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卫矛科沟瓣属一新名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支那植物志中有一个假卫矛属植物名称Microtropis poilanei。据其模式标本来看,该种显然不是假卫矛属Microtropis Wallich植物,而是沟瓣属Glyptopetalum Thwaites一新成员。由于种名Glyptope-talumpoilanei Tardieu已经合法发表,笔者根据其模式标本叶全缘的特点,提出新名称为全缘叶沟瓣Glypto-petalum integrifolium Q.W.Lin,Z.X.Zhang & Q.R.Liu。此外由于Microtro pispoilanei未合格发表,作者补充了新名称的拉丁描述。  相似文献   

2.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卫矛属(Euonymus L.)24种以及沟瓣属(Glyptopetalum Thw.)3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测量并统计了气孔器长宽比、密度和气孔指数。结果显示,两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叶上、下表皮细胞形状多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弓形;气孔器通常仅分布在叶下表皮;均具有无规则型气孔器,部分种还具环列型气孔器。扫描电镜下角质膜纹饰、表皮细胞界限及气孔特征在一些种间存在差异,可以作为区分部分近缘种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卫矛属(Euonymus)一新变种——腥臭卫矛(Euonymus sanguineus var.paedidus L.M.Wang)。该新变种与原变种石枣子(Euonymus sanguineus Loes.var.sanguineus)相似,但其独特的强烈腥臭花不仅明显可与石枣子区别,而且也有别于卫矛属中所有其他种类。另外,该变种叶柄极短,一般短于5mm,可以与原变种区别。对腥臭卫矛的分布与生境做了简略讨论。  相似文献   

4.
卫矛科中的倍半萜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矛科(Colastraceae)植物在我国分布较广,其中一些种为巾草药所用,很多种民间常作为天然杀虫药。最近,我们从4种卫矛科植物大芽南蛇藤(C. gemmatus Loesen.)、灯油藤(C. paniculatus Willd.)、少果南蛇藤(C. rosthornianus Loesen.)和白杜(E. bungeanus Maxim.)的根皮或其种子中分离得30多个倍半萜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发表了江西卫矛属一新种,即井冈山卫矛Euonymus jinggangshanensis M.X.Nie。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500余份标本的测量和统计,结合文献和野外考察,选取了30个形态学性状,对卫矛属(Euonymus)刺果卫矛组(sect. Echinococcus)13个种进行了数量分类学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卫矛(E.americanus)和陈谋卫矛(E.chenmoui)的亲缘关系最近,不支持Blakelock将本组划分为两个系的观点。本组中系统位置有争议的物种:厚叶卫矛(E.hemsleyanus)与紫刺卫矛(E.angustatus)、棘刺卫矛(E.echinatus)和无柄卫矛(E.subsessilis)、刺猬卫矛(E.hystrix)和蒙自卫矛(E.mengtseanus)、刺果卫矛(E.acanthocarpus)和腾冲卫矛(E.tengyuehensis),在聚类图中显示出较远的亲缘关系,通过方差分析对这些物种间有较明显差异的性状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物种在叶尖角度、叶长、侧脉与主脉的夹角、花序梗长等性状上均具有显著差异。分析结果支持将蒙自卫矛与腾冲卫矛排除出刺果卫矛组,支持厚叶卫矛和紫刺卫矛作为独立的种,由于在交叉分布地域没有足够的研究资料,棘刺卫矛和无柄卫矛的系统位置有待进一步确认。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所用性状间的独立性较强,叶长、侧脉与主脉的夹角、花序分支数、果实带刺的长度等18个性状在本组中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云南卫矛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发表了卫矛属一新种,即滇西卫矛Euonymus paravagans Z.M.Gu et C.Y.Cheng。  相似文献   

8.
甘肃卫矛属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继文  姚德生 《植物研究》1996,16(4):420-422
甘肃卫矛属一新种,即文县卫矛Euonymus wensienensis J.W.Ren et D.S.Yao  相似文献   

9.
卫矛科16种藤本与乔木次生木质部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卫矛科(Celastraceae)16种生长于不同生境的藤本和乔木次生木质部的结构,进行比较解剖学的观察,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本科中南蛇藤属(Celastrus L.)独子藤属(Mo-nocelastrus Wang et Tang)和雷公藤属(Tripterygium Hoook.f.)为典型藤本结构,次生木质部特化水平较高;假卫矛属(Microstropis Wall.et Mcissn)、十齿花属(Dipentoden Dunn)和盾柱属(Pleurostylia Wight.et Arn.)为乔木,次生木质部结构特化水平较低;卫矛属(Eu-onymus L.)中既有藤本,又有乔木,其藤本结构与乔木相似,表现出一系列原始性和保守性。本研究初步探讨藤本与乔木的木质部结构、生活习性与生境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卫矛科的系统演化提供一些解剖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东北杜鹃花科4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北杜鹃花科甸杜属(Chamaedaphne Moench.)、杜香属(Ledum Linn.)、松毛翠属(Phyllodoce Salisb.)、越橘属(Vaccinium Linn.)4属6种, 1变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以上4属花粉粒均为四合花粉。四合花粉呈正四面体排列。花粉粒近球形。每粒花粉均具3沟,在四合花粉粒上,相邻花粉粒上的沟相接,有些种可见沟内的萌发孔。光镜下可见花粉外壁为内外两层,厚度约相等。不同属种的花粉粒在大小上有区别,花粉粒平均直径为34.0~43.7μm。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不同的种花粉表面具有不同的纹饰。为分类学提供了孢粉学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李超  李娟  张明理 《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1):2339-2345
通过观测淫羊藿属植物的30个质量性状和15个数量性状,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淫羊藿属属下类群的分类关系。结果表明:(1)聚类分析结果将淫羊藿属中国种类划分为大花类群和小花类群,支持Stearn对Sect.Macroceras、Sect.Polyphyllon和Subg.Rhizophyllum的处理,但认为Sect.Epimedium的分类地位尚需进一步探讨。(2)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性状的累积贡献率不是很高,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51.86%,这可能与本属植物演化过程中性状变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相关,但由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仍可以看出中国种类被划分为大花类群和小花类群。研究认为,花瓣与内萼片长度比、花瓣是否具距、萼片轮数等作为主成分反映的性状对淫羊藿属分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瑞香属和荛花属为瑞香科瑞香亚科的落叶或常绿灌木,中国西南部是瑞香属和荛花属的重要分化中心。全世界共有瑞香属95种、荛花属70种,中国分布有瑞香属52种、荛花属49种。瑞香属和荛花属的分类学研究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花盘形状和果实类型在传统分类中一直是区分瑞香属和荛花属的典型特征,而花盘形态和果实类型在2个属中存在交叉和过渡,部分植物分类学家根据这些特征将两个属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归并。该研究采用数量分类法对瑞香属77种(变种)和荛花属62种(变种)植物,选取32个形态学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显示两属均未形成单系类群。在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分析的贡献值为35.56%,传统分类中用来区分两属的花盘形状、叶序及果实类型等特征对前3个主成分贡献相对较小,因此,传统分类学中对这两个属进行区分的性状并没有典型的分类学意义。同时,聚类图和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散点图均不能将这两个属区分开来。数量分类研究结果显示两属植物存在明显的交叉,支持瑞香属和荛花属不是两个独立自然类群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杨丽娥  孟盈  聂泽龙  孙航 《广西植物》2017,37(7):829-840
茜草属为茜草科模式属,全球约80种,中国有近一半的物种,是茜草属的重要分布中心,大部分隶属于sect.Oligoneura。但是,该组内各种间的形态特征错综复杂,依靠单个性状不易划定种间界限。该研究在全面衡量sect.Oligoneura组内各种间形态特征的基础上,选取该组20种共171份标本,对其3个数量性状和28个定性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有46.88%,性状的累积贡献率增长并不明显,但该结果仍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对前3个主成分贡献较大的特征包括叶形(叶长宽比)、叶柄长度、叶脉、每轮叶片数和生活型等,这些形态性状也是该属传统分类学中重要的物种鉴定特征。该研究结果与分子系统发育结果基本一致,支持该组内ser.Chinenses、R.mandersii group、R.angustissima group和R.siamensis group类群的划分,但并不支持ser.Cordifoliae单独成系。sect.Oligoneura内除少数物种外,大部分物种界限均比较清晰。形态计量学研究为sect.Oligoneura甚至茜草属的物种鉴定与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紫距淫羊藿为根据少量栽培个体描述的中国特有种,狭域分布于湖南省天平山,自发表以来未见后续形态学研究。为了掌握紫距淫羊藿形态变异式样并为该物种及其近缘种的分类提供依据,该研究在模式产地湖南省桑植县天平山,于花果期开展野外居群的形态观测,对紫距淫羊藿主要性状进行变异分析以及形态描述的完善或修订,并提供了该物种的形态图片资料。结果表明:基于野外观测,紫距淫羊藿主要形态性状的变异范围均远超出物种发表原始文献的描述,如株高12.0~68.0 cm,大幅度高于原始描述的12cm;居群内结节状根茎和细长根茎并存,且两种类型的个体数量相当;其余性状,如叶长、叶宽、花序轴长、花色等都呈现丰富变异。此外,还补充描述了紫距淫羊藿的果实和种子的性状,蓇葖果长8~13 mm,内含种子2~11粒,种子具油质体。因此,分类学描述应重视野外观察,特别要注意个体间的变异并进行性状分析,这是分类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淫羊藿是我国特有且传统的重要药用植物,逐渐步入大宗品种行列。物种的准确鉴定是药效保障和用药安全的前提,为促进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该文对淫羊藿属分类学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存疑类群进行阐述。淫羊藿属共发表68种,中国58种(85.3%),其中57种为特有分布,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淫羊藿属中国类群的分类学研究较为特殊,共26种集中发表于1990s,共31种(53.4%)为国外研究者命名,且绝大多数依据少量栽培个体命名。由于缺乏广泛的形态调查和性状变异分析,导致大量类群的形态描述不准确或不全面,后续20个类群被归并或降级。依据栽培个体命名的类群是补充描述和分类修订的重点。花色、根茎类型、花茎叶的数量及着生方式等性状在中国类群中存在广泛变异。经分类修订后,该属目前包括46种、1亚种和2变种。淫羊藿属中国组类群仍处于活跃进化中,其形态变异复杂,种间关系无法得到解决,为该属分类的最大挑战。但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需要建立在清晰的分类学基础上。未来研究应基于居群调查,完善各物种的形态描述;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态变异特征、地理分布格局和基因序列特征,检测自然种间杂交事件,从而揭示物种的分化和进化历程。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中国薯蓣科薯蓣属7组31种1亚种2变种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叶表皮毛、气孔器类型、气孔大小、气孔纹饰等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为薯蓣属内种间的分类界定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证据。结果表明:中国薯蓣属各组之间在叶表皮毛、叶表皮细胞和气孔等微形态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也呈现出一定的组间特异性规律,如:四至六边形的叶表皮细胞、气孔周围平直的垂周壁式样为根茎组植物所特有;丁字型毛组叶脉和叶肉细胞上覆盖大量特有的2叉T型表皮毛;复叶组的叶脉和叶肉细胞具相当密集的表皮毛;基生翅组和周生翅组的气孔器类型衍生出了三胞型;气孔旋转方向在各组中明显分化,在丁字型毛组、白薯莨组和周生翅组(多毛叶薯蓣除外)中为左旋,而顶生翅组、基生翅组和复叶组表现为右旋。研究表明,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薯蓣属植物中是较为稳定的演化特征,可以作为中国薯蓣属分类与鉴定的依据;据此推断薯蓣属中顶生翅组和周生翅组较为进化,根茎组是薯蓣属的分化中心;对薯蓣属中存在争议的种:盾叶薯蓣和小花盾叶薯蓣、穿龙薯蓣和柴黄姜、马肠薯蓣、多毛叶薯蓣以及白薯莨等进行了分类界定。  相似文献   

17.
蒋日红  向睿晨  张宪春 《广西植物》2023,43(10):1759-1783
马尾杉属植物因含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特效药成分石杉碱甲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保护价值,全属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该文基于形态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等证据,对中国分布的马尾杉属植物进行了分类修订,承认我国有马尾杉属植物21种,将该属植物划分为4个单系的组,即金丝条马尾杉组(Sect.Fargesiani X. C. Zhang&R. H. Jiang, sect. nov.)、喜马拉雅马尾杉组(Sect.Hamiltoniani C. Y. Yang, emend. X. C. Zhang&R. H. Jiang)、马尾杉组(Sect.Phlegmariurus)和粗糙马尾杉组[Sect.Squarrosurus(Herter) X. C. Zhang&R. H. Jiang, comb.&stat. nov.],并将Huperzia medogensis、Phlegmariurus austrosinicus、P.changii、P.nylamensis、P.cancellatus var.minor、P.qiongzhongensis和P.shangsiens...  相似文献   

18.
金花茶组(Sect.Chrysantha)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其分类存在争议.为探讨金花茶组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学意义,该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10种金花茶的花粉形状、外壁纹饰以及穿孔特征,统计了极轴长、赤道轴长和萌发沟长,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0种供试金花茶植物花粉为中粒花粉,大部分花粉形状呈近球...  相似文献   

19.
周丽  胡春根 《广西植物》2016,36(8):949-955
该文使用简单重复序列间( ISSR)分子标记,对送春与多花兰种间杂交后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8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4个扩增效果稳定的ISSR引物,对两亲本和59个F1代个体进行了ISSR扩增,得到107个扩增位点,扩增的片段大小位于90~2100 bp之间,平均每个引物扩增7.64条条带,得到11种类型的带。 ISSR标记在送春×多花兰的F1代中表现出一定的多态性,分离频率为44.86%,分离位点有83.33%符合孟德尔1︰1或3︰1的分离规律,产生偏孟德尔分离的位点占12.50%,余下的4.17%属于特殊分离带型。可能导致后代变异的位点为偏孟德尔分离的6条带、缺失的8条带或新生成的2条带。聚类图中父本和母本与F1代个体间的遗传距离较远,59个杂交后代先聚集成一组,再同母本相聚为一组,最后才同父本聚在一起,59个杂种均偏母本型。送春与多花兰的杂交后代在植株形态、染色体、遗传物质方面都具备双亲特点,61个个体间的ISSR分子量标记结果和植株形态学特征都说明,59个F1代杂种包含送春和多花兰的遗传特性是真杂种;F1代杂种既有双亲的互补特征带,又有双亲的重组片断即产生新的特异带,这说明送春与多花兰的杂交后代具有遗传变异的特点。该研究结果可以有效地对杂交后代进行定向选择,为兰花的杂交育种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20.
廖苗  曾思金  唐光大 《广西植物》2022,42(10):1717-1729
秦岭藤属(Biondia Schltr.)是中国特有属,约13种,驼峰藤属(Merrillanthus Chun&Tsiang)是仅在我国与柬埔寨分布的单种属,目前两个属均被归并到白前属(Vincetoxicum Wolf),由于取样和系统发育分析尚存一些欠缺,因此其系统位置和归属尚需进一步确认。该文使用2个核糖体基因序列片段(ITS、ETS)、5个叶绿体基因序列片段(psbA-trnH、trnG、trnL、trnL-F、trnT-L),以及二者的合并数据,重建娃儿藤亚族(Tylophorinae)(包含属的模式秦岭藤[B.chinensis Schltr.=V.shaanxiense(Schltr.) Meve&Liede]与驼峰藤[M.hainanensis Chun&Tsiang=V.hainanense(Chun&Tsiang) Meve, H. H. Kong&Liede])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秦岭藤属与驼峰藤属均包含在白前属中,秦岭藤与青龙藤[B.henryi(Warb.) Tsiang&Li=V.henryi(War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