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发现的树突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endritic cell—specific ICAM-3-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及其相关分子L-SIGN与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机制及其感染的慢性化有关,该文介绍DC—SIGN和L—SIGN的发现、生物学特点及其与丙型肝炎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黄芪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黏附分子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黄芪对急性白血病病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影响。方法:64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组32例和化疗加黄芪组3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uSA法),对治疗前后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急性白血病病人治疗前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升高(P<0 05)。②治疗后,化疗加黄芪组与化疗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均下降(P<0 05),化疗加黄芪组下降尤为明显(P<0 05)。结论黄芪可通过降低白血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的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3.
载脂蛋白CⅢ(apolipoprotein CⅢ,apo CⅢ)在致动脉粥样硬化中有直接作用。首先,apo CⅢ激活血液循环单核细胞,细胞表面黏附分子β1整合素表达上调,促进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发生黏附;其次,apo CⅢ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募集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并发生黏附;最后,apo CⅢ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胰岛素抵抗,导致内皮功能紊乱,引发内皮炎症和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4.
逆锁键是受体和配体蛋白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反常"现象,属于受体-配体动态键的一种,在pN量级外力的影响下,其键寿命在特定范围内会随着所施加外力的增加而增加.逆锁键主要参与细胞黏附、细胞活化等过程,并与滑移键组成分子开关来调节各项与分子黏附相关的生命活动.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引发尿路感染、T细胞受体抗原识别、微丝解聚、Notch信号通路激活等重要生命活动已被证实与逆锁键密切相关.近期已有发现证实TCR-pMHC复合物中的逆锁键与癌症的引发也存在密切联系,这一发现提供了改进TCR-T (T细胞受体基因工程改造的T细胞)免疫疗法的新方向.本文概述了逆锁键在几类重要生命活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潜在的医学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endritic cell specific 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3 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是一种主要表达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属于C型凝集素超分子家族。DC-SIGN不仅能与细胞间黏附分子-2(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2,ICAM-2)和细胞间黏附分子-3(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ICAM-3)等结合,还能识别HIV、登革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从而参与了这些病原体的感染过程,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近年来,有学者发现DC-SIGN还与肿瘤的发生、免疫、易感性有关,也因此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对DC-SIGN与肿瘤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相关肿瘤疾病的发生机制,为促进其诊疗进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整合素是位于细胞表面的重要黏附分子,通过其双向信号传导通路,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及细胞与细胞间的黏附.整合素由胞外域、跨膜域和胞内域3部分组成.胞内域与细胞内信号分子结合,启动胞内一胞外信号传导激活整合素,提高与相应配体亲合力.而胞外域与相应配体结合后,通过胞外-胞内信号传导,调节细胞生存、增殖、黏附、分化功能.近年研究显示,整合素结构功能及信号传导通路异常与多种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对呼吸系统发育和疾病有重要作用。细胞间的连接缺失是EMT的关键环节。各类黏附分子的平衡表达对于维持上皮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稳态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EMT在肺发育、肺损伤修复以及肺部慢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并结合EMT分子事件的详细过程,就细胞连接结构和细胞黏附分子对EMT的影响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整合素(integrin)是一类重要的跨膜黏附分子,在T细胞定向迁移到淋巴器官、感染或炎症部位以及T细胞与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之间相互作用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细胞受到抗原或趋化因子等的刺激后,启动细胞内大量的信号传导分子,并形成"inside-out"信号通路,导致整合素构像的改变(conformation change)或促进整合素在细胞表面的聚集(integrinclustering),最终增强整合素的affinity或avidity,促进其与配体结合的能力,提高淋巴细胞间的黏附。近年来的研究已经鉴定出调控整合素活化的多个关键的信号分子及其形成的信号转导复合体。该文主要阐述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由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介导的"inside-out"信号通路中关键的信号分子如ADAP、SKAP-55、RapL、Rap1、Talin和Kindlins等如何与上下游信号分子协同作用,调控整合素LFA-1活化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结合蛋白2(Ltbp2)在炎症条件下促进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跨内皮细胞的迁移。方法:利用CRISPR/Cas9敲除MS1细胞上的Ltbp2基因;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实验比较淋巴细胞对MS1细胞和敲除细胞Ltbp2~(-/-)MS1的黏附能力,RT-PCR及流式细胞术比较MS1细胞和敲除细胞Ltbp2~(-/-)MS1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情况;Transwell实验比较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穿过MS1细胞和敲除细胞Ltbp2~(-/-)MS1的能力。结果:在炎症条件下,淋巴细胞的黏附及跨MS1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高于敲除细胞Ltbp2~(-/-)MS1。结论:在炎症条件下,Ltbp2促进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及跨内皮细胞迁移。  相似文献   

10.
借助网络分析可对基因调控、蛋白质互作和信号转导等细胞活动进行全局和局部性质分析.以细胞黏附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为对象,通过数据挖掘和可视化软件构建了整合蛋白介导的黏附分子互作网络,该分子互作网络由156种蛋白质通过690种相互作用相连,其平均节点度为8.66、平均聚集系数为0.24,平均路径长度为2.6.黏附分子互作网络中包含数个功能模块,这些模块涉及网络内部多种分子相互作用的启动与停止,并进一步影响细胞的黏附、迁移和骨架组织.对黏附分子网络进行模体筛选和比较,发现一些数量相对较少、以三元复合物为主要结构的关键模体,同时对各网络模块和模体对细胞黏附的调控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黏附分子在肿瘤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黏附分子是以配体和受体相结合的形式,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作用的一类分子,参与机体的多种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在对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研究中发现,黏附分子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肿瘤的生长、浸润及转移过程.因此.对黏附分子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作用及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为肿瘤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分子指标和发现新的治疗靶标.并为进而形成临床诊疗新策略提供重要理论支持.现就几种重要黏附分子在肿瘤生长与转移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武珍珍  王晓东 《生理学报》2020,72(2):220-226
突触细胞黏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突触前、后膜结构和功能互作的膜表面糖蛋白,可以动态调节突触活动和可塑性,其表达与功能受到环境因素调控。突触细胞黏附分子亦是应激反应重要的效应分子之一,可介导应激对认知和情绪的不良影响。本文综述近年来突触细胞黏附分子在应激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应激相关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凝血酶不仅在凝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还可以引发多种凝血酶受体介导的分子和细胞间相互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就凝血酶及其受体的特性,以及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包括通透性改变、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黏附分子表达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树突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endritic cell-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和肝/淋巴结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liver/lymph node-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3-grabbing non-integrin,L-SIGN)是钙离子依赖的C型凝集素受体,通过识别病毒粒子表面含甘露聚糖或果糖寡聚糖的分子介导病毒进入细胞,但其在调节病毒复制中的作用较少被关注。本研究通过建立稳定表达DC-SIGN和L-SIGN及其功能域嵌合体的细胞系,分析两者过表达对鼠冠状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L-SIGN比DC-SIGN更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这种差异与两者胞内区序列和基序组成不同有关;鼠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信号通路分子磷酸化下调,过表达DC-SIGN和L-SIGN可抑制这种下调趋势。在没有鼠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mouse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related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mCEACAM1)存在时,DC-SIGN不能介导病毒感染。这些结果提示,DC-SIGN通过与mCEACAM1a分子相互作用和调节细胞信号通路分子功能以调控鼠冠状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5.
整联蛋白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表面的完整的膜受体家族,包括由至少18种不同的α亚基及8种β亚基形成的20多种αβ异二聚体。整联蛋白配体主要有胶原蛋白、纤维结合蛋白、层粘连蛋白、玻连蛋白、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胞间黏附分子、细胞反受体、补体蛋白,以及多种细菌和病毒蛋白,在介导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的黏附、淋巴细胞运输、肿瘤生长及感染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感染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其建立感染的第1步是病毒颗粒通过宿主细胞表面的分子黏多糖分子(glycosaminoglycans,GAG)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等黏附在细胞表面,然后依次与细胞表面的B类Ⅰ型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B type Ⅰ,SR-B Ⅰ)、CD81、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等受体分子结合,再经网格蛋白、脂筏等介导的细胞内吞、融合,完成病毒的细胞入侵过程.  相似文献   

17.
1- 磷酸鞘氨醇是一种有生物活性的脂质代谢产物,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再生、迁移,细胞内钙离子移动,黏附分子表达以及激活单核细胞黏附内皮细胞等功效,在血管生理性再生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 磷酸鞘氨醇在高密度脂蛋白中含量在所有脂蛋白中最高,其参与调节高密度脂蛋白的抗氧化、抗血栓、抗炎等效应,而这些反应与1- 磷酸鞘氨醇的生物学功能如血管发生、内皮保护、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等密切相关。对1- 磷酸鞘氨醇信号通路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及以该通路为靶点的相关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试验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实时监测大鼠心肌细胞(H9C2)在含有细胞黏附识别多肽RGD自组装膜上的动态黏附过程及随后与两种心血管药物(一种正性肌力、另一种负性肌力)相互作用。方法:在金电极表面自组装3-巯基丙酸(MPA)单层膜,并经酰胺化共价耦合细胞黏附分子KRGD,形成对大鼠心肌细胞有特异性黏附的致密分子自组装膜。QCM以动态持续的方式实时监测MPA/RGD自组装及其不同浓度梯度H9C2细胞在自组装膜金电极上的细胞黏附过程。此外,选用20,000个H9C2细胞和正性肌力药物异丙肾上腺素、负性肌力药物维拉帕米,用QCM评估了细胞-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与裸金电极相比,MPA/RGD修饰金电极增大了H9C2细胞黏附所引起的QCM频移(△f)与动态电阻变化(△R)响应。在所试H9C2浓度范围(5×10~4-4×10~5 cells/m L),△f与H9C2浓度呈线性关系,△R与H9C2浓度呈幂函数关系。我们用细胞粘弹性指数(CVI=△R/△f)来表征细胞的粘弹性。H9C2在异丙肾上腺素作用下,△f与△R增加、细胞-QCM表面黏附加强,细胞变硬;在维拉帕米作用下,△f与△R降低、细胞QCM表面黏附减弱,细胞变软。结论:QCM可用于不同浓度大鼠心肌细胞的动态细胞黏附监测,并可基于其细胞黏附与细胞黏弹性测定能力区分正性与负性肌力药物而可望用于心血管药物的筛选。  相似文献   

19.
LRP16通过调控E-钙粘合素的表达促进MCF-7细胞的侵袭生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RP16在原代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与雌激素受体α(ERα)表达状态以及腋窝淋巴结侵袭数目密切相关.为研究LRP16基因对乳腺癌MCF-7细胞侵袭生长的影响,并探讨涉及的分子机制,采用基质胶黏附实验与Transwell方法,检测内源性LRP16表达抑制MCF-7细胞的体外黏附、侵袭生长与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抑制LRP16在MCF-7细胞中的表达,降低了细胞的体外黏附、侵袭与迁移能力;采用FVB小鼠进行的实验性转移试验结果显示,抑制LRP16显著降低了MCF-7细胞的肺转移结节数目;为探索可能的分子机制,采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了LRP16对乳腺癌转移相关分子MMP-2, MMP-9, CD44和E-钙黏着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在LRP16抑制的MCF-7细胞中只有E-钙黏着蛋白蛋白表达上调.进一步的Northern印迹与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抑制LRP16可上调MCF-7细胞中E 钙黏着蛋白基因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共转染与双荧光素酶方法检测LRP16对E-钙黏着蛋白基因启动子的表达调控效应,结果显示,LRP16抑制E 钙黏着蛋白基因基因5′-近端启动子的转录激活,该抑制效应选择性存在于内源性ERα阳性细胞,并且依赖于雌激素的存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方法(ChIP)检测ERα与E-钙黏着蛋白基因启动子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在LRP16基因表达缺陷的MCF-7细胞中,ERα抗体沉淀到E-钙黏着蛋白基因启动子的DNA序列;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抑制LRP16基因表达,削弱了激素依赖型乳腺癌细胞的侵袭生长能力,其分子机制涉及了LRP16通过ERα介导对E-钙黏着蛋白基因基因转录激活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等炎症因子、核因子-κB及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肾损伤的发生发展,抑制急性缺血性肾损伤时肾脏的炎症反应具有保护肾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