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皮鳞鱼属(Rugogymnocypris)系岳佐和、黄宏金于1964年以采自西藏羊卓雍湖的皮鳞鱼Rugogymnocypris tibetanus为模式而建立的。所依据的主要特征是“全身被着排列不整齐、分布不均匀、较大、埋于皮下的鳞片”,并以其极相似于裸鲤属(Gymnocypris)而定的属名。 1962、1963和1965年我们在青海湖渔场先后收集到四尾具有类似皮鳞鱼鳞片的青海湖裸鲤标本(图1);1974年,在西藏班公湖采到一尾类似的高原裸裂尻鱼标本(图2)。访问当地渔工和群众,一致认为“皮鳞鱼”标本是极为罕见的。不由使人怀疑,“皮鳞鱼”所  相似文献   

2.
伊洛瓦底江中国境内江段裂腹鱼属二新种描述及分类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伊洛瓦底江水系的裂腹鱼属进行分类订正。发现了两种未被描记的鱼类新种,即白体裂腹鱼(Schizothorax leukussp.nov.)和奇异裂腹鱼(Schizothorax heteri sp.nov.)。白体裂腹鱼下唇完整不分叶、表面具发达乳突,下唇后缘平直呈横带形;下颌内侧角质突起甚厚,充满整个口腔,角质前缘锐利;胸鳍末端之前的峡部和腹部裸露无鳞;须长约等于眼径;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较软,基部~1/3扩大变硬、后缘具明显锯齿;侧线鳞94~105,侧线上鳞26~34,侧线下鳞21~27;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6~20;体侧暗褐色,无明显黑斑。这些特征可将白体裂腹鱼与本属其他种类相区分。奇异裂腹鱼吻皮与上唇约等厚;下唇发达,分三叶,中间叶小,约与触须基部直径相当;唇后沟连续;下颌无锐利角质;胸鳍末端之前的峡部和腹部裸露无鳞;须长约等于眼径;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扩大,为粗状的硬齿,后缘具强锯齿;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侧线鳞89~104,侧线上鳞24~33,侧线下鳞19~29;通体浅灰色,体侧无斑纹;这些特征可将白体裂腹鱼与本属其他种类相区分。该研究否定了圆颌裂腹鱼(S.rotundimaxillaris)的有效性,澄清了墨脱裂腹鱼(S.molesworthi)、灰裂腹鱼(S.griseus)和保山裂腹鱼(S.paoshanensis)等在伊洛瓦底江水系的记录均属误订,确定该水系中国境内裂腹鱼属有效种为8种,并制定了伊洛瓦底江裂腹鱼属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记述采自中国南海日本红娘鱼(Lepidotrigla japonica)鳃上的单殖吸虫1新种:红娘鱼轮盘虫(Trochopus lepidotrigla sp.nov.),以及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鳃上的1中国新记录种:戈尔韦轮盘虫(Trochopus gaillimhe Little,1929)。新种红娘鱼轮盘虫以其后吸器上3对锚钩特殊的形态大小而区别于该属的近似种。所有标本均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寄生虫学研究室。  相似文献   

4.
鲫鱼(或其他硬骨鱼)。联系水中生活条件研究它的外部构造和内部构造。生殖。各种鱼类对於不同生活条件的适应:肉食的鱼和“温和的”鱼,水上层的鱼和水底的鱼。软骨鱼和硬鳞鱼的特徵。软骨鱼有更原始的构造,在地球上的出现也较早。我国的鱼类财富和捕鱼业情况。苏联的捕鱼业。我国养鱼业的发展。苏联先进的养鱼业(镜鲤鱼的养殖)。演示:养在缸中的活鱼,鱼的浸制标本和挂图。  相似文献   

5.
依据辽宁西部三个地点的新材料和宁夏、内蒙古的标本,对罗家峡隆德鱼(Longdeichthys luojiaxiaensis Liu,1982)的形态特征作了补充描述和修订,并初步分析讨论了“薄鳞鱼类”的研究现状以及隆德鱼的系统关系。认为隆德鱼可能已是鲱头鱼派(Clupeocephala)的成员,与德国和法国基末里期的Leptolepides sprattiformis(Blainville)最为相近。  相似文献   

6.
广西泥盆纪的窄鳞鱼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采自广西南宁、横县、博白等地的窄鳞鱼类(Arctolepida)的一些标本。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的比较,暂分别归属于一新属新种,郁江拟威氏鱼(Parawilliamsaspis yuiangen-sis gen.et sp.nov.);菲里克特鱼亚科的未定属种(Phlyctaenaspinae indet.);窄鳞鱼类的胸刺。对于这些化石的古地理学及地层对比上的意义,也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法老鱼科(Anotopteridae)物种是一类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冰洋中高纬度的寒冷海区,共有1属3种,以往在中国海域没有记录。我们在整理20世纪80年代初采自中国南海的馆藏鱼类标本时,发现了该科1种,即尼氏法老鱼(Anotopterus nikparini Kukuev)。其主要特征为,体甚柔软而细长,近圆筒形。口裂大,上下颌延长,上颌具1行短齿;腭骨有1行镰刀状的大型齿;下颌有1行扁薄的大齿。鳃裂甚宽,鳃膜不与颊部相连;鳃耙退化。鳃盖骨扁薄而柔软。体表无鳞。背鳍缺失,脂鳍发达。各鳍无棘,臀鳍15,胸鳍14,腹鳍11。侧线完全,有侧线孔85。脊椎骨80。法老鱼科、法老鱼属(Anotopterus)和尼氏法老鱼是中国鱼类的新纪录科、新纪录属和新纪录种。标本保存于上海海洋大学鱼类标本馆。  相似文献   

8.
1980年12月和1981年4月,我院动物学教研室鱼类科研组在雅安县晏场河(海拔1020—1050米,属青衣江水系)进行过短期的鱼类调查。采得的标本中,有一批属于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裂腹鱼属(Schizothorax)的鱼类,经比较研究后,为前所未曾报导过,认为是一个新种。命名为:  相似文献   

9.
肋鳞鱼目是新鳍鱼类的一个干群,包括肋鳞鱼科和胸鳍鱼科,生活于欧洲和华南中、晚三叠世海洋环境。其中肋鳞鱼科鱼类通常个体较小,标准体长很少超过55 mm。根据最近发现于云南富源和贵州兴义中三叠世拉丁期(~240 Ma)海相地层的3块保存良好的鱼化石,命名了肋鳞鱼属一新种,霸王肋鳞鱼(Peltopleurus tyrannos sp.nov.)。该发现代表了中三叠世个体最大的肋鳞鱼属物种(体长达72 mm),为了解肋鳞鱼科的骨骼形态和摄食分异提供了新的信息。霸王肋鳞鱼不仅上、下颌口缘具有颇为粗壮的牙齿,在口内的颚翼骨上还生长有许多不同大小的钝牙;推测这些钝牙可能用于压碎一些带壳的无脊椎动物(如甲壳动物)和被硬鳞的小鱼,这与此前在兴义生物群中发现的东方肋鳞鱼形成鲜明的对比:东方肋鳞鱼体型很小(标准体长为26 mm)、口缘无牙、个体数量丰富,可能代表了一种集群游动、捕食细小浮游无脊椎动物的肋鳞鱼物种。新的发现表明华南中三叠世兴义生物群中的肋鳞鱼属已进化出两种不同的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采自云南澜沧江水系的鲤科(鱼丹)亚科鱼类一新属新种。新属裸(鱼丹)属Gymnodanio gen.nov.在侧线、臀鳍条数目等特征上近似于低线(?)属Barilius,但以其除侧线鳞外体裸露无鳞,具不完全之腹棱等而与其及(鱼丹)亚科现有各属相区别。新种命名为条纹裸(鱼丹)G.strigatus sp.nov.。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获取了大量来自云南下泥盆统洛霍考夫阶西屯组和西山村组下部花鳞鱼鳞片的三维重建模型。描述了花鳞鱼类的一个已知属——副花鳞鱼属(Parathelodus)的共7个种,三裂副花鳞鱼(P. trilobatus)、亚洲副花鳞鱼(P. asiaticus)、角状副花鳞鱼(P. cornuformis)、雅致副花鳞鱼(P. scitulus)、西屯副花鳞鱼(新种)(P. xitunensis sp. nov.)、王氏副花鳞鱼(新种)(P. wangi sp. nov.)和寥廓副花鳞鱼(新种)(P.liaokuoensis sp. nov.)。新材料的发现将副花鳞鱼的地层分布从洛霍考夫阶西屯组至西山村组上部延伸到西山村组下部,最低层位已非常靠近志留系与泥盆系的界线。西屯副花鳞鱼、王氏副花鳞鱼和廖廓副花鳞鱼3个新种的发现提高了我们对中国早泥盆世花鳞鱼类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潘江等同志的《中国南方早泥盆世无颌类及鱼类化石》一文记述了大量标本,这对了解我国早泥盆世鱼类(包括无颌类)的分布是很有帮助的,然而从古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也许很有些地方还值得探讨与商榷。其中关于贵州鱼(Kueichowlepis)我们最近在记述云南早泥盆世的北极鱼类一文中已有所讨论(印刷中)。目前这篇短文,仅就汉阳鱼(Hanyan-gaspis)提出以下探讨,因为这涉及到“武昌砂岩”是否产有异甲鱼类,和“武昌砂岩”的鱼群与中国其他地区早泥盆世鱼群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云南昭通箐门沟箐门水库附近的几件早期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包括盔甲鱼类一新种,层位是下泥盆统坡松冲组。新种云南龙门山鱼(Lungmenshanaspisyunnanensissp.nov)与属型种江油龙门山鱼在纹饰上存在明显等异。其头甲侧凹应为自然边缘,龙门山鱼侧背孔并不存在。本文描述的骨鳞鱼类为目前所知层位最低的骨鳞鱼类化石,其额筛甲前端向下强烈弯曲,具分离的前上颌骨,具有杨氏鱼的一些特征。其眼眶凹非常大且深,下颌垂直凹线的位置十分靠前,k/m值在已知的骨鳞鱼目种类中为最大。昭通三歧鱼(SanqiaspiszhaotongensisLiu)新材料补充了正型标本在感觉管系统保存上的不足。文中对有关的生物地层问题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鲑科鱼类地理分布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鲑(gui)在我国古书中见于东汉王充(27—107)论衡“鲑肝死人”,实为河豚鱼。杜亚泉等(1923)在动物学大字典中始称Salmonidae为鲑科。此科主要特征为“上下颌、犁骨、腭骨及舌常有牙齿。鳍无鳍棘及硬刺。背鳍2个,后一为脂鳍。腹鳍条多于7,腹位,鳍基有一长腋鳞。体被圆鳞,头部无鳞。有侧线。鳃盖膜分离且不连喉峡。鳃膜条骨7—20,有中喙骨及辅颌骨。顶骨位额骨与上枕骨之间(如白鲑属)或两侧(如鲑属)。有或无眶蝶骨及上前鳃盖骨。幽门盲囊11—210个。鳔有管通食道”。  相似文献   

15.
分别于2015年4月和10月对雅鲁藏布江中游裂腹鱼类的分布与栖息地环境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现分布有裂腹鱼类6种,即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拉萨裸裂尻鱼(Schizothorax younghusbandi)、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和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尖裸鲤仅在雅鲁藏布江仁布以上江段出现,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裸裂尻鱼在所有调查断面均有分布。RDA分析显示,河宽、流速和pH是影响裂腹鱼类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针对当前雅鲁藏布江中游存在的过度捕捞、外来物种入侵和梯级水电开发等问题,建议管理部门采取划定保护区、禁捕、宣传放生土著鱼类等措施来维持裂腹鱼类栖息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意外裸鱼(Gymnoichthys inopinatus)于2010年由Tintori等首次记述并归入基干新鳍鱼类。依据在云南省曲靖地区罗平县大凹子村中三叠世关岭组二段发现的新材料,对意外裸鱼进行了补充描述,并重新讨论了其系统发育关系。在意外裸鱼的新标本上,可见其续骨前端很可能与关节骨相关节,并有确切无疑的单一辅上颌骨,表明意外裸鱼应为鲱亚部(Halecomorphi)鱼类。此外,意外裸鱼的体表无鳞、椎体未骨化、髓棘和髓弓的结构和排列方式以及牙齿和尾脉棘的形状都与金尾鱼超科鱼类(caturoids)一致。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意外裸鱼属于金尾鱼超科的基干类群。之前金尾鱼类主要见于欧洲和北美的侏罗系,现在公认的金尾鱼超科鱼类主要包括Liodesmidae中的Liodesmus属和金尾鱼科(Caturidae)中的Caturus和Amblysemius两属。意外裸鱼的发现不仅使金尾鱼类的出现提前了40Ma,而且填补了我国相关材料的空缺。  相似文献   

17.
西双版纳发现圆唇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看云南大学生物系收藏的鱼类标本时,发现1号圆唇鱼标本,1984年4月采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经鉴定系短须圆唇鱼Cyclocheilichthys repasson(Bleeker),现将其主要性状简记如下:短须圆唇鱼Cyclocheilichthys repasson(Bleeker)全长86毫米,体长70毫米,体长为体高的3.2倍,为头长的3.7倍。尾柄长与其高约相等。背鳍条3,8;臀鳍条3,6;胸鳍条1,16;腹鳍条1,9。鳃耙7。侧线鳞(数至最末1枚具孔鳞片)37,侧线上鳞6.5,侧线下鳞(至腹鳍起点)4.5;背鳍前鳞12;围尾柄鳞18。口端位,上颌略突出。缺上颌须,一对口角须极微小。唇后沟在颏部相通,但较浅。头背…  相似文献   

18.
谭锴  王曦  卢立伍 《古生物学报》2015,54(2):174-183
本文记述的标本采自宁夏中卫晚石炭世土坡组下部,属于个体较小的扁体鱼类,身长与身高近相等,约3cm。眼眶大,眶下感觉管明显。鳃盖骨大致呈长条形,下鳃盖骨大小与鳃盖骨相近,前鳃盖骨呈椭圆状,匙骨强壮。锁骨保存于匙骨前上部。背、腹棘鳞发育。胸鳍小,腹鳍没有保存。背鳍中等长,臀鳍与背鳍等长,均起点位于身体最高点后。尾鳍呈外形对称的歪型尾。全身覆盖长条形鳞,胸鳍下方具有一枚异常大型的鳞片。经过与北美、澳洲以及中国浙江的扁体鱼类标本对比,发现其间有明显差异,应为一新属新种——小型宁夏扁体鱼(Ningxiaplatysomus parvus gen.et sp.nov.),归于扁体鱼亚目,科不定。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指环虫属十一新种,它们寄生于我国下列几种淡水经济鱼类:密鲴 xenocypris argentea,细鳞斜颌鲴 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逆鱼Acanthobrama simoni,鳤鱼Ochetobius elongatus,鯮鱼 Luciobrama macrocephalus,鳑鲏 Rhodeus sp.。 文内量度均以毫米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学院生物系。  相似文献   

20.
流速对细鳞裂腹鱼游泳行为及能量消耗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自制密封的鱼类游泳实验装置, 研究了流速对细鳞裂腹鱼游泳行为和能量消耗的影响。结果显示,细鳞裂腹鱼的摆尾频率随游泳速度的变化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摆尾频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显著性的增加,而摆尾幅度有减小趋势, 差异性不显著。结果还表明, (26±1) ℃时, (10.60±0.54) cm 细鳞裂腹鱼的相对临界游泳速度为(11.5±0.5) BL/s, 绝对临界游泳速度为(110.28±2.02) cm/s。测定的相对临界流速较其他的鲤科鱼大,是对生存水流环境(流速0.5—1.5m/s)适应性的表现。这一结果表明鱼类的游泳能力是能够训练的。运动代谢率与相对流速的关系为, AMR = 93.08e(0.307v) + 314.33, R2= 0.994; 单位距离能耗与流速的指数关系为COT =28e (-1.03V) +6.05, R2= 0.998。流速达到8 BL/s 时, 裂腹鱼耗氧率开始下降, 从流速7 BL/s 时, (1245.57±90.97 )mg O2/(kg·h)最大, 下降到(978.78±189.38) mg O2/(kg·h)。1—7 BL/s 流速范围内, 裂腹鱼单位时间内的耗氧率随着游泳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而且随着游泳速度的增加, 单位距离能耗(COT)逐渐减少, 最小能耗在6 倍体长流速, 0.68 m/s 时, 为(6.00±1.57) J/(kg·m), 其能量利用效率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