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前期生命信息安全控制原理探讨的基础上,基于整体论的思考,旨在构思能表述生命信息安全控制体系实质内涵的几何图形。所作图呈圆台形,自上而下依次为2大部分(内在部分和外延部分),5个层次(特异性识别系统、泛特异性识别系统、皮肤黏膜、共生微生物及外环境开放接触面)。在圆台形生命信息安全控制体系中,圆台形的中心轴为生命信息安全控制轴;特异性识别系统、泛特异性识别系统、皮肤、黏膜和共生微生物组成内在部分;外延部分即外环境开放接触面;内在部分各部间以及与外延部分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沟通传递的空间界面。特异性识别系统建立在泛特异性识别系统基础上,置于最顶端,寓意着生物进化高级发展的一种客观结局,泛特异性识别系统与特异性识别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和共生微生物层次联系,其中安插皮肤、黏膜组织层次,符合宏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完全不可分割的相关关系客观事实。共生微生物层次举足轻重,所占份额最大,主导整个体系的稳定性,成为整个体系的基座。就上述5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的解析归纳,证明构建的圆台形几何图能真实客观反映出生命信息安全控制体系各层次之间完全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前期危险因子与生命机体机制信息相关互动图,探索危险因子与生命机体机制信息间所属功能位置关系和内在联系,将该互动图从二维形式提升到三维形式,构建出生命信息安全控制太极经纬图。该图由5个太极纬平面和1个垂直贯穿太极纬平面的生命信息安全控制轴组成,控制轴与太极纬平面间构成虚与实、经与纬关系,形成“致虚极,守静笃”的动态平衡局面。5个太极纬平面分别代表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NK细胞活化受体识别机制、特异性识别系统机制、正负反馈性调控机制以及黏膜、皮肤与共生微生物相互联系机制。由太极纬平面间内在功能联系分析:第1、2太极纬平面机制处在整个系统最前沿位置,应对危险原发生第一响应,把危险原信息传递给第3太极纬平面;第3太极纬平面接受危险原信息,发生第二响应,处在“后援位置”;第4太极纬平面针对信息应答过度或不足作适时调整,作正、负反馈性功效,在整体系统中处于极其重要效应作用地位;第5太极纬平面机制是整个系统的基盘,特别是黏膜系统,该安全控制系统重点布局集中在此,体现在功能力量对比中巨量共生微生物客观存在决定其重要作用地位。由太极经纬图显示,NK细胞活化受体-配体关系中的配体归入该系统范畴中。首次提出“危险原”概念,涵盖抗原、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和NK细胞活化受体-配体(变应信息)的配体。还推出NK细胞功能效应机制原理假说:以物种整体遗传信息为背景,构筑决定攻击与否防控性配套受体-配体关系,推测细胞基因组中存在表达代表自身身份信息配体的基因家族和表达报告变应信息配体的基因家族。上述构建的太极经纬图显示出生命信息安全控制机制的整体构象。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记忆训练联合电针疗法对全脑放疗患者认知功能、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和颅脑磁共振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3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全脑放疗患者9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常规干预、记忆训练联合电针疗法)和对照组(常规干预),各为47例。对比两组认知功能、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和颅脑磁共振灌注成像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1周、2周、3周、4周后,两组蒙特利尔认知功能检查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逐渐下降,但研究组各时间点MoCA、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量表(HRQoL)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颅脑平均脑血容量(CBV)值和平均脑血流量(CBF)值均较治疗前下降,但研究组上述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记忆训练联合电针疗法可减缓全脑放疗后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并提升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可能与调节脑血容量、脑血流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小花蝽控制外来害虫西花蓟马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室内研究了5种空间异质条件下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并研究了笼罩条件下4种比例释放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空间异质下,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圆盘方程;以瞬时攻击率和寻找效应为评价指标,发现南方小花蝽在小容器中的瞬时攻击率(a')最高,为0.9204,寻找效应最好;在大容器且空间异质最复杂的处理中的瞬时攻击率(a')最低,为0.6303,寻找效应最差。在笼罩条件下,以3:120和6:120比例释放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其控制效果差;以9:120的比例释放,5周后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的控制效果分别达到74.70%和81.01%;以15:120比例释放,5周后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的控制效果分别达到95.71%和89.02%。结果显示空间越小或异质性越简单,越利于南方小花蝽捕食西花蓟马。若实际生产中采用9:120的益害比例释放南方小花蝽,既可以达到对西花蓟马较好的控制效果,又相对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静脉维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期间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市人民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右美托咪定剂量为0.3μg/kg?h)、B组(右美托咪定剂量为0.5 μg/kg?h)和C组(右美托咪定剂量为0.7 μg/kg?h),各32例。观察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免疫功能、镇静镇痛情况、血清神经细胞因子,记录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C组术后24 h、术后72 h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低于A组(P<0.05)。B组、C组术后24 h、术后72 h的Ramsay镇静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C组术后24 h、术后72 h的CD3+、CD4+/CD8+高于A组(P<0.05)。B组、C组术后24 h、术后72 h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低于A组(P<0.05)。C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A组、B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给予右美托咪定剂量为0.5 μg/kg?h、0.7 μg/kg?h维持,可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促进患者免疫功能和血清神经细胞因子水平改善,但0.7 μg/kg?h剂量的右美托咪定使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对橡副珠蜡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该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但各温度间功能反应的参数存在差异,以瞬时攻击率/捕食处理时间(a/Th)为评价指标,在30℃捕食效能最强,a/Th 为23.4211.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的寄生功能反应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寄生数量逐渐减少,在温度21℃~33℃范围内,Hassell(1969)模型E=QP-m均能较好地反映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的寻找效应与其自身密度之间的关系;在21℃~27℃,随着温度的上升干扰作用增强,27℃时干扰系数最大(0.6626),温度上升至30℃、33℃时干扰作用略有下降,分别为0.6161、0.5916.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对产卵前期的橡副珠蜡蚧成虫控制效果好,寄生后能完全控制,有少量幼虫爬出的橡副珠蜡蚧被寄生后,控制效果下降至81.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