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白头叶猴的分布及生态习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江海声  吴名川 《兽类学报》1991,11(3):236-237,193
  相似文献   

2.
3.
白头叶猴及其觅食生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头叶猴仅分布在我国广西南部四县境内的喀斯特石山地区,数量少,分布范围狭窄,栖息环境特殊,白头叶猴偏爱植物丰富的山脚部分;选择生物量大的植物为食,并选择含水量高的部位。  相似文献   

4.
2012年10~12月采用访问法、小区蹲点数量统计方法对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驮逐片及周边相邻的昌平片的黑叶猴种群数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驮逐片黑叶猴分布面积为9714 hm2,种群数量为10群55只;昌平片黑叶猴分布面积为1073 hm2,种群数量为7群33只;两处合计为17群88只。驮逐片和昌平片黑叶猴种群数量分别占广西黑叶猴种群数量的14%和10%。驮逐片通过加强能力建设、宣传力度和保护力度,昌平片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小区,加大对黑叶猴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5.
根据崇左市白头叶猴栖息地(江州区气象站和扶绥县气象站)主要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白头叶猴栖息地的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34.3~1714.9h;年平均气温为22.0~22.3℃;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6.9-27.5℃,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8.6℃,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2℃,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9℃,日平均气温≥10℃的年平均活动积温为8033.8-8152.2℃;年平均降雨量为1201.6~1222.2mm;年平均蒸发量为1645.8-1675.3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79%;年平均风速为1.1~1.9m/s。  相似文献   

6.
一个酷暑难耐的夏天。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一种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一群温顺可爱的白头叶猴。我们去的是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的岜盆保护站,另外一个是板利保护站。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它们的家园遭到严重破坏,被分割成了一小块一小块、形似无助的孤岛。  相似文献   

7.
白头叶猴对夜宿石洞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头叶猴(PresbytisLeucocephalus)栖息在广西南部的岩溶地形,夜里栖息在石洞里。白头叶猴选择夜宿石洞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安全和利于寻找食物等;出洞和入洞行为均在猴王的指挥下完成。  相似文献   

8.
白头叶猴的性比与社会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白头叶猴的性比与社会结构STUDYONSEXRATIOANDSOCIO-STRUCTUREOFFWHITE-HEADEDLEAFMONKEYKeywordsWhite-headedleafmonkey;Sexratio;Socio-structure...  相似文献   

9.
灵长类专家珍妮.古道尔曾经说过:我们现在的世界不是从上一代继承来的,而是从下一代‘偷’来的。可见,如果对野生动物不加以保护,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了。通过参加了广西白头叶猴生态考察活动,我更是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由1980年成立的崇左县珍贵动物保护站和扶绥县珍贵动物保护站(2002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认为林业部门管理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于2005年合并而成,并开始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成立保护区管理局。  相似文献   

11.
笼养白头叶猴夏季水分摄入与消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乘明  卢立仁 《兽类学报》1997,17(2):100-106
叶片中的水分含量是白头叶猴水分的主要来源,占水分需求总量的83.68%,其它的16.32%来自于自由水。在笼养条件下,白头叶猴可饮用自来水,野生状态下,动物饮用露水或雨水。尽管饮水行为不是每天都有,但能经常观察到,特别是在夏季雨后.除了体表和呼吸系统的水分蒸发外,白头叶猴通过尿和粪便丢失的水分含量分别是44.68%和55.32%。  相似文献   

12.
1986年1月至1993年12月,作者在浙江萧山围垦农区采用体重法将臭 种群分为5个年龄组。雄体:Ⅰ.幼年组(体重≤308)、Ⅱ.亚成年组(体重>309,≤40g)、Ⅲ.成年1组(体重>40g,≤52g)、Ⅳ.成年II组(体重>528,≤648)、Ⅴ.老年组(体重>64g);雌体:幼年组(体重≤24g),Ⅱ.亚成年组(体重>24g;≤36g).Ⅲ.成年Ⅰ组(体重>369,≤46g),Ⅳ.成年Ⅱ组(体重>468,≤54g),Ⅴ.老年组(体重>54g)。各年龄组的繁殖特性存在差异。种群以成年Ⅰ组为主,但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存在有性别差异,雄性种群以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为主,雌性种群以亚成年组和成年Ⅰ组为主。种群的年龄结构存在季节性变化。在室内,雄性在春季和冬季以成年Ⅱ组为主,夏季和秋季以老年组为主;在室外春季、秋季和冬季均以成年Ⅰ组为主,夏季则以成年Ⅱ组为主。室内雌性在各季节均以成年Ⅰ组为主,而在室外春季和冬季以亚成年组为主,夏季和秋季以成年Ⅰ组为主。其种群年龄结构存在有年变化。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武隆县和彭水县交界处白颊黑叶猴种群初步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8年4月至2001年12月,对重庆市武隆县和彭水县交界处的白颊黑叶猴种群进行了4次调查。结果表明,该交界处有4个黑叶猴家族群栖息,其中数量最多的1群曾达到17-18只个体,最少的1群为5只左右,目前调查统计到的个体总数量约40-45只。以常绿阔叶树为主的“斑块状”天然阔叶林地是黑叶猴栖息地生境的主要特征。影响武隆县和彭水县黑叶猴种群数量和分布区缩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频繁活动、栖息地破碎化和生境条件的变化,很大可能还有生殖隔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棕色田鼠种群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王廷正  张越 《兽类学报》1995,15(4):302-308
1991年2月至1992年4月,在河南省灵宝市、卢氏县捕获棕色田鼠1116只(雄515.雌601),应用洞体重作指标,参考繁殖状况及毛色,将种群划分为5个年龄组:Ⅰ.幼体组,≤11.5g;Ⅱ.亚成体组,11.6一20.5g;Ⅲ;成体Ⅰ组,20.6一26.0g;Ⅳ。成体Ⅱ组,26.1一30.5g;Ⅴ老体组,>30.6g。对比体重、体长及头骨量度,胴体重法较能客观反映年龄状况。随季节变化,春季Ⅰ、Ⅱ组占优势,夏季Ⅱ、Ⅲ组占优势,秋季、冬季Ⅴ组数量增加,而其它各组的数量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15.
达乌尔黄鼠种群繁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廷正  柳枢 《兽类学报》1992,12(2):147-152
本文主要报道山西省汾阳和曲沃地区以及陕西省合阳和延长地区的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种群的繁殖特征。在曲沃和合阳地区,该鼠3月中旬开始交尾;在汾阳和延长地区则始于3月下旬交尾。雌体妊娠的高峰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雄体比雌体提前10天左右进入繁殖高峰期。平均胎仔数因地区而异,合阳地区最高(5.43±0.15),次为曲沃、汾阳,延长地区最低(4.65±0.24)。  相似文献   

16.
达乌尔黄鼠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加坤  邹波 《兽类学报》1993,13(4):277-282
1987—1989年,作者捕获达乌尔黄鼠2487只,用晶体干重法,将其中的1885只划分为5个年龄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臼齿的生长、更换、磨损特点以及体重、体长、胴体重及头骨生长的年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长,臼齿磨损明显,而体重、体长等5项指标趋于恒定。达乌尔黄鼠种群年龄结构的季节变化非常显著,不同地区间亦有差别,但年间变动较小,种群增长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叶猴、金丝猴、长臂猿自由取食时的利手现象。本研究共用金丝猴12只(雄性8只,雌性4只),叶猴25只(雄性16只、雌性9只),长臂猿5只(雄性3只,雌性2只)。对每个动物而言,总观察次数不少于30次,其结果显示:在雄性金丝猴中,62.5%的动物显示右利,25%显示主利,12.5%无利手现象。在雄性叶猴中,62.5%的动物显示右利,18.7%显示左利,18.7%无利手现象。在3只雄性长臂猿中,2只显示右利,一只无利手现象。 统计结果表明:雄性金丝猴有明显的右利手现象(P<0.05),雄性叶猴右利手现象接近显著(P=0.06),长臂猿因观察数量太少,未进行统计。 在上述三种动物中,雌性个体无利手现象。 木工作结果提示:(1)雄性金丝猴,叶猴在自由取食时具有右利手现象,长臂猿也可能有右利手现象,(2)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与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18.
卵形异绒螨是棉蚜的一种外寄生性天敌,研究结果表明,呋喃丹和甲拌磷处理的种子中卵形异绒螨种群波动趋势,与非杀虫剂各种子处理田一致,药剂处理田的天敌数量与非药剂处理田无显著差异(P〉0.05),单作露地棉田的螨量高于棉,麦套种和地膜覆盖田;卵形异绒螨随着翅蚜向露地棉田在迁移量为90.7头/m^2.24h向覆盖田的迁移量为36.0头/m^2.24h随着棉田连作时间的延长,卵形异绒螨的种群密度呈逐渐增加的  相似文献   

19.
安徽淮北农区三种鼠的种群数量动态与年龄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安徽省淮北农业区的黑线姬鼠、大仓鼠和黑线仓鼠的种群数量及与年龄组成变化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其各鼠的年龄组成在每年的不同时段内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各鼠主要繁殖群体的年龄组也是有区别的,如黑线姬鼠和黑线仓鼠主要是成年Ⅱ组,大仓鼠主要是成年Ⅰ组。如果种群中幼年组+亚成年组+成年Ⅰ组的比例高时,则当年数量就可能较高,如果种群中成年Ⅱ组和老年组的比例较高时,当年数量则低。  相似文献   

20.
密度因素在布氏田鼠种群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布氏田鼠栖息密度不同的种群同时进行取样,研究密度因素对布氏田鼠种群发展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高密度区布氏田鼠种群繁殖强度受到抑制,雌鼠怀孕率、雄鼠睾丸下降率、贮精囊肥大率和睾丸长度都小于低密度种群。高密度种群繁殖季节结束时间早于低密度种群,幼鼠肥满度较小,性成熟速度较慢,种群年龄结构中,幼年鼠所占比例小于低密度种群。这些都是导致高密度种群增长速度减慢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