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对 2 2份冬青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 4 0个 10 bp的引物用于多态性检测 ,从中筛选出了 2 7个多态性良好的引物。用该 2 7个引物对上述 2 2份种质材料进行PCR扩增 ,共得到 4 45条DNA谱带 ,其中多态性带4 32条 ,占 97 0 8%。根据扩增结果计算了各份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 ,并用UPGMA构建了聚类树状图。分析结果表明 :2 2份供试材料分成 4类 5组 ,第Ⅰ类为Ilexpentagona (分为A、B两组 :A组为新变种var mashanensisG .M .L .;B组为原变种var pentagona) ,第Ⅱ类为I kudingcha,第Ⅲ类为I latifolia ,第Ⅳ类为I cornuta ;第Ⅱ ,Ⅲ ,Ⅳ三类各有一组材料组成。物种的差异、亲缘关系以及同一物种内不同种质材料在起源地域上的差异均可从系统树中反映出来。RAPD分子标记的结果可作为判断冬青属苦丁茶种质资源材料的起源地域、遗传差异、亲缘关系以及种级水平和种下分类鉴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粗壮女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犀科苦丁茶是我国西南地区一大类重要的代茶饮料植物,其中以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 (Roxb.) Blume]为代表.本研究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分子标记技术,系统地研究了粗壮女贞种质材料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用所筛选出的19条RAPD随机引物对79份不同地域来源的粗壮女贞种质材料进行扩增,共扩增出369条谱带,多态性带百分率为86.0%;各种质材料间的GS值变化范围为0.466 4~0.973 6,平均GS值为0.662 3;有效等位基因数Ne=1.432 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0.259 5,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Ho=0.396 0.这表明,粗壮女贞不同地域来源或不同类群种质材料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差异,其遗传多样性丰富; RAPD技术可以应用于粗壮女贞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RAPD遗传相似系数的UPGMA聚类结果表明,所有各供试材料均按其地理起源聚类,可把供试的79份粗壮女贞材料分为两大类群,即A类群(贵州 四川类群)和B类群 (云南类群).  相似文献   

3.
灵芝栽培菌株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对灵芝属(GanodermaKarst.)9株灵芝进行品系间鉴定,并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9个菌株(16 d)中共检测到40条酶带,各个菌株分别具有3至6条酶带,9个菌株共有4种酶谱类型。在相异系数为0.62时所有供试菌株归为1个群,在相异系数为0.81时,把9个菌株分为5个群。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方法可有效应用于灵芝属真菌品种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4.
龙舌兰麻种质的过氧化物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3份龙舌兰麻种质的嫩叶为材料,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分析它们的过氧化物(POD)同工酶酶谱特征,为杂交育种亲本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3份材料显示出3~10条不等的酶带,有22种不同的酶谱类型,说明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可鉴定除'粤西117'和'东292'之外的21份龙舌兰麻种质;Rf为0.37的酶带为所有供试材料的共有谱带.DPS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3份材料根据亲缘关系远近可分为3大类:第一类为包括'金边弧叶龙舌兰'、'弧叶龙舌兰'等在内的9份种质;第二类为包括'多叶普通剑麻'、'南亚2号'等在内的5份种质;第三类为包括'假菠萝麻'、'银边假菠萝麻'等在内的9份种质.  相似文献   

5.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凝胶电泳技术,对中国东部地区16份代表性假俭草种质资源两种同工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种源间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酶谱在酶带数目、相对迁移率上均不尽相同,呈现出较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假俭草种质资源多样性初步研究Ⅳ--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凝胶电泳技术,对中国东部地区16份代表性假俭草种质资源两种同工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种源间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酶谱在酶带数目、相对迁移率上均不尽相同,呈现出较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对45个离褶伞属真菌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分析其酶谱多态性,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菌株间的亲缘关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45个离褶伞属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中,共检测到了10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酶带,多态性较高,并且在相似系数为0.75时,可将供试菌株分为4类,第一类包括17个菌株,第二类包括16个菌株,第三类包括11个菌株,第四类包括1个菌株。  相似文献   

8.
湖北大麦品种酯酶同工酶酶谱与地区分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产于湖北的105份大麦品种,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了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共得到8种酶谱类型。8种酶谱聚为4类,其中具酶谱类型I、Ⅱ、Ⅲ和Ⅷ的品种约占供试材料的94%,构成湖北大麦酯酶同工酶酶谱的主要类型。对这些品种来源地的分析表明,具有相同或相近酶谱的品种分布在一些相对集中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较相似。对湖北大麦酯酶同工酶酶谱类型与地区分布和气温关系的关系,以及酯酶在大麦引种育种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9.
我国特有植物缙云卫矛同功酶变异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萍  何平  张峰 《广西植物》2002,22(6):523-528-528
研究了分布于重庆市的我国特有植物———缙云卫矛 7个居群 91个个体功能叶片的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酯酶和淀粉酶同工酶谱带的变异式样 ,用Jaccard结合系数的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 :1 0 .81 %的同工酶谱带是恒定的 ,89.1 9%的同工酶谱带在个体间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变异 ;居群有 2 9.73 %的同工酶谱带是恒定的 ,70 .2 7%的同工酶谱带在居群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化。来自同一居群的个体在谱带上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 ,而来源于不同居群的个体却表现出明显的趋异性 ,这可能是环境因子作用的结果或者是由于不同地域间基因流阻断所致。  相似文献   

10.
张以忠  陈庆富 《广西植物》2011,31(2):233-238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荞麦属8个种(含大粒组7个和小粒组1个)33份材料发芽种子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不同酶带合计22条,不同物种的酶带数4到8条。其中,甜荞有8条带,苦荞为7条。酶带及聚类分析表明,大粒组荞麦种的谱带与细野荞等小粒组荞麦种间差异极大,甜荞和苦荞酶带分别与大野荞和毛野荞相似,并分别与F.megaspartanium和F.pilus聚类最近,支持F.megaspartanium和F.pilus可能分别是甜荞和苦荞祖先种的假说。  相似文献   

11.
50份长果黄麻种质资源耐盐性鉴定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来自不同国家的50份长果黄麻种质苗期耐盐性综合评价,评估不同黄麻种质耐盐特性,筛选黄麻耐盐极端材料,为进一步挖掘黄麻耐盐基因及分子机理研究准备材料。本研究采用水培法,设0、250 mmol/L Na Cl两个浓度对50份黄麻种质材料进行处理,调查盐处理后每份材料盐害指数的变化以及第8天的死亡率,建立盐害指数随时间变化的回归模型,利用回归方程分别求出每份材料盐害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盐害指数达到50%的时间,通过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供试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和耐盐性级别划分。结果表明,250 mmol/L Na Cl胁迫对于本试验是一个适宜的浓度;建立的50个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良好;根据对50份黄麻种质材料的综合评价值及聚类分析,可以将其分为4种耐盐类型,其中,高耐盐材料3份,耐盐材料6份,盐敏感材料10份,中度耐盐材料31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构建贵州核桃核心种质,该研究以245份贵州核桃种质资源为试材,利用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数据,对其构建方法进行了探索;采用随机取样策略、偏离度取样策略和位点优先取样策略,结合8个取样比例(5%、10%、15%、20%、25%、30%、40%和50%),进行多次聚类构建核心种质;将核心种质与原种质和保留种质进行t检验比较来评价核心种质,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表型性状对核心种质进行确认。结果表明:(1)选取偏离度取样策略,总体取样比例为50%,构建出131份贵州核桃核心种质资源。(2)对种质资源核心库13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其累计贡献率达到76.48%,主成分图中核桃核心种质与原种质的分布较为相似,表明核心种质有效地保存了核桃原种质的遗传结构,并有效避免了种质的冗余。(3)在欧氏距离结合组间联接法的聚类条件下,偏离度取样策略是构建贵州核桃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To identify the prevalent Leishmania species in Bangladesh, a total of nine patients aged 4-35 years, were studied; six (66.7%) of them were below 20 years of age. All the patients were clinically diagnosed to have visceral leishmaniasis; their haematological profile was in accordance with leishmaniasis and all were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with sodium stibogluconate. All the aspirated materials (eight bone marrows and one splenic aspirate) yielded growth of Leishmania parasite in NNN media; Leishman-Donovan bodies were found in seven (77.8%) of them in a Giemsa stained smear. Aldehyde test (AT) was positive in all the nine cases examined, whereas,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CFT) was positive in seven (77.8%) and 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IFAT) in eight (88.9%) cases. In this study, five of the nine isolates from kala-azar patients were characterised by isoenzyme analysis comparing with five WHO reference strains viz., Leishmania (Leishmania) donovani (DD8), L.(L.) donovani (HU3), L.(L.) infantum (IPT-1), L.(L.) tropica (K-27) and L.(L.) major (5-ASKH) using cellulose acetate electrophoresis. By analysing 11 soluble isoenzymes it was found that all five WHO reference strains had distinct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of the isoenzymes studied. No interspecies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amongst the five isolates from kala-azar patients examined and their isoenzyme profiles were consistent with WHO reference strain of L.(L.) donovani (DD8) but different from L.(L.) donovani (HU3).  相似文献   

15.
为加强木薯现有选育材料和引进种质的研究利用,本研究以主栽品种SC8和SC205为对照,对142份选育材料和8份瑞士引进新种质进行了16个表型性状的鉴定和EST-SSR标记,分析和评价其遗传多样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挖掘高产木薯种质。分子标记聚类分析表明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均值为0.652,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遗传相似系数均值为0.186,2种聚类结果之间差异显著,但均表明种质间有一定的遗传差异。2年产量相关性状调查结果差异极显著,表明受环境影响较大。产量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C322综合评价表现最好,G74综合评价表现最差,同时,有47份选育材料的综合评价优于2份对照。在今后杂交育种工作中可选择亲缘关系较远且表型差异互补的种质作为杂交亲本,以进一步聚合优良性状,改良不利性状。  相似文献   

16.
为鉴定火龙果种质材料的亲缘关系,筛选优良亲本,提高育种效率,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5份火龙果种质材料进行遗传背景研究,将植株及果实的20个数量性状数据标准化后,采用欧氏距离计算种质间遗传距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7条ISSR引物共检测到97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为93个,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5.88%。基于分子标记的UPGMA聚类分析,在阈值为0.54处可将25份种质材料分为6大组群,各种质材料的相似系数分布在0.41~0.86之间。20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2.35%~51.66%之间,Ward法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为5处,可将25份种质聚为6个组群。两种分类结果并不一致,但均显示出火龙果种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根据分类结果及育种目的筛选适宜亲本。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从新疆采集的5份疏花蔷薇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疏花蔷薇包括二倍体(2n=2x=14)和四倍体(2n=4x=28)两种核型;核不对称系数为55.14%~60.11%;核型分类包括1A、2A、1B等3种类型;分析认为,不同倍性的出现与种质在不同区域、不同生境下生长有一定相关性.其中疏花蔷薇5号为四倍体,核型信息与其他材料差异明显,核不对称系数最大,核型分类也最进化.研究结果支持刘士侠等对其表型分类的划分,即托木尔蔷薇作为疏花蔷薇在新疆的特殊地理种;而4号材料也支持《新疆植物志》的分类,即建议喀什疏花蔷薇作为疏花蔷薇的变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广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该研究从广西的宁明县、金秀县、苍梧县收集到14份地方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以17个国家级茶树良种作为参照,采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了广西这三个地方野生茶树与国家级茶树良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广西地方茶树自身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5对EST-SSR引物共检测到6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引物可扩增出4.53个,其中多态性位点为60个,多态性比率达88.2%。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42、0.55和0.97。PIC值在0.23~0.74之间,平均为0.52,多态性较好。遗传相似系数在0.53~0.9之间,平均值为0.71,31份供试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1分为5组群,76%参照品种聚在A组群,而广西本地的野生茶树资源则主要分布在B、C、D、E组群。利用该研究中的4对核心引物即可将31份供试材料全部区分开,挑选其中10个多态性较好的等位位点进行编码,构建31份供试种质的DNA分子指纹图谱。这表明广西野生茶树资源与国家级茶树良种间遗传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基础宽、多样性非常丰富,可作为茶树育种的亲本或开展茶树功能基因研究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不仅有助于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而且对燕麦生产和育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研究对260份燕麦种质资源的20个形态学性状多样性、变异及聚类进行分析,评价其形态学性状的遗传变异水平,明确燕麦种质资源的性状特点与遗传多样性,以期为燕麦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提供依据。【结果】260份燕麦种质资源形态学性状间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以粒色最大(1.53),芒色最小(0.76);12个数量性状呈正态分布,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以千粒重最大(2.03),有效分蘖数最小(1.22),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分蘖数(89.02%),最小的是株高(11.19%)。根据燕麦品种(系)间各性状的遗传差异,聚类分析将供试的260份燕麦种质资源分为6类,其中种质群Ⅰ包括42份材料,可作为种用型育种目标的亲本材料;种质群Ⅱ包括31份材料,可作为选育高产饲草品种的亲本材料;种质群Ⅳ包括41份材料,可作为选育大粒专用型品种的育种材料;种质群Ⅴ包括46份材料,可作为燕麦矮化的亲本材料;而种质群Ⅲ包括46份材料,种质群Ⅵ包括54份材料,这两类种质群材料的综合性状表现不突...  相似文献   

20.
新考察收集野生大豆与已保存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本研究以65份东北地区新收集野生大豆资源以及与其来源相同的已经编目保存的资源为实验材料,利用60对SSR引物进行遗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新收集材料在22个位点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都高于以前收集的资源,有62个等位变异是新收集材料所特有。新收集材料与其它资源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1918。说明新收集的材料使得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得到提高,对野生大豆进行补充考察和收集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