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眼荔枝卷叶蛾类寄主植物种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忠实  邓国荣 《昆虫知识》2005,42(6):639-642
对广西龙眼荔枝卷叶蛾类寄主植物种类的初步考查结果表明,目前所采到的卷叶蛾种类中,它们的寄主范围不尽相同。柑桔褐带卷蛾Adoxophyes cyrtosema达15科31种;柑桔长卷蛾Homona coffearia和棉褐带卷蛾A.orana的寄主分别有14科21种和13科20种;后黄卷蛾Cacoecia asiatica和柑桔黄卷蛾Archips seminubibis的寄主有10科14种和8科13种;三角新小卷蛾Olethreutes leucaspis、圆角卷蛾Ebodocellerigera和斜斑小卷蛾Andrioplecta oxystaura,目前仅发现危害龙眼及荔枝。新发现柑桔长卷蛾可危害翠蜜枣、指天椒和皱果苋,柑桔黄卷蛾危害粪箕笃、苦丁茶、指天椒,柑桔褐带卷蛾可危害黑面神(Breyniafruticosa)。  相似文献   

2.
利用RAPD-PCR技术分析东北地区16种小卷蛾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RAPD-PCR技术对东北地区黄卷蛾族的16种小卷蛾的基因组进行随机扩增,构建出系统发育树,对其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系统树显示褐卷蛾属的3个种、条卷蛾属的两个种和黄卷蛾属的4个种的聚类方式和传统形态分类法基本一致.也发现了一些与传统分类结论不完全一致的现象,如同属的忍冬双斜卷蛾和棉花双斜卷蛾在系统树上没有聚在一起,而和不同属的松褐卷蛾、樱桃铅卷蛾聚在一起等.分析同属和不同属种间的遗传距离,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遗传距离0.7可以作为属的分类依据,同一属的种间遗传距离小于0.7,不同属的种间遗传距离大于0.7.  相似文献   

3.
褐卷蛾属Pandemis中国已记录18种,本文又记述2新种:条褐卷蛾Pandemis striata sp.nov.及淡褐卷蛾pandemis fulvastra sp.nov.,至此我国已有20种。  相似文献   

4.
尾小卷蛾亚族Sorolophae属于卷蛾科、新小卷蛾族Olethreutini。这一亚族包括3个属:圆斑小卷蛾属Eudemopsis,圆点小卷蛾属Eudemis和尾小卷蛾属Sorolopha。作者曾对其中圆斑小卷蛾属在中国的8种进行了研究。现在又对其他两属进行了研究,发现圆点小卷蛾属有3种,其中有一新种;尾小卷蛾属有5种,其中有二新种,它们是: 1.栋圆点小卷蛾Eudemis porphyrana Hübner:黑龙江伊春、四川卧龙、江西井  相似文献   

5.
拟顶小卷蛾属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环  李后魂 《昆虫学报》2005,48(3):396-400
本文系统研究了拟顶小卷蛾属Pseudacroclita Oku,共记述4种,除已知种拟顶小卷蛾P. hapalaspis (Meyrick)外,还有2个新种(突拟顶小卷蛾P. projecta sp. nov.和钩拟顶小卷蛾P. micrancistra sp. nov.)及1中国新记录种[黄斑拟顶小卷蛾P. luteispecula (Kuznetsov)]。提供了4个种的成虫照片和外生殖器特征图,给出了该属已知种的分种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6.
买国庆 《昆虫知识》2004,41(5):433-433
卷蛾科Tortricidae昆虫为中小型蛾类 ,世界已知 5 0 0 0余种 ,其区系以温、热带最为丰富 ,幼虫大多卷叶 ,取食叶肉、种子或蛀茎等 ,对林木造成危害。我国已知约有 5 0 0种。本期封面为龙眼裳卷蛾CeracestipatanaWalker,又名樟缀叶虫 ,摄于福建省武夷山。该卷蛾主要分布于云南、  相似文献   

7.
专门为害松树嫩梢的钻蛀性害虫梢小卷蛾属Rhyacionia Hb.在我国已知有四种,它们是:夏梢小卷蛾R.duplana(Hb.),松梢小卷蛾R.pinicolana(Dbld.),马尾松梢小卷蛾R.dativa Hein.和云南松梢小卷蛾R.insulariana Liu。1982年在全国森林病虫普查时,在云南会泽和云南宜良发现梢小卷蛾二新种。现分述如下;长梢小卷蛾Rhyacionia dolichotubula,新种(图2、5)  相似文献   

8.
光卷蛾属(Aphelia Huebner 1825)是卷蛾科(Tortricidae)卷蛾亚科(Tortricinae)黄卷蛾族(Archipini)中的一个较小的属。全世界已知30种和2个亚种,隶属4个亚属。作者记录了中国5种,除已知的金光卷蛾Aphelia(Zelotherse)paleana(Huebner)(图1、6)和分光卷蛾Aphelia(Sacaphelia)disjuncta(Filipiev)(图2)外,还有3个新种记述如下。 全部标本包括模式种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9.
中国褐卷蛾属(Pandemis)研究及新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褐卷蛾属(Pandemis Hubner 1825)是卷蛾科(Tortricidae)卷蛾亚科(Tortricinae)黄卷蛾族(Archipini)里的一个小属。近10年来,这方面研究报道很多,其中Bradley(1973)记述英国有5种,Yasuda(1975)记述日本有6种,(1978)记述苏联欧洲部分有6种,由于各国间彼此种类有重复,因此这三国实际包括8个不同种,而这8个种在我国都有分布。Razowski(1978)发表了在我国陕西省秦岭太白山地区的3个新种,共记述我国11个种。作者经多年来在我国各地调查采集共收集13个种,其中2个新  相似文献   

10.
记述中国短纹卷蛾属Falseuncaria Obraztsov & Swatschek 3中国新记录种:灰短纹卷蛾F. degreyana (McLachlan, 1869)、斜短纹卷蛾F. lechriotoma Razowski,1970以及红缘短纹卷蛾 F. ruficiliana (Haworth, [1811]),并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提供了成虫及外生殖器特征图,并给出了该属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及分布图。  相似文献   

11.
在30℃的条件下,连续饲养卷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cacoeciaeMarchall10代,观察每代蜂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Wolbachia的wsp基因的分子检测,以研究卷蛾赤眼蜂产雌孤雌生殖行为与其体内共生菌Wolbachia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温下卷蛾赤眼蜂体内的Wolbachia被抑制,4代以后wsp基因的PCR检测结果变为阴性;同时赤眼蜂的产雌孤雌生殖行为的改变程度也随着世代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这显示卷蛾赤眼蜂的产雌孤雌生殖行为与其体内的共生菌Wolbachia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于海丽  李后魂 《昆虫学报》2006,49(4):664-670
发小卷蛾属Pseudohedya Falkovitch全世界已知5种,分布在古北区东部(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我国长白山),本研究中首次在东洋区发现该属。本文报道了中国所有种类,其中记述2新种:梵净发小卷蛾P. fanjingica sp. nov.(贵州梵净山)与刘氏发小卷蛾P. liui sp. nov.(河南王屋山);缩发小卷蛾P. retracta Falkovitch为中国新纪录种(河南,陕西,天津,湖北,广东,四川,甘肃)。文中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形态特征图、雄性外生殖器图及部分种的雌性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
梢小卷蛾属Rhyacionia Hb.是专门为害松树嫩梢的钻蛀性害虫,是我国各地松林一大害。1973年作者在“蛾类图册”中记录了夏梢小卷蛾R. duplana(H(?)bner)(河北);1977年又在“中国经济昆虫志·卷蛾科(一)”中记录了松梢小卷蛾R. pinicolana(Dbld.)(东北、华北);在这次整理标本、资料时,又发现广泛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为害马尾松梢的马尾松梢小卷蛾R. dativa Heinrich。近年来我国云南、四川两省云南松、思茅松、华山松、高山松上又发生一种梢小卷蛾,为害十分严重,其形态与松梢小卷蛾、马尾松  相似文献   

14.
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和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优势寄生蜂。本研究利用“Y”型管测定了2种赤眼蜂对小菜蛾P. xylostella利他素-卵表和腹部鳞片13种饱和烷烃的嗅觉反应。结果显示: 卷蛾分索赤眼蜂交配雌蜂进入2, 6, 10, 14-四甲基十五烷、正十五烷、正十七烷处理区的百分数分别为80.65%, 68.75%和66.67%, 表明这3种烷烃对卷蛾分索赤眼蜂交配雌蜂有显著的吸引作用, 其他10种饱和烷烃对卷蛾分索赤眼蜂雌蜂无明显作用。拟澳洲赤眼蜂进入2, 6, 10, 14-四甲基十五烷、正三十五烷和正十五烷处理区的数目分别占84.38%, 70%和62.16%, 表明其对拟澳洲赤眼蜂交配雌蜂起着显著的吸引作用, 而另外10种烷烃对拟澳洲赤眼蜂雌蜂无作用。卷蛾分索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未交配雄蜂进入13种烷烃处理区和对照区的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表明利他素各组分对2种赤眼蜂未交配雄蜂均无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15.
龙眼和荔枝卷叶蛾类种群动态及其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忠实  邓国荣 《昆虫知识》2006,43(3):311-315
调查结果显示,在广西南宁市和崇左市的部分龙眼和荔枝园中,危害龙眼和荔枝的卷叶蛾类有3科20种,其中龙眼园的卷叶蛾类有3科16种,荔枝园有2科17种,2类果园发生的种类有所不同。20种中,9种过去尚未见报道。龙眼园和荔枝园卷叶蛾类群落结构的均匀度指数较低,分别为0.298 2和0.406 3,说明在群落中有某种卷叶蛾的种群数量相当大,各种类数量分布不均一,有某个种群数量相当大。2类果园卷叶蛾类群落的多样性相比,荔枝园要高于龙眼园。龙眼园卷叶蛾类的优势种为三角新小卷蛾Olethreutes leucaspisMeyrick(优势度指数d=0.813 2),荔枝园分别为三角新小卷蛾(d=0.722 6)和灰白条小卷蛾Dudua aprobola(Meyrick)(d=0.102 8)。2类果园种群数量较大的种类均为三角新小卷蛾、灰白条小卷蛾和圆角卷蛾Ebodo cellerigeraMeyrick。各月份卷叶蛾类发生的总数量均以龙眼园高于荔枝园。  相似文献   

16.
弧翅卷蛾属(Croesia H?bner,1758)是卷蛾科(Tortricidae),卷蛾族(Tortricini)中的一个较小的属。全世界已知27种,其中除分布在北美3种,欧洲1种外,其余23种都分布在亚洲。它们当中有9种在我国有分布记录。 根据作者收集到的国内标本加以整理,鉴定出已知9种中的6种,另外发现5个新种(长度单位为毫米),总计我国弧翅卷蛾属种类已达14种。它们是:  相似文献   

17.
吕燕青  何余容  陈科伟 《昆虫学报》2010,53(10):1184-1189
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bactrae Nagaraja和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优势寄生蜂。本研究利用“Y”型管测定了2种赤眼蜂对小菜蛾P. xylostella利他素-卵表和腹部鳞片13种饱和烷烃的嗅觉反应。结果显示: 卷蛾分索赤眼蜂交配雌蜂进入2, 6, 10, 14-四甲基十五烷、正十五烷、正十七烷处理区的百分数分别为80.65%, 68.75%和66.67%, 表明这3种烷烃对卷蛾分索赤眼蜂交配雌蜂有显著的吸引作用, 其他10种饱和烷烃对卷蛾分索赤眼蜂雌蜂无明显作用。拟澳洲赤眼蜂进入2, 6, 10, 14-四甲基十五烷、正三十五烷和正十五烷处理区的数目分别占84.38%, 70%和62.16%, 表明其对拟澳洲赤眼蜂交配雌蜂起着显著的吸引作用, 而另外10种烷烃对拟澳洲赤眼蜂雌蜂无作用。卷蛾分索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未交配雄蜂进入13种烷烃处理区和对照区的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表明利他素各组分对2种赤眼蜂未交配雄蜂均无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30℃的条件下,连续饲养卷蛾赤眼蜂 Trichogramma cacoeciae Marchall 10代,观察每代蜂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Wolbachia的wsp基因的分子检测,以研究卷蛾赤眼蜂产雌孤雌生殖行为与其体内共生菌Wolbachia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温下卷蛾赤眼蜂体内的Wolbachia被抑制,4代以后wsp基因的PCR检测结果变为阴性;同时赤眼蜂的产雌孤雌生殖行为的改变程度也随着世代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这显示卷蛾赤眼蜂的产雌孤雌生殖行为与其体内的共生菌Wolbachia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记述节小卷蛾属Noduliferola 2种,其中首次记述了越南节小卷蛾N.insuetana Kuznetsov在中国的分布,重新描述了该属模式种节小卷蛾N.abstrusa Kuznetsov。提供了2种的检索表、成虫图和外生殖器图。研究标本除特别提及外均保存在南开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豚草是一种重要的入侵杂草,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是豚草的专一性天敌。研究这2种天敌在永州的种群动态及其对豚草的控制效果,可以为永州豚草的防控及这2种天敌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豚草大面积发生区域,人工释放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调查这2种天敌在释放区和扩散区的种群动态和对豚草的防治效果,以及这2种天敌在扩散区的越冬情况。【结果】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的扩散能力强。释放1个月后,在释放区,广聚萤叶甲各虫态及豚草卷蛾虫瘿均被发现。整体上,随时间延长,广聚萤叶甲各虫态虫口密度先增后减,而豚草卷蛾虫瘿密度呈逐渐降低趋势。释放2个月后,在距释放区边缘10 km的豚草发生区,发现了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且成功建立了种群并顺利越冬。释放区豚草株高几乎没有增加,且叶片最终被取食精光,几乎全部死亡;扩散区豚草株高略有增加,最终近75%叶片被取食。【结论】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可在永州成功建立种群并安全越冬,还能自行扩散,可持续控制野外豚草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