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接受保守治疗的非ST段抬高性ACS患者机体炎症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为ACS患者阿司匹林的应用提供更充分的临床依据。方法:200例患者以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分层后随机分2组,阿司匹林高剂量治疗组,阿司匹林低剂量治疗组。阿司匹林高剂量组患者在入院给予300mg阿司匹林负荷后继以150mg/d治疗。阿司匹林低剂量组患者入院给予150mg负荷后继以75mg/d维持,两组患者其余基础的治疗一致。患者在入院时及干预1周后,抽取静脉血检测患者血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及反应血管内皮功能的NO、ET-1的变化。结果:①经治疗后,2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同时发现高剂量阿司匹林具有更显著的抗炎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两组间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在因出现不良反应而终止试验的人数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剂量阿司匹林具有更显著拮抗机体炎症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值得在ACS患者的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近日,赛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国际合作实现自主创新,研发成功新型冠脉支架(BuMA),它解决了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普遍存在的安全性隐患,有效抑制了冠心病人植入支架治疗后血栓的形成,它为解除患者术后需长期服药的全球性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并探讨性别与年龄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2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80例):1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4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8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C组与常规治疗D组,其中常规治疗组采用硝酸甘油、血管紧张与素转换酶抑制剂阿司匹林等;疗程12周.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TG、TC、HDL-C、LDL-C和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①三个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中患者的TG、TC、HDL-C、LDL-C和hs-CRP分子的浓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剂量为40 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整体疗效相对最好,P<0.05;②治疗效果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趋势;③在45-55岁这个年龄阶段,女性患者的治疗效果要好于同年龄阶段的男性患者,P<0.05;④在老年患者中,大剂量的阿伐他汀的安全性明显低于中小剂量组.结论:中等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正>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今年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发表了全球疾病负担排名,冠心病名列榜首,再度稳坐了"人类健康第一杀手"的位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很多,而综合起来讲,那就是不良生活习惯,比如抽烟、高脂饮食等等。所以,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脏康复运动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血脂、血糖、体重指数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实施冠脉支架植入术的146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根据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76 例及对照组70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及冠心病二级预防指导,给予定期随访。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规律的康复运动指导。经过6 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血脂、HbA1C、体重指数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通过为期6 个月的规律的心脏康复运动指导,其血脂、HbA1C等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6个月后,试验组康复运动六月后sF 量表各项评分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的心脏康复运动指导能够有效改善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血脂、血糖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及冠脉支架置入术(PCI)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CHD患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115例,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CIS)8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单支病变患者62例(单支组),双支病变患者81例(双支组),三支及以上病变患者57例(多支组)。比较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病变程度CHD患者斑块性质、管腔面积、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随机将115例ACS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比较两组PCI手术支架置入率、达标率以及手术前后管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PCI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再狭窄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200例患者共检出415块斑块,ACS组颈动脉斑块性质以低回声斑居多,CIS组以等、高回声斑居多(P<0.05),ACS组管腔面积小于CIS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高于CIS组(P<0.05)。多支组斑块性质以低回声斑居多,双支组以等回声斑居多,单支组以高回声斑居多(P<0.05)。管腔面积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降低,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P<0.05)。观察组支架置入率、达标率、术后管腔面积高于对照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CI术后12个月再狭窄率、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IVUS可较为准确地评估冠脉病变程度,相较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基于冠状动脉IVUS指导PCI手术可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手术后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6例行冠脉支架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临床病历资料,采用SPSS21.0分析冠脉再狭窄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51例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发生冠脉再狭窄(22.57%)。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吸烟史、糖尿病史、脂蛋白a(Lp(a))水平、空腹血糖、尿素氮(BUN)、总胆红素、术前病变狭窄程度、植入支架支数、长度以及直径组冠心病患者的冠脉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史、糖尿病史、Lp(a)水平、术前病变狭窄程度、植入支架支数、长度是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2.261、1.944、3.593、2.798、2.449、3.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支架直径是冠脉再狭窄发生的保护因素,OR为0.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植入支架的总长度、数量,术前病变的狭窄程度、Lp(a)水平、糖尿病以及吸烟是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不断优化支架并根据再狭窄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内皮素、循环内皮细胞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过程的关系。方法:对62例冠心病患者组和5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内皮素水平,同时测定血浆中循环内皮细胞的数量。结果:冠心病组同型半胱氨酸(21.27±5.73)μmol/L、内皮素(84.30±13.68)ng/L、循环内皮细胞(12.08±5.85)和cells/0.9μl明显高于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9.12±4.87)μmol/L、内皮素(47.65±12.71)ng/L、循环内皮细胞(2.35±1.02)cells/0.9μl,P均小于0.001。同型半胱氨酸与内皮素、循环内皮细胞呈正相关(r=0.601,P0.01;r=0.645,P0.01),且冠心病组血浆循环内皮细胞和内皮素呈正相关(r=0.850,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及内皮素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对其检测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脉养心丸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伴慢性病贫血(ACD)患者铁调素水平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4月-2016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选取70例年龄≥40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慢性病贫血患者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5人,分别服用通脉养心丸(II组)或未服用通脉养心丸(III组)。同时选取冠心病患者不伴有慢性病贫血40人为对照组(I组),该组患者服用通脉养心丸。观察比较三组服药8周前后的血铁调素及血红蛋白、铁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服药前,II、III组的血Hepc水平均明显高于I组(P0.05)。8周治疗后,II组患者血Hepc表达明显下降,H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其余两组血Hepc表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组、III组血Hepc水平显著高于I组(P0.05),III组的血Hepc水平显著高于II组;III组患者的Hb水平明显低于I组、II组(P0.05)。结论:通脉养心丸能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慢性病贫血患者的铁调素水平,提高该类患者的血红蛋白值,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慢性病贫血患者,尤其是轻度贫血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0.
脂联素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脂肪因子,它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分别在粥样斑块形成早期、粥样斑块形成过程中和粥样斑块的稳定性等多个方面发挥抗粥样硬化的作用.脂联素的抗粥样硬化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维护动脉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抑制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生、稳定粥样斑块等.脂联素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显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检测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22例正常对照者组血中IL6、IL-10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血中IL-6分别为(298.6±52.4)、(143.2±46.9)、(75.1±32.7)pg/m 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分别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均为P<0.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血IL-10分别为(173.7±30.9)、(80.4±15.6)、(38.2±7.5)pg/m 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分别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IL-6、IL-10的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胆固醇7α-羟化酶基因(CYP7A1)多态性与中国四川汉族人群的分布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易感性的关系,对183例CHD患者和101例对照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进行CYP7A1基因A-204C基因座Eco31I酶切多态性分析。结果可见CYP7A1基因A-204C多态基因座等位基因C、A频率在CHD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840、0.160和0.822、0.178,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berg平衡定律。CYP7A1基因A-204C多态基因座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A、C频率在CHD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冠心病患者组中AA,AC,CC3种基因型之间总胆固醇(TC)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A基因型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AC,CC基因型患者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中CC,CA基因型个体间总胆固醇(TC)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国汉族与白种人CYP7A1基因A-204C多态基因座等位基因频率比较,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提示CYP7A1基因A-204C多态基因座多态性与CHD无相关性,但与总胆固醇存在较密切的关联(P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造成心肌损害最终导致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特别是症状不典型的心力衰竭至今仍然是临床诊断上的一个难点,临床医生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所作出的诊断往往准确性偏低,应同时根据客观指标加以判断。BNP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激素,在CHF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上受到广泛的重视,2003年被美国心脏病学会列为医学十大进展之一。本文就B-型利尿钠肽在冠心病所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和愈后评估中的作用作一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陈兆亚  蒋东葵  陶庆春 《生物磁学》2009,(14):2705-270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病人血清中脂联素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病人59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31例,稳定性心绞痛(SAP)28例,采用ELISA法检测病人血清脂联素、sICAM-1的浓度并与20例健康对照比较。结果:ACS组病人血清脂联素的浓度显著低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sICAM-1浓度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血清脂联素的浓度与sICAM-1水平呈负相关(r=-0.295,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与sICAM-1水平的变化与冠脉病变的稳定性有关,检测血清中脂联素与slCAM-1对于冠心病的辅助诊断、病情判断、及预防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对冠心病(CAD)患者左心房、左心室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因CAD在我院住院就诊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应用2D-STI测量左心室各节段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心肌纵向应变(TLSendo,TLSmid,TLSepi),左室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endo,GLSmid,GLSepi),左心室收缩期左心房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左心房峰值应变率(SRe)和左心室舒张晚期左心房应变率(SRa),并计算其平均值(m SRs,m SRe,m SRa)。比较两组之间的数据。结果:实验组TLSendo为(21.45±9.02)%,TLSepi为(15.22±5.12)%,低于对照组的(26.55±7.59)%、(18.79±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GLSendo为(21.07±3.12)%,GLSmid为(18.11±2.57)%,GLSepi为(15.79±3.11)%,均低于对照组的(23.55±2.59)%、(20.82±2.04)%、(18.0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m SRs和m SRe分别为(3.41±0.68)、(-3.09±0.82),低于对照组的(4.55±0.69)、(-3.67±1.30);实验组m SRa为(-4.47±1.33),高于对照组的(-3.52±1.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检查者两次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为r=0.935,P0.05;不同检查者的测量结果相关系数为r=0.931,P0.05。结论:2D-STI可以定量评价CAD的左心功能,其表现主要为左室各层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左心房储备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血浆HOX转录反义RNA(HOTAIR)表达水平,并初步探讨血浆HOTAIR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CAD患者和非CAD患者分别作为本研究的疾病组和对照组,血标本来自重庆大坪医院心内科介入室(2013年1月-9月)。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分别检测疾病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血浆HOTAIR水平,同时对上述血浆HOTAIR的表达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与对照组(0.25±0.10)相比,HOTAIR在CAD患者血浆(0.80±0.30)中表达显著升高(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AUC为0.776,Cut-off值为0.55时,诊断CAD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80%。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浆HOTAIR水平升高,血浆HOTAIR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独立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血清尾加压素Ⅱ(UⅡ)与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及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到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CT造影诊断结果,依照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n=35),稳定斑块组(n=46)和无斑块组(n=39)。对比三组患者NO、UⅡ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所有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将治疗后出现功能性心肌缺血的40例患者分为心肌缺血组,将其余80例患者分为非心肌缺血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一般情况和NO、UⅡ,并分析NO、UⅡ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不稳定斑块组NO低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UⅡ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且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O、UⅡ与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程度具有相关性(P<0.05);心肌缺血组和非心肌缺血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高脂血症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心肌缺血组和非心肌缺血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NO、UⅡ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5);最终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O、UⅡ升高是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功能性心肌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NO、UⅡ与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程度具有明显关系,且通过NO、UⅡ水平可预测患者功能性心肌缺血的发生,因此临床上对于NO、UⅡ升高的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需及时调整治疗措施,进一步预防患者治疗后出现的功能性心肌缺血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PCI的CHD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一年再行冠脉造影检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ISR分为观察组(38例,发生ISR)和对照组(162例,未发生ISR),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D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的人数占比、病程及支架直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及尿酸(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支架直径(小)以及高水平LP(a)、低水平UA为CHD患者行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结论:CHD患者行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有吸烟、糖尿病、支架直径以及高水平LP(a)、低水平UA,因此在PCI术中应尽可能选用较大的支架,同时戒烟、控制血糖有利于预防ISR的发生,定期检测血清LP(a)、UA水平变化,并采取有效的医疗与保健措施能够减少ISR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冠脉内常规给予以及必要时给予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两种给药方式对冠脉血流异常的影响,寻找较好的替罗非班用药方式。方法:入选九四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患者58例,随机分成常规给药组(血管开通前所有患者冠状动脉内均注射替罗非班,n=30)与必要时给药组(血管开通后即时造影显示TIMI血流≤2级者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TIMI血流3级者不给药,n=28),观察支架植入后30分钟TIMI血流、30天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以及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必要给药组冠脉内给药可显著改善冠脉血流(TIMI3级给药前46.4%,给药后75%,P〈0.05),常规给药组支架植入后30分钟TIMI3级获得率高于必要给药组(96.7%比75%,P〈0.05),MACE、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事件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内给予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血流异常情况,血管开通前冠脉内常规给药方式优于必要时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正加速度(+Gz)暴露处理后不同冠脉狭窄程度猪的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特点,探讨心脏的危害,评估飞行员的飞行。方法:(1)20头巴马小型猪,在胸腔镜直视下手术丝线永久性结扎左前降支近端建立轻度(狭窄程度20-49%)、中度(狭窄程度50-69%)和重度(狭窄程度≥70%)狭窄的冠状动脉狭窄模型;(2)各组小型猪进行+Gz暴露,分别观察其最大+Gz加速度耐受值;(3)各组小型猪分别在其最大+Gz加速度暴露处理前后1 min留取静脉血和分离血浆,测定CK-MB及IL-6的含量。结果:(1)各组小型猪最大+Gz加速度耐受值分别为:①正常对照组:+8 Gz;②轻度狭窄组:+8Gz;③中度狭窄组:+6 Gz;④重度狭窄组:+5 Gz;(2)最大耐受+Gz加速度暴露对各组小型猪血浆CK-MB及IL-6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在分别经过最大耐受+Gz加速度暴露处理后,冠脉中度和重度狭窄模型猪血浆CK-MB和IL-6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轻度狭窄组则升高不明显(P〉0.05)。结论:(1)+Gz暴露对冠脉不同程度狭窄小型猪血浆CK-MB和IL-6水平的影响不同,狭窄程度越重,影响越大。(2)轻度狭窄模型猪在+Gz暴露下血浆CK-MB和IL-6的浓度改变与正常对照组相似,提示冠脉轻度狭窄的飞行员可以继续飞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