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24年,巴尔博、桑志华等考察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层”作为专有学术名词进入科学界,这被视为泥河湾盆地科学考察与研究的肇始。地质学、地层学、古哺乳动物学、古环境学研究在盆地内陆续展开,泥河湾动物群成为早更新世的经典动物群,而泥河湾湖相层亦成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的代表。清澈明净的湖水、郁郁葱葱的植物、成群逐队的动物,造就了蕴含着无限生机的泥河湾盆地。1965年,随着虎头梁遗址群的发现,泥河湾盆地开启了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新天地。新中国的三四代考古学者耕耘其中,许家窑-侯家窑、小长梁、东谷坨、马圈沟等遗址陆续被发现和研究。一万年、十万年、百万年、近二百万年,这些数字既是东亚人类古老性的有力昭示,同时也见证东亚古人类生存演化的宏大历程。百年来,“泥河湾”作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哺乳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科学“圣地”,持续为我们输出科研成果和科学认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部科技基础工作专项、  相似文献   

2.
夏秀敏  刘文晖 《化石》2022,(4):64-70
<正>泥河湾盆地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以及第四纪地质学各分支学科,如地层学、古生物学、古环境学、年代学等研究的热点区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泥河湾的各类著述中,通常将泥河湾盆地科学研究的开端追溯至1924年。当年,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George B. Barbour)考察泥河湾盆地,并在《中国地质学会志》发表了该区域地貌特征和地层的短篇《注记》。巴尔博长期被视为泥河湾盆地的科学拓荒人。  相似文献   

3.
泥河湾盆地最初以其广泛分布的含化石河湖相地层而受关注,并以其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著称于世,而今,泥河湾盆地已成为世界著名旧石器考古重地和研究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重要场所。狭义泥河湾动物群(或下沙沟动物群)是我国北方早更新世的标准动物群,其古地磁年龄是2.2-1.7 MaBP。随着地层古生物工作的深入开展,盆地内也发现了若干中-晚更新世化石点;丁家堡水库全新统中发现的象颊齿,之前被鉴定为亚洲象,新的测年数据表明其时代大于5万年,依据牙齿测量数据和形态特征,本研究将其归入诺氏古菱齿象。目前已在泥河湾盆地发现百余个化石地点,鉴定出236种(包括未定属种)哺乳动物,分属于8目、32科和121属,其中38个属种(包括亚种)最初是以泥河湾化石材料而建立。总而言之,泥河湾盆地哺乳动物化石以早更新世者居多,并且化石材料保存完好;有些属种在欧亚大陆古北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例如早期猛犸象、披毛犀、野牛及真枝角鹿等,还有直隶狼、貉及各种真马。泥河湾盆地由于河流和断层切割以及沉积相变等原因,导致各个化石点及史前考古遗址地层难以直接对比,更难全窥盆地内动物群演化的整体脉络;新的生物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4.
<正>“泥河湾”本是河北省阳原县的一个小山村,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外科学家纷至沓来,一系列的科学发现使“泥河湾”作为一个科学名词走上世界。“泥河湾盆地”不仅成为国际公认的华北第四纪早更新世标准地层和经典动物群所在地,同时也是探求我国百万年人类史的理想区域。新世纪以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泥河湾在探索东亚人类起源与演化方面举足轻重,在研究世界范围内古人类迁徙、演化和地区性差异方面不可或缺。《泥河湾旧石器考古新进展》专辑展现给我们的是近年来泥河湾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材料,也是为泥河湾这一科学名词百年圣诞奉献的一份厚礼。泥河湾是一个广袤而独特的地质地理单元泥河湾位于中国中北部的汾渭地堑,如同东非裂谷一样,也是地球上的一块巨大的伤疤,乃至被学界称之为汾渭裂谷或泥河湾裂谷。该裂谷呈北北东向,大体成S字形,泥河湾如似这条巨龙向东北方向甩出宽阔而蓬松的尾巴,由一系列的构造断陷盆地构成。第四纪时期,盆地蓄水成湖,并堆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泥河湾层。我们把地质背景近似、形成机制相像、沉积物质雷同的这些盆地统称为泥河湾盆地,也就是广义泥河湾或大泥河湾。其囊括了山西的大同盆地,河北的阳原、  相似文献   

5.
重建中国北方泥河湾盆地中更新世(~603–587 ka)植被与气候 中国北方泥河湾盆地发育了一套含有东方人类活动证据的晚新生代地层,既发现有早更新世(距今~1.66Ma–78ka)直立人使用的石制品,也有中更新世晚期(~370–260ka)早期智人的头盖骨、牙齿等直接证据。该系列地层中孢粉学的研究为我们探索早期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可能。本文研究的虎头梁剖面地质年代距今约603–587ka,介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演化的过渡时期。基于地层孢粉学组合分析,我们重建了当时的植被从温带针阔混交林-草原(以云杉属、冷杉属、桦木属、胡桃属、蒿属和藜科为主)逐渐向以松、云冷杉为主的针叶林转变的动态过程。通过对比同时期全球其他人类遗址,揭示了早期人类以洞穴生活为主,同时伴随比较开阔的草原或森林-草原植被,以及丰富的哺乳动物。据此,推测本研究揭示的~603–587ka前泥河湾盆地茂密针叶林的出现和开阔草原的消失可能是人类追逐着大多数哺乳动物向草原或森林-草原等开阔地迁移,而离开了泥河湾的新证据。这些新发现有助于增进和丰富我们对早期人类饮食、迁徙和定居等行为方面的认知,同时也填补了泥河湾盆地中更新世(780–400ka)时期古植被与古环境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泥河湾史话     
一、泥河湾的由来泥河湾本来是座落于河北省阳原县东部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庄。可能是由于古老的桑干河早年在此弯曲,并冲积成大片肥美的河湾地而得名。自从科学家将泥河湾一带发育的第四系河湖相地层命名为泥河湾层以后,泥河湾才被赋于独特的涵义。阳原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丛山之中,为一狭长的北北东向构造断陷盆地,地质上称泥河湾盆地。广义上的泥河湾盆地还包含了相邻的蔚县和大同盆地。泥  相似文献   

7.
泥河湾盆地是早期人类扩散至东亚最早且集中的证据所在地,是研究中国北方早期人类演化和环境关系的关键地区。以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泥河湾盆地东北部阳原县境内的岑家湾台地,而更新世泥河湾层出露良好的蔚县盆地的工作尚未系统开展。蔚县盆地处于广义泥河湾盆地的南部偏东位置,为四面环山的山间断陷盆地,在吉家庄一带出露厚度超过20m的  相似文献   

8.
泥河湾盆地发育着我国北方第四纪典型的河湖相沉积体系,因其间富集众多早-中更新世旧石器时代遗址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对泥河湾盆地蔚县吉家庄遗址(JJZ-B和JJZ-E地点)的遗址成因进行分析。地貌和沉积物特点表明,JJZ-B地点埋藏于湖滨相环境的湿地或沼泽环境,JJZ-E地点则属于湖滨相环境下的沙坝沉积体系。遗物的多项指标(遗物空间分布特点、石制品风化磨蚀状况、石制品技术组合与空间产状特征等)分析显示,JJZ-B地点属于近原地埋藏,形成过程中受到微弱的入湖片流改造,遗址完整性较高;JJZ-E地点的遗物连同砾石被湖滨片流搬运至遗址堆积区,后期受到了湖水的淘洗作用,显示异地埋藏的特点。研究表明,泥河湾古湖在中更新世仍保留有丰富的古人类活动信息,湖滨不同部位对遗址成因产生重要影响;该研究对正确解读古人类对吉家庄遗址不同地点的利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泥河湾盆地因产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及众多的旧石器地点而久负盛名。为弄清盆地地层的年代范围,近年开展了包括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孢粉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目前主要分歧在于对泥河湾层的年代学认识,表现在生物地层学与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不一致。新种化石材料即是从甄选的典型剖面中采集的。?亚科和鼢鼠亚科由于演化趋势明显并且容易量化、演化速率快,对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鉴于此,对产自泥河湾盆地的?亚科三个新种(泥河湾模鼠Mimomys nihewanensis sp. nov.、简齿松田鼠Pitymys simplicidens sp. nov.、前中华波尔索地鼠Borsodia prechinensis sp. nov.)及鼢鼠亚科两个新种(稻地上新鼢鼠Pliosiphneus daodiensis sp. nov.、铺路上新鼢鼠P. puluensis sp. nov.)进行了简要记述,以期对泥河湾盆地生物地层学框架的建立有所帮助,并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为泥河湾层的年代学认识提供新证据。  相似文献   

10.
李凯清  岳峰 《化石》2022,(1):13-16
披毛犀是泥河湾动物群的重要成员,也是泥河湾盆地(桑干河盆地)常见的化石种类.化石发现表明,披毛犀是泥河湾盆地远古人类长期形影相随的亲密伴侣.  相似文献   

11.
李凯清  赵英华  焦洋 《化石》2023,(4):49-53
<正>泥河湾动物群,即泥河湾早更新世化石哺乳动物群,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东亚地区占有地质古生物重要的学术地位。泥河湾动物群化石的科学调查由巴尔博(George B. Barbour)和桑志华(émile Licent)开始于1924年9月,同年,巴尔博率先发表了“泥河湾层”(Nihowan beds)的订名,至今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尽管泥河湾动物群的科学研究正式报告是1927年公布的。  相似文献   

12.
多刺鱼(Pungitius)在泥河湾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的鱼化石是我所原太原工作站王择义、王向前和武文杰等同志于1965年秋采自河北阳原县桑干河畔泥河湾层的底部,同层中还产有植物、介形虫和昆虫化石;在含鱼化石层以上的层位(泥河湾层的上部)中也采到少许哺乳类化石。1972—73年间,我所盖培、卫奇、及我所泥河湾新生代地层小组又在同一地点采到一些鱼化石,并实测了剖面。现将1973年我们泥河湾新生代地层小组实测的阳原虎头梁泥河湾期地层剖面列出如下:(自上而下)  相似文献   

13.
山东是我国发现古脊椎动物化石较多的省区之一。但关于第四纪哺乳类化石方面,过去发现的材料很少。杨锺健教授在讨论省益都、昌乐、临朐等县新生代地质的文章内,曾对这方面的材料,作过简略的概述(Young,1936)。当时知道的全部化石只有益都境内发现的两种更新世中期的大角鹿(Megaceros pachyosteus,M.flabellatus)和一种早期的大角羊类(Ovis shantungensis),后者是在山东境内首先发现的一种重要的第四纪早期的化石,后来在河北宣化泥河湾及山西榆社都有发现。  相似文献   

14.
A.w.克朗普登(crompton)主编的“卡鲁系的地层与古生物学”(论文集),共包括14篇论文和一篇序言,发表在南非科学促进协会出版的“南非科学杂志”(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1963年5月号(页133—264)。论文集中发表的文章是1962年举行的一次关于“卡鲁系”地层和古生物学的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的一部分。在会上共宣读和讨论了18篇论文,这里刊出了其中的14篇。这些文章从古植物学、地层学、沉积学,和古脊椎动物等方面,详细地讨论了“卡鲁系”的沉积条件,分层对比和古气候等问题。关于  相似文献   

15.
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河北省安河湾盆地QK综Ⅰ孔介形类属种相关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泥河湾组底部重新划分出Candoniella-Candona-Ilyocypris-Darwinula stevensoni化石组合带,属种之间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9以上。Potamocypris plana,Leucocythe,Heterocypris salinus,Tanella opima与其它化石均不具有相关性,分别代表上新世、早更新世特殊的古环境。  相似文献   

16.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地层穷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奇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2012,31(2):151-163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 出土的化石"许家窑人"属于早期智人。按照现行地层古生物学常规判断, 其地层应该属于上更新统。目前, 许家窑组是泥河湾盆地乃至东亚地区发现的上更新统包含古人类及其旧石器文化遗物和古哺乳动物化石相当丰富的一个地层剖面, 但断代存在理念误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发掘队从1954年9月22日到11月12日在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发现了三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二千多件石器,以及三十多箱包括至少26种脊椎动物的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将有重要贡献。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研究确定:这个丁村化石人,是属于黄土时期以前和泥河湾时期以后在汾河下流居住的原始人类。它的地质时代,和北京附近周口店所发现的“中国猿人”的时代大致相同。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杨钟健换算结果,认为这是大约十五万年到六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据人类学家吴汝康的初步观察,丁村化石人比“中国猿人”较为进步。这种人使用的石器,用一种黑色的火成岩制成。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裴文中的初步研究,认为石片制作方法简单,形式很原始。和这种人类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犀牛、象、牛和马的化石。(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8.
《化石》2013,(1):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研究员等于2006~2011年期间的4次野外发掘中,在泥河湾盆地的山神庙咀遗址发现了大量犬科直隶狼(Canis chihliensis)化石新材料,包括残破颅骨、前颌骨、上颌骨、若干下颌骨及头后骨骼的主要部件,其中的头后骨骼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犬属化石中最为完整的.2012年11月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50卷4期)刊发了该项发现,为解决我国早期犬类与拟豺的分类及演化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对比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于1986年3月13—17日在江苏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地质、石油、冶金、煤炭、化工、教学、科研、博物馆和出版系统的代表约350人。 第十四次学术年会的主题是围绕古生态、古地理、古气候的研究进行学术交流,以“三古”研究的实际成果为主。这是我国古生物工作在现阶段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对古生物学科提出的新要求。会前编辑出版了论文选集和文摘,共选编论文13篇,论文摘要64篇。会上安排了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最近对其中犀科化石的研究表明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地层中产出的犀类化石至少有两个种,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peii)和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nihowanensis),可能还存在过第三个种。由于标本保存状况不理想,暂时鉴定为梅氏犀相似种(Stephanorhinus cf. S. kirchbergensis)。虽然后者的形态大小与梅氏犀最接近,但和泥河湾披毛犀也有相似之处,因此也有可能是这两个种之一的种内变异类型。同样,产于下沙沟地点被德日进和皮维托鉴定为有疑问的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 (?))也可能是梅氏犀或泥河湾披毛犀的种内变异类型。迄今为止在广义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早更新世犀类有两个确定的种和两个不确定的种。出土裴氏板齿犀的地点为下沙沟、山神庙咀、大黑沟及辛窑子沟;出土泥河湾披毛犀的地点为下沙沟、大南沟、东谷坨、山神庙咀及辛窑子沟。有疑问的中国犀仅出现在下沙沟,梅氏犀相似种仅出现在辛窑子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