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爪沙鼠人工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我国人体寄生丝虫的动物模型,无论在丝虫生物学特性的认识、抗丝虫病药物的筛选、丝虫病免疫和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以及丝虫病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的探讨等方面,都是急待解决的基本课题。为此我组从1973年开始进行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人工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的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2.
在人体丝虫动物模型研究上,虽然马来丝虫动物模型已获成功,但班氏丝虫动物模型还未完全取得成功。本文就班氏丝虫不同动物模型的实验情况综述如下。一、班氏丝虫感染猴类(一)猕猴属动物:早在1960年Laing,等就曾用恒河猴(Macacamulatta)进行班氏丝虫的感染实验,至1974年Cross用班氏丝虫感染台湾猴(Macacacyclopis)才首次获得成功。1979年该氏又进一步用班氏丝虫的雅加达株和金门株分别感染78只猴,有29只猴回收到发育的幼丝虫和成虫,8只雄猴出观了微丝蚴血症。实验表明,切脾与否,注射或穿刺接种回收成虫数量均相等;在各种免疫抑制剂中,以猴…  相似文献   

3.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的出现,不仅有明显的日夜周期性,还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后一现象不仅发生在马来丝虫(陆素筠,1956)或班氏丝虫的患者(Brengues等,1975),也见于有犬恶丝虫或匐形恶丝虫寄生的犬体(Kume和Ohishi,1965;Katamme等,1970;Aoki,1971;Cancrml,1975a、b;Sawyer,1975)。本文报道实验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的长爪沙鼠体内微丝蚴的季节周期性。  相似文献   

4.
丝虫体外培养的研究对丝虫和丝虫病的实验研究有重要意义。尽管此项工作早在1912年(Bahr;Full(?)born;Wellmen和Johns)即已开始,但Weinstein(1970)认为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创始阶段,数十年来进展很少,且多数均采用动物寄生丝虫的微丝蚴。五、六十年代开始才有动物丝虫成虫体外培养的报道(Hanking,1954;Earl,1959;Tavlor,1960;Weinstein和Sawyer,1961;Wong,1964)。Wenk等(1978)用Tc 199加灭活或未灭活正常棉鼠血清培养棉鼠丝虫雌虫,其存活期可达17—23天。近十余年来,由于新的丝虫小型啮齿动物模型不断建成,为丝虫体外培养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虫源,从而促进了这项工作的开展;但有关人体寄生丝虫成虫的体外培养研究的报道仍然极为少见。国内  相似文献   

5.
Rao与Maplestone(1940及Bonne等(1941)先后报告得自人体的马来丝虫成虫形态之后,至1956年Buckley与Edeson以得自动物的(猴、猫)马来丝虫(W.malayi?)成虫形态为依据,作了一些补充和改正;1961年Buckley与Wharton认为此种动物寄生的马来丝虫与人体寄生者相同,只是在生物学性质上可能不一样。但是,陈子达等曾于1953—1954年在我国浙江沿海岛屿上研究人体的马来丝虫形态,1957年发表论文,根据他们所记载的与Buckley等(1956)所报告的并不完全相同;再则,在1957—1961年之间,虽曾有人以马来亚地区人体寄生的周期出现型与半周期出现型马来丝虫感染动物成功  相似文献   

6.
长爪沙鼠实验室生长繁殖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爪沙鼠是一种野生啮齿动物。近年来,国外利用它作为实验动物,特别在丝虫病的研究方面,它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淋巴寄居性丝虫的模型动物。我组为建立我国人体寄生丝虫的小型动物模型,于1973年8月开始在实验室内进行饲养,现将长爪沙鼠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长和繁殖的观察记录整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华按蚊是我国马来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指状牛腹腔丝虫(Sataria digitata)的适宜媒介(王冠群等,1981)。因此,在马来丝虫病的调查和监测中,中华按蚊体内幼丝虫的虫种鉴别是急待解决的新课题。我们根据四川水牛多为黎氏牛腹腔丝虫所寄生的特点,进行了中华按蚊人工感染黎氏牛  相似文献   

8.
中华按蚊在福建省分布普遍,已证实系马来丝虫的传播媒介。我们前农(1959)肯定了该省中华按蚊不是纯一种。马来丝虫病山区至少存在有宽卵型与窄卵型的两种中华按蚊,后者丝虫自然感染率与感染度均较前者为高;班氏丝虫病平原区则仅有宽卵型一种,且尚未见有丝虫感染。初步认为本省马来丝虫病主要流行于山区,而不在平原传播的原因,除感染源外和该地区中华按蚊的种型及其生态不同有关。同时发现两地区(宽卵型)中华按蚊的产卵数和卵的船面宽度有些差别,因此对不同丝虫病区内的宽卵型中华按蚊是否系一纯种存在怀疑。至于窄卵型中华按蚊是否即为我国  相似文献   

9.
阿沙(Ash)首次报告长爪沙鼠对淋巴丝虫感染在性別上存在差异,并为国内外学者证实。柯路斯(Cross)以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感染台湾猴(Macaca cyclopis),亦发现雄性较雌性易感。威丝莉(Wesley)发现雄性沙鼠的易感性由雄性激素决定,并认为雌沙鼠的不易感不是因雌激素的存在,而是由于缺乏雄激素。戴维鲁克斯(Deverux)以彭亨丝虫感染不同年龄的雌沙鼠,发现老年雌鼠较年轻雌鼠具有较高的易感性,认为是老年雌鼠免疫功能下降所致。著者对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不同年龄的长爪沙鼠和家猫,及两种性激素对感染的影响进行了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10.
周期型马来丝虫在长爪沙鼠体内发育情况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 Brug,1927)是我国重要人体寄生虫之一,对劳动人民健康危害较大。该种丝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情况过去已有详细的描述(Feng,1936),但它在终末宿主体内的发育却甚少了解。我们自1976年以来,在建立丝虫动物模型的过程中,对马来丝虫在长爪沙鼠体内的发育情况作了一些实验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不少学者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恶丝虫(Wong和Brummer,1978)、盘尾丝虫(Franz,1980;Franz和Renz,1980)、彭亨丝虫(Aoki et al., 1980)、成虫和/或童虫、幼虫、亚周期型马来丝虫(Franz,1982)和周期型马来丝虫(程富川等,1982)成虫的形态。我们在1978年成功地用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长爪沙鼠之后,应用扫描电镜观察马来丝虫成虫和第三期幼虫的形态。现将结果报告如后。  相似文献   

12.
对蚊体内检出的丝虫感染期幼虫认真加以鉴别,确定是人还是动物的丝虫,对于流行病学调查与制订防治措施以及防治后期蚊媒的监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仅有班氏与马来丝虫病的流行,常见的动物丝虫主要有犬恶丝虫(Dirofilaria immitis)、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和马腹腔丝虫(S.eguina),它们自然感染与人工感染的蚊虫媒介有按蚊、库蚊、伊蚊、曼蚊和阿蚊共18种。在日本,中华按蚊是传播指状腹腔丝虫和马腹腔丝虫的适宜媒介,班氏丝虫在该蚊体内亦可发育成熟,但自然感染极少。我国也有上述类似情况,因此鉴别蚊体内的各期幼丝虫实…  相似文献   

13.
我国猕猴体内寄生虫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猿猴类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森林地区,行群居生活,因此容易感染各种寄生虫病(Wardle,1952;Ruch,1959)而且猴群亦有进入人类生活圈的机会,许多寄生虫病是人猴共有的。研究猿猴寄生虫对防治猴病,保障猴群健康有重要作用(Лапнн,1963;Kaufmann,1971),同时,应用猴子作为人类寄生虫的实验模型(Valerio,1971;Pryor,1970),亦极有意义。最早应用猿猴作为实验动物,就是应用猴子作实验性疟疾的研究。近年来,应用幼年猴进行疟疾的实验治疗和免疫学的研究,屡见报道。而且其它人体寄生虫应用猴子作试验的也并不少见。关于我国所产猕猴猴体寄生虫的调查(尹文直,1973)材料不多,尚未见有完整的报告。为了能充分利用猴子这一宝贵的实验动物,进行寄生虫学的研究,我们将1960年到1979年中,从野外捕捉的十一批猕猴所进行的猴体寄生虫调查。  相似文献   

14.
1969~1974年间,我国科学工作者先后在分辨率4埃(1970)、2.5埃(1971)、1.8埃(1973)测定了猪胰岛素三方二锌晶体结构。这是我国第一个蛋白质晶体结构,也是当时亚洲地区第一个蛋白质晶体结构,国际上少  相似文献   

15.
我组自1974年以来,曾先后采取腹腔和皮下途径,将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蚴接种长爪沙鼠,继而又采用移植法,将丝虫成虫和微丝蚴转入沙鼠腹腔,均获得成功。现已将马来丝虫在沙鼠体内传至第10代。本文主要报道1977年7月前的观察结果。此外,还简述1978年5月前丝虫传代和微丝蚴寿命观察等的部份情况。  相似文献   

16.
徐大刚  黄惠芬 《动物学报》1989,35(1):104-106
关于体外培养周期型马来丝虫(periodic Brugia malayi)感染期幼虫(L_3),近年来国内外有一些报道,系应用含哺乳动物组织细胞系或原代细胞的培养系统培养彭亨丝虫和马来丝虫L_3,可使其幼虫发育至Ⅳ期蚴(L-4)或早期成虫(Chen and Howells,1979; Wong et al.,1982;Mak et al.,1983;郑惠君等,1984)。但未见应用含人体组织细胞系的体外培养系统培养布鲁属丝虫L_3的报道。本研究  相似文献   

17.
猿猴类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森林地区,行群居生活,因此容易感染各种寄生虫病[Wardle,1952;Ruch,1959]而且猴群亦有进入人类生活圈的机会,许多寄生虫病是人猴共有的。研究猿猴寄生虫对防治猴病,保障猴群健康有重要作用[naliHH,1963;Kaufmann,1971],同时,应用猴子作为人类寄生虫的实验模型[Valcrio,1971;Pryor,1970],亦极有意义。最早应用猿猴作为实验动物,就是应用猴子作实验性疟疾的研究。近年来,应用幼年猴进行疟疾的实验治疗和免疫学的研究,屡见报道。而且其它人体寄生虫应用猴子作试验的也並不少见。关于我国所产猕猴猴体寄生虫的调查[尹文直 1973]材料不多,尚未见有完整的报告。为了能充分利用猴子这一宝贵的实验动物,进行寄生虫学的研究,我们将1960年到1979年中,从野外捕捉的十一批猕猴所进行的猴体寄生虫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低温保存微丝蚴,可为广泛深入开展丝虫和丝虫病的实验研究提供虫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冷冻技术的不断改进,采用多种冷冻保护剂及控制冷冻速度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微丝蚴冷冻后的活力。迄今,国外已有不少实验报道,经冷冻不同期后的微丝蚴仍能继续在相应的昆虫宿主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幼虫即Ⅲ期蚴(Obiamiwe and Mac Donald,1971;Ham et al.,1979、1981;Miajas and Townson,1980;Lok et al.,1983;Lowrie,1983)。国内对微丝蚴低温保存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83年9月份以来,对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微丝蚴进行了低温保存及其后活力的观察,初步结果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19.
前言 谈色库蚊(Culex pipiens var.pallens Coq.)分布甚广,据刘维德(1957)报告,分布于我国北纬30°以北及朝鲜、日本等地。胡梅基等(1933)解剖淡色库蚊,对班氏丝虫的自然感染率达12%。李辉汉等(1954,1956)、吴青藜等(1957)、马贤成等(1958)及山东省丝虫病防治所(957—1958),调查证明淡色库蚊是山东地区班氏丝虫的主要媒介。又是  相似文献   

20.
为摸清大熊猫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以及心丝虫病的血清学感染资料,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以及外膜蛋白BCSP3基因PCR扩增检测布鲁氏菌病;同时采用弓形虫间接血凝试验和犬心丝虫抗原快速诊断对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6只大熊猫RBPT检测为阳性,进一步采用SAT和血液细菌BCSP31基因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排除了布鲁氏菌感染;大熊猫蜀兰弓形虫抗体检测呈阳性,复查也为阳性,表明存在弓形虫感染;所有大熊猫心丝虫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无心丝虫感染。本次检测的3种疾病中,仅发现1只熊猫(蜀兰)存在弓形虫感染,布鲁氏菌病和心丝虫病均为阴性,表明目前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大熊猫疾病的预防工作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