是伍献文先生1930年命名的一个新种1。张春霖先生在《中国贴类志》中将其改称为短尾黄颖鱼PSEUDOBAGRUS BREVICAUDATUS2。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在《长江鱼类》一书中仍称为短尾跪2,并有较细致的形态描述。成庆泰先生等主要依据脂鳍长短和尾鳍之中央鳍条至少为最长鳍条的2/3等特征,将其归人拟偿属,称短尾拟绘4。1990-1993年,我们在进行嘉陵江绘科鱼类骨骼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短尾拟嵘骨骼的许多特征与跪属的粗唇(鱼危)Leiocassis crassilabris GUnther等相似,而与拟鳄属的细体拟偿Pseudobagrus pratti (GUnther)、切尾拟(鱼危)Pseudobagrus truncatus (Regan)和乌苏拟(鱼危)Pseudobagrus ussuriensis(Dybowski)等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属Nilaparvata Distant,1960在全世界共记录有16种,在我国及邻近地区常见的是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tal),拟褐飞虱Nilaparvata bakeri(Muir)和伪褐飞虱(Nilaparvata muiri China等,其中褐飞虱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最近在整理从云南省思茅采集的飞虱标本中,发现有褐飞虱属的2个新种,分别命名为线斑褐飞虱Nilaparvata lineolae Huang et Tian 和粟褐飞虱 Nilaparvata castaneaHuang et Ding。褐飞虱属的主要特征是后足第1附节上有一到数个小刺,易于和飞虱科中的其它各属相区别,但褐飞虱属中的种类在形态上都很相似,为了避免与害稻的褐飞虱相混淆,兹将褐飞虱属的两个新种给予描述。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南京农学院植保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1.
两种稻虱缨小蜂种群生态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程遐年  徐国民 《昆虫学报》1991,34(4):405-412
在南京市郊和我国南方稻区,寄生稻飞虱卵的缨小蜂主要是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和拟稻虱缨小蜂A.paranilaprvatae Pang et Wang两个种.这两个种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呈明显“此起彼落”的季节性交替.作者以比较生态学方法探讨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夏季30℃以上高温对稻虱缨小蜂未成熟期的存活和雌虫产卵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拟稻虱缨小蜂具有耐高温能力.稻虱缨小蜂和拟稻虱缨小蜂种群增长的理论最适温度分别为27.41℃和31.87℃,最适温度下的种群内禀增长力以稻虱缨小蜂为高.当供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卵时,拟稻虱缨小蜂只寄生褐飞虱卵,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卵也有明显的喜好.两种缨小蜂对褐飞虱卵密度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  相似文献   

12.
采用脉冲抽样法调查,将两年的田间飞虱每日被捕食量与捕食性天敌密度的资料分为有水和无水两组,分析了两种条件下飞虱被捕食量、被捕食百分率与蜘蛛密度、飞虱平均拥挤度的关系,并在室内模拟有水和无水分别进行了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和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飞虱被捕食百分率随飞虱平均拥挤度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在同一飞虱平均拥挤度时,有水时飞虱被捕食量大于无水;有水时飞虱被捕食量与水狼蛛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型关系,水狼蛛密度在每穴1.4头时,飞虱被捕食量最大;无水时飞虱被捕食量与水狼蛛密度呈线型关系;两种条件下飞虱被捕食量与微蛛密度的关系不明显。室内功能反应同样证实了水狼蛛在有水时的捕食量大于无水,前者比后者高1.5倍,而食虫瘤胸蛛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选取16种鱼类, 对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钩介幼虫寄主鱼进行人工筛选试验, 结果表明: 仅在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上获得变态发育的稚蚌, 寄生变态率为(49.6±9.4)%, 但是过量寄生将导致淡水石首鱼的死亡。除眼斑拟石首鱼(Soiaenops ocellatus)外, 寄生在其他14种淡水鱼类均不可能实现钩介幼虫的变态。进一步扫描电镜观察显示: 钩介幼虫可在与淡水石首鱼同科的眼斑拟石首鱼鳃丝寄生并形成完整的包囊, 且在大规格鱼体形成包囊的速度明显快于幼鱼。但在寄生和淡水低渗双重胁迫下, 眼斑拟石首鱼出现极高的死亡率, 提示应进一步开展淡化驯养以提高眼斑拟石首鱼寄生后的成活率。其中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小口黑鲈(Micropterus dolomieu) 、蓝鲶(Ictalurus furcatus)寄生后1—2d内脱落的幼虫几乎全部死亡, 推测3种鱼体中可能存在紫黑翼蚌幼虫的致死因子。综合研究表明: 紫黑翼蚌是目前发现对寄主鱼选择性最为专一的蚌类, 而眼斑拟石首鱼具有作为替代寄主鱼的潜能。  相似文献   

14.
1955年夏,我们在胶州湾青岛等地采集,自浮游生物纲中采到鱼虱科(Caligidae),鱼虱属(Caligus)的三种寄生桡足类,经过比较研究之后,都是新发现的,兹将它们的特征,分别叙述于下面。 作者借此谨向标本采得者黄明显、宋毓枝等同志,图版绘制者冯锺祺同志,以及在标本的清理方面承齐寰丰、张世义、李志英、王耀先诸同志予以充分协助,表示衷心的谢意。  相似文献   

15.
探究以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为食料,沙巴拟刀角瓢虫Serangiella sababensis Sasaji的生物学特性,为利用沙巴拟刀角瓢虫控制烟粉虱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取食烟粉虱的沙巴拟刀角瓢虫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力,并计算沙巴拟刀角瓢虫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在26±1℃、L∶D=14∶10、相对湿度75%±10%的条件下,以烟粉虱卵和若虫为食的沙巴拟刀角瓢虫的世代历期分别为18.82 d和17.75 d,世代存活率分别为65.53%和75.00%,成虫寿命分别为106.65 d和105.58 d,每雌产卵量分别为286.20粒和366.67粒。以烟粉虱卵和若虫为食的沙巴拟刀角瓢虫的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0581和0.0780,净增殖率(R0)分别为107.0338和147.8748,平均世代历期(T)分别为80.3985和64.0385,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0598和1.0811。研究发现,取食烟粉虱若虫的沙巴拟刀角瓢虫世代发育历期短于取食卵的世代发育历期,繁殖率也高于后者,烟粉虱若虫比烟粉虱卵更适宜作为沙巴拟刀角瓢虫规模化生产的食料。  相似文献   

16.
研究稻田生态系统中天敌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捕食非常重要,但很困难.本研究设计褐飞虱的PCR特异引物,并对利用从稻田66种稻田常见节肢动物中提取的DNA进行了特异性验证,得到褐飞虱的特异引物( Lug-F1a/Lug-R1),在实验室以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  相似文献   

17.
乔木虱是我们为Tenaphalara属所拟的中名,这类木虱体翅狭长,前翅的脉序为“介”字形分支,并在翅痣—径分脉(Rs)—中脉(M)之间有2条横脉相连,因此以“乔”字来象形(介 二),亦意味着此属木虱多生活于乔木上。  相似文献   

18.
血虱属(Haematopius)主要寄生在马科、牛科、猪科、鹿科等有蹄类,家畜经常受到危害。我国已记录的有5种:驴血虱(H.asini)、瘤突血虱(H.tuberculatus)、阔胸血虱(H.eurysternus)、四孔血虱(H.quadripertusus)和猪血虱(H.suis)。近年我们又采到本属的一种,简记如下。 长形血虱 Haematopinus longus Neum.  相似文献   

19.
应用单克隆抗体评价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褐飞虱的单克隆抗体 4 B8研究了 1999年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农场汕优 6 3单季晚稻田中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采用盘拍法的调查结果表明 ,褐飞虱、拟环纹豹蛛种群数量高峰期均在水稻生长后期 (9月中旬 ) ,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12 6头 /丛和 1.83头 /丛。对每次捕获的每头拟环纹豹蛛样品的抗体夹心 EL ISA检测结果表明 ,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单克隆抗体的阳性反应率与田间褐飞虱的生物量及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占有量显著相关。定量评估结果表明 ,在此密度条件下 ,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最大捕食率仅为 2 .2 8%。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平均捕食量、总捕食量和捕食率与田间褐飞虱的生物量显著相关。总捕食量、捕食率与拟环纹豹蛛种群密度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吸虱亚目是真兽类动物的永久专性体表寄生虫。吸虱亚目的线粒体基因组发生了剧烈的裂化,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典型单一大环的多个裂化微环。本文对17种吸虱以及外群尖叫虱Bothriometopus macrocnemis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探讨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间的独立进化和协同进化。【方法】对云南采集到的3科3属4种吸虱(弯多板虱Polyplax reclinata、锯多板虱Polyplax serrata、太平洋甲胁虱Hoplopleura pacifica和麝鼩钩板虱Ancistroplax crocidurae),用IlluminaMiSeq PE250平台高通量测序后与GenBank中查找的其它13种吸虱及尖叫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采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parsimony,MP)分析17种吸虱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的进化关系。【结果】17种吸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均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在虱属、阴虱属和猴虱属中有较长的等同序列;在甲胁虱属和钩板虱属中有很短的等同序列;在多板虱属、微胸虱属和血虱属中的等同序列介于二者之间。常见典型单一环状线粒体基因组物种的trnL_1(tag)和trn L2(taa)基因等同序列的长度在6-10 bp之间。对17种吸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属吸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相似度差异较大,同属内吸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相似度差异较小。基于17种吸虱及尖叫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trn L1(tag)、trn L2(taa)及trn L1(tag)和trn L2(taa)基因间既有协同进化又有独立进化。【结论】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等同序列较长的吸虱易发生协同进化,等同序列较短的吸虱易发生独立进化。吸虱亚目的 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协同进化是长期的或发生在远缘物种间,而独立进化是短期(两次重组事件间)的或发生在近缘物种间。吸虱亚目线粒体基因组的裂化模式可能影响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等同序列的长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