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记述浙江省洞头岛拟祼长角虫兆属1无眼新种,岛屿拟裸长角虫兆Coecobrya islandica Shi&Pan sp.nov.。此新种的鉴定特征为无眼,弹器基具"光滑"刚毛,胫胕节内侧无"光滑"刚毛,下唇MREL1L2为光滑刚毛,X和X4为光滑刺状小刚毛,上唇基刚毛,腹部第II–IV节的感觉毛以及背部毛序。该新种与短毛拟裸长角虫兆Coecobrya brevis Xu et al.,2012最相似。本文给出了该新种的特征图及与相似种的详细特征比较。模式标本保存于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昆虫系。  相似文献   

2.
记述裸长角虫兆属1有眼新种:横眼裸长角虫兆Sinella transoculata sp. nov.。该新种的鉴定特征有2+2横向排列单眼,身体背部(除腹部第V–VI节)散布有棕色斑点,腹部第II节具a2大刚毛,腹部第IV节后侧中间具3根大刚毛及侧面具5根大刚毛。文中给出了该新种的特征图及该属2+2单眼横向排列物种之间的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3.
叶螨线粒体COI基因中央区段的PCR扩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二点叶螨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设计1对PCR引物,对叶螨科不同种属的线粒体COI基因中央区段进行了PCR扩增,结果表明该对引物能成功扩增叶螨科7属9种叶螨的约340bp的同源片段,由于叶螨DNA序列资料非常有限,扩大引物的使用范围成为快速获得物特定基因序列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使根据叶螨线粒体COI基因序列信息探索其系统演化成为可能,另外,还对模板DNA分离方法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刺齿(虫兆)属Homidia 1新种--斑纹刺齿(虫兆)Homidia fascia, sp.nov.(Figs.1~16),该种有些特征可与H. tibetensis Chen & Zhong, 1998 相似,但下唇刚毛L1,第4腹节毛序和腹管毛序可与后者区分.正模♀, 副模13♀♀,江苏南京南唐二陵,1996-Ⅲ-6,存于南京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中国西部剌齿(虫兆)属1新种:中带剌齿(虫兆)H.mediofascia,sp.nov..该种区别属内其他种的主要特征是本种胸部第2节到腹部第2节背部中间具色带,第1腹节具大刚毛a1,腹部第4节后缘大刚毛7+7,粘管后侧面具光滑刚毛4根.本文还对属内5个相近种进行了比较.正模:早,陕西省安康市,2006-Ⅵ-15;副模:8♀♀,1♂以及8头酒精标本,陕西省安康市,2006-Ⅵ-15.1♀和1头酒精标本保存于南京大学,其他标本保存于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柳(虫兆)属Willowsia及其中国的种类,并描述了广西1新种,Willowsia guangxiensis, sp. Nov..该种与越南的W. Pseudosocia Stach 1965最为接近,如鳞片具小棘、胸部和腹部大毛数量多等.但在体色、触角及足上有鳞片、腹管及身体上的毛序等方面有别于后者.正模♂,广西百色市田林县岑王老山,海拔2 050米,1999-Ⅶ-03,采集号8698-19,陈建秀,王松杰采.副模6♂♂, 8681-20(2), 8681-28(3), 8681-33(3), 8681-35(2), 8681-38(1), 8685-12; 110♀♀, 8678-20, 8681-20~42, 8685-7,8685-1~34, 8690-1~10, 8690-26, 8690-32, 8690-34, 8698-24, 海拔1 350~2 050米,1999-Ⅶ-31~Ⅷ-03,其它同正模.模式标本保存存在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刺齿虫兆属1新种:祁门刺齿虫兆Hom idia qim enensis, sp. nov. (图1~12)。该种在颏部具有叶状毛与H. latifolia Li& Chen 1999和H. polyseta Chen 1998相似,主要区别在于体色斑纹和头部背面、下唇基部、颏部及第4腹节等部位毛序。正模♀,副模2♀♀,安徽祁门牯牛降国家自然保护区,1994- Ⅷ- 25,存于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了中国刺齿虫兆属1新种——天台刺齿虫兆Homidiatiantaiensis,sp.nov.。该种色斑明显不同于此属所有已知种。它的许多特征与朝鲜的H.flavonigraSzeptycki,1973相似,但上唇、下唇和弹器齿节基部等处的刚毛及腹部第II节的毛序可区分两者。正模♀,浙江天台山,采集号8537,1996-VII-16;副模5♀♀,采集号8535、8536和8537,其它同正模。模式标本保存于南京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9.
记述刺齿(虫兆)属温州1新种:六毛刺齿(虫兆) Homidia hexaseta sp.nov.,该种的鉴别特征包括体色,下唇具光滑毛L1,头背部顶区具6根大刚毛,胸部第Ⅱ节具p4系列大刚毛,腹部第Ⅲ节中间具a2大刚毛,腹部第Ⅳ节具B6和Ae5-7大刚毛以及端节亚顶端齿远大于顶端齿.同时,本文还给出了浙江省刺齿(虫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华球角[虫兆]属并描述江苏1新种:五齿华球角[虫兆]Chinogastrura quinidentis,sp.nov.。该种与分布在中国和日本的Ch.duplwispinosa(Yosii),1954最为接近,如具4个臀刺、相似的角后器和弹器的端节等,但在握弹器、弹器基和齿节以及触角上的毛序等方面有别于后者。 正模:♂,江苏南京南京大学校园,1990-Ⅱ-26,采集号8118,KennethA.Christiansen采;副模:2多♂♂和2♀♀,同正模。模式标本保存在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定COI基因序列分析在蚋科中的分类地位,本研究测定了双齿蚋(Simulium bidentatum) COI基因序列,分析该基因序列特征;下载与其同源性较高的12个蚋种的COI基因序列15条,进行同源性分析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显示,双齿蚋COI基因序列(DQ534946)与S. notiale、S. snowi、S. nyssa等蚋种的COI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在贝叶斯分析所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中,不同蚋组的序列各自聚成一枝,双齿蚋序列(DQ534946)未与其他任何蚋种聚为一枝。研究结果表明,双齿蚋COI基因序列与蚋亚属序列同源性较高,COI基因序列分析能较好建立蚋亚属内组间关系,双齿蚋未与其他蚋组序列聚为一枝,分类至淡足蚋组并不合适,支持分类至阿根蚋组。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COI基因序列分析在蚋科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双齿蚋在蚋科的分类争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PCR扩增、测序的方法,对鹟亚科(Muscicapinae)6属16种鸟类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1176bp进行测定,并以荒漠伯劳和发冠卷尾作为外群构建Bayes、ML、MP3棵系统发育树。结果支持:寿带属(Terpsiphone)、扇尾鹟属(Rhipidura)、方尾鹟属(Culicicapa)3属与鹟亚科其他鸟类亲缘关系较远,扇尾鹟属与方尾鹟属亲缘关系较近;鹟属(Muscicapa)为单系发生,本研究结果未能确定它与仙鹟属、姬鹟属的进化关系;铜蓝鹟(Muscicapa thalassina)从鹟属中移出,归入仙鹟属。上述结论解决了鹟亚科部分属间的进化关系,为鹟亚科分类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分子水平证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探讨泥蚶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PCR技术对我国沿海地区7个泥蚶群体的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遗传分析。在来自7个群体的38个泥蚶样本均得到660 bp的COI基因片段序列,共103个多态位点,组成17种单倍型;数据分析表明:7个群体形成了二大类群:福建以北(包括福建)的5个群体(江苏盐城、浙江奉化、浙江乐清养殖和自然群体、福建福鼎)形成一个类群,类群内的遗传距离为0.0016;福建以南的类群(广东湛江、海南海口)形成一个类群,遗传距离为0.0006;二个类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529,表现为高度的分化。因此我国沿海泥蚶已分化形成福建以南和以北二大类群,二大类群之间的遗传分化已达到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14.
对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和糙齿海豚(Steno bredanensis)的线粒体DNA COI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PCR产物约700bp。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去除引物序列后分别获得643、618和618bp的核苷酸序列。碱基组成平均为,T:31·07%,C:26·13%,A:27·27%,G:15·50%,GC含量为41·63%,其中碱基G的含量明显较低。与Gen Bank中9种鲸的同源序列比对,去除部分端部序列后得到597个比对位点,包括141个简约信息位点,43个单突变子,无插入/缺失位点。12种鲸的种间序列差异较大,其序列变异度在2·1%~17·1%之间。597个比对位点编码199个氨基酸,其中有9个氨基酸发生改变,其中一个氨基酸突变可将齿鲸亚目和须鲸亚目分开。NJ系统树表明,海豚科形成单系类群,瓶鼻海豚和中华白海豚的亲缘关系较近。上述分析表明,COI基因可用于鲸类的种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相似文献   

15.
椭圆食粉螨线粒体DNA CO Ⅰ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苯酚-氯仿-异戊醇抽提法提取了采自江西南昌和广州潮州2个地理种群的椭圆食粉螨Aleuro-glyphus ovatus Troupeau,1878基因组DNA。以相应引物对椭圆食粉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基因(mtDNA COI)进行PCR扩增,直接测序,得到379bp的碱基片断(国际基因库索引号EF527825),其碱基序列A、C、G、T含量分别为71bp(18.73%)、53bp(13.98%)、89bp(23.48%)、166bp(43.80%);江西南昌和广州潮州2个地理种群间的椭圆食粉螨mtDNACOI基因片段完全一致,未发现地理差异。  相似文献   

16.
对蝎类物种的传统分类主要依靠形态和行为特征,但由于该类群种间形态特征极为相似,物种的划分和鉴定困难。为弥补传统分类方法的不足,本研究以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I)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形态相似的壮真蝎Euscorpiops validus和普洱真蝎E.puerensis进行分子水平的物种鉴定。采用PCR扩增测序获得壮真蝎与普洱真蝎共24个样本的COI基因部分片段序列(660 bp),进行了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及单倍型网络图分析。结果显示:壮真蝎15个样本中共检测到4个单倍型,单倍型之间的相似度为99.3%~99.8%;普洱真蝎9个样本中共检测到4个单倍型,单倍型之间的相似度为99.6%~99.8%;2种蝎的种间序列相似度为90.1%~90.6%,单倍型间的稳定差异核苷酸位点数为61个。壮真蝎与普洱真蝎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4 0、0.002 3,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03 9,且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的34.6倍。此外,分子系统发育树显示壮真蝎与普洱真蝎的单倍型序列各自聚为2个单系枝,且具有很高的分枝自举值(100%)。单倍型网络图结果也显示壮真蝎与普洱真蝎8个单倍型明显分为2大类群,且壮真蝎的单倍型HAP2与普洱真蝎的单倍型HAP7之间的突变步数高达62步。上述结果不仅进一步确认壮真蝎与普洱真蝎为2个不同的物种,且表明线粒体COI基因可用于开展真蝎属Euscorpiops物种的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线粒体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对少鳞鳜属(Coreoperca)鱼类进行物种鉴定的可行性.采用PCR扩增与测序技术与GenBank已有序列联合分析的方法,对少鳞鳜属3种84个个体的条形码区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碱基T(U)的平均含量为30.3%,C的平均含量为27.8%,A的含量为23.1%,G的含量为1...  相似文献   

18.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和日本沼虾(M.nipponense)经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养殖,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祁连沼虾(M. qilianensis)是自然分布在我国甘肃省的土著虾种,因其外部形态符合沼虾属的特征,而被前人归入沼虾属.为了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理解罗氏沼虾、日本沼虾与祁连沼虾的遗传差异,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沼虾资源提供理论基础,作者对这3种沼虾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研究.从甘肃、浙江等地分别采集这三种沼虾的样本各10尾,共30尾,其中祁连沼虾是野生样本,而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都是养殖样本.通过PCR方法扩增线粒体COI基因,并测序.通过比对,获得一致序列649 bp.在30个样本中共检测到169个变异位点,占总变异的26.04%;共检测到7种单倍型.3种沼虾的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罗氏沼虾0.411%、日本沼虾0.092%、祁连沼虾0.031%.野生的祁连沼虾遗传多样性远远低于养殖的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三种沼虾单倍型之间的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在19.87%~23.84%,三者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提示三者均为有效种.为进一步确定这三种沼虾在长臂虾科的分类地位, 我们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了长臂虾科的其它种类的COI序列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用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日本沼虾和罗氏沼虾与沼虾属的其它种类聚成一枝,而祁连沼虾与同亚科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和长角长臂虾(Palaemon debilis)较沼虾属另10种虾的遗传距离近,即祁连沼虾与白虾属及长臂虾属聚成另一枝.凶此,COI序列的结果不支持祁连沼虾归入沼虾属.但其分类地位应该综合多方面证据重新进行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19.
Sun P  Shi ZH  Yin F  Peng SM 《Biochemical genetics》2012,50(3-4):180-191
In this study,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flathead grey mullet, Mugil cephalus, among four China Sea popul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by COI sequences. All the populations studied had high values of haplotype and nucleotide diversity, except for the Yellow Sea population. In the phylogenetic tree, these haplotypes clustered in two groups, one for the populations from the Bohai and East China seas, and the other from the Yellow and South China seas.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indicated that the northern populations (Bohai and East China) had lower genetic divergence (0.0725, P > 0.05) than that of the southern population (South China) (0.4530-0.6827, P < 0.001), suggesting that two distinct genetic groups exist in Chinese waters. Tests of neutral evolution and mismatch distribution indicated that no historical demographic expansion occurred in these populations. The results provide new information for genetic assessment, fishery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20.
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线粒体DNA的COI基因,测定该基因片段序列。分析了罗氏沼虾缅甸原种F1代、江苏养殖群体和广西选育F2代3个群体共17只个体的序列核苷酸位点差异和遗传多态。结果表明,缅甸原种F1代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江苏养殖群体和广西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在长度为498bp的基因片段中,共检测到10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占2.01%),17只个体具有5种基因型,3群体各自的平均核苷酸位点差异分别为0.88%、0.07%和0。UPGMA分子系统聚类树显示,江苏养殖群体和广西选育群体的遗传关系最近,其单倍型混杂聚成一支,而缅甸原种F1群体相对独立为另外一支。COI基因可以作为区分两分支群体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