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犬蝠对小果野芭蕉的取食及种子传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4年9月到12月,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沟谷雨林内,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和雾网实验以及种子的定时收集方法,对犬蝠(Cynopterussphinx)取食小果野芭蕉(Musaacuminata)的行为及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夜晚24:00以前,犬蝠取食小果野芭蕉有明显的2个活动高峰,分别发生在20:30和22:30左右,这一结果与雾网采样结果较为一致。在研究期间的雨季(9-10月)和干季(11-12月),犬蝠平均被捕获量为2.2±0.3只/d、1.4±0.3只/d,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同时这两个季节收集的种子团数量分别为9.0±1.1个/d和7.2±1.4个/d,也没有显著差异。犬蝠对小果野芭蕉种子的传播受生境影响较为显著,各样地间种子传播的结果大不相同;地点和季节对犬蝠传播种子也不存在交互影响。犬蝠对小果野芭蕉种子的传播距离为50-200m,是小果野芭蕉有效的种子传播者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野芭蕉先锋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动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Levins(1968)和Pianka(1973)提出的方法研究西双版纳小果野芭蕉先锋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该群落中生态位宽度值列前五位的种群是:小果野芭蕉(1.6157),木奶果,榕树,接骨木和苎麻;小果野芭蕉的生态位宽度值随着演替进行逐渐增大;群落中降小果野芭焦与其余物种间生态位重叠值普遍较大外,接骨木,木奶果、苎麻和榕树和它种植物之间具有较大幅度的生态位重叠;在三个演替  相似文献   

3.
黄竹侵入对群落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标准木法、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和样方法和相结合,分析了黄竹(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 Munro)侵入对群落生物量的积累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黄竹侵入严重影响生物量的积累,群落生物量随黄竹侵入量的增多而下降。随着黄竹侵入量的增加,群落内物种数量减少,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4.
 以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大型先锋草本植物小果野芭蕉(Musa acuminata)为研究材料,研究其种子初次散布过程和不同时空尺度上种子被 捕食格局。小果野芭蕉的成熟果实有75%在夜间被取食和传播,在白天消失的果实则占25%。蝙蝠是其最主要的种子传播者,鸟类在其种子传播 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人工摆放种子试验结果显示小果野芭蕉种子的主要转移者是小型啮齿类(鼠类)和蚁类:在开放处理下3 d后转移率为 86%,排除蚁类(鼠类可进入)处理下种子转移率为69%以及排除鼠类(蚂蚁可进入)处理下种子被转移率为56%。季节、地点和生境均显著影响人工 摆放种子被转移强度:雨季显著高于旱季(p<0.001), 野芭蕉生境显著高于与其相连的自然森林和荒地(p<0.001),在人为干扰较少的补蚌自然 保护区显著低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新山,而后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地点和生境以及季节、地点和生境都有显著的交互 作用。与相邻的森林和荒地相比,野芭蕉群落中种子被鼠类捕食的强度最大且受蚁类二次转移的比例最少,森林和荒地中种子被鼠类捕食的强 度相对较小且蚁类对种子的二次转移比例较高,从而更好地帮助种子逃避鼠类捕食。因此,依赖于食果动物(主要是蝙蝠, 也包括鸟类)的初次 散布是小果野芭蕉种子逃避捕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人为干扰对闽北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从群落及其组成结构等方面分析了闽北长期封禁保护的森林(conservedforest,CF)和人为干扰后的退化森林(degradedforest,DF)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认为,DF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CF群落相近或略高,但DF群落植物种类组成和层次结构的物种多样性发生明显变化,群落物种种群基础已改变,稀有种和渐危种缺乏,这正是DF与CF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6.
人为干扰对风水林群落树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人为干扰对东莞市大岭山镇风水林群落树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多响应置换过程(MRPP)分析结果表明,风水林树种组成在轻度干扰与中度干扰(P=0.023,A=0.216)、重度干扰间(P=0.045,A=0.226)存在显著差异,而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间则不存在显著差异(P=0.124,A=0.148)。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大,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下林木胸径和树高随之减小。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一致呈现出中度干扰>重度干扰>轻度干扰的格局,与中度干扰假说相符合。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下Whittaker β多样性分别为0.501、0.647和0.889,较好地反映了3个风水林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下的生境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小果油茶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小果油茶全分布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8个居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实、花及叶的23个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的居群内及居群间均存在广泛的表型变异,随环境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表型可塑性。小果油茶叶、花及种实形状大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可以从中选择重要及关键的表型性状作为测定的主要依据。小果油茶表型性状与生态地理因子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且不同性状受地理生态因子影响也不同,其中花性状最大,而种实和叶相对较小。UPGMA聚类结果表明,18个小果油茶居群可分为4个类群,且按较明显的地理区域特征进行聚类。从系统聚类图和主成分排序图比较来看,绝大多数居群在2种聚类方式中保持一致,说明二者均能较好地区分小果油茶不同居群的亲缘关系,为小果油茶的种质资源收集和良种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先锋植物野芭蕉的传粉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9.
不同干扰对黄土区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土区典型草原进行封育+施肥(EF)、封育+火烧(EB)、封育(E)和放牧(G)处理,实地调查分析群落盖度、高度、密度、地上现存量和物种多样性,以研究不同干扰对黄土区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干扰类型中,施肥+封育草地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最高,且优势度指数最高,这与禾本科草占优势地位有关,群落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低,符合“生态位理论”;放牧地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现存量最低,群落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高,支持“中度干扰理论”;封育地密度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具体表现为:4种干扰类型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为封育+施肥>封育+火烧>封育>放牧;说明长时间的封育对草地是一种严重干扰.群落丰富度指数(R和Ma)的排列顺序为放牧>封育+施肥>封育+火烧>封育,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D)的排列顺序为放牧>封育>封育+火烧>封育+施肥,优势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相反,群落均匀度指数(Jsw和Ea)的排列顺序为封育>放牧>封育+火烧>封育+施肥.不同干扰样地群落生产力与Shannon-Wiener和Simpson 多样性指数间呈负相关关系,这个结论可以用地上/地下竞争的相互作用来解释.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野芭蕉先锋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演替动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西双版纳勐腊县麻木树地区的热带雨林刀耕火种撂荒后形成的不同演替阶段的野芭蕉先锋植物群落进行了植物种类组成、区系成分、结构特征及种群数量与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在 10 0 0m2 的样地上 ,随着群落的发展和演替的进行 ,群落的科、属、种组成日趋复杂 ,从侵入阶段的 17科 2 7属 30种 ,上升到定居阶段的5 0科 74属 98种 ,至扩散阶段已达 5 5科 87属 113种。 3个不同林龄阶段的群落区系组成可分为 9种类型 ,均以热带区系成分为主 ,占 90 %左右。随着群落的发展 ,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 (印度—马来西亚 )分布所占的比例随林龄逐渐增大 ,而旧世界热带分布及东亚至北美洲间断分布所占的比例在逐渐减少。群落的层次结构由简单趋于复杂 ,野芭蕉的种群数量急剧增长 ,各龄级的个体分布逐渐增多 ,群落正向着湿润性的热带森林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香蕉rbcS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巴西香蕉为材料,根据已经获得的香蕉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小亚基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设计1对专一引物,通过PCR扩增得到了香蕉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小亚基的基因组全长,序列长811 bp,含有2个内含子。根据其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采用SEFA-PCR方法,以总DNA为模板克隆了香蕉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小亚基基因的启动子序列,长1 681 bp。用PLACE软件分析发现该序列具有启动子的基本元件TATA-box、CAAT-box,包含多个胁迫诱导元件,如光诱导元件、赤霉素、低温诱导元件、昼夜节律调控元件等。该序列的克隆与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香蕉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小亚基基因的表达调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利用PCR方法扩增香蕉红素氧还蛋白基因的保守结构域序列CdRD和开放性阅读框序列FRD,并在其上下游分别引入NdeⅠ和SalⅠ酶切位点,双酶切后与同样经NdeⅠ和SalⅠ双酶切的诱饵质粒载体pGBKT7连接,构建重组诱饵质粒pGBKT7-CdRD和pGBKT7-FRD,并将此两重组诱饵质粒转入酵母菌株AH109中进行营养缺陷型分析检测毒性及自激活。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诱饵质粒pGBKT7-CdRD和pGBKT7-FRD,并且其无自激活报告基因作用,对酵母菌株也无毒性作用。这说明此两个重组诱饵质粒可用于酵母双杂交系统,为从香蕉叶片cDNA文库中筛选获得与香蕉红素氧还蛋白基因的保守结构域序列CdRD和开放性阅读框序列FRD相互作用的受体蛋白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2-(4-Hydroxyphenyl)naphthalene-1,8-dicarboxylic anhydride, a component of the phytoalexin that has been isolated from the peel of unripe banana (Musa acuminata), was synthesized from 3-bromoacenaphthene.  相似文献   

14.
香蕉植株内生细菌群落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法对香蕉(Musa nana)植株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细菌脂肪酸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香蕉的健康植株和感病植株中共分离得到内生细菌21属24种。从健株分离得到9种内生细菌,其中根、茎和叶分别分离到6种、2种和8种内生细菌。从病株分离得到15属17种内生细菌,其中根、茎和叶分别分离到3种、11种和6种。香蕉健株根部的内生细菌含量最高,达5.195×106cfu g-1,下部叶片内生细菌的含量最低,仅为30 cfu g-1;香蕉病株茎部内生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达1.05×107cfu g-1。这说明香蕉在不同生长状态下,其内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A new species of wild banana, Musa bauensis Häkkinen & Meekiong,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It is from the Bau limestone area, Sarawak, East Malaysia.  相似文献   

16.
群落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是表征草地生态系统数量特征的重要指标。该研究以新疆阿尔泰山南麓两河源放牧区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方法对两河源不同放牧区的草地植被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区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变化,探讨二者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性,为草地群落物种保护以及草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两河源不同牧区间群落盖度、高度、植株密度、地上生物量和单位盖度生物量存在差异。(2)两河源牧区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与群落盖度、植株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地上生物量主要受草地群落盖度的影响;不同牧区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有一定差异,但物种分布相对均匀。(3)两河源牧区草地群落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主要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Nuclear genome size variation was studied in Musa acuminata (A genome), Musa balbisiana (B genome) and a range of triploid clones differing in genomic constitution (i.e. the relative number of A and B genomes). Nuclear DNA content was estimated by flow cytometry of nuclei stained by propidium iodide. The A and B genomes of Musa differ in size, the B genome being smaller by 12% on average. No variation in genome size was found among the accessions of M. balbisiana (average genome size 537 Mbp). Small, bu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variation was found among the subspecies and clones of M. acuminata (ranging from 591 to 615 Mbp). This difference may relate to the geographical origin of the individual accessions. Larger variation in genome size (8.8%) was found among the triploid Musa accessions (ranging from 559 to 613 Mbp). This variation may be due to different genomic constitutions as well as to differences in the size of their A genomes. It is proposed tha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enome size in diploids and triploids may be helpful in identifying putative diploid progenitors of cultivated triploid Musa clone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ata on genome size resulted in a grouping which agreed fairly well with the generally accepted taxonomic classification of Musa. Received: 11 May 1998 / Accepted: 29 September 1998  相似文献   

18.
增强UV-B辐射对喜树幼苗生物量和两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以自然辐射为对照,研究人工增强UV-B辐射下(5.0 μW/cm2)喜树幼苗生物量和各器官中喜树碱、10-羟基喜树碱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1 )UV-B辐射处理前20d,处理组幼苗的全株以及各器官的鲜重与对照相差很少.至辐射处理的40d,处理组幼苗的全株以及各器官的生物量均高于正常条件的幼苗.试验后期,处理组单株生物量降低,长时间的UV-B辐射使喜树植株矮化、基茎加粗,同时还改变了喜树生长过程中干物质的分配,较多的干物质分配到喜树的茎和根中,而较少进入叶中;(2)UV-B辐射增强能明显增加喜树地上器官中喜树碱的含量,而对10-羟基喜树碱含量影响不明显.(3)各器官中生物碱含量与生物量的积累速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生物量增长过快时单位质量植物体中的生物碱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