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和糙齿海豚(Steno bredanensis)的线粒体DNA COI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PCR产物约700bp。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去除引物序列后分别获得643、618和618bp的核苷酸序列。碱基组成平均为,T:31·07%,C:26·13%,A:27·27%,G:15·50%,GC含量为41·63%,其中碱基G的含量明显较低。与Gen Bank中9种鲸的同源序列比对,去除部分端部序列后得到597个比对位点,包括141个简约信息位点,43个单突变子,无插入/缺失位点。12种鲸的种间序列差异较大,其序列变异度在2·1%~17·1%之间。597个比对位点编码199个氨基酸,其中有9个氨基酸发生改变,其中一个氨基酸突变可将齿鲸亚目和须鲸亚目分开。NJ系统树表明,海豚科形成单系类群,瓶鼻海豚和中华白海豚的亲缘关系较近。上述分析表明,COI基因可用于鲸类的种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相似文献   

2.
根据Gen Bank发布的葡萄糖氧化酶基因序列设计PCR扩增引物,从筛选的1株可以产生葡萄糖氧化酶的菌株中克隆得到葡萄糖氧化酶基因片段,将该片段与p MD20-T载体连接后转化至大肠埃希菌DH5α中,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该克隆片段属于氧化还原酶超家族,且与同属氧化还原酶超家族中的Aspergillus niger strain BT18葡萄糖氧化酶相似度达到92%。从蛋白质预测的三级结构可以看出有FAD和NAG结合位点,说明该GOD片段理论上可以表达出GOD的主要功能。可以推断该克隆的基因片段为葡萄糖氧化酶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3.
DNA修复基因RAD24的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缺口修复(gaprepair)方法克隆啤酒酵母(S.cerevisiae)野生型RAD24基因,并将其亚克隆到M13mp18和M13mp19,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对该基因的两条链均进行了序列测定,DNAStrider程序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26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基因缺失试验表明,该基因为细胞生存所必需。  相似文献   

4.
水稻线粒体DNA中与雄性不育有关特异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该项研究利用RAPD技术,对野败型,矮败型和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分离到6条不育系特有的扩增片段,并对野败型,矮败型不育系共有的片段进行了Southern分析,DNA序列分析和SCAR验证,该片段全长1879bp,包含6个开放阅读框架和8对重复序列,BLAST分析表明,该片段部分区域与Elytrigia elongata,小麦线粒体tRNA-Asp基因上游一段序列同源,并对该片段在线粒体DNA中的可能位置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大头蛙Sox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考人SRY基因HMC—box的保守区序列,设计一对特异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了大头蛙的Sox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克隆与测序。结果在雌雄个体中均扩增出217bp的基因片段,与人对照相同。序列分析表明,大头蛙雌雄个体之间Sox序列没有差异,与人SOX基因的同源性达到88%,与其它各类动物的Sox基因也都有非常高的相似性。结果支持Sox基因在进化上十分保守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集新疆阿拉尔地区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幼虫,对其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进行了扩增、克隆和测序,并对COⅠ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苹果蠹蛾DNA扩增出的COⅠ基因序列片段长度为709bp,序列中A+T含量极高,占68.7%,而G+C的含量只有31.3%。经基因序列比对,与其它几种食心虫的同源性为85.4%~88.1%,遗传距离为0.130~0.162;采用NJ法构建了卷蛾科系统树,所得的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为苹果蠹蛾快速鉴定的DNA条形码技术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研究以克隆得到正确序列的大肠杆菌ubiC基因目的,实验通过PCR方法从大肠杆菌基因组中扩增得到了ubiC基因,扩增产物克隆到pUC118载体,转化大肠杆菌JM109,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大肠杆菌ubiC基因碱基序列正确。  相似文献   

8.
胸腺素α原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T-PCR法从正常成人外周血和胎儿胸腺中分别克隆得到了四种胸腺素α原基因,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四种ProTα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并不一致。与已报道的胸腺素α原基因进行比较,胎儿胸腺中克隆的胸腺素α原基因几乎无变化,而从成人外周血中所克隆的则变化较大,但变化区域有一定规律,109-120位都有GGGAATGCTAAT碱基的缺失,变化较多的氨基酸集中为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而胸腺素α原前28个氨基酸、中心酸性区和末端核定位信号区域变化较小。该结果为胸腺素α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研究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9.
用PCR技术从一武汉病人血清中分离获得TGV DNA片断,把此DNA片断克隆到pMD18-T质粒载体中,进行全序列测定并用计算机软件对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和ORF2多肽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所分离获得的TTV DNA片断全长1333bp,含TTV完整的ORF2及部分ORF1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基因型为1a的TTV分离株具有极高的同源性。ORF2多肽含202个氨基酸,在N端部分和C端部分具有较高的亲水性和较强的抗原性,而中间为一段疏水区域,抗原性较弱。N端结构以α螺旋为主,含有典型的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价点(RARDWYPGY,38-45aa)和三个潜在的蛋白质激酶C的磷酸化位点,C端富含脯氨酸。结构以β转向为主,含有三个连续的N-十四烷酰化位点,推测ORF2编码的蛋白可能是一种磷酸化蛋白。  相似文献   

10.
甘蔗ACC氧化酶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 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氧化酶是植物乙烯合成的一个关键酶,乙烯作为一种内源激素,对植物生长、老熟过程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根据报道的各种植物ACC氧化酶氨基酸序列上前后两个保守区设计两个简并引物,以甘蔗总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到一个940bp的基因片段。将片段序列在MCBI的BLAST软件上进行同源性搜寻,显示的63个序列全部是ACC氧化酶基因,因而认为克隆到的片段就是甘蔗ACC氧化酶基因的一个成员。经对不同植物来源的ACC氧化酶基因家族进行比较分析,去除一个103bp的“内含子“后,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为279个残基,占推测全长氨基酸残基总数的86%左右。经同源性分析,序列与毛竹和水稻ACC氧化酶的同源率达到86%。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序列最先与水稻、其次和香蕉的ACC氧化酶聚类,然后再与双子叶植物的ACC氧化酶聚类,符合按形态特征分类的血缘关系。基因的获得对下一步了解乙烯的合成表达与甘蔗生长、成熟过程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利用PCR技术成功扩增了高体革鯻(Scortum barcoo)和厚唇弱棘喇(Hephaestus fuliginosus)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测定,得到791 bp的基因片段,碱基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31.4%、21.2%、20.5%和26.9%,序列中的A+T含量明显高于G+C的含量,这与其他鱼类的16S rRNA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序列分析发现,高体革鯻和厚唇弱棘喇两序列共存在23处碱基变异,其中碱基转换位点20个,碱基颠换位点3个,转换与颠换比率为6.7,没有发现碱基插入与缺失.与从GenBank中查到的3种蜊科鱼类的同源序列比对,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亲缘关系树,结果显示,5种蜊科鱼类聚在一起,分为独立的2支,匀蜊和单色匀鯻及花身蜊聚成1支,高体革鯻和厚唇弱棘鯻聚为1支,说明高体革鯻与厚唇弱棘蜊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而与其他另外3种鯻科鱼类亲缘关系比较远.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西藏蟾蜍Bufo tibetanus线粒体COI和cyt b基因,首次报道该物种这两个基因的全序列,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结合比较与其他7种两栖动物的同源序列.结果显示:西藏蟾蜍两个基因序列中碱基G含量明显低于其它三种碱基,密码子第三位碱基G含量在4种蟾蜍中是最低的;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第三位,属内转换率大于颠换率;相比核苷酸数据,氨基酸序列显示的遗传距离表明氨基酸序列更加保守,遗传距离显示西藏蟾蜍与中华大蟾蜍B.gargarizans的遗传距离最小;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西藏蟾蜍和中华大蟾蜍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3.
黄健  孙振钧 《生物技术》2007,17(2):22-26
目的:由于采用新的分类体系,国内外学者通过形态学特征对直隶环毛蚓(Pheretima tschiliensis tschiliensis,Michealson,1928)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该文的目的在于将此种给予明确的划分。方法:用采自不同地区的直隶环毛蚓COI基因(534bp)及结合其相应的氨基酸(178个),以陆正蚓(Lumbricus tereistial)为外群,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构建进化树的方法,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构建的系统树将直隶环毛蚓与腔蚓属聚为一族,并得到很好的支持(BP>76,pp≥0.94),种间校正基因距离介于0.006~0.263,种内校正基因距离介于0.000~0.162,结论:因具有交配腔,故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特征均表明,直隶环毛蚓应属于腔蚓属而不是远盲蚓属。其学名应为Metaphire tschiliensis tschiliensis(Michealson,1928)。  相似文献   

14.
主要对缘管浒苔光合作用第一关键酶Rubisco大亚基基因(rbcL)进行了克隆分离.首先通过PCR特异性扩增叶绿体基因编码的缘管浒苔大亚基编码序列rbcL部分基因序列(1 035 bp).依据基因步移原理,首次克隆得到缘管浒苔rbcL 5′上游非翻译区序列(224 bp).据推测,rbcL 5′上游非翻译区序列存在类似原核生物的启动子元件-10区(TAAAAT)和-35区(TTGAAA).此外,依据3′-RACE(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原理,克隆得到缘管浒苔rbcL 3′末端cDNA序列(579 bp).  相似文献   

15.
来源于Aspergillus candidus的乳糖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一株产乳糖酶的亮白曲霉(Aspergillus candidus)中克隆到了乳糖酶基因组DNA及cDNA序列(EMBL AC-CESSION No.AJ431643),序列分析表明,乳糖酶基因组DNA序列长3458bp,其中含有8个内含子,cDNA编码区长3015bp,共编码1005个氨基酸,前19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氨基酸序列中共含有11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将此基因在不同来源的乳糖酶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发现,该基因与绝大多数乳糖酶基因同源性较低。虽与米曲霉ATCC20423的乳糖酶序列同源性较高,但其在酶学性质上更优于后者,亮白曲霉的乳糖酶基因可能是一个具有更广阔的生产应用前景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COI基因序列分析在蚋科中的分类地位,本研究测定了双齿蚋(Simulium bidentatum) COI基因序列,分析该基因序列特征;下载与其同源性较高的12个蚋种的COI基因序列15条,进行同源性分析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显示,双齿蚋COI基因序列(DQ534946)与S. notiale、S. snowi、S. nyssa等蚋种的COI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在贝叶斯分析所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中,不同蚋组的序列各自聚成一枝,双齿蚋序列(DQ534946)未与其他任何蚋种聚为一枝。研究结果表明,双齿蚋COI基因序列与蚋亚属序列同源性较高,COI基因序列分析能较好建立蚋亚属内组间关系,双齿蚋未与其他蚋组序列聚为一枝,分类至淡足蚋组并不合适,支持分类至阿根蚋组。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COI基因序列分析在蚋科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双齿蚋在蚋科的分类争议。  相似文献   

17.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和日本沼虾(M.nipponense)经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养殖,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祁连沼虾(M. qilianensis)是自然分布在我国甘肃省的土著虾种,因其外部形态符合沼虾属的特征,而被前人归入沼虾属.为了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理解罗氏沼虾、日本沼虾与祁连沼虾的遗传差异,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沼虾资源提供理论基础,作者对这3种沼虾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研究.从甘肃、浙江等地分别采集这三种沼虾的样本各10尾,共30尾,其中祁连沼虾是野生样本,而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都是养殖样本.通过PCR方法扩增线粒体COI基因,并测序.通过比对,获得一致序列649 bp.在30个样本中共检测到169个变异位点,占总变异的26.04%;共检测到7种单倍型.3种沼虾的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罗氏沼虾0.411%、日本沼虾0.092%、祁连沼虾0.031%.野生的祁连沼虾遗传多样性远远低于养殖的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三种沼虾单倍型之间的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在19.87%~23.84%,三者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提示三者均为有效种.为进一步确定这三种沼虾在长臂虾科的分类地位, 我们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了长臂虾科的其它种类的COI序列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用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日本沼虾和罗氏沼虾与沼虾属的其它种类聚成一枝,而祁连沼虾与同亚科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和长角长臂虾(Palaemon debilis)较沼虾属另10种虾的遗传距离近,即祁连沼虾与白虾属及长臂虾属聚成另一枝.凶此,COI序列的结果不支持祁连沼虾归入沼虾属.但其分类地位应该综合多方面证据重新进行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18.
人内皮抑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克隆与鉴定人内皮抑素基因功能区片段。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的方法 ,从人胎肝总RNA中扩增人内皮抑素基因 ,将其克隆入 pGEM T载体 ,命名为pT hES ,并应用A377自动序列分析仪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成功克隆了人内皮抑素基因 ,经序列分析表明 ,所克隆的基因序列正确。这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重组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