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CoI基因序列对雀科鸟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线粒体DNA(mtDNA)中Col基因的部分序列(1300bp)对雀形目雀科(Fringillidae)36种鸟类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对数据集构建NJ树、Baycs树和ML树.对建树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铁爪鸦(Calcarius lapponicus)与鸦属(Emberiza)鸟类的亲缘关系比其他雀科的鸟类更近;支持蓝鹀(Latoucheornis siemsseni)隶属于鹀属的观点:证实了黄颈拟蜡嘴雀(Mycerobas affinis)与黑尾蜡嘴雀(Eophona migratorius)之间紧密的亲缘关系;发现长尾雀(Uragus sibiricus)和朱鸦(Urocynchramus pylzowi)之间亲缘关系很远,而与朱雀属(Carpodacu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果支持雀类与鸦类的亚科级分类水平.  相似文献   

2.
藏雀     
藏雀(Kozlowia roborowskii)是一种在形态上很像北朱雀(俗名靠山红)的鸟。全体粉红色,唯有颈项(颈背面或后颈的前部)和喉部具有银白色斑点。具体描述如下:(雄性成鸟) 头上部洋红色,项部具银白色斑点;头侧和喉部发黑鲜红色,在喉部具有大的三角形银白色斑点。全体粉红色,后颈、背部、肩部及翼上覆羽具洋红色边缘,而肩部和翼上覆羽主要为淡  相似文献   

3.
在雀形目鸟类系统分类和进化研究中,鸣声有重要作用。褐鹛属(Fulvetta)是近年从雀鹛类(Alcippe)独立的属,其鸣声特征及种间差异尚缺乏定量研究。我们于2016至2022年在野外录制了该属7种463只个体的鸣声,包括棕头雀鹛(F. ruficapilla,n=64)、褐头雀鹛(F. manipurensis,n=71)、白眉雀鹛(F. vinipectus,n=124)、中华雀鹛(F. striaticollis,n=64)、路氏雀鹛(F. ludlowi,n=33)、灰头雀鹛(F. cinereiceps,n=84)和玉山雀鹛(F. formosana,n=23)。基于野外行为观察,将鸣声区分为鸣叫和鸣唱,并将鸣叫分为联络鸣叫、呼唤鸣叫、报警鸣叫及觅食鸣叫4种类型。对鸣唱的声谱图进行人工检视,划分为1~8种鸣唱型。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MANOVA)比较鸣声参数种间差异,显示最高频率、最低频率、峰频率、句子持续时间、频率宽度、平均熵6个参数在该属7种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将7种褐鹛鸣声特征的马氏距离与种间遗传距离进行Mantel检验,表明鸣唱特征与种间遗传距离呈正相关(r=0.51...  相似文献   

4.
野外研究于2002和2003年秋季在帽儿山地区进行。帽儿山地区秋季可供鸟类取食的肉质果植物种类繁多,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和山荆子(Malusbaccata)是最主要的两种植物。帽儿山地区迁徙性食果实鸟类共9种,包括夏候鸟和旅鸟5种,冬候鸟4种。主要的食果实鸟类是斑鸫(Turdusnaumanni)、灰背鸫(T.hortulorum)和北朱雀(Carpodacusroseus),前两种为食果肉鸟类,后一种是食种子鸟类。斑鸫主要取食黄檗果实,灰背鸫主要取食山荆子果实,北朱雀主要取食黄檗种子。食果实鸟类在秋季也捕食一些动物性食物。3种主要食果实鸟类的迁徙日期不同。灰背鸫最先迁离,斑鸫稍晚,北朱雀最后到此越冬。果实丰歉年对鸟类的迁徙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调查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对了解当地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和分布,并制订有效保护对策非常重要。由于地形复杂、植被浓密且缺乏系统调查,云贵高原东北边缘武陵山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数据较为缺乏。2017年3月—2018年12月,对位于武陵山区的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栖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现状、群落组成和行为节律进行了红外相机调查,以补充该区域鸟兽多样性本底资料。调查期内共监测了60个相机位点,累计18 525个相机日,拍摄到2 865张独立有效照片,包括8目25科37属,共15种兽类和35种鸟类,其中褐胁雀鹛(Schoeniparus dubius)、褐头鸫(Turdus feae)和白眉鹀(Emberiza tristrami)为保护区鸟类新记录种,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动物类群为啮齿目、鲸偶蹄目、食肉目、鸡形目和雀形目。对8种分布广泛、多度指数较高物种日活动节律分析发现:(1)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分别为典型的昼行性和夜行性动物,且与其他地区种群的日活动节律高度相似;(2)毛冠鹿(Elaphodus cepha...  相似文献   

6.
鹂雀(Linurgus olivaceus)是非洲热带森林中一种独特的鸣禽,为鹂雀属(Linurgus)的惟一物种。在已有的研究中,通过对鹂雀和雀形目现存鸟类中每个科及亚科至少一个物种的线粒体DNA序列测定,分析了鹂雀与其它现存雀形目鸟类的系统发生关系;在遗传上,对鹂雀与金丝雀、金翅雀及燕雀亚科其它鸟类亦有比较研究。本研究共使用了燕雀亚科83种鸟类,重点对该亚科的系统发生进行了修订。使用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鹂雀属于燕雀亚科,系统发生树中聚在金翅雀族(Carduelini),与金丝雀属(Serinus)、金翅雀属(Carduelis)及交嘴雀属(Loxia)的种类形成一组;在系统发生中,鹂雀可能是一个基部物种,它同金丝雀属和金翅雀属鸟类一同进化并分歧出来。在本研究中未能涉及的一些已灭绝种类,可能与鹂雀有着较近的遗传学关系。另一方面,研究也表明锡嘴雀(Coccotharustes coccothraustes)肯定包括在欧亚蜡嘴雀(蜡嘴雀属Eophona和拟蜡嘴雀属Mycerobas)中,美洲的朱雀(Carpodacus)可能是从亚洲种类分歧出来并经过进化辐射形成。  相似文献   

7.
2012~2016年每年的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7种雀形目鸟类的巢共20个,分别为绿翅短脚鹎(Hypsipetes mcclellandii)2巢、斑胸钩嘴鹛(Pomatorhinus erythrocnemis)2巢、灰背燕尾(Enicurus schistaceus)1巢、灰眉岩鹀(Emberiza godlewskii)4巢、褐顶雀鹛(Alcippe brunnea)3巢、褐胁雀鹛(A.dubia)7巢和黑颏凤鹛(Yuhina nigrimenta)1巢。对其巢、卵或雏鸟以及巢址等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
雀形目10种鸟类线粒体的DNA变异及分子进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14种限制性内切酶(Apa I、BamHI、Bgl Ⅱ、EcoRI、EcoRV、HindⅢ、HpaI、KpnI、PstI、PuvⅡ、SalI、ScaI、XbaI和XhoI)对雀形目3科10种鸟类(蒙古百灵、喜鹊、小嘴乌雅、白腰朱顶雀、锡嘴雀、朱雀、红腹灰雀、灰腹灰雀、红交嘴雀和黄喉Wu)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LP分析)。结果表明:雀形目鸟类基因组大小存在遗传多态性,不同类群在酶切类型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雀形目鸟类与非雀形目鸟类在线粒体DNA的进化速率有着相同的特点,化石记录的地质年代与线粒体DNA分子时钟记录的年代有着惊人的吻合,这两个互为独立事件的统一,提示线粒体DNA作为分子进化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9.
雀科(Fringillidae)鸟类,主要由食植物性鸟类所组成,与农、林业有较密切的关系。研究其生态,了解其数量和地理分布,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而且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鸟类资源,提供了可靠依据。国内雀科鸟类的专题研究,苏造文(1959)、贾相刚等(1963)、赵正阶(1983)等曾有过报道。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1~5月,在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龙潭附近多次在姊妹峰金丝猴繁育基地(31°29′14′′N,110°18′28′′E,海拔2 130 m)发现并拍摄到一种此前未记录到的鸟类,经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和《中国鸟类志》(赵正阶2011)等资料,鉴定为褐冠山雀(Parus dichrous)。首次发现时间为1月6日,3只褐冠山雀与10余只黑冠山雀(P.rubidiventris)  相似文献   

11.
太原市南郊区雀科鸟类冬季群落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鸟类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鸟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鸟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雀科(Fringillidae)鸟类与农、林业有较密切的关系,苏造文(1959)、刘焕金等(1984)曾有过报道,但通过定量分析反映群落特征的工作,仅有杨兴家(1983)在长自山北坡对鹀类夏季群落结构所进行的研究,而冬季群落方面的资料较为匮缺。鉴于此,我们于1982—1984年3个冬季,在太原市南郊区对雀科鸟类的群落生态作了初步研究。工作区的自然概况已有说明(刘焕金等,1982),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鸟类对人类干扰耐受程度的研究中,惊飞距离是常用的衡量指标之一,它是指人在鸟类惊飞之前能接近鸟类的距离,反映了鸟类对人为侵扰的适应程度。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白腰雪雀Montifringilla taczanowskii和棕颈雪雀M.ruficollis惊飞距离的比较研究,旨在探讨2种鸟类对人类干扰适应性的差异。结果显示,体型较大的白腰雪雀的惊飞距离(12.50 m±0.36 m,n=46)显著大于棕颈雪雀的惊飞距离(11.03 m±0.43 m,n=33);觅食个体的惊飞距离显著小于观望个体(P0.001);随着入侵者起始距离的增加,2种雪雀惊飞距离逐渐增大(P0.001)。结果表明,鸟类初始状态和入侵者起始距离能够显著影响鸟类的惊飞距离,体型较大的鸟类对人类干扰的适应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都江堰林区取食樱桃果实(种子)的鸟类及其种子扩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的一种重要核果植物。为了解食果鸟类在樱桃种群更新中的作用,于2007年和2008年在四川都江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研究了取食樱桃果实(种子)的鸟类及其种子扩散作用。研究表明,樱桃成熟果实的下落高峰发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2007年的种子扩散率为4.0%±1.0%,明显低于2008年(27.7%±5.7%)。在研究地内,发现至少有16种鸟取食樱桃果实或种子,根据其对果实和种子的处理方式分为3个功能群:白头鹎(Pycnontus sinensis)、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黑鹎(Hypisipetes leucocephalus)、白颊噪鹛(Garrulax snnio)、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orhyncha)等10种鸟吞食樱桃果实,而种子通过消化道末端排出并将种子携至远离母树的地方,是重要的种子扩散者;暗绿绣眼鸟(Alcippe morrisonia)和灰眶雀鹛(Zosterops iaponicus)等4种鸟主要啄食果肉而将种子丢弃在母树下,为啄食果肉者;而普通朱雀(Carpopacus erythrinus)和灰头鸦雀(Paradoxornis gularis)则主要取食种子,为纯粹的种子捕食者。在吞食樱桃果实的食果鸟中,3种鹎科鸟类访问频次所占的比例达55.3%(2007年)和35.3%(2008年),说明鹎科鸟类是都江堰林区樱桃种子的主要扩散者,对樱桃种群的空间格局和自然更新可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嫩江高峰林区鸟类环志监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8~2006年,笔者在黑龙江省嫩江县高峰林场开展了鸟类环志研究工作。这里是候鸟经松嫩平原迁徙途中重要的停歇地和食物补给站。9年共环志鸟类13目37科165种184273只,其中春季135种80366只,秋季140种103907只。环志最多年份为2002年,44633只。环志数量最多的种类是白腰朱顶雀Cardueli sflammea,272日3只,其次是黄雀C.spinus,20163只。在所环志的鸟类中,春季以小鹀Emberiza pusilla、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黄眉柳莺Phyllosco pusinornatus、栗鹀E.rutila、田鹀E.rustica、黄眉鹀E.chrysophrys、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黄雀等8种为优势种:秋季以白腰朱顶雀、黄雀、田鹀、黄眉柳莺、燕雀、北朱雀Carpodacusroseus等6种为优势种,占秋季环志数量的69.3%。系统的环志监测,为深入开展鸟类环志研究,探索鸟类迁徙规律,以及进行鸟类疫情监测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从朱雀Garpodacus erythrinus(Pallas)体上采到的禽棒恙螨属Ornithogastia Vercammen-Grandjean,1960,一新种,朱雀禽棒恙螨Ornithogastia erythinae sp.nov.标本采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冶州贵南县。  相似文献   

16.
(一)目的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必要说明,使学生了解:(1)鸟类的多样性;(2)鸟类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包括食性)各异,这都是同其适应性相联系的;(3)关于鸟类中的留鸟、候鸟和迁徙的知识。 (二)过程 1.准备尽可能多准备一些形态不同的活鸟和鸟类剥制标本。 (1)鸟类标本室:备有家鸽、鹦鹉、鹌鹑、黑尾蜡嘴雀、锡嘴雀、燕雀、麻雀、蒙古百灵,太平鸟、黄胸鹀、三道眉草鹀、大山雀、朱顶雀、黄  相似文献   

17.
4种雀形目鸟消化道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铭  柳劲松 《动物学杂志》2008,43(1):116-121
鸟类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与其食性密切相关。本文对红点颏(Luscinia calliope)、红喉姬(Ficedula parva)、栗(Emberiza rutila)和普通朱雀(Carpodacus erythrinus)4种雀形目鸟类的消化道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显示,4种鸟的总消化道长度和各消化器官的长度(胃长度除外),消化道总重量和各消化器官的重量均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植食性鸟(普通朱雀)具有相对较长的消化道,而食虫鸟(红点颏和红喉姬)则具有相对较高的消化道重量。实验证明,鸟类不同的食性特征塑造了不同的消化道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7月5日,笔者在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调查时,于海拔3135 m的药王殿附近(33°55'37″N,107°46'33″E)观察到一只体型较大的黄黑色鸟类,并拍摄到清晰照片。该鸟嘴为灰蓝色,头、喉、两翼及尾部为具有光泽的黑色,身体其余部分为鲜艳的黄色。根据其外部形态特征,经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马敬能等,2000)、《中国鸟类志(下卷雀  相似文献   

19.
青藏铁路可可西里区段沿线的夏季鸟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7~8月对青藏铁路沿线格拉段青海境内尤其是可可西里保护区段的夏季鸟类进行了调查.结合历史记录,该地区共计50种鸟类.其中留鸟29种,夏候鸟20种,迷鸟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为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种,为猎隼Falco cherrug、燕隼F. subbuteo、红隼F. tinnunculus、游隼F. peregrinus、秃鹫Aegypius monachus、鸢Milvus migrans、大鵟Buteo hemilasius.铁路沿线的鸟类中,优势种为棕颈雪雀Montifringillla ruficollis和地山雀Pseudopodoces humilis,分别占发现总数量(349只)的23.2%和12.0%;常见种包括渡鸦Corvus corax(7.4%)、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7.2%)、白斑翅雪雀M. nivalis(6.9%)、棕背雪雀M. blandfordi(6.3%)以及斑头雁Anser indicus(6.0%).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嫩江高峰林区2004年度鸟类环志监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4年在黑龙江省嫩江县高峰林场开展了鸟类环志研究工作,共环志鸟类100种22 194只,其中春季84种10 256只,秋季82种11 938只,隶属10目30科。春季以棕眉山岩鹨(Prunella montanella)、田(Emberiza rustica)、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小(E.pusilla)、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栗(E.rutila)等7种为迁徙鸟类的优势种(数量大于500只),环志7534只,占春季环志数量的73.5%;秋季以黄眉柳莺、燕雀、田、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 caudatus)、黄雀(Carduelis spinus)、白腰朱顶雀(C.flammea)等6种为迁徙鸟类的优势种,环志8764只,占秋季环志数量的73.4%;通过环志,发现两种黑龙江省鸟类新记录———姬鹬(Lymnocryptes minimus)、棕眉柳莺(P.armandi-i),高峰林场环志的白腰朱顶雀、红喉姬(Ficedula parva)分别被挪威、俄罗斯回收。这是欧洲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