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封传红  张梅  马利  白马吞珠  黄冲  沈丽  李庆  郭聪 《生态学报》2020,40(20):7534-7542
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nsis Chen暴发成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蝗蝻具有群集迁移危害习性。为阐明西藏飞蝗灾变的行为机制,为西藏飞蝗的监测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视频跟踪技术测定了自然环境中西藏飞蝗蝗蝻群集迁移的运动速度、方向,建立自推进粒子模型模拟蝗蝻群集迁移行为,分析群集迁移效应。结果表明,①不同自然环境中的西藏飞蝗蝗蝻在群集迁移过程中,群体内个体的运动表现出定向集体运动,群集迁移速度为0.1256 m/s,0.2 m以内的个体蝗蝻方向趋向一致。沙滩、翻耕农田和草地蝗蝻群运动一致性参数均较高,分别为0.8502、0.7870和0.6987。②西藏飞蝗蝗蝻群由分散运动转变为群集迁移存在临界密度,密度较低时群体内个体分散运动,当蝗蝻密度达到12-15头/m2时,蝗蝻群体由分散运动转变为高度一致的群集迁移运动。③蝗蝻群通过群集迁移可以显著增加迁移距离,随机运动蝗蝻1 d扩展只有70-80 m,而群集迁移1 d最大距离可达2.5 km。蝗蝻群集迁移可以提高发现特别是远距离食物等资源的概率,使群体中更多的个体受益。④尽管未发现室外蝗蝻群存在先验个体,但模拟发现在群集迁移群体中,只需要少数先验个体(3%-5%)即可引导整个蝗蝻群运动。  相似文献   

2.
高山草原狭翅雏蝗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空间分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刘长仲  王刚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1729-1731
在甘肃省夏河县甘加高山草原,对狭翅雏蝗的发生期、食量、空间格局及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虫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孵化出土,6月中旬至下旬为孵化出土盛期,蝗蝻多数为4龄,少数(约23%)为5龄,整个蝗蝻期为70.45±15.76d,成虫寿命42.36±13.46d;取食量随龄期增大而增大,蝗蝻期平均食量为368.3mg,成虫期平均食量为743.8mg,狭翅雏蝗在前期低龄蝗蝻阶段为聚集分布,高龄蝗蝻及成虫阶段以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3.
环境异质性是生物空间格局形成与维持的重要条件, 蝗虫的空间分布是物种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反映了蝗虫与生存环境的协同进化机制。在2009年7-8月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借助GIS和S-PLUS 8.0软件, 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研究了祁连山北坡黑河上游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蝗蝻与成虫多度分布与海拔、 坡向、 坡度和剖面曲率等6类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亚洲小车蝗蝗蝻与成虫的多度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的GAM模型具有不同的模型结构、 模拟效果以及结果的稳定性, 能够较好地体现二者所受地形因子影响的差异。各地形因子对亚洲小车蝗蝗蝻与成虫多度的影响不尽相同, 海拔对二者的多度分布起主导控制作用, 蝗蝻与成虫的多度均随海拔的升高大体呈现倒“V”型变化趋势, 但蝗蝻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上限明显大于成虫。成虫主要集中分布在剖面曲率<0的区域, 蝗蝻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坡与西南坡。亚洲小车蝗蝗蝻与成虫对环境选择的异质性属性, 使蝗蝻和成虫在相同地形要素的分布格局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越北腹露蝗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对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tonkinensisWill.触角的外部形态进行观察的结果表明,蝗蝻和成虫触角均分布有以下6种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锥形感器有长、短锥之分,腔锥形感器有Ⅰ、Ⅱ型之分。芽孢形感器、盾形感器和钟形感器只限于蝗蝻的触角。成虫触角鞭节末端长锥形感器数量多于蝗蝻;而蝗蝻触角鞭节末端短锥形感器数量多于成虫。成虫触角从第9节开始,蝗蝻触角从第11节开始锥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的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5.
藜芦和苦参对中华稻蝗的毒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注射法分别就两种植物性农药藜芦和苦参对中华稻蝗蝻和初羽化成虫的毒力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 ,两种农药对中华稻蝗均有较强的杀伤力 ,其中 2 6%复方苦参碱的毒性比 0 5 %藜芦制剂毒性大 ;蝗蝻较成虫对药剂敏感 ,龄期越小 ,敏感性越高。此外 ,本文还就两种药剂在不同时间作用段对中华稻蝗的毒力作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在较短时间达到一定的杀伤力 ,需要较大的作用量 ,显示出致死剂量对时间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为探求激光作用于蝗虫与其寄主植物产生的效果,采用808 nm、2 W连续型二极管激光器,距离激光发光面不同距离处,对Ⅰ-Ⅲ和Ⅳ-Ⅴ龄蝗蝻头部、营养期狗尾草植物的叶片和杆茎,进行不同时间的辐照试验.观察照后5 d内蝗蝻的死亡率;照后3 d、7 d和30 d叶片和杆茎的变化;照后30 d、40 d狗尾草植株的总体生长趋势.结果显示,随着功率密度的增加、辐照时间及辐照后时间的延长,蝗蝻的致死率增加;相同辐照条件下,Ⅰ-Ⅲ龄比Ⅳ-Ⅵ龄更容易致死.此外,照后导致部分蝗蝻头部碳化和畸变现象严重.植物在被辐照后观测不到任何异样,总体生长趋势良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比蝗蝻致死剂量高的激光能量辐照营养期狗尾草,对植物的整个生长状态无破坏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草原主要蝗虫的防治经济阈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星辉  康乐  李鸿昌 《昆虫学报》2004,47(5):595-598
通过取样调查确定内蒙古草原的优势蝗虫种类;根据5种优势蝗虫自然种群的结构和数量,计算了其蝗蝻和成虫的平均寿命;在半自然条件下测定了这5种蝗虫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日食量。根据这5种蝗虫蝗蝻和成虫平均寿命及其日食量数据,估算了不同蝗虫造成的牧草损失,提出了其防治经济阈值(3龄蝻,头/m2), 其中: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为22.7,小蛛蝗Aeropedellus variegates minutus为37.4,亚洲小车蝗 Oedaleus asiaticus为16.9,宽须蚁蝗 Myrmeleotettix palpalis为34.3,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为36.7。  相似文献   

8.
周晓榕  陈阳  郭永华  庞保平 《昆虫知识》2012,49(6):1598-1603
2010—2011年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对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B.-Bienko)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种群空间格局为随机分布;亚洲小车蝗于6月中旬开始孵化出土,1~3龄蝗蝻高峰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初,终见期在7月下旬;4~5龄蝗蝻于6月下旬始见,高峰期在7月上中旬,终见期在7月末;成虫于7月上旬始见,高峰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终见期在9月上旬。应用最优分割法将亚洲小车蝗种群动态划分为3个阶段:(1)6月中旬,为蝗蝻开始出土期,数量稀少,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或随机分布;(2)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为蝗蝻发生盛期,密度低时为随机分布,密度高时为聚集分布;(3)7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为成虫发生期,空间格局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9.
苏云金杆菌对中华稻蝗的毒力和致染色体畸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注射法测定了苏云金杆菌 (Bacillusthuringiensis,B .t)对中华稻蝗 5龄蝻和初羽化成虫的毒力。结果显示 ,B .t对中华稻蝗蝻和成虫均有一定的杀伤力。在 4 8h ,B .t对蝻和成虫的毒力回归线分别为 y =1 15 2 61x (相关系数r =0 993 8)和 y =2 0 6 2 11x (r =0 992 1) ,LD50 分别为 0 18IU/头和 0 2 0IU/头 ,蝗蝻较成虫对药剂稍敏感 ;成虫在 2 4h的LD50 ( 0 2 7IU/头 )比 4 8h的LD50 ( 0 2 0IU/头 )大 ,在较短的作用时间达到同样的杀伤效果需要较高的作用效价。此外 ,还观察分析了B .t悬浮液对 5龄蝗蝻精巢细胞染色体的致畸效应。结果发现 ,B .t可诱发蝗蝻一定比例的染色体畸变 ,其畸变类型主要是染色单体断裂和染色体断裂。统计分析认为 ,它是一种较强的致蝗虫染色体畸变剂。  相似文献   

10.
王绍英  王光明 《昆虫知识》1993,30(4):243-245
<正>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是我市水稻的重要害虫,主要掌握在四龄蝗蝻前进行药剂防治。关于该虫的生活史,柳支英等曾作过报道。为了便于在田间识别其龄期,1989~1991年作者饲养其生活史时,对各龄蝗蝻的主要鉴别特征再作了较详细的观察比较,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亚洲飞蝗食物选择机制及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基于对比称重法、取食频数测定和人工饲喂方式,对亚洲飞蝗不同龄期食量变化、对不同寄主植物喜食程度及主要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飞蝗4龄至成虫阶段日取食量分别为0.39±0.02、0.50±0.02、0.75±0.07 g/d。雄性飞蝗4龄至成虫阶段的日取食量分别为0.30±0.06、0.41±0.03、0.71±0.11 g/d。同性别亚洲飞蝗不同发育阶段日取食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选取小麦、玉米、芦苇、早熟禾、苜蓿、冷蒿等植物,进行取食频数测定。亚洲飞蝗3龄蝗蝻喜食小麦和芦苇,少食苜蓿和早熟禾,偶食玉米,不食冷蒿。4龄蝗蝻嗜食玉米,喜食小麦,少食芦苇,偶食早熟禾,不食苜蓿和冷蒿;5龄蝗蝻喜食小麦,少食芦苇、玉米和早熟禾,偶食苜蓿,不食冷蒿。成虫喜食小麦和玉米,少食芦苇和早熟禾,不食苜蓿和冷蒿。分别以小麦、玉米、芦苇及三者同比例混合物饲养亚洲飞蝗3龄、4龄、5龄蝗蝻后,不同龄期蝗蝻发育历期、交配次数、产卵次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亚洲飞蝗随着年龄段的增长取食量逐渐增加,而亚洲飞蝗同一发育阶段雌性与雄性取食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亚洲飞蝗在每个年龄段对不同的寄主植物具有选择性,主要取食的寄主植物为小麦、玉米和芦苇。与单种饲料饲养相比,以混合饲料饲养的亚洲飞蝗发育历期最短,交配次数最少,产卵次数最多。不同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蝗虫微孢子虫病对东亚飞蝗聚集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旺鹏  张龙  闫跃英  严毓骅 《生态学报》2003,23(9):1924-1928
采用行为生测法和触角电位法研究了感染蝗虫微孢子虫病的东亚飞蝗对其聚集信息素粗提物的行为反应。在第3龄时部分蝗虫每头接种10^6个蝗虫微孢子虫,与健虫同一条件下饲养。用二氯甲烷从健康蝗虫的粪便、体表或卵囊中抽提聚集信息素,粗提物经纯化和浓缩后保存于冰柜中待用。结果表明,感病飞蝗对其信息素的感受能力下降,聚集行为反应减弱。行为生物测定发现,微孢子虫病对第4龄雌性蝗虫和第5龄蝗虫的聚集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第4龄雄蝗的影响较小;总的看来,信息素粗提物对感病雄蝗和高龄蝗虫的作用分别高于对感病雌蝗和低龄蝗虫的作用。触角电位(EAG)测定表明,感染了微孢子虫病的东亚飞蝗蝗蝻和成虫,对其信息素粗提物的敏感性降低,且对不同来源的聚集信息素的电生理反应不同,其中对从雄性成熟蝗虫、第4龄蝗蝻及第5龄病虫的粪便中抽提制备的信息素粗提物、第4龄蝗蝻粪便挥发物、第4龄蝗蝻活虫体表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显著下降;但对第5龄雌蝗和第5龄散居型蝗虫的粪便抽提物的电生理活性,病健虫无明显差异。此研究结果证明,施用微孢子虫治蝗时,微孢子虫对蝗虫的聚集行为有明显的影响,为微孢子虫的控害机理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刘文旭  严毓骅 《昆虫学报》2000,43(-1):186-190
1~3龄蝗蝻主要聚集于田埂、地头取食杂草,随后逐渐扩散到稻田内,4~6龄蝗蝻在稻田内趋于均匀分布。卡死克对中华稻蝗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54.27 μg/mL,田间用5%卡死克®水剂喷雾防治,以105 mL/hm2为最佳用量。卡死克与蝗虫微孢子虫协调应用于防治高密度稻蝗时,两者以2∶1的比例进行地毯式喷施效果最佳,当年感染微孢子虫的蝗虫达35.6%。这种防治措施费用低,持效期长,在持续性综合治理稻田蝗害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狭翅雏蝗是我国西北草原的重要害虫之一。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其种群发生与气象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一般冬暖和6月干旱有利于其种群发生;7—8月多雨及7月平均最低温度较高有利于提高种群存活率。 在强度放牧条件下,在锡林河流域,狭翅雏蝗主要发生地冷蒿群落和羊草群落,由于小地形和下垫面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小气候条件。1984年的小气候观测表明:在6月,冷蒿群落土壤含水率低于羊草群落,相应的前者狭翅雏蝗种群密度高于后者;在7—8月,冷蒿群落的温度、相对湿度以及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幅均低于羊草群落,冷蒿群落对小气候的调节能力较羊草群落强,冷蒿群落狭翅雏蝗蝻的存活率高于羊草群落。  相似文献   

15.
《昆虫知识》2009,(3):332-33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康乐研究组选择内蒙古典型草原3个草原蝗虫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在内蒙古多伦县实验基地,通过人工控制的增温和增加降水处理来模拟气候变化对草原蝗虫卵、蝗蝻和成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耐寒性理化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庆  王思忠  封传红  张敏  蒋凡  杨刚  罗林明 《生态学报》2008,28(3):1314-1320
西藏飞蝗是青藏高原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近年来, 西藏飞蝗在西藏、青海玉树以及川西高原上危害十分严重.通过对该虫各发育阶段过冷却能力测定,研究了各发育阶段虫体内生理生化物质与过冷却能力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该虫耐寒性规律.结果表明,西藏飞蝗蝗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为最低,分别为-22.02℃和-16.36℃.在1~4龄蝗蝻期,过冷却点随体内水分、糖原和脂肪含量随着虫体的发育而升高,其过冷却点分别为-9.28℃、-8.51℃、-7.18℃、-6.46℃;到5龄蝗蝻时,虫体脂肪和糖原含量达最高值,过冷却点下降为-8.07℃.讨论了虫体脂肪、糖原和甘油含量变化与其耐寒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西藏飞蝗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对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其感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飞蝗触角上存在5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锥形感器和腔形感器.通过对各种感器的形态特点进行描述,发现西藏飞蝗群居型与散居型、蝗蝻与成虫、雌性与雄性的感器在类型...  相似文献   

18.
1995年白洋淀东亚飞蝗大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春光  陈福强 《昆虫知识》1997,34(3):133-134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是历史老蝗区,河北省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重点蝗区之一。1995年夏蝗呈特大发生,形成大面积高密度群居型蝗蝻,是20年来极为罕见的。其发生特点为蝗蝻出土集中,非农田蝗区密度高于农田蝗区,高密度群居型蝗螨均发生在淀边苇田蝗区。发生面积1.2万hm2,防治1.l万hm2,其中发生10头/m2以上的有0.7万hm2,100头/m2以上的0.l万hm2。现将分析的特大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报道如下。1大发生原因1.1大发生的蝗虫基数:据调查,1994年秋残蝗面积为1.2万hm2,比中等发生年多0.3万hm2…  相似文献   

19.
翟永键 《昆虫知识》1991,28(4):244-246
作者研究了班角蔗蝗的寄主、生活史和习性。该虫在当地1年1代。幼蝻盛发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成虫大多在9月中下旬产卵。卵的孵化率与土壤湿度有关,在土壤含水量30%时左右,孵化率可达78.7%。蝗蝻通常5龄亦有6龄、7龄个体。成虫和蝻嗜食禾本科植物,成虫有较强的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20.
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的成分分析及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飞蝗作为青藏高原独有的飞蝗亚种,近年来发生危害严重,对其聚集机制的研究是西藏飞蝗生态治理的基础.采用自制Y型嗅觉仪、气质联用(GC-MS)和触角电位反应(EAG)等方法对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进行了活性测定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乙醇浸提法是提取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的较好方法.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活性随虫龄增加,并且群居型成虫虫粪粗提物的活性最强.散居型蝗虫对蝗蝻虫粪粗提物的趋向性高于同虫态群居型蝗虫对蝗蝻虫粪粗提物的趋向性.不同虫态的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所含化合物种类及含量有所差别,部分化合物与东亚飞蝗聚集信息素成分相同.西藏飞蝗对人工合成化合物的电生理反应变化趋势可分为三类:2μL/mL浓度下触角电位反应值最高;不同虫态西藏飞蝗对同一化合物的电生理反应变化趋势不一致;随浓度增加电生理反应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