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为1982年5~6月在吉林省延边地区和龙县长红林场82公里处某施工部队临时驻地的 HFRS 暴发流行的病原学调查。用免疫荧光法对现场扑获的102只野鼠(其中大林姬鼠57只、棕背(鼠平)16只、花鼠12只、东方田鼠9只、红背鼠、平4只、黑线姬鼠3只、鼠兔1只)进行了 HFRS 相关抗原的检出,其中大林姬鼠阳性21只,带毒率21.1%(12/57);棕背鼠平阳性2只、带毒率为12.5%(2/16)。确定了大林姬鼠、棕背(鼠平)为此次暴发流行的病毒抗原的贮存宿主。在我国首次发现大林姬鼠、棕背(鼠平)携带 HFRS 病毒抗原。为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了病原依据。可供今后对本病传染源的进一步调查及流行规律观察参考。本文还对 HFRS 病毒抗原在鼠类中寄生的脏器和细胞进行了免疫荧光定位观察,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黄泥河林区鼠类群落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春文  陈荣海 《兽类学报》1993,13(3):205-210
本文研究了吉林省黄泥河林区5个次生植被类型的鼠类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的变化。原始针阔混交林采伐后,大林姬鼠数量减少,棕背(鼠平)数量增加,黑线姬鼠侵入。形成次生阔叶林和人工落叶松林后,鼠类群落仍为原始针阔混交林中的大林姬鼠+棕背(鼠平)群落类型。人工红松林的形成使棕背(鼠平)数最明显减少,成为大林姬鼠群落。森林开垦成农田,相应形成黑线姬鼠+大林姬鼠群落。草甸发展成草甸森林,鼠类群落由东方田鼠+棕背(鼠平)演变成棕背(鼠平)群落。并分析了环境因素对鼠类演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是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主要病原体之一,HV的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针对西安市HFRS的持续高发病率,2010年7月-9月对西安市HFRS 疫区捕获的110只黑线姬鼠(阳性62只)进行年龄、性别鉴定.通过病毒RNA提取分析,发现黑线姬鼠雌雄个体携带病毒无显著差异,但是不同年龄段黑线姬鼠携带汉坦病毒却具有显著差异,年龄结构与病毒携带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黄泥河林区鼠类群落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春文  陈荣海 《兽类学报》1991,11(2):118-125
1988年6—7月,作者在吉林省黄泥河林区对森林鼠类群落划分进行了研究。将林区划分2个栖息地类型,依据物种组成相似系数及递归群划分法,划分出5个鼠类群落:即大林姬鼠+棕背(鼠平)群落;大林姬鼠群落;黑线姬鼠+大林姬鼠群落;东方田鼠+黑线姬鼠群落和棕背(鼠平)群落,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林区林木鼠害危及多种树种(图1-a、b),冬季啃食幼树树皮损失严重。(舒凤梅1975、1979)。为害鼠种主要为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其他各种鼠为红背(鼠平)(C.rutilus)、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黑线姬鼠(A.agrarius)和花鼠(Eutamias sibiricus)。以往多采用化学药物防治。本工作发现该鼠的数量与林地郁闭度有密切关系,故而探讨了利用调整鼠类栖息环境,预防林木鼠害发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 前言 有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广泛地分布于欧亚大陆、日本、美洲和非洲。斯堪的纳维亚、苏联、中国和朝鲜是人类HF-RS疾病的地方性流行疫区。朝鲜出血热(KHF)的病因汉坦(Hantaan)病毒76-118株是由Lee等人于1978年从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分离到。1975年以来,日本从一些HFRS病例联想到与实验室大鼠  相似文献   

7.
三种鼠针毛表面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大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s和花鼠Eutaraias sibiricus 3种森林害鼠针毛的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认为:3种鼠针毛在鳞片类型、游离缘平滑度、高度、密度等因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棕背(鼠平)和大林姬鼠差异不显著,而花鼠与其它两种鼠差异显著,在鼠的分类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疾病动物模型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发病机理、药物筛选、疫苗制备、临床治疗的迫切需要。最早用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分离和实验研究的动物是非疫区黑线姬鼠,以后相继发现实验饲养的一些动物对HFRSV亦很敏感。目前有二种动物模型:一种为感染动物模型,供分离和培养病毒及感染试验用;另一种为致病模型,主要用于发病机理,疫苗制备及实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成功之后,大大简化了病毒的培养和扩增,然而体外细胞感染不可能代替完整的动物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反应性。因此建立一个  相似文献   

9.
1982年5—6月,在吉林省和龙县长红林场筑路人员中,发生一起以大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rufocanus)为传染源的流行性出血热爆发流行,发病率达25.5‰。当时大林姬(鼠平)肺流行性出血热抗原阳性检出率为21.1%,棕背(鼠平)肺抗原阳性率为12.5‰。为了研究这两种鼠的生态学特点与流行性出血热的关系,我们于1983年4—9月对发病点及周围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是东北林区的优势鼠种,由于啃食树皮危害林木生长,在数量大发生年的秋末冬初更加严重,因此了解林地棕背(鼠平)数量变化规律,以便更有效地防治幼林鼠害,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棕背(鼠平)数量变化不仅与林分郁闭度有关(舒凤梅,1981),而且与林地坡度也有关。本文着重探讨不同坡度林地的棕背(鼠平)数量  相似文献   

11.
三种啮齿动物的消化道形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对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和黑线姬鼠(A.agrarius)夏季的消化道形态进行了比较。3种啮齿动物总消化道的长度及重量(含内容物重和总干组织重),各器官的长度,胃、小肠和盲肠等长度,小肠和盲肠含内容物重,盲肠和大肠去内容物重,小肠、盲肠和大肠总干组织重等均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以植物为食的棕背的总消化道、小肠、盲肠和大肠的长度或重量明显长于或重于其他两种鼠类。后肠可作为衡量草食性动物食物质量的指标。3种啮齿动物可通过消化道形态改变以适应不同的食性。  相似文献   

12.
1 引  言棕背鼠平 (Clethrionomysrufocanus)是我国北方森林小型哺乳动物的重要成分 ,也是主要的林木害鼠之一 .目前 ,国内外对该鼠的生态学已有许多研究 ,太田嘉四夫[6] 在活动节律研究方面有所报道 .作者在室内不同食物条件下 ,对棕背鼠平昼夜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研究 ,现将初步结果做一报道 .2 材料与方法2 1 供试动物2 0 0 1年 8~ 10月在黑龙江省海林市林区捕获棕背鼠平带回实验室驯养 .单鼠饲养于 35cm× 30cm× 2 0cm铁丝笼中 ,供给小鼠用颗粒饲料、胡萝卜和水 ,提供棉花供鼠做巢 ,实验室温度为 2 0~ 2 5℃ ,自然光照 .2 2 …  相似文献   

13.
棕背鼠平(Myodes rufocanus)和红背鼠平(M.rutilus)的分布有重叠区且外形相似,在特定情况下存在种间区分困难,给两种鼠的数量调查带来不便和误判.本研究通过mtDNA控制区构建系统树、mtDNA控制区电泳和RAPD 3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有效地对棕背(鼠平)和红背(鼠平)已知的8个样本和16个待定样本进行了准确鉴定.其中,mtDNA控制区电泳进行种问区分的方法具有简便、准确而又快捷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与红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titus)是吉林省林木主要害鼠,本文应用数量化方法,分析野外调查数据,阐明它们对栖息地选择的生物学特性,为森林鼠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研究方法 1983年9月15日至10月15日,吉林省林业厅在全省43个县同时对森林害鼠的种类、分布密度和危害进行调查,共布41376铗日,捕鼠2271只。本文选择东部山区樟子松人工林31块、红松人工林50块、落叶松人工林78块、人工针叶混交林15块、天然次生林42块样地,对棕背(鼠平)与红背(鼠平)的铗日捕获  相似文献   

15.
中国棕背(鼠平)亚种分化的研究(啮齿目:仓鼠科:田鼠亚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山西、河北、内蒙古南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及新疆等地区的215号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标本的外形和头骨的形态进行了亚种分化研究,认为分布于山西、河北、内蒙古南部棕背(鼠平)的亚种为Clethrionomys rufocanus shanseius(Thomas);大、小兴安岭及新疆地区的亚种为Cl.r.irkutensis(Ognev);而将分布于长白山地区的亚种定为一新亚种——棕背(鼠平)长白山亚种(Clethrionomys rufocanus changbaishanensis)。  相似文献   

16.
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格局的形成原因,掌握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动态及发展趋势。于2012至2015年在柴河林区的新房子、大青沟和二道河子地区,对针阔混交林、阔叶林、草甸、沿河林和农田5种生境类型,采用铗日法对小型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为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的优势物种,针阔混交林为棕背?最适生境,阔叶林为大林姬鼠最适生境;黑线姬鼠(A. agrarius)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为农田优势物种,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仅在草甸中发现。随生境垂直分布区海拔高度的降低,总捕获率逐渐减低,其中棕背?的种群变化起主要作用;大林姬鼠的捕获率逐渐增加,其对农业经济的干扰适应性更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的分布规律受居民点分布比例影响;红背?(Clethrionomys rutilus)主要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针阔混交林。通过与孙儒泳等20世纪60年代在此地区的研究结果的比较,最后认为近几十年原始森林的破坏,伴生的次生林和人工林,致柴河林区的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林的过渡失去先前的典型特征。并发现小型啮齿动物的群落格局变化,虽呈现出自然条件的垂直变化和农业活动影响的规律,但同时存在生境变化的适应性改变,也表现出各地区的区域生境特征对取样点微生境啮齿动物分布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85—1986年,我们在泾县包合乡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有可感染于人的缩小膜壳绦虫(成虫)及其终宿主黑线姬鼠、黄胸鼠和链形多头绦虫(蚴虫)及其中间宿主野兔,是安徽省的新发现。 一、缩小膜壳绦虫(长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取自1985年1月15日和1986年1月15日采到的两只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1986年1月13日采到  相似文献   

18.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一种啮齿动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危害严重, 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采用数理统计模型及小波分析方法, 对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1984-2016年HFRS的发生与鼠类、气候和经济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 探讨气候和经济因素对HFRS发生的影响。小波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HFRS暴发史可能分为两个时期, 推测每个时期具有不同的主要宿主, 在2002年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可能取代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成为HFRS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广义可加模型模拟结果表明, HFRS的发生与1984-2001年黑线姬鼠密度间存在极显著非线性效应(F2.06,9.02 = 102.415, P < 0.01), 两者间显现为正相关; 与2002-2016年的褐家鼠密度间呈正相关(F1.67,9.02 = 73.929, P < 0.01); HFRS主要宿主的这种变化可能与当地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有关: HFRS的发生与年平均温度存在极显著的非线性效应(F2.93,9.02 = 12.164, P < 0.01), 两者间呈负相关; 同样, HFRS的发生与上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存在显著非线性效应(F1.70,9.02 = 2.917, P < 0.05), 两者间也呈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途径证明了这种转移机制, 发现温度对HFRS发生有显著的直接负向影响以及通过褐家鼠的间接正向影响; GDP对HFRS发生有直接的负向影响。本研究表明HFRS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相关, 两者均能影响HFRS的暴发, 该结论有助于今后更好地对HFRS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双标记免疫细胞化学和双标记免疫电镜技术观察了环磷酰胺处理的BALB/c小鼠及乳鼠实验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后的发病和病毒定位情况,结果发现,免疫功能不成熟或有缺陷的小鼠感染后发病并有规律地死亡,而免疫功能正常鼠只呈隐性感染。在发病的和隐性感染的小鼠之间,病毒定位主要差别在于HFRSV是否感染免疫器官,即HFRSV抗原可见于发病鼠外周血,牌和胸腺的单个核细胞中,而在隐性感染小鼠的这些免疫器官中则为阴性,HFRS病毒颗粒及病毒抗原广泛见于发病鼠的T细胞亚群中,在Thy-1,L3T4和Lyt-2亚群中,双标记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4.6+—15.3%,7.5%+—6.1%和17.7+—6.1%。对HFRSV在T细胞中分布的差异还作了动态比较。结果提示:细胞免疫可受HFRSV的直接影响,病毒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感染是HFRSV感染发病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是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重疫区。近年来HFRS年的发病人数曾超过万人。流行病学和血清学研究表明黑龙江省HFRS疫区主要是姬鼠型,但目前尚缺乏病毒的分子生物学资料。我们对从疫区捕获的宿主动物-黑线姬鼠肺中分离的汉坦病毒HTN261株的S基因片段的全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初步分析。结果如下,HTN261株的S基因片段的全序列长为1697nt。只有一个主要的编码N蛋白的ORF,起始位置为第37nt,终止于1326nt,编码的蛋白长为429aa。没有发现存在ORF2。HTN261株的S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与HTN型中的病毒株的同源性很高,而与汉坦病毒其他型的同源性较差。从种系发生树分析来看,HTN261株归结于汉坦病毒的HTN型。在HTN型之内,HTN261株和HTN76-118株在一个分枝内。就其核苷酸和蛋白的同源性来说,HTN261株和HTN76-118株的同源性分别是89%(全S基因)和98%(蛋白)。而与中国境内发现的其他汉坦病毒株Z10,HU,Chen4,NC167等基因和蛋白的同源性相对较差。汉坦病毒除具有其宿主的依赖性外,还具有其地理的簇集性。HTN261株和HTN76-118株之间S基因和N蛋白序列的变异性的差异分别为11%和2%,表明HTN261株和HTN76-118株还有不同,可能是不同的亚型。不过,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