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血浆D-二聚体和气道黏液分泌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PD模型组、LMWH干预组,每组10只.采用熏吸香烟法加气管内注入脂多糖的方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LMWH干预组于COPD模型建立后皮下注射LMWH,检测各组大鼠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气道黏液细胞数的变化.结果:COPD模型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气道黏液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而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组二者较COPD模型组均明显下降(P<0.05).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气道黏液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r=0.946,P=0.04).结论:低分子量肝素在改善凝血功能的同时可以减少COPD气道黏液分泌,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和转归.  相似文献   

2.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是一种含有53个氨基酸残基的小分子肽,在黏膜屏障功能的维持与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黏液层是动物肠道的第一道屏障,可阻止有害菌的入侵,同时也是机体与外部环境交换营养物质、水、气体等物质的重要场所。黏蛋白(mucins, MUCs)是黏液层的主要成分,它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糖蛋白。EGF可通过刺激肠道杯状细胞的增殖促进黏蛋白的分泌以维持肠道黏液的不断更新。本文主要综述了黏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EGF对肠道黏蛋白分泌的影响及其调控作用机制,以期为EGF在动物肠道健康调节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丁苯酞对哮喘小鼠气道黏液高分泌及白介素-13(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丁苯酞高、中、低剂量(100、50、25 mg/kg)组(n=12)。实验第1日、8日、15日通过注射卵清白蛋白(OVA)致敏,第22日吸入OVA连续激发5周复制哮喘模型,同时在激发前给予丁苯酞20 mg/kg进行干预,观测哮喘行为学、气道杯状细胞及黏蛋白5ac(Muc5ac)的分泌,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粘度,采用ELISA法测定BALF中Muc5ac、IL-13及TNF-α的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打喷嚏、抓鼻及哮喘的程度显著加重(P<0.01),小鼠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增生及Muc5ac的分泌显著增加(P<0.01),BALF的粘度及其中的Muc5ac、IL-13和TNF-α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25、50、100 mg/kg丁苯酞干预后哮喘行为学评分明显下降(P<0.01);小鼠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增生、Muc5ac的分泌、BALF的粘度及其中的Muc5ac、IL-13和TNF-α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 0.01)。结论: 丁苯酞具有抑制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而平喘的作用,缓解IL-13、TNF-α异常高表达是其抑制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KK)可促进肠道黏液分泌,维持肠道黏液动态平衡,调节肠黏膜屏障功能,在机体代谢调节、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AKK对肠道炎症、神经炎症、机体代谢紊乱和癌症等疾病具有显著改善作用,被视为极具潜力的下一代益生菌。本文分别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代谢性紊乱和癌症等角度入手,系统概述AKK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力及作用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是儿童和成人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临床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引起呼吸道黏液大量分泌,给患者呼吸造成困难,已有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引起大量黏蛋白5AC (mucin 5AC,MUC5AC)的分泌。肺炎支原体P1黏附素通过介导病原体与宿主细胞的黏附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P1的C-末端残基(P1-C)具有免疫原性。本研究探讨了Wnt(Wingless,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因子Dickkopf-1(Dickkopf-1, DKK1)在肺炎支原体P1-C诱导的肺上皮细胞分泌黏蛋白MUC5AC的分子机制。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观察肺炎支原体P1-C对小鼠肺上皮细胞(mouse airway epithelial cells, MAECs)黏液分泌的影响;利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P1-C对小鼠气道上皮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及对相关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采用糖原染色(perio...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3(IL-13)对AGR2mRNA和蛋白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表达的影响,探讨AGR2在哮喘气道黏液过度分泌中的作用。方法 18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哮喘组、对照组和IL-13组,IL-13组于26d-28d激发前经鼻滴入100μg重组小鼠IL-13。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计嗜酸性细胞分类计数。Real time-PCR方法检测肺组织AGR2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AGR2蛋白和Muc5ac蛋白在小鼠肺组织的表达。结果哮喘组BALF中嗜酸性细胞分类计数(19.1±6.34)%较正常组(0.28±0.29)%明显增多(P<0.01);IL-13组BALF中嗜酸性细胞分类计数(30.05±9.32)%较哮喘组明显升高(P<0.01)。IL-13组小鼠肺组织中AGR2mRNA(1.702±0.046)和蛋白(0.617±0.028)的表达较哮喘组(1.52±0.071,P<0.01;0.505±0.078,P<0.05)升高,IL-13组AGR2mRNA与Muc5ac蛋白的表达水平呈直线正相关(r=0.862,P<0.05);AGR2蛋白与Muc5ac蛋白水平呈直线正相关(r=0.847,P<0.05)。结论 AGR2可能参与了哮喘气道黏液过度分泌发病机制,IL-13可通过上调其表达,进一步促进黏蛋白Muc5ac表达。  相似文献   

7.
哮喘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的气道炎症性疾病,病人会出现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黏液分泌增多、气道重塑以及气流受限等临床症状.引发哮喘的因素较多,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按照临床表型,哮喘可分为过敏性哮喘和非过敏性哮喘. T细胞2(T helper 2, Th2)长期以来被认为在过敏性哮喘疾病中发挥关键的调节作用,故过敏性哮喘又称Th2型哮喘.随着非Th2型哮喘以及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cytes, ILCs)的发现, ILCs在哮喘疾病中的功能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最近的研究发现, ILCs是Ⅱ型细胞因子IL-5和IL-13的有效来源,并可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在哮喘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ILCs在哮喘疾病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在糖皮质激素(GC)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及其对气道黏蛋白(MUC)5AC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气道上皮细胞株BEAS-2B,给予HSP90特异性阻断剂格尔德霉素(GA)和地塞米松(DEX)刺激,比较各组MUC5AC的含量,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核蛋白表达和GR结合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EX组的MUC5AC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伴GR核蛋白水平增高(P0.05);与DEX组相比,GA+DEX组MUC5AC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GR核蛋白水平降低。放射配体结合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GA组的受体最大结合容量(Bmax)降低,平衡解离常数(Kd)升高。结论:HSP90可参与GC及GR的抗气道黏液高分泌效应,其抑制剂可阻断上述效应,该效应是通过降低GR的结合活性来调控的。  相似文献   

9.

微生态失衡会影响宿主肠道黏液屏障功能,从而导致炎症性疾病和结直肠癌的发生。结肠上皮细胞通过分泌黏蛋白形成双层黏液层来保护自己免受恶劣环境和各种病原菌的侵袭。肠道菌群的组成能够影响黏蛋白的表达和肠道黏液屏障的功能,而饮食模式的变化又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通过菌群疗法(包括粪菌移植)调节肠道菌群已成为改善微生态失调相关病理学表现的重要手段。因此,合理的饮食模式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细菌代谢物(后生元)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维持肠道黏液的组成和黏蛋白的合成,从而增强肠道黏液屏障的功能,降低肠道炎症性疾病和结直肠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指炎症累及上和(或)下气道的慢性疾病。近年来,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流行病学显示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患病人数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期望寿命。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是一种应激反应性细胞因子,属于转录生长因子-β超家族。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GDF15水平与气道炎症程度密切相关,并影响气道黏液高分泌,与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发生、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是具有潜力的血清检测标志物。本文主要阐述GDF15的活化机制及其与炎症的关系,以慢性鼻-鼻窦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常见疾病为例,总结了GDF15在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变化,以及对疾病生理病理过程和病情转归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