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揭示和探讨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繁殖前期的冲凉行为及其意义,在仿生态养殖环境条件下,采用定时定点观察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雄性成鲵的冲凉行为过程及姿势进行了观察记录,并分析了冲凉行为与年龄、求偶行为、繁殖成功率之间的关系.繁殖前期雄性成鲵表现出冲凉行为,冲凉行为与求偶行为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表现出求偶行为的6尾雄性成鲵有4尾成功参与了繁殖.冲凉行为可能促进了雄性成鲵精巢的发育,引发求偶行为,最终达到成功繁殖.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鲵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1988年,在陕西秦岭,大巴山中,先后10个月共采集中国大鲵标本71尾,其中幼林40尾,成体31尾。经过剖胃,观察胃容物并称重,分析中国大鲵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解剖中空胃40尾,实胃31尾,中国大鲵是肉食性捕食动物,幼体以螃蟹,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为食;成体以螃蟹,鱼,青蛙和水麝鼯等水生动物为食。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鲵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鲵(Amndrias davidiamus Blanchard)是我国特有濒危的两栖物种,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性别决定分子机制等的好材料,对于科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在贡献。近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本文综述厂大鲵的繁殖生物学的近期研究工作,也简要探讨了大鲵繁殖生物学今后研究的主要工作,以期为大鲵繁殖生物学及繁殖技术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鲵侧线器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红  黄世强 《动物学报》1995,41(3):235-242
本文以光镜和扫描是镜手段研究了中国大鲵幼体,亚成体及成体头部及躯干部表皮中的侧线器官,即电接受壶腹器官,机械接受的表面神经丘和陷器官的分布,形态和发展变化。壶腹器管仅存于幼体头部,变态结束后消失,后两种终生存在,但前者按一定路线和方向排列,后者仅存于头部,陷在表皮中,文章探讨了壶腹器官的原始性,其消失与生活习性以及由水登陆进化的关系;对三种器官的形态及其它有尾类的侧线器官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大鲵的水下发声与相关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丁 《水生生物学报》2005,12(5):544-549
无尾类两栖动物的复杂的声行为对其繁殖与物种的识别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有尾类除了少数种类可以发出 微弱的“吱吱”声或吠声外,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基本不发声的。但是,最近的基于解剖学的证据的研究显示隐腮 鲵科(Cryptobranchidae)可能是一个例外。为了检验这一假说,作者对实验室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的4只中国大鲵(An- drias davidianus)进行了观察。观察结果不仅表明动物在水下发声,同时也观察到了与之相关联的行为。作者对进 一步在野生条件下开展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鲵的人工驯养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鉴毅 《生物学通报》2000,35(10):35-35
中国大鲵 (Andriasdavidianus)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 (Cryptobranchidae)、大鲵属 (Andrias) ,俗称娃娃鱼 ,英文名Giantsalamander,是中国内陆淡水中一种珍贵动物 ,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 ,最大个体体长近 2m ,体重约 50kg ,人工驯养寿命可达 60余年 ,自然界有活 1 0 0多年的记载。1 大鲵的形态特征及分布中国大鲵的外部形态早在 2 2 0 0年前就有记载 ,《山海经·北山经》云 :“泱泱之水 ,其中多人鱼 ,其状如鱼帝鱼 ,四足 ,其音如婴儿”。大鲵体大扁平 ,头部宽阔 ,躯…  相似文献   

7.
动物的日活动节律是它们对各种环境条件昼夜变化的综合适应。研究旅游干扰对繁殖前期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夜间活动节律影响,有助于探明旅游干扰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大鲵繁殖行为的机理。前期研究发现旅游干扰程度与水中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含量显著负相关。在大鲵繁殖前期,通过控制大鲵生态繁育池水中的进水量(主要影响DO含量)来模拟重度与轻度旅游干扰下大鲵水环境,通过监测大鲵夜间出洞与进洞时间、水温(Water Temperature,WT)、DO和大肠菌群的动态变化,比较不同旅游干扰强度下大鲵夜间活动节律的差异,以明确旅游干扰导致的水质变化对大鲵夜间活动节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鲵出洞时间在模拟重度旅游干扰水质下显著晚于轻度水质中,雌鲵分别为19:10±0:22与18:53±0:24,雄鲵分别在18:29±0:20与18:13±0:18。重度干扰导致水质变化分别推迟了雌/雄大鲵出洞时间约17 min与16 min。但是,雌雄大鲵进洞时间在模拟重度与轻度旅游干扰水质下,差异不显著,雌鲵分别为24:10±0:13与24:18±0:17,雄鲵分别为6:...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鲵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中国大鲵研究概况一文的基础上,收集1991-1997年资料,从形态、胚胎、生态、生化、人工养殖以及建议等方面,对中国大鲵最近的研究概况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采用外周血培养和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方法,分析雌雄中国大鲵的核型特征.结果 表明:(1)中国大鲵染色体数目为2n=60;(2)染色体由大染色体和微小染色体组成,属于两型性染色体;(3)大染色体中有8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2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4)微小染色体有20对,大多是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在雌性中发现了4对双臂染色体,第11、25号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23、24号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表明中国大鲵是两栖动物中的原始类群.  相似文献   

10.
饲养中国大鲵氨基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验对饲养中国大鲵氨基酸组成成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饲养中国大鲵肌肉的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64.3 g.kg-1,水解氨基酸总量为160.6 g.kg-1,各种氨基酸组成相当全面,必需氨基酸(EAA)为75.2 g.kg-1,占氨基酸总量的46.82%,符合人体需要量模式的程度相当高,为优质食物蛋白,可与做为参考蛋白的鸡蛋蛋白相媲美。研究同时发现呈味氨基酸总量70.5 g.kg-1,占氨基酸总量的43.90%,为研发味道鲜美的大鲵食品提供了有力的数据。  相似文献   

11.
野生和养殖大鲵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鲵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并且为我国特有,现在该物种野生种群急剧下降, 而人工养殖种群逐渐增多。为了对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的本底调查, 本文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28尾野生大鲵和16尾人工养殖的大鲵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在10对引物中有7对检测到多态位点, 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观察等位基因数分别为5–8和4–6, 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81和0.75, 说明本实验中研究的大鲵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通过人工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比较发现, 人工养殖群体存在较大的等位基因丢失现象, 并且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野生群体。以上结果将为大鲵的人工繁育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 由于栖息地破坏和人类过度捕杀等, 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被列为我国II类保护野生动物。为探索大鲵人工放流的有效方法, 实现野生大鲵资源增殖, 作者对2002–2008年间在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的大鲵人工放流活动与放流效果进行了评估, 并通过对放流点的隐蔽物、水质及饵料生物等生境特点的分析, 探讨影响放流成败的因素。该保护区内共在9处大鲵原栖息地进行了11次人工放流活动, 共放流各种规格大鲵995尾, 其中4次成功。成功放流的大鲵为1–4.5 kg的性成熟个体, 雌雄比在1:1和1:1.5之间, 成功放流点均有良好的后期管理措施, 如建立保护站, 补充饵料等。虽然所选择的多数放流点生境基本能满足大鲵生长和繁殖的要求, 但由于受水质、饵料或安全某一因素的制约, 野生大鲵资源增殖效果不明显, 导致放流失败。因此我们认为依据野生大鲵繁殖的生境特征标准, 科学选择放流地点, 选择性成熟的大鲵在春季放流, 并进行完善的后期跟踪保护, 可能是大鲵人工放流成功和实现资源增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鲵生殖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8年中国大鲵人工繁殖成功后,我国学者从生殖生理学的角度对大鲵人工繁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列工作,现将20多年的研究进展情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大鲵精子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精子的超微结构,大鲵精子由头部(head),中片(midpiece)和尾部(tail)三部分组成。头部有棒状细胞核,核内染色质高度浓缩,细胞核前方呈细丝状,但非顶体结构。头部后端凹陷,称为植入窝(implantation fossa),植入窝内有线粒体和中心粒等细胞器结构,此区域为精子的中片。精子尾部细长,主要由轴丝和附属纤维(accessory fiber)组成,轴丝的外面具有波动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鲵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中国大鲵是我国特有濒危的两栖物种,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性别决定分子机制等问题的好材料。近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著述颇多。本文对大鲵的生态保护、解剖发育、生理生化、遗传进化等方面的近期研究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回顾,也简要探讨了今后大鲵研究的主要工作,以期为研究者们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对大鲵自然种群在河北省(含京津)分布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年对野生动物种群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检索河北省(含京津) 境内92 个市县, 自明清时代至今的近200 卷册地方志和走访有关学者, 分析并确定在河北省境内并无大鲵自然种群的分布。在部分地区偶见大鲵成体, 乃为幼鲵自繁殖地被偶然携带至该地而异地育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鲵的活动节律及繁殖行为描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刚  吴峰 《动物学杂志》2010,45(1):77-82
采用定时定点观察法,对仿生态条件下养殖的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活动节律及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鲵活动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白天隐藏在洞穴中不活动,每天20:30时部分大鲵开始出洞活动,21:00时至次日凌晨1:00时为活动高峰期,1:00时后部分大鲵开始陆续回到洞穴,3:00时后又全部隐藏在洞穴中;大鲵的夜间活动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变化,8~9月出洞活动的大鲵数量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大鲵尤其是雄鲵在繁殖季节表现出明显多样的繁殖行为:①推沙行为;②求偶行为,包括聚集、露头、巡视、追随、尾阴探究、亲吻、邀请和爬跨8种行为型;③冲凉行为;④护卵行为;⑤婚配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鲵肝脏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方展强 《四川动物》2006,25(2):228-230
应用透射电镜对中国大鲵的肝脏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观察表明,大鲵肝不具肝小叶,与其他脊椎动物有所不同.肝细胞含有单个卵圆形的核;细胞质内含有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囊泡、线粒体、糖原颗粒和脂滴等细胞器和内含物.胆小管由两个相邻肝细胞质膜凹陷围成,而肝血窦则由内皮细胞的胞质构成.胆小管腔和窦周隙内浸润许多由肝细胞发出的微绒毛结构.还发现了枯否氏细胞和贮脂细胞.还讨论了中国大鲵肝脏的一般形态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