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云南横断山区具代表性的7个山系共9个样区山地蚤类及其宿主动物的垂直分布调查结果,并参考以往的部分调查资料,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不同山系样区各垂直带蚤类物种多样性的平均值作为指标,就云南横断山区蚤类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趋势和规律,与宿主动物和重要环境因素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显示,蚤类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趋势是由西北→南→东→北呈递减的趋势。与变化趋势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是水湿条件,其次是经度的影响。另外还与蚤类的丰富度、地理环境、垂直带和人们的生产活动等因素有关。研究认为,形成蚤类与宿主动物间多样性地理分布趋势上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其中水湿条件就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还发现,横断山蚤类在我国蚤类区系中是多样性最高的地区,它充分地反映了横断山区栖息地异质性对物种数的重要影响,并说明栖息地异质性对物种—面积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在吉林省蚊河实验管理局1hm^2落叶阔叶混交林样地调查结果,对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树木种群的种间关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树木种群优势程度不明显;乔木、灌木、草本的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都较低.对5个主要乔木种群的空间格局均呈现聚集分布;15个主要树种之间有14个种对存在着显著的种间关联,一个种独立;树种之间正关联的种对少,关联强度低,而负关联多且较高,群落结构组成不稳定,处于软阔叶林向硬阔叶林直至红松阔叶林过渡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每年有大量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蜂场从全国各地赶到云南放蜂。本研究旨在揭示西方蜜蜂这一外来蜂种对云南本地传粉蜂种类、数量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马来氏网收集、调查了云南省罗平县西方蜜蜂高放蜂密度试验点(鲁特和走马田)、中放蜂密度试验点(外纳和下阿列)和低放蜂密度试验点(马把和下庄科)共6个试验点包括山林生境和农田生境的本地传粉蜂群落结构;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放蜂密度、不同生境下各试验点传粉蜂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及丰富度指数(Dm)之间的差异。【结果】采集到的1 715头本地传粉蜂隶属于10科53种,其中蜜蜂科(Apidae)、隧蜂科(Halictidae)和胡蜂科(Vespidae)为优势类群,东方蜜蜂Apis cerana和切淡脉隧蜂Lasioglossum excisum为优势种。在放蜂密度(试验点周围3 km范围内西方蜜蜂蜂群数量)为723~2 750群这一变动范围内,各试验点本地传粉蜂物种数量、个体数量均随西方蜜蜂放蜂密度的增大而减少,物种多样性指数(H′)及丰富度指数(Dm)也相应降低,但西方蜜蜂放蜂密度对本地传粉蜂均匀度指数(J′)没有影响。此外,在相同放蜂密度下,山林生境的本地传粉蜂物种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农田生境。【结论】云南罗平本地传粉蜂的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受西方蜜蜂放蜂密度的影响,在放蜂密度从723~2 750群这一变动范围内,放蜂密度越大,本地传粉蜂的个体数、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越小。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合理控制西方蜜蜂放蜂密度以保护云南本地传粉蜂种的多样性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于2000~2004年对武陵山东部7个不同样地、3个不同海拔梯度和6个不同生境类型的蚤类,进行了5年调查与研究.结果:1)在获得的7科17属30种4 320只蚤类中,有4种为古北界种类,占13.33%,22种为东洋界种类,占73.34%,4种为广布种,占13.33%;该结果与云南无量山及临沧地区的蚤类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区系渊源,而与一江之隔的大巴山东部地区区系则明显不同,该地区以古北界成分为优势;2)武陵山东部地区蚤类的垂直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在,1 100 m以下主要为东洋界成分,1 200 m以上有少量古北界种类分布,并随海拔升高,古北界成分略有增加;3)在7个不同样地中,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优势种上,多数样地以偏远古蚤为优势,但在优势数量上缺乏明显规律性,并不是随海拔升高而增加;4)在6个不同生境类型中,优势种与优势数量都具明显的规律性,其中以偏远古蚤为主分为两组,山脊侧缘林、小溪山边林和坡地林为一组,人工林和农田山侧灌木林为另一组,前者平均优势数量达80.03%,后者优势数量在31.56%~48.92%之间;5)相似性系数(q值):在整个山体多数样地中,由北向南相似性系数(q值)随海拔降低和空间距离增大而逐渐降低,仅绿丛坡与牛庄、绿丛坡与独岭有例外,表明整个山体植被的片断化、或斑块化,一方面加剧或减低了样地与样地之间蚤类群落的相似程度,另一方面还要受海拔及空间距离的双重影响与制约,即海拔高度和空间距离愈大,蚤类群落的相似性及多样性越低,山体的片断、斑块或破碎化就越明显,这显然与人为过多或过频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5.
根据在吉林省蛟河实验管理局1 hm2落叶阔叶混交林样地调查结果,对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树木种群的种间关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树木种群优势程度不明显;乔木、灌木、草本的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都较低.对5个主要乔木种群的空间格局均呈现聚集分布;15个主要树种之间有14个种对存在着显著的种间关联,一个种独立;树种之间正关联的种对少,关联强度低,而负关联多且较高,群落结构组成不稳定,处于软阔叶林向硬阔叶林直至红松阔叶林过渡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黄佳亮  龙芝美 《昆虫知识》1997,34(6):337-339
我们于1992~1995年对海南岛山区寄生于鼠形动物体表的蜱、螨、蚤群落结构和种群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山地丛林、稻田旱地作物区及山村房舍等类型生镜,分别采用垂直法和等距法布鼠笼(240mm×100mm×110mm),晚放晨收,每地连续2天。将捕获鼠宠一并装入白布袋内,带回实验室用氯仿麻醉鼠形动物,逐一检取其体表及袋内蝉、螨、蚤,编号、计数、鉴定[1~5],按不同生境、统计数量,计算种群组成比,分析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等。2结果2.1蜱、螨、蚤的群落结构:共检获寄生于鼠形动物体表蝉类2083只,革…  相似文献   

7.
云南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为探讨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垂直分布格局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本文以云南西部横断山区18个山峰为主体,对海拔高度在1000–5000m之间已知分布的9科43属142种(亚种)蚤类的垂直分布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蚤类的属丰富度、物种丰富度、特有种丰富度和特有度以及不同区系成分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都呈现随海拔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最大峰值出现在中山海拔2500–3800m之间;(2)东洋和古北两区系成分物种构成比的垂直分布格局截然不同,前者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基本递减,后者则随着海拔的升高递增,垂直分布格局反映了它们沿纬度梯度分布的一般规律;(3)聚类分析将横断山9个不同海拔带的蚤类归为6个生态类型,反映出海拔高度、气候环境和森林植被等重要因素对蚤类分布的影响以及蚤类群落的组成、分布沿海拔梯度变化的一般规律,表达了蚤类分布与环境条件的统一性;(4)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现为双峰形分布格局,两高峰值都反映出蚤类的组成和分布在不同气候环境和植被带之间的过渡与转变,说明β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与海拔梯度上的气候和生境的变化程度有关。研究认为,中山地段物种丰富度高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两大动、植物区系过渡区的边缘效应和山地水湿条件的影响。影响该区域蚤类垂直分布格局的综合因素有山体海拔高度、动植物区系过渡区的边缘效应、山地雨量分配特征、气候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产活动等。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洲滩及滨湖区鼠类分布格局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蕾  赵运林  张美文  王勇  徐正刚  彭姣  王双业 《生态学报》2017,37(17):5771-5779
为全面了解洞庭湖洲滩及滨湖区鼠类分布格局,统计自2003—2013年该湖区15个调查点5种不同生境的鼠类群落调查数据,并对鼠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3年洞庭湖区捕获鼠类有10种,主要优势种为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不同生境下的优势种不同,东方田鼠为湖滩生境优势种,黑线姬鼠是滨湖农田和退田还湖洲滩生境优势种,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和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为滨湖丘岗林地优势种,小家鼠(Mus musculus)及黄胸鼠(Rattus tanzumi)则多出现在农房生境;不同生境的鼠类群落物种多样性不同,滨湖丘岗林地生境受人类活动或洪水干扰程度最低,因此,优势集中性指数最低,而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在干扰较少的滨湖丘岗林地生境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尽管湖滩生境受三峡工程的影响,物种数大量增加,但由于仍受汛期洪涝的干扰,依然具有优势种突出的特征。研究表明,人类社会活动或洪涝等干扰因素降低了鼠类群落物种多样性,致使优势种突出,形成只利于少数几个种群栖息的环境,最终导致种群大暴发。  相似文献   

9.
在对云南省9个县(市)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境内小型哺乳动物(小兽)体表吸虱昆虫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物种多样性用物种丰富度表示,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计算采用Shannon-Wiener方法。所捕获的2745只小兽经分类鉴定隶属啮齿目、食虫目、攀目、兔形目和食肉目5个目中的10科、25属、41种。从各种小兽宿主体表共采集到吸虱昆虫18165只,经分类鉴定隶属4科、6属、22种,其种类明显少于宿主种类。几乎每种小兽宿主体表都有固定的吸虱种类寄生,但吸虱种类数很少(1-4种)。动物分类上接近的宿主,其体表的优势吸虱种类基本相同。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哺乳动物体表吸虱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很低,群落结构十分简单。研究同时提示,吸虱昆虫与小兽宿主之间可能存在高度一致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浙江天台山甜槠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则新 《生态学杂志》2002,21(3):1-4,14
甜槠 (Castanopsiseyrei)林为中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 ,是浙江省最常见的常绿阔叶林类型。在浙江省天台山石梁景区内分布着一片以甜槠为单优势的群落 ,作者曾对该群落的特征作了初步的研究[6] 。本文主要对甜槠群落的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种多度分布、科 属 种组成多样性等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为甜槠群落的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 研究地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1.1 自然概况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东部 ,有关其自然概况已作多次报道[6] ,这里不再重复。1.2 样地的设置在甜槠群落中 ,根据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向设置1…  相似文献   

11.
黄海山东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黄海山东海域疏目变水层双拖网调查数据,作者对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及长度谱特征进行了研究。调查共捕获鱼类61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27种),其次为鲱形目(8种)和鲉形目(7种);按摄食类型可分为浮游动物食性、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底栖动物/游泳动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杂食性、碎屑食性7个类群,其中浮游动物食性占渔获物重量组成的82.5%。春、秋季鱼类群落均主要由小型种类占优势,春季优势种有3种,为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方氏锦鳚(Pholis fangi),秋季优势种有5种,分别是鳀、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玉筋鱼、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的空间异质性明显,表现出近岸海域(尤其是青岛-乳山南部近岸海域)较高,深水区较低的态势,但多样性指数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资源量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功能团多样性指数(FD)均呈负相关关系,与种类丰富度指数(D)则无相关关系。春、秋季鱼类群落长度谱曲线斜率均小于-0.2,而截距均大于10,与该海域1985年及2000年的研究结果相比,长度谱斜率显著降低、截距显著增加,这与小型个体种类占优势密切相关。与历史资料相比,黄海山东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下降,小型个体比例上升,资源呈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12.
崇明东滩潮间带潮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潮间带潮沟水域浮游动物的多样性, 作者于2008年4–12月在崇明东滩选取6条潮沟共18个站点进行4个季节的浮游动物采样调查。检获到浮游动物44种, 隶属于6个类群, 其中桡足类占绝对优势, 达总种类数的79.5%。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等生态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优势种有9种, 春季以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优势度最高, 夏季以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优势度最高, 秋季以火腿许水蚤和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优势度较高, 冬季则以四刺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etraspina)和中华华哲水蚤的优势度较高。多样性指数显示, Shannon-Wiener指数(H′)值以夏冬季较高, 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以夏秋季较高, Pielou均匀度指数(J′)值以冬季最高。与崇明岛附近的长江口北港北支水域已有的研究结果相比, 种类组成差异较大, 仅有6个共有种。浮游动物的生态特征与潮汐关系密切, 涨潮时物种多样性略高于落潮时, 涨潮和落潮时优势种的种类及优势度也均呈现出一定差异。盐度、温度、径流及潮流等环境因素对潮沟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黑戈壁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西北地区内陆分布着近20万km~2的黑戈壁,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使其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境内分布着多样的植被,蕴藏着大量特有的自然资源。但由于自然环境苛刻与交通条件不便,目前我国关于黑戈壁区系统的植被与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还很缺乏。针对黑戈壁区植物多样性组成与分布特点,基于遥感及实地调查,采用DCCA排序和半变异函数模型等分析方法,对黑戈壁区植物群落组成,植物多样性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植物以藜科和蒺藜科灌木或半灌木为主,群落物种生活型具有逐渐趋于简单甚至单一的特性,重要值0.1的植物主要有梭梭、红砂、白刺等13种;群落物种多样性呈现区域性的斑块化分布,结构性因子引起的物种多样性空间异质性占主导地位;作为极端干旱区,该区植物群落类型具有贫乏化及单一化的趋势,群落结构简单,植被覆盖度低,植物生长随环境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可塑性,群落空间分异明显,群落空间演变具有明显的水分及土壤结构梯度;DCCA结果显示气候、土壤、地形是群落物种及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海拔、坡位、土壤机械组成、降水、温度等环境因子对群落有着显著的影响,水土条件的空间异质性是戈壁植物多样性维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三亚岩相潮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三亚潮间带大型海藻生态现状,布设6条岩相断面,于2008年1—11月进行了四季野外的调查,并使用物种多样性指数与聚类分析研究了潮间带大型海藻四季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藻类130种,隶属于4门75属,其中红藻门41属67种、褐藻门16属31种、绿藻门15属29种、蓝藻门3属3种。潮间带海藻种类数季节变化不大,并呈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的垂直分布特征,且中低潮带有共同分布种,夏季尤为普遍。潮间带海藻夏冬两季平均生物量高于春秋两季,但并无显著差异。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有波利团扇藻Padina boryana、日本仙菜Ceramium japonicum、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海柏Polyopes polyideoides,夏季有波状软凹藻Chondrophycus undulates、冠叶马尾藻Sargassum cristaefolium、宽扁叉节藻Amphiroa dilatata、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秋季有冠叶马尾藻、波状软凹藻、叶状铁钉菜Ishige foliacea,冬季有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苔状鸭毛藻Symphyocladia marchantioides、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波利团扇藻、日本仙菜。群落多样性冬高夏低:Shannon多样性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冬季,Shannon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低值出现在夏季。区域底栖藻类以暖水性热带-亚热带种为主,其次为温水性的暖温带种类,基本符合南海南区暖水区系特点。研究表明,尽管三亚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数与生物量上并无显著的季节差异,但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均显示出一定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河南省漯河市灯下农作物害虫的群落结构特点,对2010-2019年设在漯河市郊区农田的虫情测报灯诱集到的农作物害虫进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这10年共诱集主要农作物害虫546 017头,分属14科、68种,以鳞翅目Lepidoptera为主(占总诱虫量61.42%),其次为鞘翅目Coleoptera(32.19%...  相似文献   

16.
    
  1. Pest rodents remain key biotic constraints to cereal crops production in the East African region where they occur, especially in seasons of outbreaks. Despite that, Uganda has scant information on rodents as crop pests to guide effect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2. A capture–mark–recapture (CMR)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ecology of small rodents, specifically to establish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 maize‐based agro ecosystem. Trapping of small rodents was conducted in permanent fallow land and cultivated fields, with each category replicated twice making four study grids. At each field, a 60 × 60 m grid was measured and marked with permanent trapping points spaced at 10 × 10 m, making a total of 49 trapping points/grids. Trapping was conducted monthly at 4‐week interval for three consecutive days for two and half years using Sherman live traps.
  3. Eleven identified small rodent species and one insectivorous small mammal were recorded with Mastomys natalensis being the most dominant species (over 60.7%). Other species were Mus triton (16.1%), Aethomys hendei (6.7%), Lemniscomys zebra (5.2%), Lophuromys sikapusi (4.8%), Arvicanthis niloticus (0.9%), Gerbilliscus kempi (0.1%), Graphiurus murinus (0.1%), Steatomys parvus (0.1%), Dasymys incomtus (0.1%), and Grammomys dolichurus (0.1%). Spatially, species richnes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p = 0.0001) between the studied field habitats with significantly higher richness in fallow land compared with cultivated fields.
  4. Temporally, total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showed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 over the months, years, and fields of trapping with significantly (p = 0.001) higher abundances during months of wet seasons and in the first and third year of trapping. In terms of community structure, higher species diversity associated more with fallow field habitats but also with certain rare species found only in cultivated fields.
  5.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management strategies can be designed to target the key pest species and the most vulnerable habitats thus reducing the impact they can inflict on field crops.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重要值、分布格局、年龄结构、静态生命曲线等方法研究了连古城自然保护区5种群落优势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灌木荒漠群落中,优势种群或共优种群的重要值远远大于亚优势种群,在维持群落结构和功能方面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除红砂群落外,其它类型的群落中,都具有相同的亚优势种群,即泡泡刺种群,表明泡泡刺种群具有较宽的生态幅是比较古老的种群,其它类型的种群是在这一种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由种群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等诸多因子共同决定,膜果麻黄和绵刺种群呈集群分布,而其它种群呈随机分布。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和静态生命曲线均呈现多样化,膜果麻黄、猫头刺和甘蒙锦鸡儿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锥体,静态生命曲线为凹型下降,均为稳定种群;绵刺种群的年龄结构为下降型锥体,静态生命曲线为反对角线型上升,但其营养繁殖策略决定了绵刺种群为稳定种群;珍珠猪毛菜种群年龄结构在整体上为稳定型锥体,但局部表现为下降型锥体,种群开始衰败,静态生命曲线为正态分布型;红砂种群的年龄结构为下降型锥体,静态生命曲线残缺并有许多空白区,种群严重退化。  相似文献   

18.
研究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相关性动态有助于理解群落发展过程和空间分布格局的构建机制。以岑王老山1 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10个优势种为研究对象;采用L(r)函数检验群落的空间异质性;采用成对相关函数g(r)的一元模式和二元模式分析了2015年和2022年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相关性;并对树木死亡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群落生境异质性不明显;成树呈现随机分布。(2)以完全空间随机模型为零模型;10个优势种的分布格局呈现聚集分布;并且随着尺度增加逐渐转为随机分布;7年间猴头杜鹃聚集分布尺度增加;其他优势种随机分布尺度增加;但主要分布类型未发生明显变化。(3)以完全空间随机模型为零模型;优势种的种间关系主要表现为无相关和正相关;7年间有33对优势种无相关尺度增加;37对优势种正或负相关尺度减少。(4)7个优势种死树与活树在所有尺度上表现为无相关;3个优势种死树与活树在大部分尺度上表现为无相关。7年间群落优势种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随机死亡是优势种死树的主要模式;优势种分布格局趋于随机分布;种间关系以无相关和正相关为主;群落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结构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9 counties (towns) in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 the species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sucking lice on the body surface of small mammal hosts are studied in the paper. Species richness ( S ) is used to stand for the species diversity. The calculation of community diversity index and evenness are based on Shannon-Wiener's method. 2 745 small mammals captured from the investigated sites belong to 10 families, 25 genera and 41 species in 5 orders (Rodentia, Insectivora, Scandentia, Logomorpha and Carnivora) while 18165 individuals of sucking lice collected from the body surface of the small mammal hosts are identified into 4 families, 6 genera and 22 species. The species of sucking lice are much less than the species of their hosts. Most species of small mammals have their fixed sucking lice on their body surface. One species of small mammals usually have few species of sucking lice (1 to 4 species). The close species of the hosts in the taxonomy are found to have the same or similar dominant species of sucking lice on their body surfac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sucking lice on small mammals is very low with a very simple community structure. The results also imply there may be a close co-evolu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ce and the hosts.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8年8月大亚湾海域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大亚湾夏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2018年大亚湾夏季渔获鱼类56种,隶属9目、34科、47属。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最多(39种,69.64%);物种组成以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拟矛尾鰕虎鱼(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a)、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和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等小型低值鱼类为主;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表现为湾口海域最大,沿岸海域次之,湾中部海域最小。鱼类群落结构大体分为咸淡水湾内和海水广布湾口两个鱼类群组;对比1985—2017年夏季调查资料可知,30多年来大亚湾夏季鱼类群落物种多样性减小;优势种组成更替显著,由以大型中上层的经济鱼类为主演变为以小型底层、近底层的低值鱼类为主,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对大亚湾生态系统的干扰,尤其是捕捞致使鱼类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趋向简单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