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膏外敷治疗皮肤溃疡的细菌学研究及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深入探讨溃疡膏治疗皮肤溃疡的机理。方法 对110例臁疮创面感染的细菌进行分离鉴定,选出出现频率较高的五种细菌,进行抑菌试验,并与临床疗效平行观察。结果 溃疡膏对常见皮肤感染性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除对大肠埃希菌无抑制作用外,对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具高度敏感性(抑菌圈直径ф≥25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中度敏感(20mm≤抑菌圈ф≥25mm),且与临床疗效基本相符。结论溃疡膏对创面感染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全蝎软膏对下肢静脉溃疡患者创面的影响。方法:40例下肢静脉溃疡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全蝎软膏组20例,凡士林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全蝎软膏组予全蝎软膏局部创面换药,疗程14天,2个疗程后,观察患者溃疡创面的变化情况。结果:全蝎软膏组患者溃疡创面的改善优于凡士林组(p0.05)。结论:全蝎软膏可促进下肢静脉溃疡创面的愈合,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3.
溃疡分枝杆菌、溃疡分枝杆菌素与溃疡分枝杆菌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8年,MacCALLUM在澳大利亚东南沿海维多利亚一个儿童的腿部溃疡中分离到一种新的分枝杆菌,并称之为溃疡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ulcerans),并证明是这种溃疡的病原菌。这种由溃疡分枝杆菌引起的皮肤感染主要存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以西非地区更盛,具有地方性流行,现在通常称谓Bumli溃疡,中国也有发现,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组建全球Buruli溃疡行动委员会,开展对该病的防治研究,现已认为溃疡分枝杆菌感染(Bundi溃疡)是一种新发的感染病。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强化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伴皮肤溃疡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现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糖尿病伴皮肤溃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组、对照组各55例,在给予相同的治疗方法的条件下,强化组给予针对性的溃疡护理方案,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显示强化组在治疗7 d、14 d及28 d时,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强化组的溃疡完全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7 d、14 d时,强化组患者创面TcPO2测定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强化组治愈率为74.55%、好转率为25.45%,对照组治愈率为54.55%、好转率为43.64%、无效仅为1.8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创面皮肤进行强化护理有利于促进老年糖尿病伴皮肤溃疡创面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下肢溃疡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我院近年来急诊科临床收治的糖尿病并发下肢溃疡患者12例,全部病例均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抗生素抗感染、静脉滴注活血化瘀的中药、常规局部换药并结合使用具有去腐、生肌、消炎作用的中药膏剂进行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和自我护理技能培训。结果全部病人均治愈出院,其中截趾术后伤口愈合出院1例,点状邮票植皮后伤口愈合1例,经换药伤口愈合10例。随访期间全部病例溃疡未复发。结论糖尿病下肢溃疡是由血管、神经、感染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对糖尿病并发下肢溃疡患者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强调重视糖尿病的管理和教育。  相似文献   

6.
大蒜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常规分离方法对大蒜鳞茎进行内生细菌的分离,采用对峙法和平板涂布法对分离的内生菌进行拮抗试验研究,并对菌株DSP6进行16S rDNA全序列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19株内生细菌,其中10株菌对2种以上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总数的52.6%,DSN7对番茄早疫病的抑菌圈半径最大,为13mm;17株菌对5种病原细菌中至少1种有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总数的89.5%,其中菌株DSP3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半径最大,达到10 mm;菌株DSP6对供试的9种病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且抑菌圈平均半径最大,为6.88mm;16S rDNA全序列鉴定显示,菌株DSP6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axarquiensis相似性为100%,表明菌株DSP6为Bacillus axarquiensis。  相似文献   

7.
激光佐治慢性皮肤溃疡疗效观察及诱导HSP70表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激光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疗效及诱导创面组织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 in 70,HSP70)表达情况。方法:将64例84处慢性皮肤溃疡创面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和激光治疗组,激光治疗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激光治疗,所有创面在治疗三周进行疗效判定;同期随机切取5例创面组织,并设正常皮肤为对照,行组织切片HSP70免疫组化染色,计数HSP70阳性细胞数并检测阳性细胞灰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设计引物行RT-PCR检测HSP70mRNA表达情况。结果:两组慢性皮肤溃疡患者经相应治疗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激光治疗组创面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P<0.05或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正常皮肤和慢性溃疡组织中未见明显HSP70阳性表达细胞,激光治疗后三周后可见较多量的HSP70表达阳性细胞,其阳性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1),细胞信号灰度表达明显低于其它两组(P<0.05),而传统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RT-PCR结果发现激光治疗组组织中扩增到一条特异性泳带,大小约268 bp,正常皮肤和传统治疗组组织中未扩增到明显HSP70mRNA基因片段。结论:激光佐治慢性皮肤溃疡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可能与激活创面细胞的热休克内源性保护机制而发挥抗感染和促进愈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湿润烧伤膏和全蝎软膏联用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Wistar大鼠建立糖尿病皮肤溃疡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全蝎软膏组、湿润烧伤膏组和联用组,以连续饲喂高脂饲料、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及皮肤损伤法制备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模型。造模后,分别在创伤处进行药物干预处理,空白组和模型组用PBS处理并计算创面愈合率;采用免疫组化、创面组织超微病理结构观察给药后3 d、7 d、10 d和14 d的创面肉芽组织,western-blot检测Smad4蛋白的表达。结果:糖尿病皮肤溃疡模型组的大鼠体重、血糖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成模率为95.45%;经14 d连续治疗后,各治疗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模型组(P0.05),联用组创面愈合率与对照组水平接近。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经药物干预后的创面组织内AGEs和RAGE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5);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联用湿润烧伤膏和全蝎软膏能够促进胞内细胞器恢复正常水平,其改善效果较单独药物干预组效果更显著;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各治疗组创面组织内Smad 4蛋白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但联用组中Smad4蛋白水平下调更显著(P0.05)。结论:联合应用湿润烧伤膏和全蝎软膏能够有效促进大鼠糖尿病性皮肤溃疡创面的愈合,可能与调控组织中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RAGE信号通路及下调Smad4蛋白表达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蝎软膏治疗糖尿病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SPF级SD大鼠构建糖尿病皮肤溃疡模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全蝎软膏组和湿润烧伤膏组。造模后,分别在创面处涂抹全蝎软膏或湿润烧伤膏处理,空白组和模型组用PBS处理,观察和比较各组创面的愈合情况,并收集用药后3 d、7 d、10 d和14 d的创面肉芽组织进行HE染色,通过ELISA及荧光定量PCR检测肉芽组织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Smad 4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大鼠糖尿病皮肤溃疡模型,成模率为96.15%。创伤后第3 d、7 d、10 d和14 d,各治疗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给药14 d时,全蝎软膏组创面愈合率已接近对照组水平。HE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全蝎软膏组中肉芽组织生长较快、毛细血管数量增多且组织纤维化程度较低。ELISA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和湿润烧伤膏组相比,全蝎软膏组肉芽组织内bFGF、v WF含量上调更显著(P0.05),而TNF-α含量与Smad 4 m RNA显著降低(P0.05)。结论:全蝎软膏可促进糖尿病皮肤溃疡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反应并改善血管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不同方法构建大鼠慢性皮肤溃疡模型,通过多种指标比较评价不同模型的差异和各自特征。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4组,在建立全层皮肤缺损的开放性创面基础上施加不同因素,分别为:皮肤缺损组(皮损组)、皮肤缺损+激素干扰组(皮损+激素组)、皮肤缺损+激素干扰+菌感染组(皮损+激素+菌组)、皮肤缺损+异物组(皮损+异物组);实验期间测量大鼠的体重,观察其活动状态及创面愈合情况,第14天取材,进行溃疡组织局部病理形态学观察,并检测免疫器官脏器指数、血液白细胞水平、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Hyp)、总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实验期间各组大鼠体重没有显著性差异,造模后皮损组大鼠创面愈合较快,皮损+激素组的“难愈”现象维持时间相对较短,皮损+异物组前期新生肉芽颜色灰白,但后期肉芽生长速度较快,而皮损+激素+菌组创面出现黄脓、肉芽组织生长速度较慢的特征;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皮损+激素+菌组、皮损+异物组的炎症细胞浸润现象明显;与皮损组比较,其他3个模型组表现出脾指数增加、白细胞水平增加、创面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且皮损+激素+菌组的总蛋白...  相似文献   

11.
严重蛇伤溃疡的修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立明  邝敏  林源  农庆文 《蛇志》2001,13(2):26-27
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 ,蛇种繁多 ,是蛇伤高发地区。蛇伤后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 ,常会引起严重的溃疡创面 ,如不正确处理 ,溃疡进一步加深 ,扩大和感染 ,则会造成肢体残缺 ,功能障碍 ,甚至危及生命。我科自 1 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共收治严重蛇伤溃疡 79例 ,通过这些病例分析 ,找出蛇伤溃疡的一些特点 ,总结修复创面的治疗体会。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79例严重蛇伤溃疡者 ,男63例 ,女 1 6例 ;年龄 3~ 74岁 ,平均 2 9岁 ;农民71例 ,工人 8例。蛇伤季节在夏秋季。咬伤部位 :手 54例 ,足 2 4例 ,腹部 1例。咬伤后…  相似文献   

12.
银沙槐内生放线菌抗菌活性及其与内生细菌的拮抗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荒漠濒危植物银沙槐根部分离到内生放线菌12株和内生细菌31株.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指示菌对内生放线菌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3株放线菌对3种指示菌均有抑制作用,2株完全无抑菌作用.采用菌块抑制法分析内生放线菌对来自同一植物内生细菌的抑制效果,44.9%的组合出现抑制现象,最大抑菌圈直径为28.5mm,最小者仅8.25 mm,主要抑制对象是革兰氏阴性菌和芽孢菌;55.1%的组合无抑制现象.说明内生菌的相互作用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和Kirby-Baure(K-B)法分别检测所有患者足部溃疡分泌物中病原菌分布和药敏性。结果:96例成功分离出菌株的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分泌物中共分离出107株菌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1株(57.01%)、革兰阳性菌43株(40.19%)和真菌3株(2.80%),占总菌株百分比前三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20.56%)、奇异变形杆菌14株(13.08%)和肺炎克雷伯菌10株(9.35%);前三位革兰阴性菌(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及阿米卡星的敏感性较高(高于9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利福平敏感性较高(高于95.00%);粪肠球菌对红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敏感性较高(高于90.00%)。结论: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感染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为主,耐药情况严峻,临床诊疗过程中应根据药敏结果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离鉴定引起牛蛙(Rana catesbeiana)皮肤溃疡病症的致病菌,筛选抗菌药物。【方法】采用无菌解剖组织划线分离法分离致病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菌体和菌落形态观察、API20E系统鉴定、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及分类地位,并对该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患病濒死牛蛙体内分离细菌NWG20141026,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API 20E系统鉴定和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认为NWG20141026菌株为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人工感染试验显示,NWG20141026菌株不仅可以通过皮肤伤口感染引起蛙体表溃疡溃烂病症,也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蛙肠炎病。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磺胺异噁唑、恩诺沙星、红霉素等7种药物对普通变形菌具有较好的抑杀菌作用。【结论】引起牛蛙(R.catesbeiana)皮肤溃疡病症的致病菌NWG20141026为普通变形菌(P.vulgaris),所患疾病命名为牛蛙变形菌病。普通变形菌对健康牛蛙具有较强致病性,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磺胺异噁唑等5种药可作为防治牛蛙变形菌病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AC)对兔糖尿病溃疡创面组织愈合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四氧嘧啶法建立兔糖尿病溃疡模型,设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创面采用常规包扎治疗处理,实验组创面则采用VAC处理),观察和比较两组动物的创面肉眼观、愈合时间,在致伤前、致伤后3 d、7 d、14 d取创面软组织,检测和比较两组动物的创面组织含水量、血流量以及血浆ET-1和NO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动物的创面肿胀及分泌物得到明显控制,创面坏死组织的清除与肉芽组织的生长明显加快,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致伤后3 d、7 d和14 d,创面组织含水量与血浆ET-1含量明显下降(P0.05),创面组织血流量与血浆NO含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VAC对兔糖尿病溃疡创面组织的愈合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可能与其增加血浆NO含量及降低ET-1的含量有关,其具体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全蝎软膏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模型EGF、PD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及创面愈合的机理。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湿润烧伤膏组和全蝎软膏组,每组15只。建立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模型,干预后7天及14天,观察并比较大鼠创面愈合率和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nllal giiilllh factor, 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及其受体水平。结果:全蝎软膏组、湿润烧伤膏组与模型组7 d、14 d同时间点比较创面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全蝎软膏组、湿润烧伤膏组7 d、14 d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GF的表达水平,全蝎软膏组、湿润烧伤膏组与模型组比较,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FR 的表达水平,全蝎软膏组与湿润烧伤膏组、模型组、空白组7 d、14 d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GFB的表达水平,全蝎软膏组、湿润烧伤膏组与模型组7 d、14 d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GFRB的表达水平,7 d全蝎软膏组与湿润烧伤膏组、模型组、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 d全蝎软膏组、湿润烧伤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全蝎软膏可影响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模型EGF、PDGF及其受体的表达,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7.
烧伤患者创面与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及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烧伤科病人创面感染、环境监测的主要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探讨二者的关系。运用Sceptor鉴定仪对检出菌进行鉴定,K-B法对主要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引起烧伤创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不动杆菌(24.6%)、MRSA(19.8%)、绿脓杆菌(16.7%),烧伤科病房环境分离出的主要细菌为不动杆菌(17.7%)、绿脓杆菌(17.7%)、MRSA(13.3%),创面分离的致病菌与环境检出的细菌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MRSA、MRSE,从创面与环境二者分离出的菌株具有相似的抗菌谱,这说明环境因素特别是医陪护人员的手表、物表成为该菌在烧伤病房传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蛇伤溃疡的外科治疗(附3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庆文  刘达恩 《蛇志》1996,8(4):45-46
36例蛇伤溃疡总结,结果提示,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手、足多见,溃疡创面有缺损、面积大,多伴皮下潜行性破坏、深部组织外露及创面感染等特点。均需外科手术处理。强调早期清创。缺损创面修复,可酌情选用刃厚、中厚、全厚等游离皮片移植或远位带蒂皮瓣转移,术后外观及功能的恢复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从猪肠道食糜分离的芽孢杆菌进行鉴定,并通过体外法评价其益生效果。方法实验从健康猪肠道食糜中筛选到1株能抑制大肠埃希菌、副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巴氏杆菌生长,并与中草药五倍子具有协同抑菌作用的芽孢杆菌AP139。结果经16S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芽孢杆菌AP139联合中草药五倍子发酵结果表明:5%组对4种致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扩大了1.20、14.45、23.54和6.09 mm,其抑菌效果优于未发酵,对巴氏杆菌PM2010和猪大肠埃希菌抑菌圈极显著提高(P0.0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有显著提高(P0.05)。经体外益生效果评价得知,AP139菌株在pH=5.0~8.0的条件下活菌数均较高,NaCl浓度为1%时生长较好,0.3%胆盐和人工肠液分别处理3h后存活率分别达84.26%和89.35%。结论芽孢杆菌AP139具有良好的协同抑菌作用,并具有益生菌的耐酸、耐胆盐、耐胃肠液等特性,可适应动物胃肠道内环境。  相似文献   

20.
从重庆低海拔地区采得一株虫草,分离得到其无性型菌株.以海绵抑菌圈大小为活性指标,考核了无机盐、碳氮比值、发酵温度及培养基初始pH等因素对其发酵液抑菌活性的影响,筛选出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培养基为:NaNO3 0.05%,KCl 0.05%,蔗糖3.0%,蚕蛹粉0.05%.摇瓶最佳发酵条件为:pH 6.5,温度25 ℃,转速250 r/min.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活性在第6 d最高,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为30.4 mm.用海绵抑菌圈法,测定虫草真菌发酵液对不同供试菌的抑菌活性,对真菌酿酒酵母无抑菌作用,对供试的所有革兰氏阴、阳性细菌都有抑菌活性,且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活性最强,其抑菌圈为(26±4)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